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儒家思想過時了嗎?你怎麼看?

huoluomo


只要有人存在,有社會這個共同體存在,那麼儒家思想是永遠不可能過時的。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而儒家最後的理想是構建一個天下為公大同的社會。而建立一個大同社會目前是還沒有做到,而就算做到了也需要儒家思想去維繫一個大同社會。

而維繫這個大同社會的根本則是在人,而儒家思想對於人最大的價值莫過於對於人的自我約束。要求人們自我的修身養性,而其目的是要求人首先做到“仁”,在說文解字中對於“仁”的解釋也十分簡單“仁,親也”。所以在我看來仁的最大意義是人與人建立和諧的關係。如果人與人之間建立了和諧的關係,那麼這個社會將不再有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與衝突。

而保證“仁”的實現需要“義”的存在,而“”的含義在我看來是利他的行為。而利他是則是“”能實現的前提。

而一個社會的運行則需要秩序的存在,所以“”就顯得十分重要,因為禮就是需要人去遵從秩序。

同時也需要的是“”如果信的缺失會導致人與人的關係緊張,會對仁的實現產生很大的影響,同時也會對人與社會產生影響。“”的缺失會導致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都會變得緊張起來。所以“”對於人的修養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

其次是“”,所謂智更多的是智慧,人只有擁有了智慧才能更加清楚和明白自己所做的是為了什麼。我們為什麼要去修習

“仁”“義”“禮”“信”這些品德思想。

然而當今社會技術在不斷的進步,而人所應該具備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好的東西在討論是不是過時了。其實這些東西永遠不會過時,而人類社會的未來則更多存在於這些古老的智慧之中。而儒家思想在未來一定會成為全人類的財富。

希望有一天我們這個社會真的變得如孔子所云:“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園主子洪


我認為,儒家思想永遠不會過時。

儒家思想是先秦百家思想之一,由孔子創立。其政治上主張“大一統”,維護專制主義,倫理上主張仁義,教導人們如何治世和處世,是典型的“入世”思想,與道家的“無為而治”、佛家的“出世”有很大區別,所以更容易為統治階級所利用,併為中國古代社會的穩定和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幾千年的發展中,儒家思想不斷積累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儒家尊崇“仁義禮智信”。孔子提倡“仁與禮”,孟子提出“義”,都是引導人們積極向善,以達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特別是孔子,提倡開民智,教民以禮、天下人“有教無類”,使更多人接受統一思想教育,建立民族心理基礎,慢慢形成統一的民族意識形態,對後來中國經歷了多次分裂後繼續走向統一提供了文化基礎。

毋庸置疑,儒家思想存在很多弊端。在我國曆史的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社會里,儒家思想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長期被封建統治階級作為統治工具,以禁錮人民的思想和行為,是一種變相的“愚民”。這些思想我們可以謂之為“糟粕”,應該遺棄。比如官本位思想,使得幾千年以來“學而優則仕”思想盛行,每個人讀書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當官。儒家思想中的官本位、父本位等思想過於強調個人在集體中的絕對尊崇地位,這些嚴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關係抹殺了個性思維,形成人與人之間的極大不平等。

任何一個社會都有一個居絕對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並被全社會所奉行。這種社會意識形態不僅被人們主動奉行,甚至還會以遠遠高於法律地位的方式被執行。

經過兩千多年的融合發展,有很多精華內容至今仍被我們遵守。

我認為,我們今天所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所提到的“文明”、“和諧”、“誠信”、“友善”,正是源於儒家思想,也是我們繼承儒家思想精華的一種表現。你認為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微文創


我是偷聽制筆的強哥。很榮幸回答你問題。

關於儒家思想過時了嗎?你怎麼看?

我的回答是:儒家思想永遠不會過時,但儒家思想要隨著時代的發展做不同表述與提升。

一、儒家思想在歷史不同時期是有不同表述的

儒家思想核心是仁義禮智信。自孔子以降,根據時代的變遷儒學就在積極適應社會,為社會的思想進步做先鋒。儒學到孟子的性善說,到荀子的性惡論,到公羊派的天人感應、大復仇、夷夏之辨。再到宋代的程頤、朱熹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慾。到陸九淵、王陽明的陸王心學”致良知“。再到明末的顧炎武、王夫之提倡”經世濟用、趨勢更新“。再到清末康有為的新儒學等等。儒家思想在各個時代都有在積極引領社會融入社會,只是在有清以來思想受到鉗制,阻礙了儒家思想的進一步發展,近現代中國西學東進,儒學改良沒有市場,新文化運動後全面擁抱西方文化,再到解放後眾所周知的原因,儒學發展掉進了低谷。由於人才的斷代,當代的儒學表述較為混亂,對於傳統的儒學研究都來不及,更談不上去做與時俱進的儒學發展,這也就出現了魚龍混雜儒學表述一片亂象的情況。

二、儒家思想不過時,是傳道的人在過時

儒學是東方思想的結晶,沉澱積累了數千年的東方智慧。思想的核心是人,雖然經濟在發展,科技在進步,但是人內心的困惑、侷限性一直都存在,儒家思想能幫助人解除困惑,提高認識、激發潛能、無所畏懼。但當代儒家思想應該深挖儒家經典後面強調的本質,而不能照本宣科的用兩千年前的行為規範來指導今人的行為,應該與時俱進去闡述儒家思想,要與時代接軌接地氣。比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這句話,這裡的禮,孔子時代指的是周禮,你在當代就不能去讓我們遵循周禮,而應該平行替換為,當代的商務禮儀、外交禮儀等等。理解儒家思想要放到當時的語境去理解,運用儒家思想要結合現在的情況去活學活用。所以傳道的人,要用時代的語言重新去闡述發揚儒家思想,而不能抱殘守缺,要泥古出新。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


偷聽制筆


儒家思想文化在中國流傳了二千餘年,可以說在古老的民族文化史上佔有統治地位。而任何一種佔統治地位的思想文化的產生都代表著佔統治地位的政治,經濟利益及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儒家思想是歷史的產物,它產生於"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時代,各分封的諸侯國紛紛開始發動爭霸天下的戰爭,以大欺小,以強凌弱,戰亂不止,百姓流離失所,這給當時的農業生產造成極大的危害。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就指出“春秋無義戰",連綿不斷的戰爭的後果造成“家"與國的不利局面。儒家思想提出了“三綱五常"來規範人們的思想,道德行為,主張以禮義教化來統一人們的思想。這無疑對鞏固封建社會大一統的專制統治起過重要作用。儒家的“禮,義,廉,恥,信,樂,及“仁政“等一系列的道德教化,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穩定社會的作用。這在客觀上也有利於農耕文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傳統儒家思想文化中的對真善美的境界追求,對學習上的勤奮不倦的精神嚮往,對忠孝仁厚的家庭倫理的訴求,在中國長達二千餘年的歷史中,受到高度的重視和傳承。這是不爭的事實。

但歷史上的任何思想體系,都帶有時代的侷限性,每一種思想體系都有它的普遍意義,即有價值的精碎部分,也有它的認識上的片面性。因為在特定歷史環境中產生的思想,不可能完全解決人類社會今天和明天的全部問題,儒家思想既然是封建時代的歷史產物,那麼其中相當一部分已不適應今天社會發展的需要,其過時仍是必然!

應該指出,在人類社會進入全球化時代的今天,應該不斷反思儒家思想所存在的問題,需要對儒家思想體系進行新的詮釋,不斷髮掘儒家學說中所具有的普遍性意義和特有

取取的理論價值,只有遵循古訓“日日新,又日新“,自覺地適應時代要求,不斷更新其理論,才能更好地傳承儒家思想中的合理部分。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是我們對待中國傳統經典的基本態度,也是提高優秀文化傳承自覺性的根本之道。

訂正:本篇第五小節多了"取取”二字。讀時務請注意。





浙江湖州羅林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一直在華夏文明中傳承,是中華民族的信仰。

從儒學之初至今,歷時近3千年左右。在這漫長的時間裡,它浸潤著中國人,也經歷著被不同時代中國人的解讀與實踐。它的核心,被一代代中國人學習、傳承、傳播......但一些注重形式的“繁文縟節”曾被統治階級利用、放大;又在今天講自由、平等、民主的社會中被拋棄。比如:約束女子的三從四德。有關葬禮、守孝的冗制。有關愚孝的規則......這些,已經淡出了今人的生活,成了不合時宜,也就是所謂的“過時”。

但是,瞭解儒家思想和學習儒家思想是有所不同的兩個方面。瞭解,不僅僅是閱讀、知曉一門學問、一宗思想,同時也是透過這歷代文字對儒學的解讀,可以去了解不同時期的歷史和社會現象。而學習一宗思想,是在瞭解它的過程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今所用,為人所用。而傳承、傳播一宗思想,更是取其主要核心,在實踐中去發揚光大。

儒家思想的歷代學習、傳承、傳播者,都是在這樣的規律中實踐、積累、沉澱......儒家思想從最初的一門學術,變成統領中華歷史的主流思想,甚至成為浸潤於讀書人血液中的信仰。它隨時代流淌,生生不息......


鬱離星


儒家學說在幾千年發展演變過程中,出現過許多不同的形態演變,最經典的演變大致可分為先秦時期、兩漢時期和宋明時期這三個階段。

  先秦儒學更多地是對“周道”進行整理和闡發,主要注意力放在辦學和遊說兩方面,沒有形成自己的一套體系,甚至連著作也是門人整理而成。

  兩漢經學更多是註疏與闡發儒家經典,這個時期已經開始專門有人整理著述並延伸其要義,但依然沒有過多討論地形而上的宇宙本源等哲學問題,即依然沒有自己的體系。

  到宋明時期的程朱理學,則為了發揚儒學而開始系統的研究了,進而形成了在後世名聲大噪的“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體系,這使得儒學的理論體系空前完善,這一階段被稱為新儒學。

  儘管以程朱理學為主流的宋明理學以孔孟之道自居,但就事論事,它們與先秦的孔孟之道早已相去甚遠,因為其已是融合了佛教與道家的思想成分。

  同時期,與其對立的陸王的心學也在默默成長,直到王陽明的一聲“天理即人慾,人慾即天理”響徹天下後,知行合一的心學也登上了新儒學舞臺。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新儒學將歷代儒家的社會觀念、倫理道德、人生信仰、生命價值觀融入一個高度概念化、系統化的哲學體系。這種更加邏輯化、抽象化、哲學化的新儒學體系,充分適應了封建社會後期的社會發展需求。

  到近代,一些飽學之士開始有留洋的背景,如胡適、馮友蘭、陳演恪等人,接觸了大量的西方哲學,進而又開始主張中學為本西學為用,以適應時代的發展。

  與時俱進的儒家思想,是世界經典哲學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世界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的交融越來越頻繁,儒家思想對這個世界將是大有裨益的。

  所以,永遠不會過時,只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綻放新的火花。




大額頭者


沒有過時不過時,只有適不適合。

且看這段話: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失禮而後法,失法而後兵。

道、德、仁、義、禮、法、兵。

這是指人迷失本性後,一步又一步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在孔子之前,有老子推廣道德學說,但那個時候的周朝以及諸侯國,君侯將相無不為了自己的慾望而明爭暗鬥,致百姓於水火之中。

不失道德,則國自治,民自足,顯然那個年代,道德學說已經不適合了。

老子之後,孔子也同樣提出了其學說“仁義禮”,而這個時代,各個諸侯國已經徹底脫離了周朝的管控,開始了諸侯爭霸。

那麼在這個時代,儒家學說肯定也是不合適的,而法家和兵家才是最適合這個時代的學說。

那麼是老子、孔子的學說太超前或者太落後嗎?

都不是,只是不適合當時的天下情況而已。

中國經歷過西洋文化的衝擊,所以,在上個世紀的一段時間裡,中國的傳統文化受到了極大的抨擊,以至於很多人對傳統文化有著很大的誤解。

有些人會認為“守舊”“過時”“糟粕”“封建”,等等諸如此類的評價十分武斷。

殊不知中國傳統文化有多麼的讚歎。

就拿儒家文化來說,《大學》《中庸》又有幾個人看過,以至於之後的理學,心學,其內容境界都是相當之高,對於現在物慾橫流的社會而言,真的是大有幫助!

現在中國主旋律就是傳統文化,不光是不過時,而且非常適合這個時代!

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竹視國學智慧


首先,什麼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就是以孔子為初始,以四書五經為經典的思想體系,在中國歷史上已經延綿二千多年,歷代封建統治者時棄時用,以致儒家思想歷經沉沉浮浮。

儒家思想過時論,是因為歷久就過時?還是因為沒有當做顯學就過時呢?

我覺得都不是,而是一直以來,儒家思想被嚴重誤讀,以為它只是禁固人們的思想,諸如三從四德,愚忠愚孝等,還有中庸就是做好好先生之類。

儒學大家、心學集大成者王陽明先生的《大學問》中說,真正的儒家思想反映的是大人之學,大人是以天地萬物一體的人,大人就是聖人,做聖人,就是做無一毫人慾之私的人,這是“聖聖相傳的一點滴真骨血”。

而孟子更是揭示出人人都具有良知。我們每個人都有良知,亙古不變。這樣的儒家思想又何來過時之說呢?


致一室主


“不考其源流,莫能通古今之變;不明其得失,無以獲從入之途。”當代發展儒學思想主要用於企業的管理,應用儒學思想延伸把出的領導力智慧是當代企業領導者的必修課,在企業管理方面的應用已經成了當代管理者核心理念。

百年來,中國人、東方人都公認,現代民主就是西方的民主,它起源於歐洲。學習、借鑑,乃至全盤照搬西方的民主,也就成為許多近現代中國人的思想熱點。但是,在半個世紀以前就有西方人,經過近百年來,無論東方人、還是西方人都認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實現社會現代化的一種文化上的障礙、精神上的阻力。然而,在半個世紀以前就有西方人指出,以儒學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曾經是17—18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社會,形成和發展的一種精神動力;半個世紀之後的今天,東亞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尤其是中國近20年的飛速發展的歷史,向世人顯示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東方文明,不是實現社會現代化的一種精神阻力,而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動源。

儒家思想永遠都不會過時!原因在於如下三點:

第一,因為儒家思想是我們的根是我們最本源的東西,撇開這些,所有的一切建設都將是空中樓閣。撇開這些,也就撇開了基本的道德,更是撇開了基本的信仰,如果我們現在還不去學習,那我們的未來會是什麼樣的呢?

第二,我們把儒家思想當為“國家之本”是毫不為過的,桂冠如此之高,此時不學更待何時。我們中華民族傳承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是任何一個國家不可比擬的。

第三,為了我們的後更有禮貌,讓我們現在的人更孝敬父母,這也是現今社會比較現實的道德意義,儒家文化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學習的文化,學習不是表面的去學而是實際的去學習裡面潛在的思想,潛在的意義。

~✍️來自【沉默是金】🦋



成都金易乾通文化傳播


我覺得,儒家思想確實過時了。

因為,儒家思想產生於春秋時期,是為正走向衰落的奴隸主貴族階層服務的。孔夫子在世時,曾四處遊說推銷。但當時的統治者們,大多代表著新興地主階層的願望,對他的學說難予接受,孔夫子可說是四處碰壁。後來,董仲儒等改造了他的學說,使其符合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十分有利於維護、鞏固他們統治的需要,這才獲得了漢武帝們的認可、重視和採納。甚至不惜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大魄力、大手段,推廣、實施其學說。通過幾千年的應用,儒家思想雖然有不斷改進,但萬變不離其宗,它始終是代表著地主階級的利益,為地主階級服務的。我們現今的中國,已經經歷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改造、改革開放等歷史時期。早就脫離了封建社會、以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範疇,進入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虎距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現在,"領導我們亊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封建地主階級服務的儒家思想當然已經過時了。

當然,說儒家思想已經過時,並不等於將其全盤摒棄。個人認為,儒家思想在我國傳承了幾千年,有的內容還是有益於國、有益於民的。我們應該棄其糟粕,取其有益,與時俱進,改進發揚。事實上,儒家思想的某些內容,我國不僅正在用著,並且用得比儒家的主張更好更完善。例如,有教無類的思想、輕徭薄賦的思想、以民為本的思想、富國強兵的思想,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