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這次疫情對大家收入影響大嗎?準備怎麼辦?

相逢一笑泯恩仇1991


2月17日,諾亞財富集團復工後向全體員工發佈了一封全員戰“疫”倡議書,宣佈在疫情期間所有員工每月有5個工作日無薪休假,同時三位董事主動降薪為零。

這個消息在金融圈引發了軒然大波。

無獨有偶,知名的教育創業公司松鼠AI創始人慄浩洋也宣佈:全員3.5折工資5個月,最核心高管零工資,一月統一半折。本來夠活2年的賬上3.2億現金,如果沒收入只夠6個月,於是慄浩洋才下決心做“壞人”全員降薪。

疫情下,當一些公司熬過了倒閉,熬過了裁員,降薪成了一個必然的選擇。

所以,要問疫情過後是否會對上班族收入有影響?我覺得至少部分人肯定會有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降薪潮會到來,這一幕也許在許多剛復工的企業內部中真實上演著。

下面,關於這個話題,我再補充幾點看法,僅供大家參考。

一、企業如果生存困難,一定會採取措施,降薪還算仁慈的辦法

我們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這句話放到如今的職場,過於真實了!

很多企業在這次疫情下,現金流緊張,業務都很難恢復起來,這時候想生存下去,唯一能考慮的就是節約成本了。

而一個企業的成本里面,非製造業以外絕大部分的公司都以人力成本為主。

人力成本包含哪些要素呢?

一是工資獎金這些薪酬部分,二是社保部分(屬於強制性繳納),三是公積金福利等彈性部分(可以調整)。

其中公積金福利,本身很多中小民營企業這部分幾乎就沒有,那麼能節約的就是社保和工資獎金這兩部分了,

做過HR的都明白,社保是跟著工資薪金進行繳納的,目前地稅和社保合一以後,都會按照企業實際工資總額來繳納社保,所以要節省社保支出,唯一的辦法就是降低薪資標準了!

懂得了這一點,你就明白為什麼疫情下很多企業首先要降薪,因為降了薪資,社保這些才能跟著降下來。

有人還會說,疫情下企業經營困難,難道只有降薪一條路嗎?

當然不止,我給大家列舉幾條:

第一,向銀行借款,這個也可以去做,但首先銀行的授信要求都很嚴格的,未必短期給你批的下來;其次,就算銀行借錢給企業,還有貸款利息,本息都需要償還,這個壓力也不小。

第二,裁員,這不用我說了,裁員最直接傷害的就是員工,以及其背後的家庭。疫情下找工作已經很困難,大部分員工肯定不希望自己被裁。

第三,直接倒閉,這對老闆和員工來說都是最差的結果,老闆辛辛苦苦辦起來的企業倒了,員工也全部失去了依靠。

那麼比起上述這幾條措施,你覺得老闆還有更好的辦法渡過難關嗎?

所以我才說,疫情下經營確實困難的,企業和員工協商一個降薪的方案,也算是人性化的舉措了。

二、有資源背景及注重人才的企業,員工短期收入不會下降

當然,並不是疫情期間,所有的企業員工收入都會下降。

首先看企業性質,對國企來說,需要承擔社會責任,背後也有國家資源,自然不會帶頭降薪,否則國企都開始降薪了,其他民營難道還有理由不降薪嗎?

我相信國家也不會允許國企這麼做,除非真的自身經營不下去面臨破產的國企,但那畢竟算是少數。

其次,要看企業資深的實力。越是危機的時候,就越考驗一個企業家底厚實不厚實了,比如像阿里巴巴、騰訊、華為這些大公司,儘管他們也不是國企,但畢竟資金實力雄厚,產業相對受疫情影響較小,員工降薪的可能性不大。

再次,也要看企業處於什麼行業。這次疫情打擊了大部分的行業,但是有些行業卻逆勢崛起,比如在線培訓教育、遠程辦公軟件、醫藥等等。

那麼這些行業中的企業員工,不僅不會降薪,搞不好開年還會迎來一波因業績增長而可能的加薪。

最後,也要看企業對人才的管理理念。有些老闆非常注重員工價值,即使當下遇到了經營上的困難,哪怕去借錢發工資,也不願意輕易地降低員工的收入水平。

三、疫情過後,廣大職場人應該考慮三件事

這次疫情過後,我認為對於每個職場人來說,應該考慮三件事情。

第一,盡力保住自己的工作

這是最重要的事,疫情短期一定會對我們國家的經濟造成影響,不穩定的環境下,首先要保住飯碗才是王道。

你都沒有收入來源了,危機只會更大。

第二,要提高自己求職的能力

我這麼說並非危言聳聽,當經濟出現困境的時候,誰找工作的能力強,誰擅長做麵霸,誰有工作的機會就更大。

這個道理一定是這樣的,你能力再強,也能在面試官面前展現出來,打動他們才行!

第三,培養自己的職場核心競爭力

這一點無論有沒有疫情發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其實疫情開始以前,我們的經濟大環境就不容樂觀,許多人也都開始失業。

而有核心競爭力的人,即便要失業,也一定是最晚的那一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