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發生疫情的這一個月裡,你們都有努力去思考嗎?都在思考什麼?

90後努力掙錢的姑娘


疫情期間,時間好像靜止了,每個人都有了和自己相處的時間,靜下來之後,我們不得不思考很多事情,品!你細品……我們的思考靠普嗎?那怎麼思考呢?我們的思考習慣要改變嗎?

推薦大家閱讀《思考,快與慢》作者是丹尼爾·卡尼曼。主要講述了對大腦思考速度的看法,以及如何改變傳統的思考方式。

這本書開創性的貢獻,就是把人類的思考模式拆分成快思考和慢思考兩個系統。或者按作者自己的話來說,系統1和系統2。系統1是依賴直覺的、無意識的思考系統,系統2是需要主動控制的、有意識進行的思考系統。在人類的決策行為模式中,兩個系統都會發揮作用,但是,由於系統2的懶惰,很多時候系統1會佔據主導地位,但是系統1的直覺式思考模式又存在種種缺陷,容易導致人類決策中的偏見和失誤。書中列舉了大量的實例,說明人們對事物的理解和認知往往受以下效應的影響:

1、聯想機制中的啟動效應。就像是池塘裡的漣漪一樣,概念的激活也是由聯想概念這張大網上的一小部分向外逐漸擴展開來的。這個漣漪效應現在是心理學研究中最令人興奮的探索之一。

2、並不依賴熟悉程度的曝光效應。事實上,曝光效應完全脫離了意識,當人們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看見了刺激物時,其曝光效應會更強。

3、愛屋及烏的光環效應。通過誇大評估的一致性來保持簡單和連貫的特點:好人只做好事,壞人全都很壞。一致性使我們的想法有些固執,感覺模糊不定。

4、隨處可見的錨定效應。人們在對某一未知量的特殊價值進行評估之前,總會事先對這個量進行一番考量,此時錨定效應就會發生。這一效應是實驗心理學中最可靠也最穩健的結果。

5、不得不提的框架效應。對於同樣的問題,受問題框架影響,道德原則往往會生成相互矛盾的回答,影響人們的決策和判斷。

6、情感取捨中的替代效應。人們想到不同風險的輕鬆程度與其對這些風險的情感反應是緊密相連的。我們總是特別容易想起那些駭人的想法和畫面。

7、不具有普遍性的稟賦效應。人們損失厭惡,不願意割捨自己已擁有的東西,對獲得和放棄之間的區別很在意。

8、公共衛生問題中的公式化效應。若把“生命拯救”的說法換為“生命喪失”,其偏向會從風險規避轉變為風險追求。




心理諮詢師吳曉梅


今年的年伴隨著不安擔憂還有未知一起度過的,我想這個畢生都難忘的。在家整理了過去的相片,書還有許多伴著回憶的物件。每天關注疫情進展默默祈禱一切都安好,思考最多的就是這麼些年自己都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好像一直都是這麼匆忙的過,身邊的人和事好像已經成了一種習慣,流水般走過,新的朋友來,老的朋友走,感傷好像也就那麼幾天就淡漠了,我們被時間推著不停步,好像就應該是這樣,忽然這麼停下來,才覺得不應該是這樣的,年幼說我要當科學家的夢,初中時候立志成才的決心,成年後為了愛情的堅持,好像很多都在生活裡妥協,是成熟了,還是現實了,是無奈還是將就,我給不了答案,我們常說人生無憾,誰的人生能無憾能無悔。最終不過是夢想照進現實而已,是該可悲還是可嘆?當然想這些沉迷於過去或者遺憾裡面不可自拔,只是人生路漫漫,當初的美好和雄心壯志仍舊能成為我們的動力,空了累了回過頭來看看過往,從過去找到努力的方向,重新獲得力量,我們都曾年輕,現在更有閱歷,又有什麼事是不能過去的,別隻顧著一味向前,回顧過去,珍惜眼前!


陳豆豆家的菜


面對疫情,才意識到自己平時的安穩生活其實有多脆弱,自己在工作上面的抗風險能力有多低!

平時每月都會發工資,發了工資還還款,網網購,一分不剩,每天擠地鐵 、上下班 、追劇…按部就班,平凡安穩,把遠處即將到來的責任自我屏蔽在腦後,其實這一切都是易碎的,很容易被打破,就如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本來每月都會發的工資突然不發了,上個月透支的消費沒啥還了,復工後的工作也充滿了不確定…

開始被焦慮籠罩,開始給自己施壓,給自己想出路,想辦法改變自己,改變原先的平凡安穩,開始靜心做規劃,開始聽課,增強專業水平,既然選擇了文案策劃,就朝著優秀的方向前進,而不是得過且過…

光說不行動起來永遠都啥也不是,只有行動了才有希望,時光很無情,它讓父母的白髮越來越多,皺紋越來越深,眼睛越來越花,趁現在,充實自己,讓自己變強,可以給父母一個可靠的肩膀!


河童說


中囯先發生疫情,在中囯發生疫情的同時,全球各個地方都發生了很多事情:奧大利亞山火、非洲蝗蟲、美囯流感以及年前的巴西亞馬遜山火。這些讓我越發的覺得是時候保護地球生態環境了。而保護地球,我已經找到了最佳的方案,希望有志之士一起來行動![祈禱]


追求制高點


思考我接下的工作安排,因為我是做居家裝修設計的,所有要考慮的是設計當中哪些小細節更合理,必須說廚房的需求,以及客餐廳,陽臺,書房等等,一系列的細節等等,讓呆在家的人們沒有疲憊感,覺得每天都是新鮮的😁😁


安家姐小芳


最大的思考是,人生有因果,永遠無法預知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

在這場大難面前考驗了不同人性的折射行為和認知。行業重新洗牌,未雨綢繆必須要有。回憶那些曾經從來不曾重視的平凡的時光,變成了我們未知的期盼。

我每天待在家裡,為什麼還是沒有時間完成我該完成的文檔?時間到哪裡去了?我也知道隨時抱著手機不對,但為什麼還是沒法放下它超過半個小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