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健康報專訪|謹防“小火星”引發疫情復燃

從2019年年底持續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從流行病學的角度,我們該如何看待目前的疫情發展形勢?如何從中總結吸取經驗教訓?為此,本報專訪了流行病學專家、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原院長、中華預防醫學會新冠肺炎防控專家組成員姜慶五教授。

Q

健康報:時至今日,我們該如何看待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發展的過程?未來疫情可能會是怎樣的走勢?

姜慶五:全國疫情防控的總體形勢分為兩部分來看,都在向積極的方向發展。

對於除湖北以外的全國其他地區來說,最初確診的病例幾乎都與湖北、武漢有關聯,1月23日武漢封城對於控制疫情向其他地區的輸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於疾病具有一定時間的潛伏期,武漢封城的效果體現在發病數字上也有一定的滯後性。大約經過一個潛伏週期後,進入2月份可以視為一個分水嶺,此前,全國其他地區每天的新增確診病例的數字一直在走高;此後開始進入緩慢下行通道,武漢封城的效果得以顯現。

在全國其他地區,嚴密排查有武漢、湖北旅行史、居住史的相關人員,並採取相應的隔離觀察措施,同時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都起到了很好的疫情防控作用。即使在有些省份出現了二代、三代病例也完全可以理解,畢竟事實已經證明這是一種很強的呼吸道傳染性疾病。

目前,全國已有超過20個省份出現了零新增,全國每日治癒出院病例數大於新增病例數,總體上說明醫院所承受的救治壓力正在減小,這些都是令人欣慰的變化趨勢。事實上,除湖北外,儘管全國其他地方的病例數有多有少,但各省整體發病水平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如果樂觀估計,除湖北外,全國絕大部分省份在2月底、3月初都將進入零報告階段。

就湖北省、武漢市的疫情防控形式而言,感染人群的數量實在太大了,給醫院救治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當地原有醫療資源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患者救治的需求。黨和國家及時做出關鍵決策,建設方艙醫院、全國馳援武漢,千方百計擴大收治能力,這些措施有力支援了湖北省的疫情防控。目前,武漢市已基本做到應收盡收、應治盡治,正逐步轉入主動排查收治患者的階段,這不僅有利於患者得到更好的救治,還將大大減少社區傳染源。如果能夠徹底堅持拉網式排查,千方百計在短時間內壓縮存在於社區的傳染源,湖北和武漢的疫情防控也有希望很快看到效果。

Q

健康報:

不久前,國家明確了分區分級精準防控、有序推動復工復產的整體策略,我們該如何在復工復產的同時做好疫情防控?

姜慶五:復工復產和疫情防控確實存在著一定的矛盾關係。但是,如果全國各地長時間維持在一種近乎停擺的社會狀態,不僅會給社會經濟和生產帶來衝擊,也將給疫情防控帶來不利影響,特別是防控物資的供給。比如,從某種程度上講,我們已經買光了全世界的口罩,而全球口罩產能有很大比例分佈在中國,如果不能及時有序復工復產,全國在疫情面前的防護都會出問題。

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分區分級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是非常正確的決策。疫情在全國的分佈情況很不均勻,目前,已有20多個省份出現了零報告,在很多地方並沒有發生明顯的社區傳播,客觀條件也支持逐步恢復正常的社會生產秩序。但需要指出的是,逐步復工復產也是對各地疫情防控階段效果的一次檢驗,各項防控措施仍然不能放鬆,一定要避免出現大規模的人群聚集,個人也應堅持佩戴口罩等防護措施。

就目前的疫情形勢來看,各地此前採取的防控措施仍然不能放鬆。在傳染性疾病的防控中,消化道傳染病等以糞口傳播、接觸傳播為主要途徑的傳染病,防控難度相對較小;而主要通過飛沫傳播的呼吸道傳染病,是防控難度最大的一類傳染病。而新冠肺炎又是一種人群普遍易感、傳染性很強的呼吸道傳染病,哪怕有一兩個“火星”散落在人群中,都有可能引起“一片大火”。

Q

健康報:有觀點認為,在這次疫情應對初期,流行病學專家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對此您怎麼看?我們應該從中反思什麼?

姜慶五:2019年12月底,有人跟我說湖北出現了SARS,我還駁斥對方胡說八道,我也不相信武漢會出現疫情。在這種不明原因肺炎發生的早期,我們的信息披露有些不夠及時,當時大家道聽途說的消息很多,一直得不到正面的官方信息。但需要提醒的是,面對一種新發疾病,也要給專家一定的時間進行調查與研究,這不是一件可以草率定論的事。

最初,我們聽到了很多方方面面的知名學者在發聲,但幾乎沒有聽到真正有流行病學知識背景的公共衛生專家的聲音。我們應該反思的是,最初在判斷這種疾病可能存在的風險時有些猶豫了,有些過於依賴科學研究的結論了;鑑定病原、基因測序固然重要,但以往疫情防控的經驗和教訓也不能忽視。

應該讓經驗豐富的流行病學專家在早期共同參與疫情形勢研判。當時已經知道這是一種病毒性疾病、一種呼吸道疾病,而且早期表現出來的病死率也不低。在這種情況下,當很快出現幾十例患者的時候,就應該毫不猶豫地判斷它是一種傳染病,就應該給予高度警覺、想到最壞的結果,如果當時能夠早些時間採取嚴格的防控措施,就可能會避免更多的人被感染。但是很遺憾,我們錯失了一定的寶貴時間,這應該是最大的教訓。

Q

健康報:此次疫情是對我國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的一次重大考驗,經歷此次嚴重的新發傳染病疫情,我國疾病預防控制體系該如何完善發展?

姜慶五:經歷過2003年的非典疫情,我國以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為主體的公共衛生體系,迎來了一段時間的黃金髮展期;但隨著多年來傳染病相對“安生”,公共衛生又在逐漸被人遺忘,甚至有些地方有已經撤併了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但醫院的服務對象是患者,公共衛生機構服務的對象是整個人群;如果將疾病預防控制等公共衛生機構併入醫院,最終的結果就是被臨床吃掉。

但有一點需要指出,患者出現疾病首先去的是醫院而不是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指望疾控機構靈敏地發現傳染病也是不現實的。

我們建立了全球最強大的傳染病直報網絡,覆蓋了全國各地的多級醫療機構,只要出現已知傳染病,各級醫療機構即可實時報告疫情,可以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極大提高了我國傳染病預防和控制能力。

但我們的直報網絡也有一個缺點,那就是沒有覆蓋新發傳染病,如何改進直報系統,我的建議是加強症狀監測。一種新發的傳染性疾病,其症狀表現往往不外乎發熱、咳嗽、嘔吐、腹瀉與死亡等,這些都是很敏感的傳染病現象。比如,發熱時絕大多數傳染病都會出現的症狀,如果一個地方出現發熱病人突然增多,又無法通過已知的傳染病進行解釋,就應該引起高度警覺。

醫療機構開展症狀監測,一定要有專門的通道向疾控機構和衛生管理部門報告,所以未來加強疾控機構和醫療機構的信息互通十分重要,可以在醫院HIS系統內嵌入傳染病症狀監測報告系統,與疾控系統實現信息共享,同時培養臨床醫生的傳染病防控意識。部分西方發達國家,疾控機構還會向醫療機構派駐聯繫人建立直接聯繫,這種做法也值得借鑑。

審核:陳會揚 曹政 閆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