02.28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怎樣一種生活態度?是超然於世嗎?

l湖湘客


這並不是超然於世,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因為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悲或喜”,這只不過是一種很正常的生活態度,這種生活態度可以讓你在少去許多煩惱的同時又樂在其中!因為這個時候你會很清楚什麼事物有意義,什麼事物沒意義。你不會因為一些沒有任何意義的爭吵或者其他什麼事物而影響到你得心情甚至於你得生活!說通俗一點其實就是這種人對什麼事情都看的很開,心態很好(這只是我個人的想法)



西北文小生


讀過范仲淹《岳陽樓記》的人,都對其中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十分熟悉。而且對範公所表達的,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的境界心生嚮往。

其實,芸芸眾生,不為外界所動的很少,心情常常隨著自己際遇的變化或喜或悲,這也是人之常情。古文人也常常或吟風、或頌蝶、或賞月、或傷秋,以寄情感懷。就連範公在此文中也因觀“䨙雨菲菲,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憂讒危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再若看到“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時,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難道不是藉以物喜,感己而悲嗎?

範公在下文中已給出答案,“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導二者之為,何哉?

意思是說:“我曾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情感,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人的心情,這是為什麼呢?”以範公的操守德行,尚且要尋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說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種境界,是人性的至高升華。

據宋代《過庭錄》的有關記載,

“滕子京負大才,為眾忌嫉,自慶陽帥謫巴陵,憤鬱頗見辭色。”範公與其同年,因愛其才,自己也被貶到河南鄧州,所以想勸“豪邁自負,罕受人言”的滕子京,正愁無睱之際,滕子京來了書信,並附上一卷《洞庭晚秋圖》,求範公《岳陽樓記》。範公其實當時沒去,是看著圖寫成了千古名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實際上有範公藉助古人,勸誡滕子京之意。

不料範公此篇一成,千古傳唱,不是因為其詞藻華麗,而是因為其表達的一種超然博大的胸襟和政治抱負。是人人嚮往的豁達和為國為民的精神。對我們普通人而言,也是一種啟迪。讓我們有一種拿得起,放得下,不受外界干擾,洞明自己內心的生活態度。


118黑幽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句話,出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是范仲淹應好友滕子京相邀,看圖說話,對著岳陽樓的畫卷,寫下此文。

《岳陽樓記》是千古名篇,也是我國學生必學的課文,通篇文章充滿了哲理,沿用至今的成語也有好多個,建議沒有讀過的人,可以找來讀一讀。

單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實是表明一種對待生活的正確態度。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因身外之物的好壞和自己本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身外之物的好壞,往往自己是難以控制的,好的時候,你就歡喜,不好的時候,你就悲傷,容易忽悲忽喜,喜怒無常,導致自己處理事情,做決斷比較情緒化。

自身得失,也是受社會環境的影響比較大,得到了你就開心,得不到就失落悲傷,也容易情緒波動,喜怒無常。

所以。身外之物的好壞,我們要處之泰然。自身得失,我們要以此對待:“得之我幸,失之我命”。這樣,就不會經常忽悲忽喜,喜怒無常了。

這句話,恰恰是入世的態度,超然於世就該去廟裡唸經了。

《岳陽樓記》,在這句話的後面,還有一句更經典的話:“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就是說,修煉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層次的人,他們在朝廷做官的時候,心憂民眾,處於外地做官的時候,為君主擔憂。整天擔憂這個,擔憂那個,什麼時候才能感到快樂呢?他們必定會說:“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

所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種無私的境界,是一種為了理想而活的境界。這種境界是古代文人所追崇的,你看,在《岳陽樓記》的最後,范仲淹也不忘把自己也歸入這一類人之中。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是啊!如果這種人很少見的話,我和誰一起玩呢?


周大眾


最好的人生態度,莫過於范仲淹所說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對於身外之物,我們沒必要放在心上產生執念,保持內心的平靜,才能享受美麗的人生。

再繁華的花事,春天過去了,也會開到荼靡;再漫長的人生,過了百年,也就該面臨結束了。

況且我們都不敢保證自己能成為那百歲老人,很多人的人生,其實只用六七十年就結束了。

人生苦短,我們尋找幸福都還來不及,又怎麼能用來生氣呢?

佛家把發脾氣稱為“火燒功德林”,一把怒火,能燒盡一切福祿功德。

遇到不順心的事,碰到不順眼的人,我們不妨提醒自己:“心中有花在,自然會盛開”。

人生是寶貴的,在快樂和幸福中渡過每一天,才算是沒有辜負自己!





學習做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矣!”

其實范仲淹已經在在追求自我實現層次的需要了。他心懷天下,國家好是他最大的欣慰,國家不好則是他最大憂慮。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是他實現了自己的價值。吃喜歡食物,看到喜歡的寵物自然可能是欣喜的,但對他而言這都不那麼重要,沒有也罷。

普通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個需要你始終保持一個極大的心胸寬廣的格局,不要刻意的去在意周圍的周遭的事物的影響。堅持三個我,自我,一切以讓自己舒心為準。二是本我,跟隨著自己的內心,不要隨意聽取意見,自己做一個安靜的的判斷。三是他我,就是給自己尋找一個參照物,讓自己有一個目標尋著這個向前。深層次的寧靜的自我,是心扉的打開,是一種包容的態度。兼愛一切,那麼你就會覺得事物之間都是一樣的本質。

即生活裡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解釋1、能養活自己,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有生活本領,能自理,不用他人操心,起吃喝拉撒。2、有生存能力,在意外和災難來臨之際,臨危不亂,能夠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安全感。3、愛生活,愛家人,愛工作。4、生活裡陽光樂觀,溫和謙卑,注重同事和同事友好相處,人際關係融洽,家庭和睦,孝敬父母。5、遇到困難挫折都不放棄,對世界充滿好奇,遇事遵從內心的聲音。6、愛自己,衣著上自然得體,生活上偶爾放緩腳步,感受下陽光的美好,品一杯清茶,聽一段舒緩的音樂。7.有詩和遠方。


silent小胖


回答總有欠缺,敬請批評!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這是何等的處世豁達,胸襟寬廣!既然這樣,那這是否就是傳說中的超然於世?——N0!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句出自著名的宋代政治家,軍師家,教育家,文學家范仲淹的《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這是“物喜”的根源。環境的美煥,景緻的怡人怎不讓人心曠神怡,喜不自勝?而置身景中的主人公卻快樂不起來——“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所以,縱是物喜,卻不能忘懷心之深處的悲憂。雖然範老夫子,範閣老在竭力掩飾這種“悲”,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政治情懷還是出賣了他——“喜”和“悲”這所有的一切只是因為牽掛著國家“憂”與“樂”!所以,範老也沒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於世”!

以古推今,我們如今的現實生活中,誰又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做到“得之不喜,失之不憂。”我們做任何事,開任何言都是有目的的。這也正是社會賴以發展,人類得以進步的動力,但是,如果凡事都“得不喜,失不憂”了,那我們所有的努力和奮鬥還有什麼意義?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做到榮辱不驚。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德化和品質的禮義之邦,沒有了榮辱觀的民眾,何談銳意進取,奮發圖強?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是一種境界。我們得不到想要的東西,於是一句話: 該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不能強求;渾渾噩噩,一事無成,我們還有擋箭牌 ——人生起落,不喜不憂,才能真自由……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所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為既定的框架願景,它只代表了一種人生態度,但不會跳出生活,也更不會超然於世!




張馳以道良也


從容的面對人生,有了一份坦然;從容的面對生活,有了一份淡定;從容的面對人生是為了從容的面對生活,從容的面對生活是為了從容的面對自己。無論是收穫了成功喜悅,還是收穫了失敗的苦惱,都應該用一顆平常的去面對,轟轟烈烈的人生也好,平平淡淡的人生也罷,一切都付笑談中……

淡定從容,是一種人生修養,是一種大將風度。淡定從容,是一種人生境界,也是一種人生態度。每一個平凡的人,人生之路大半是風雨,大半是坎坷。只有坦然面對,全盤接受,才不會覺得苦。人生本苦,有一顆不怕苦的心,才能在苦中品出甜的滋味來。


長角的小辮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即無論是外界或自我有何種起伏喜悲,都要保持一種豁達淡然的心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要求我們用平常心去對待生活,至於是超然於世倒沒有。我認為保持一顆平常的心去對待生活,是思想境界上再一次昇華。

現在的人們壓力大,我們就要讓自己無論在生活中和工作中,都讓自己保持一個平常心。那麼該如何保持呢?

1、懂得學會欣賞自己。不要羨慕別人,亦不要妄自菲薄,不攀比,不自卑,不消極。要知道每個人的所走道路都是截然不同的,你與別人的差距往往就是最後的那麼一點點堅持。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也有自己的可取之處,所以不能自卑的心裡。

2、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在當下的社會生活中,很多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不規律的,也是不健康的,常常會影響到我們的工作和學習。因此,為了使我們的工作和學習有一個良好的環境,我們要養成一個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分配自己的作息時間。

3、以豁達開朗的心態度去待自己的生活。人生難免會遇到讓或喜或悲的事情,這時候,我們的情緒就會受到很大的波動,一時難以平靜下來。因此,在成功的時,要學會勝不驕,在失敗的時,要學會敗不氣餒。

4、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生活不相信眼淚,與其逃避和退縮,不如正確的面對。在我們生活的過程中,遇到各種挫折和不幸在所難免。在經歷了磨難後,以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來對待生活,不受其影響,勇敢的繼續走下去。

5、自己學會一份專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讓我們變得更加專注,同時也促進了我們對生活的熱愛,讓我們擁有了一個良好的生活態度,思想上也會專注起來。

6、通過看書讓自己靜心。在這個生活忙碌的社會中,看書似乎顯得有點奢望,但能看應儘量多去看看。在工作之餘,我們可以通過空餘時間來進行閱讀;看書可以讓一個人的心安靜下來,看書不僅是一種享受,更是一種樂趣,一種接觸新事物的方法,一種陶冶情操。

平常心是一種豁達樂觀、寬懷大度 、淡灑脫、氣定心境的心態。保持一顆平常心地生活,也許有天你會發現自己的思想境界上會變得“不平常”呢!


有話植說


出之宋朝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意思是,不因為自己的利益和得失,或喜或悲。是古代人,一種心境的深邃和遠見。一種想得明白,看的清楚。也是超然於世心態的一種表達。

現在人們常常說,拿的起,放的下也是這樣一個意思。

只是很多人很難做到這樣豁達的境界,常常為一些營蠅狗苟,雞毛一地的事,弄得焦頭爛額還不知悔改。想千頭萬緒的世事中,什麼事都有洞若觀火的高見,又不為其所動容,那就得好好修身養性了。

多和情操高尚的人交往,多讀讀書,往往會體會到這樣的心態的。





遠方西沙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種淡然的生活態度,是超然于于世。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個漢語成語,出自北宋文學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陽樓記》,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壞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示了古人處事深遠與豁達的胸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中國傳統的處事哲學。講究淡然平靜的心態。不以己悲,是一種思想境界,是古代修身的要求。 即無論外界或自我有何種起伏喜悲,都要保持一種豁達淡然的心態。

新東方的創始人俞敏洪說:“別人用一年做成的事我用兩年,別人用五年做成的事我用十年,別人用十年做成的事我用二十年,實在不行了我就每天保持平和的心境,當他們離開這個人世的時候,我還愉快地活著。”


在生活中,物質不是評定幸福與快樂的唯一準則,重要的是要有一顆淡定的心,不為名利所累,不為世俗所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輕鬆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細細說來,“不以物喜”之“物”就是金錢、房子、車子、職位、權力,也就是名和利。“物”說白了,就是你的財富、你的成就、你認為值得炫耀的東西。


“不以物喜”不僅僅是指不為物質名利所累,還有一層含義,即得到的已經得到了,何必沾沾自喜,現在的財富和名利只是證明了過去的價值,在任何時候都別把自己太當回事,無論你曾經取得了多麼輝煌的成就,就算是站在了輝煌的浪尖,依然要保持一顆淡定的心。千萬要記住,我們的路還很長,更多的機會和挑戰壓在我們的前頭,如果我們只會欣賞現在的“物”,那麼我們就可能會失去更廣闊、更美好的未來。

“不以己悲”,說的是人只要活著,在任何時候都別把自己不當回事,不要在看到自己的弱點或是失敗的時候就輕易否定自己,讓自己陷入沮喪的情緒中,這樣也許就完全限制了自己的自由心境,完全埋沒了自己。


人的一生面臨太多得失,所謂“得失”也許真的有得必有失,所謂“捨得”,也許真的先舍才有得!


其實,人生中的失去並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化悲傷為力量。當你不如意時,就把所有的煩惱都拋到九霄雲外吧,不要為那些不順心的事而煩惱。讓那些落寞的往事慢慢沉澱下去,我們才可以充分體會到生活的快樂和明媚。無論面對失敗還是成功,我們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保持一種淡定的心態,不因一時的成就而得意忘形,也不因一時的挫敗而妄自菲薄,世間一切不過是過眼雲煙,大可一笑而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種淡然的生活態度,是超然于于世。願我們都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