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怎样一种生活态度?是超然于世吗?

l湖湘客


这并不是超然于世,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悲或喜”,这只不过是一种很正常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可以让你在少去许多烦恼的同时又乐在其中!因为这个时候你会很清楚什么事物有意义,什么事物没意义。你不会因为一些没有任何意义的争吵或者其他什么事物而影响到你得心情甚至于你得生活!说通俗一点其实就是这种人对什么事情都看的很开,心态很好(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



西北文小生


读过范仲淹《岳阳楼记》的人,都对其中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十分熟悉。而且对范公所表达的,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的境界心生向往。

其实,芸芸众生,不为外界所动的很少,心情常常随着自己际遇的变化或喜或悲,这也是人之常情。古文人也常常或吟风、或颂蝶、或赏月、或伤秋,以寄情感怀。就连范公在此文中也因观“䨙雨菲菲,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忧谗危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再若看到“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时,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难道不是借以物喜,感己而悲吗?

范公在下文中已给出答案,“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导二者之为,何哉?

意思是说:“我曾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情感,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以范公的操守德行,尚且要寻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说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境界,是人性的至高升华。

据宋代《过庭录》的有关记载,

“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阳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范公与其同年,因爱其才,自己也被贬到河南邓州,所以想劝“豪迈自负,罕受人言”的滕子京,正愁无睱之际,滕子京来了书信,并附上一卷《洞庭晚秋图》,求范公《岳阳楼记》。范公其实当时没去,是看着图写成了千古名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际上有范公借助古人,劝诫滕子京之意。

不料范公此篇一成,千古传唱,不是因为其词藻华丽,而是因为其表达的一种超然博大的胸襟和政治抱负。是人人向往的豁达和为国为民的精神。对我们普通人而言,也是一种启迪。让我们有一种拿得起,放得下,不受外界干扰,洞明自己内心的生活态度。


118黑幽灵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相邀,看图说话,对着岳阳楼的画卷,写下此文。

《岳阳楼记》是千古名篇,也是我国学生必学的课文,通篇文章充满了哲理,沿用至今的成语也有好多个,建议没有读过的人,可以找来读一读。

单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实是表明一种对待生活的正确态度。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因身外之物的好坏和自己本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身外之物的好坏,往往自己是难以控制的,好的时候,你就欢喜,不好的时候,你就悲伤,容易忽悲忽喜,喜怒无常,导致自己处理事情,做决断比较情绪化。

自身得失,也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比较大,得到了你就开心,得不到就失落悲伤,也容易情绪波动,喜怒无常。

所以。身外之物的好坏,我们要处之泰然。自身得失,我们要以此对待:“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这样,就不会经常忽悲忽喜,喜怒无常了。

这句话,恰恰是入世的态度,超然于世就该去庙里念经了。

《岳阳楼记》,在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一句更经典的话:“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就是说,修炼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层次的人,他们在朝廷做官的时候,心忧民众,处于外地做官的时候,为君主担忧。整天担忧这个,担忧那个,什么时候才能感到快乐呢?他们必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所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无私的境界,是一种为了理想而活的境界。这种境界是古代文人所追崇的,你看,在《岳阳楼记》的最后,范仲淹也不忘把自己也归入这一类人之中。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是啊!如果这种人很少见的话,我和谁一起玩呢?


周大众


最好的人生态度,莫过于范仲淹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对于身外之物,我们没必要放在心上产生执念,保持内心的平静,才能享受美丽的人生。

再繁华的花事,春天过去了,也会开到荼靡;再漫长的人生,过了百年,也就该面临结束了。

况且我们都不敢保证自己能成为那百岁老人,很多人的人生,其实只用六七十年就结束了。

人生苦短,我们寻找幸福都还来不及,又怎么能用来生气呢?

佛家把发脾气称为“火烧功德林”,一把怒火,能烧尽一切福禄功德。

遇到不顺心的事,碰到不顺眼的人,我们不妨提醒自己:“心中有花在,自然会盛开”。

人生是宝贵的,在快乐和幸福中渡过每一天,才算是没有辜负自己!





学习做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

其实范仲淹已经在在追求自我实现层次的需要了。他心怀天下,国家好是他最大的欣慰,国家不好则是他最大忧虑。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他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吃喜欢食物,看到喜欢的宠物自然可能是欣喜的,但对他而言这都不那么重要,没有也罢。

普通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个需要你始终保持一个极大的心胸宽广的格局,不要刻意的去在意周围的周遭的事物的影响。坚持三个我,自我,一切以让自己舒心为准。二是本我,跟随着自己的内心,不要随意听取意见,自己做一个安静的的判断。三是他我,就是给自己寻找一个参照物,让自己有一个目标寻着这个向前。深层次的宁静的自我,是心扉的打开,是一种包容的态度。兼爱一切,那么你就会觉得事物之间都是一样的本质。

即生活里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解释1、能养活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有生活本领,能自理,不用他人操心,起吃喝拉撒。2、有生存能力,在意外和灾难来临之际,临危不乱,能够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安全感。3、爱生活,爱家人,爱工作。4、生活里阳光乐观,温和谦卑,注重同事和同事友好相处,人际关系融洽,家庭和睦,孝敬父母。5、遇到困难挫折都不放弃,对世界充满好奇,遇事遵从内心的声音。6、爱自己,衣着上自然得体,生活上偶尔放缓脚步,感受下阳光的美好,品一杯清茶,听一段舒缓的音乐。7.有诗和远方。


silent小胖


回答总有欠缺,敬请批评!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是何等的处世豁达,胸襟宽广!既然这样,那这是否就是传说中的超然于世?——N0!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句出自著名的宋代政治家,军师家,教育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这是“物喜”的根源。环境的美焕,景致的怡人怎不让人心旷神怡,喜不自胜?而置身景中的主人公却快乐不起来——“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所以,纵是物喜,却不能忘怀心之深处的悲忧。虽然范老夫子,范阁老在竭力掩饰这种“悲”,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政治情怀还是出卖了他——“喜”和“悲”这所有的一切只是因为牵挂着国家“忧”与“乐”!所以,范老也没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于世”!

以古推今,我们如今的现实生活中,谁又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做到“得之不喜,失之不忧。”我们做任何事,开任何言都是有目的的。这也正是社会赖以发展,人类得以进步的动力,但是,如果凡事都“得不喜,失不忧”了,那我们所有的努力和奋斗还有什么意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做到荣辱不惊。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德化和品质的礼义之邦,没有了荣辱观的民众,何谈锐意进取,奋发图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是一种境界。我们得不到想要的东西,于是一句话: 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不能强求;浑浑噩噩,一事无成,我们还有挡箭牌 ——人生起落,不喜不忧,才能真自由……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所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作为既定的框架愿景,它只代表了一种人生态度,但不会跳出生活,也更不会超然于世!




张驰以道良也


从容的面对人生,有了一份坦然;从容的面对生活,有了一份淡定;从容的面对人生是为了从容的面对生活,从容的面对生活是为了从容的面对自己。无论是收获了成功喜悦,还是收获了失败的苦恼,都应该用一颗平常的去面对,轰轰烈烈的人生也好,平平淡淡的人生也罢,一切都付笑谈中……

淡定从容,是一种人生修养,是一种大将风度。淡定从容,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每一个平凡的人,人生之路大半是风雨,大半是坎坷。只有坦然面对,全盘接受,才不会觉得苦。人生本苦,有一颗不怕苦的心,才能在苦中品出甜的滋味来。


长角的小辫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即无论是外界或自我有何种起伏喜悲,都要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要求我们用平常心去对待生活,至于是超然于世倒没有。我认为保持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生活,是思想境界上再一次升华。

现在的人们压力大,我们就要让自己无论在生活中和工作中,都让自己保持一个平常心。那么该如何保持呢?

1、懂得学会欣赏自己。不要羡慕别人,亦不要妄自菲薄,不攀比,不自卑,不消极。要知道每个人的所走道路都是截然不同的,你与别人的差距往往就是最后的那么一点点坚持。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可取之处,所以不能自卑的心里。

2、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很多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不规律的,也是不健康的,常常会影响到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因此,为了使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我们要养成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分配自己的作息时间。

3、以豁达开朗的心态度去待自己的生活。人生难免会遇到让或喜或悲的事情,这时候,我们的情绪就会受到很大的波动,一时难以平静下来。因此,在成功的时,要学会胜不骄,在失败的时,要学会败不气馁。

4、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生活不相信眼泪,与其逃避和退缩,不如正确的面对。在我们生活的过程中,遇到各种挫折和不幸在所难免。在经历了磨难后,以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来对待生活,不受其影响,勇敢的继续走下去。

5、自己学会一份专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让我们变得更加专注,同时也促进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让我们拥有了一个良好的生活态度,思想上也会专注起来。

6、通过看书让自己静心。在这个生活忙碌的社会中,看书似乎显得有点奢望,但能看应尽量多去看看。在工作之余,我们可以通过空余时间来进行阅读;看书可以让一个人的心安静下来,看书不仅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乐趣,一种接触新事物的方法,一种陶冶情操。

平常心是一种豁达乐观、宽怀大度 、淡洒脱、气定心境的心态。保持一颗平常心地生活,也许有天你会发现自己的思想境界上会变得“不平常”呢!


有话植说


出之宋朝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意思是,不因为自己的利益和得失,或喜或悲。是古代人,一种心境的深邃和远见。一种想得明白,看的清楚。也是超然于世心态的一种表达。

现在人们常常说,拿的起,放的下也是这样一个意思。

只是很多人很难做到这样豁达的境界,常常为一些营蝇狗苟,鸡毛一地的事,弄得焦头烂额还不知悔改。想千头万绪的世事中,什么事都有洞若观火的高见,又不为其所动容,那就得好好修身养性了。

多和情操高尚的人交往,多读读书,往往会体会到这样的心态的。





远方西沙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是超然于于世。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著《岳阳楼记》,意思是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表示了古人处事深远与豁达的胸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中国传统的处事哲学。讲究淡然平静的心态。不以己悲,是一种思想境界,是古代修身的要求。 即无论外界或自我有何种起伏喜悲,都要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

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说:“别人用一年做成的事我用两年,别人用五年做成的事我用十年,别人用十年做成的事我用二十年,实在不行了我就每天保持平和的心境,当他们离开这个人世的时候,我还愉快地活着。”


在生活中,物质不是评定幸福与快乐的唯一准则,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淡定的心,不为名利所累,不为世俗所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轻松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细细说来,“不以物喜”之“物”就是金钱、房子、车子、职位、权力,也就是名和利。“物”说白了,就是你的财富、你的成就、你认为值得炫耀的东西。


“不以物喜”不仅仅是指不为物质名利所累,还有一层含义,即得到的已经得到了,何必沾沾自喜,现在的财富和名利只是证明了过去的价值,在任何时候都别把自己太当回事,无论你曾经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成就,就算是站在了辉煌的浪尖,依然要保持一颗淡定的心。千万要记住,我们的路还很长,更多的机会和挑战压在我们的前头,如果我们只会欣赏现在的“物”,那么我们就可能会失去更广阔、更美好的未来。

“不以己悲”,说的是人只要活着,在任何时候都别把自己不当回事,不要在看到自己的弱点或是失败的时候就轻易否定自己,让自己陷入沮丧的情绪中,这样也许就完全限制了自己的自由心境,完全埋没了自己。


人的一生面临太多得失,所谓“得失”也许真的有得必有失,所谓“舍得”,也许真的先舍才有得!


其实,人生中的失去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化悲伤为力量。当你不如意时,就把所有的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吧,不要为那些不顺心的事而烦恼。让那些落寞的往事慢慢沉淀下去,我们才可以充分体会到生活的快乐和明媚。无论面对失败还是成功,我们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保持一种淡定的心态,不因一时的成就而得意忘形,也不因一时的挫败而妄自菲薄,世间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大可一笑而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是超然于于世。愿我们都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