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先秦儒學有沒有提出對於天的探討?怎麼樣?

學歷史的小周同學


當推荀子的《天論篇》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兇。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飢,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兇。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飢,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兇,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


凡人評論熱點


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他們都提出過對於“天”的探討。他們對“天”的理解並不完全相同,“天”在儒家領域的涵義,也隨著他們見解的發展,有了多重客觀意義和哲學意義。

孔子對於“天”有很深的感悟,他認為天地自然中包含了天道,包含了人應該遵循的法則。《易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孔子首先觀察的是天的運行規律,並且把這個規律延用到人的實踐中,得到了“自強不息”的結論。孔子還說:“五十而知天命。”這時,天作為道的形象更清晰了,已經有了意志。他的一生,也在踐行這個“天”的運行規律,併成為中華人民世代禮敬的孔聖。

孟子認為,君權天授,天授即民授。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他認為,“天人相通”,它高高在上,掌控著人的生死榮辱,可以給人“降大任”。他還說:“知其性,則知天矣”,態度明朗地認為,天與人性是相同的。

荀子關於“天”的觀點是“天人相分”。他認為天是自然的天,不受人的意志支配。也就是說,天是天,人是人,沒有一個神秘的“天”探控著人的生死和意志,天也不會因人而存亡。所以他曾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他用“天人相分論”,批駁了“天命論”。





天地有正氣


儒家講究天道,我們可以把它勉強理解為規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五十的時候孔子已經知曉了天地的規則,知道可為與不可為,大自然的規矩瞭然於胸。當然,孔子是聖人,我等凡夫無此境界,可能至死的一天都無法知天命。七十從心所欲的做事,但不逾矩,這個“矩”是什麼?其實就是天道。

類似的東西《論語》裡很多,你可細細翻看,希望對你有幫助。



老夫詫異


當然有,《尚書 泰誓中》言:

惟天奉明,惟闢奉天:上天惠愛人民,君王應當謹遵上天的旨意。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上天的看法,出自我們人民的看法,上天的聽聞,出自我們人民的聽聞。

實際上在《堯典》中就已經有了:

帝曰:疇諮若時登庸?

放齊曰:胤子朱啟明。

帝曰:籲,囂訟,可乎?

帝曰:疇諮若予採?

驩,兜曰:“都,共工方鳩僝功。”

翻譯:堯帝說:善於治四時之職的是誰啊?我要提拔他

放齊說:您的兒子丹朱很開明。

堯帝說:他說話虛妄,又好爭辯,可以嗎?

堯帝說:善於處理我們政務的誰呢?

驩,兜說:阿 共工防救水災已具有成效。

共工是誰?是不是就是水神?所以中華民族才是真正的神族。尚書就是說的古老的堯舜禹時期的德政。所以老子孔子的對話,怎樣治國?先道,失道而用德,失德而用仁,失仁而用義,失義而用禮。就是說仁義禮智信都是先王時期的德政。道家我們知道,是修行的。所以道其實是天上的,堯舜德政也是天上的。


師長366


先秦儒學有對於天的研究,其表述的天道,是既包括自然現象,又包括社會人生規律的混合摡會。“天行健”是自然現象,“知天命”是社會人生,“天厭之”帶有主宰的意味。



曹宗國


先秦儒家與道家很接近,儒家偏於《人之道》,道家偏於《天之道》,儒家聖人孔子對易經有所研究而寫下易傳十翼,易經就是講天的學問,四書五經中《大學》與《中庸》之道也有對天道的探索,只是比不上道家老子李聃聖人那麼深刻而寫的帛書甲本《德道經》!儒家偏重於人文治世方面而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學問,而偏向了《人之道的私心》,而先秦道家主張天下為公的共產主義社會,而偏重在《天之道的公心》,故儒家後來離道越來越遠了!道家不是道教,是兩碼事,切不可誤解!


三皇六帝伽耶霹靂攝


《兩小兒辨日》,說明儒家對天的認識信心不足,對治國平天下是有研究的!


雷伯心語


有,怎比今天,人上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