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三國時期魏佔優勢,司馬懿面對諸葛亮為什麼總是防守?

非想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統帥要根據形勢的變化決定進攻還是防守。諸葛亮六次北伐期間,魏國也曾有過主動出擊,例如第一次北伐時的街亭爭奪戰,就是司馬懿進行的一次漂亮的反擊。大多數時間,司馬懿都是守多攻少,因為這樣對他更有利。

三國初期,魏蜀實力雖有差距,但魏國並不佔據壓倒性優勢。戰場上取得幾次勝利,並不能打垮蜀國,貿然進攻反而容易被蜀軍拖住,形成膠著狀態,會給吳國留下可趁之機。

諸葛一生唯謹慎,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樣的人指揮作戰,不會有大勝,也不會有大敗。除了街亭那次,很少讓司馬懿抓到漏洞。蜀軍以步兵為主,善守不善攻,如果主動出擊,正面交鋒,蜀軍剛出川時士氣正旺,魏軍佔不到便宜,膠著戰消耗戰不是將領願意看到的局面。而且,一旦攻守雙方互換角色,蜀軍反而發揮了自身優勢,司馬懿想勝就更難了。

諸葛亮六次北伐,最大的得利者是司馬懿。司馬懿正是在充當“救火隊員”的過程當中,逐步攫取魏國的軍政大權,在軍中、在朝中收攬心腹,拉攏盟友,逐漸坐大。不管用哪種方式退敵,勝了,就是他的政治資本。相對曹氏宗親,司馬懿始終是外人,手握兵權惹人猜忌,一旦進攻失利,所有努力都會毀於一旦,很難再有起復的機會,所以他也要小心翼翼的斟酌每一個機會。

再說蜀國快速滅亡也不符合司馬懿的利益。我們不知道司馬懿什麼時候生出了問鼎大寶的念頭,與曹氏宗親相比,此時的司馬家實力還很弱小,只有在雙方對峙,在戰爭中才能渾水摸魚,才能積攢自身力量。否則天下一統,人心思定,成功的幾率就很渺茫了。養敵肥己,或許也是他不主動進攻的一個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