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先秦儒学有没有提出对于天的探讨?怎么样?

学历史的小周同学


当推荀子的《天论篇》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祆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凡人评论热点


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他们都提出过对于“天”的探讨。他们对“天”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天”在儒家领域的涵义,也随着他们见解的发展,有了多重客观意义和哲学意义。

孔子对于“天”有很深的感悟,他认为天地自然中包含了天道,包含了人应该遵循的法则。《易经》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首先观察的是天的运行规律,并且把这个规律延用到人的实践中,得到了“自强不息”的结论。孔子还说:“五十而知天命。”这时,天作为道的形象更清晰了,已经有了意志。他的一生,也在践行这个“天”的运行规律,并成为中华人民世代礼敬的孔圣。

孟子认为,君权天授,天授即民授。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他认为,“天人相通”,它高高在上,掌控着人的生死荣辱,可以给人“降大任”。他还说:“知其性,则知天矣”,态度明朗地认为,天与人性是相同的。

荀子关于“天”的观点是“天人相分”。他认为天是自然的天,不受人的意志支配。也就是说,天是天,人是人,没有一个神秘的“天”探控着人的生死和意志,天也不会因人而存亡。所以他曾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他用“天人相分论”,批驳了“天命论”。





天地有正气


儒家讲究天道,我们可以把它勉强理解为规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五十的时候孔子已经知晓了天地的规则,知道可为与不可为,大自然的规矩了然于胸。当然,孔子是圣人,我等凡夫无此境界,可能至死的一天都无法知天命。七十从心所欲的做事,但不逾矩,这个“矩”是什么?其实就是天道。

类似的东西《论语》里很多,你可细细翻看,希望对你有帮助。



老夫诧异


当然有,《尚书 泰誓中》言:

惟天奉明,惟辟奉天:上天惠爱人民,君王应当谨遵上天的旨意。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上天的看法,出自我们人民的看法,上天的听闻,出自我们人民的听闻。

实际上在《尧典》中就已经有了:

帝曰:畴咨若时登庸?

放齐曰:胤子朱启明。

帝曰:吁,嚣讼,可乎?

帝曰:畴咨若予采?

驩,兜曰:“都,共工方鸠僝功。”

翻译:尧帝说:善于治四时之职的是谁啊?我要提拔他

放齐说:您的儿子丹朱很开明。

尧帝说:他说话虚妄,又好争辩,可以吗?

尧帝说:善于处理我们政务的谁呢?

驩,兜说:阿 共工防救水灾已具有成效。

共工是谁?是不是就是水神?所以中华民族才是真正的神族。尚书就是说的古老的尧舜禹时期的德政。所以老子孔子的对话,怎样治国?先道,失道而用德,失德而用仁,失仁而用义,失义而用礼。就是说仁义礼智信都是先王时期的德政。道家我们知道,是修行的。所以道其实是天上的,尧舜德政也是天上的。


师长366


先秦儒学有对于天的研究,其表述的天道,是既包括自然现象,又包括社会人生规律的混合摡会。“天行健”是自然现象,“知天命”是社会人生,“天厌之”带有主宰的意味。



曹宗国


先秦儒家与道家很接近,儒家偏于《人之道》,道家偏于《天之道》,儒家圣人孔子对易经有所研究而写下易传十翼,易经就是讲天的学问,四书五经中《大学》与《中庸》之道也有对天道的探索,只是比不上道家老子李聃圣人那么深刻而写的帛书甲本《德道经》!儒家偏重于人文治世方面而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学问,而偏向了《人之道的私心》,而先秦道家主张天下为公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偏重在《天之道的公心》,故儒家后来离道越来越远了!道家不是道教,是两码事,切不可误解!


三皇六帝伽耶霹雳摄


《两小儿辨日》,说明儒家对天的认识信心不足,对治国平天下是有研究的!


雷伯心语


有,怎比今天,人上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