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如何做好關於茶道精神的傳承?

御商相信未來


這個問題,已有回答,並且很詳細,但就如何做好去傳承?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看法

首先我們瞭解什麼茶道精神?

日本的茶道精神指的是和、敬、清、寂四規。(文化無國界,理智看待各種文化。)

中華茶藝業協會的精神是靜、美。

中國茶道精神:怡、清、和、真。這四字總結的非常好。

一是怡,說明我們為什麼喝茶?喝茶的好處,常飲茶能強身健體,身體健康,是“怡情養性”的前提。修身、怡情、養性,提高生活的質量。

二是清,喝茶有利於我們清心,清淨,為人清廉,清正。

三是和,儒家思想:禮,義,仁,忠,孝,以“和”為核心,以“和”為貴。以茶交友,以茶待客,以茶聯誼等,

四是真,真茶真水,真情真意,真善真美,真誠守信,不虛假,也是茶道和茶人精神。

然後如何傳承?

首先了解中國茶道文化和精神。

接著就是以茶道精神約束自己,從事茶文化活動,傳播茶道精神。

像我目前就停留了解過程中,偶爾簡單科普,慎言慎行,一起加油,謝謝


Aleslie嚴不語


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茶道的精神是什麼?在茶道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中國古人曾認為茶有十德:以茶散鬱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其次我們在瞭解下茶葉,茶葉營養豐富,所含的成分很多,將近400種。主要有咖啡鹼、茶鹼、可可鹼、膽鹼、黃嘌呤、黃酮類及苷類化合物、茶鞣質、兒茶素、萜烯類、酚類、醇類、醛類、酸類、酯類、芳香油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多種維生素、蛋白質和氨基酸。茶葉中還含有鈣、磷、鐵、氟、碘、錳、鉬、鋅、硒、銅、鍺、鎂等多種礦物質。茶葉中的這些成分,對人體大多有益。它的主要功能是止瀉生津、提神醒腦、消食解膩、通便利尿、去痰止咳、明目清火、消暑止痢、消炎解毒等。由於茶葉對人體防病治病有重要意義,我國民間的“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中就包括了茶葉,同時還有“不可一日無茶”之說。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益的一種和美儀式。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

當時社會上茶宴是一種很流行的社交活動,無論是在什麼方面都一定有著精神領悟,從茶葉到茶道文化到茶道的精神,正因為和茶葉有了精神的交匯才會有如今的精神傳承,正是茶道文化的傳承。


柯仙生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益的一種和美儀式。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眾唸經坐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閒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鐘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閒潔,韻高致靜......”

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有人認為必要的儀式對茶道的旗幟來說是較為重要的,沒有儀式光自稱有茶道,雖然也不能說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稱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終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SimpleMan528


茶文化在我們的國家也有很久遠的了,到現在喝茶的越來越多,也是對茶產業有很好的發展空間,不過對於茶文化的未來還是順其發展比較好,畢竟對於不懂茶道的人“多說無益”,一般愛喝茶的都是老一輩或者是受家庭環境影響的少數年輕人,可文化歷史還是要傳承的。

首先,就是要把我們的茶文化宣揚出去,用現在年輕人的方式讓大眾接受,用各種媒體來做宣傳,除了經典的茶藝還可以製作出各種的養生茶,還有通過表演或者是書畫的形式宣傳,先讓更多人瞭解和知道茶文化。

之後,通過體驗茶文化再慢慢學會“喝茶”,大多數的人平時太快節奏的生活,如果偶爾能夠慢慢的坐下來品品茶也是不錯的選擇,先提起更多人的興趣,也可以去一些地方體驗採茶或者製作的過程,也是對未來茶文化會有很好的發展。

最後就是學習“茶道”,煎茶、鬥茶、工夫茶主要就是這三種,很多“文藝青年”還是會對這個產生好奇,通過了解各種茶葉,之後幾個人在一起泡茶都是很享受的過程,也是一種高雅的愛好,總之,只有繼承才會有發展。


未能與時間和解


中國的茶道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

清是指:“清廉”、“清潔”、“清靜”及“清寂”之清。茶藝的真諦,不僅求事物外表的清潔,更求心境的清寂、寧靜、明廉、知恥,在靜寂的境界中,飲水清見底之純潔茶湯,方能體味飲茶之奧妙。

敬是指:“清廉”、“清潔”、“清靜”及“清寂”之清。茶藝的真諦,不僅求事物外表的清潔,更求心境的清寂、寧靜、明廉、知恥,在靜寂的境界中,飲水清見底之純潔茶湯,方能體味飲茶之奧妙。

怡是指:“怡者,悅也、槳也、和也。”可見,“怡”字含意廣博。調和之意味,在於形式與方法,悅槳之意味,在於精神與情感,飲茶啜苦咽甘,啟發生活情趣,培養寬闊胸襟與遠大眼光。

真是指: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與真知結合的總體。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慾,不為利害所誘,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換言之,用科學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誠,飲茶的真諦,在於啟發智能與良知,使人在日常生活中儉德行事,淡泊明志,臻於真、善、美的境界。

中國既是茶的發源地,當然其茶文化也是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濃厚。茶文化的內在其實便是中國文化的一種具體表現,談茶文化有必要聯繫中國漢文化而論。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稱謂,茶文化的精力內在便是經過沏茶、賞茶、聞茶、喝茶、品茶等習氣和中華的文化內在禮相聯繫構成的一種具有中國文化特徵表象,也是一種禮節表象。

在大家沏茶、賞茶、喝茶的背面又能夠折射出其它有關茶文化的許多內容。比方,沏茶的辦法、賞茶大概注意的細節、喝茶的動作、品茶後的感受讓人聯想的常識等等,這些就構成了今日特定的茶道藝術。“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日子禮儀,也被以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法,在茶的品飲過程中,能夠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一種很有利的和美典禮。

中國文化生善於一個既相對關閉又非常寬廣的地輿空間,文化傳統受半關閉的、溫帶大陸型地輿環境、農業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影響,具有典型的中庸性。千百年來,中國社會佔分配位置的意識形態,首戰之地是以小農經濟為佈景的傳統儒家思維文化,其特點是“中庸”、“守常”、“平衡”、“對稱”。茶的特性與儒家所發起的不偏不倚相符,儒家把“中庸”思維引進中國茶文化,以為經過喝茶能夠溝通思維,發明調和氣氛,和諧人際關係,茶事活動中無一不是滲透著和的思維:泡茶時,“酸甜苦澀調太和,把握遲速量適中”;待客時“奉茶為禮尊長者,備茶濃意表濃情”;喝茶時“飲罷佳茗方知深,讚賞此乃草中英”;品茶的環境與心境為“普事端雅去虛華,寧靜致遠隱沉毅”,這些都表現了儒家的中庸、明論、謙和以及儉德。


瓊琚瑤玖


傳承茶道精神,首先得了解茶道精神,其次是親身踐行,還要交流互鑑。

一、茶道精神

1.唐代陸羽《茶經》:“精行儉德”。做事精行,精益求精才能做好事情;做人儉德,節儉樸素才是人的美德。

2.宋代徵宗趙佶《大觀茶論》:“致清導和”,茶使人清正平和。

3.茶道講究“敬”,即儒家的禮儀;講究“清”,即道家的修身;講究“寂”,即佛家的禪。

4.“和”是茶道的核心精神。

二、親身踐行

1.科學飲茶使人健康。根據茶性、人的體質選擇合適的茶;根據季節、早晚、情境選茶。

2.藝術品茶讓人快樂。品茶得學習茶藝,技進乎藝,藝進乎道。還得與音樂、插花、書畫等藝術結合。

三、交流互鑑

交流互鑑才能傳承發展。



建榮茶話


說這話得就是騙子,還是個沒有底蘊的騙子。茶在中國從來沒有成為單獨的事物,他和我們文化的各個階層思想都有這聯繫,它是一種衍生所謂的茶道就是想多賣茶和茶商忽悠人的方式。茶 木之冠也,治病健身調氣養神。茗 故作名氣,約人購買。


滄浪之水32935735


何為茶人?有人說,一切種茶、製茶、賣茶和愛茶人士就是茶人。我認為,這是對茶人的通俗而泛泛的表述,但缺乏“茶人”這個稱呼的特殊含義。一個事物太泛泛了,既缺乏了回味,又沒“精神”可言。我認為“茶人”,應該是一切致力於茶事業發展和愛茶懂茶的有識之士並願奉獻的人。這個概念與通俗泛泛的茶人表述區別:不是一般以茶業工作而謀生的人,而是能把工作當成“事業發展”的有識之士;不是一般喜愛喝茶的人,而是“懂茶愛茶”的有識之士;不是唯利是圖之人、而是具有願為茶事業奉獻的人。一般地說,工作是為了謀生的需要、是為了生計的一種無奈,而把工作能當成“事業”來做的有識之士,是有追求、有夢想、有責任心和使命感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可為自己致力的事業而奉獻自己的一切。愛茶的人,才肯用心地去鑽研茶,在懂茶中更愛茶,只有愛茶懂茶的人,才是有見識、有品位、有文化的茶人。肯用心,“心安則強大”,這樣的“茶人”才能創造出茶的事業、茶的文化、茶人的精神。

  一片本來自山野的茶樹葉,始於神農氏無意中發現其功效後,經人類利用、認知、體悟、聯想等漫長的歷史過程,最終成為人類可物質享用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南宋《夷堅續志前集》卷一中稱:“早辰門開七般事,油鹽醬豉椒薑茶”)的廚房之俗,又可精神享受的“琴棋書畫詩曲茶”(歌是“曲”,酒是“曲”,我通稱為“琴棋書畫詩曲茶”)的書房之雅。茶葉能演化成茶,是由於人的切入,人與茶葉相互關係作用的結果。如果人類僅把茶葉當成食物或飲用、或藥用、或食用,是演化不成文化意義上的茶。餘秋雨先生在《品鑑普洱茶》一書中有這麼一段話:“相比之下,世上很多美食佳飲,雖然不錯,但是品種比較單一,缺少伸發空間,吃吃可以,卻無法玩出大世面。那就抱歉了,無法玩出大世面就成不了一種像模像樣的文化。”這些切入茶葉的人,通過人與茶葉的內化、德化、道化使茶葉演化成茶,茶的含義也就廣而深了:採茶去,這是植物意義上的茶;喝茶去,這是飲品意義上的茶;以茶養生,這是藥理健康意義上的茶;以茶養眼,這是美學意義上的茶;以茶傳情,這是媒介意義上的茶;茶即“心”(中國古人的“心”,是意念),是哲理意義上的茶,等等。而這些演化是人們特別是茶人從飲茶的行為、飲茶的心態,飲茶的審美和價值觀創造出來的茶文化。茶文化也是“始於古初草民”。陸羽《茶經》中說:“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傳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古代傳說的“神農”,可能是一個人,也有可能是還沒有文字前的一群先農,還有可能是原始社會的氏族部落等,總之是我們的先人,在沒有文化以前是“草民”。“著於今世雅士”,《茶經》中說:“聞於魯周公。”魯周公是周文王姬昌的兒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名叫姬旦。他是輔佐周朝、改定官制、製作禮樂,完備了周朝的典章文物,封于山東曲阜,是為魯周公。以後春秋齊國有晏嬰、西漢有揚雄、司馬相如、東漢有韋曜、東晉郭璞、劉琨、陸納、謝安、左思等文人雅士都愛喝茶並創造傳播了當時有關茶的文化事象。這些人都是當時的雅士、古代社會的知識分子,也稱之為社會精英。古代的社會精英大多或“傲岸於人間”,以君子自稱,淡泊名利、不畏權貴,把自己修養成具有憂國憂民和社會擔當情懷的士大夫;或“超然於自然”“浪跡四海”,寄情于山水和草木之間,託物寄情、舞墨賦詩、揭示情趣、激活草木。如視梅、蘭、竹、菊為“四君子”,視“梅、竹、松”為“寒歲三友”等,使草木人性化。所以,我們現在說茶藝、茶性、茶德、茶道等茶的文化事象,實質上是人藝、人性、人德、人道等人創造的文化,從而可“品茶品味品人生”。吳覺農在《茶經述評》中說:“茶道是人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因為品茶是一種精神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能品茶,並把茶作為一種精神、藝術和修身養性手段的,唯有古代的文人雅士,或稱社會精英才會如此雅緻。古代由精英們創造和傳播的文化,具有教化和文治的意義,以後會使社會廣大民眾從認知、到羨慕、嚮往直至模仿而普及,又在社會民眾普及中豐富發展,構成社會主流文化而匯入中華傳統文化的河流中。吳覺農1942年9月在崇安茶葉研究所週年會上說:“要養成科學家的頭腦、宗教家的博愛、哲學家的修養、藝術家的手法、革命家的勇敢,以及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綜合分析能力”。顯然這是對“茶人”的要求,可見“茶人”這個專用詞的含義之不一般,是沉甸甸的。這樣的“茶人”創造的精神對社會才會有傳承和弘揚的意義。

  何謂“茶人精神”?人之所以是人,不是把物質僅作為純粹的物質,而是能把物質當成人的物質從而演化成精神,促進社會文明進步。唐代陸羽前後相當長時間裡,人類只知道茶之生、茶之育、茶之器,不瞭解茶之效、茶之寓。許嘉璐先生說,茶之效也只知道“蕩昏寐,飲之以茶”。古人說:“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謂之器。” “道”即是“寓”,是內涵、是意識形態,即文化;“器”不僅是器物,還是對器的操作方法、動手能力,是技藝。1200多年前陸羽著《茶經》一書後,人們才逐步理性地認識到茶,並體悟、聯想出茶文化。北宋歐陽修說:“後世言茶者必本陸鴻漸,蓋為茶著書自其始也。”北宋著名詩人梅堯臣也說:“始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

  所以,陸羽的《茶經》不僅在中國乃至世界,是至今發現的第一部有關茶學的鉅著。在《茶經》中,第一次提出規範茶人的品德行為:“茶之為用……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精行儉德是中國古代儒釋道雅士和士大夫們所崇尚的行事做人的道德修養規範。在《辭海》上,精的大致含義是好上加好,細上更細,純質的東西;儉的大致含義是節省、儉約,簡單樸實。由此,在我看來,精行,即行精,行事認真精緻,求真務實、科學嚴謹;儉德,即德儉,做人勤奮艱苦、清淨儉樸、淡泊名利。陸羽的《六羨歌》:“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慕登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表述了茶人的儉樸和淡泊名利志趣。縱觀陸羽的一生,他不僅是精行儉德的倡導者,也是踐行者。他學識淵博、艱苦勵志、愛國愛茶、不羨奢華、不畏權貴、歷盡艱辛,歷時十幾年,幾易其稿,寫出了一部驚世鉅著《茶經》。《茶經》的系統性、實踐性、文化性、時代性,對當今仍有科學的指導意義。陸羽倡導的“精行儉德”,實際就是古代茶人應具備的品德和精神。千百年來,精行儉德的茶人精神,激勵傳承著代代茶人。吳覺農先生是現當代茶人的又一個傑出代表。陸定一同志早年評價吳覺農先生是:“如果說陸羽是‘茶神’,那麼說吳覺農先生是當代中國的‘茶聖’。”作為我國著名農學家、農業經濟學專家、社會活動家,又是我國現代茶業的奠基人、當代中國茶學的泰斗,在世界茶界享有很高聲譽的科學家,他對“茶人風格”是這樣概括的:“我從事茶葉工作一輩子,許多茶葉工作者,我的同事和我的學生共同奮鬥,他們不求功名利祿、升官發財,不慕高堂華屋、錦衣美食,沒有人沉溺於聲色犬馬、燈紅酒綠,大多一生勤勤懇懇、埋頭苦幹、清廉自守、無私奉獻,具有君子的操守,這就是茶人風格”。吳覺農的“茶人風格”與陸羽的“精行儉德”一脈相承,他們的卓越業績天地可鑑,與日月同輝。

  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會長周國富先生在紀念吳覺農先生誕辰120週年暨《吳覺農集》首發式上讚揚吳覺農說:“深深凝結愛祖國愛華茶的高尚情懷,始終秉持嚴謹務實的科學態度,大力弘揚勇於探索、志於實踐的創新精神。”加上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品格,實際上就是當代“茶人精神”。陸羽、吳覺農及代代致力於茶的事業發展和愛茶、懂茶的一大批有識之士都具有這樣的“茶人精神”。正因為有這樣一大批茶人在傳承和弘揚著“茶人精神”,中國茶不僅成為中國的“國飲”而譽滿世界,成為溝通東西文化的媒介,成為全人類的健康和生活樂趣的福音。

  今天,我們傳承和弘揚“茶人精神”,就是要“不忘初心”,傳承經典。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發、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復興中華茶文化、振興中國茶產業、再創茶業強國的輝煌”作出新貢獻。復興中華茶文化要堅持“文化自信”,緊跟時代發展,文化要面向生活、面向大眾、面向社會、面向產業,“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百花齊放。振興中國茶產業,也要面向生活、面向大眾、面向市場、面向國際,抓住時機,“六茶共舞”,探索創新。

  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當前,復興中華茶文化、振興中國茶產業,就要充分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的實際,一方面茶和茶文化完全可以成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一個生活內容,另一方面要發揚“茶人精神”,面對茶產業、茶消費“不平衡、不充分”這個實際,抓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機,創新理念,大力倡導“茶為國飲”,以茶惠民,全面推進建設“健康中國”和實施“一帶一路”倡議等時機,使茶產業和茶文化成為民眾美好生活的一種休閒生活方式,共同譜寫我國茶文化和茶產業發展的新篇章。


希倫寶貝


愛自己多喝茶!

茶,目前最健康的飲料了。

現在國人也越來越重視茶,在人民生活中的地位了。古時語,出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茶,即是生活必備品,可見其重要地位

健康生活的一種傳承和表達!需要人人發揚光大




正午楊光


茶為國飲,發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盛於宋,普及於明清,不管是精行儉德的茶道精神,還是廉美和敬的茶德精神,映射的都是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承載的是中華民族獨特而寶貴的精神特質。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茶業的發展史,就是中華民族浩瀚五千年的發展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