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垓下戰役,項羽為何會兵敗如山倒?

夏目歷史君


頂層設計、將領、兵力對比可以看出,大漢集團在各方面絕對佔優於西楚集團,按照未戰先算來分析,這場曠世大決戰,其實項羽所率的楚軍勝利的幾率不會超過10%。但楚軍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弱,特別是在戰鬥力等方面並不遜於漢軍,甚至還稍強於漢軍,原是主要有二:一是楚軍這十多萬主力部隊是項羽的主動部隊,是他多年來一手打造的主力部隊,是一隻經過很多大風大浪的精銳之師,跟著項羽的正面作戰中,幾乎沒有打過敗仗。二是楚軍有定海神針般的戰神項羽所在,便是最大的底氣,他不但個人文武雙全,勇冠三軍,而且熟知兵法之道,用兵果敢而神速,楚軍只要有他在,戰鬥力便會大大提升。三是時勢造英雄。這隻軍隊還有個特殊性就是思歸。葉落歸根也好,衣錦還鄉也罷,總之,兵法曰:歸帥勿遏。這樣一隻急於迴歸的軍隊,所爆發的戰鬥力顯然更強,是很難阻擋的。

而漢軍畢竟是五路但是這場垓下決戰起決定性作用的不是軍隊的人數的多少,不是戰鬥力的強弱,而是戰術戰略的部署。大漢集團的“十面埋伏”顯然是針對西楚集團的“直線攻擊”而專門設計的戰術,能否奏效?

正面戰場

首先,韓信奠出打草驚蛇的戰略。他親率一部分先鋒軍主動向楚軍發動挑釁性的進攻,項羽那是啥火爆脾氣,聽說漢軍來了,立刻傾巢出動,親自率領十萬楚軍發動其標誌性的“直線攻擊”戰術,目標直指漢軍統帥韓信,想以雷霆之勢將漢軍直接擊潰。

其次,韓信奠出的是拋磚引玉的戰略。他率的先鋒軍只是與楚軍稍作簡單的“離距離”的接觸,便立馬後撤。楚軍則是猛追猛打!

最後,韓信拿出的是趁火打劫的戰略。見時機成熟,率軍發起反擊,項羽越來越感到不對勁,以往對手就一堵牆,一捅就破,但今天的對手象就一團棉花,柔柔軟軟,層層疊疊,衝破一層又一導,似乎無窮無盡。眼看情勢不妙,項羽充分發揮果敢的作風,調轉馬頭,下令讓前軍變後軍,立馬突圍。但這時楚軍已經深陷了漢軍的埋擊圈,只能敗亡!



呂梁路過


提及垓下戰役,先說說垓下戰役發生的具體背景。

垓下戰役發生之前,其實項羽和劉邦一直在成皋、滎陽兩地進行軍事對拼。當然了,項羽和劉邦對拼的結果是:

項羽把自己搞死了!

垓下戰役的背景

成皋、滎陽軍事對拼階段,也被稱之為成皋戰役。

楚漢戰爭一共經歷了四年,成皋戰役中過項羽和劉邦也就一直對拼了四年,長達四年的對峙,毫無疑問,都會讓其雙方極度缺糧。

只不過,項羽更加的缺糧。

成皋戰役的初期,劉邦其實並不佔優很大的優勢,反而被項羽步步緊逼,只能死守成皋-滎陽防線。

後來,劉邦在滎陽據點被項羽攻破,劉邦逃亡到成皋,而後劉邦退入關中,重新整頓大軍出關和項羽繼續對拼。

只是這一次,劉邦的對拼頗有技術含量。

因為這一次的劉邦又在武關通道外圍的南陽盆地的宛縣、鄧縣修築了兩個據點,項羽眼看著劉邦新築據點,遂分兵南下攻打。

如此一來,成皋、滎陽兩地的軍事壓力大大減小,劉邦開始漸漸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

項羽剛剛南下攻打劉邦新修築的地點,後方的彭越就開始進攻楚地,項羽不得不放棄攻打這兩個新修據點,轉而攻打彭越。

可彭越向來是遊走作戰,打一槍換一地兒,項羽根本無可奈何,劉邦趁此機會重新收復滎陽、成皋兩地。

不過項羽再度攻克滎陽、成皋,劉邦馬上就據點後推,在後方又新修築鞏縣新據點,而劉邦則北渡黃河前往韓信大營,收取韓信帳下兵馬再度準備和項羽在成皋、滎陽一帶相互對拼。

不僅如此,此時的韓信被劉邦派往齊地,開始在項羽的東翼造成威脅。

項羽後翼的威脅

這場拉鋸戰中,項羽的戰略規劃是想要突入關中地區,而劉邦再次分兵侵襲項羽運糧路線,阻止項羽西進。

彭越、盧綰、劉賈再度侵襲項羽後方,項羽留下兵力鎮守滎陽、成皋,自己則率主力再度拱衛後方安全。

項羽的大軍剛剛抵達睢陽,兩件大事幾乎同時發生:

  • 韓信佔據山東

  • 劉邦收復成皋

如此一來,項羽只能再度分兵:

  • 項羽引兵回救成皋

  • 龍且引兵馳援山東

項羽分兵的結果是,韓信打破二十萬齊楚聯軍,順利攻佔齊地,項羽也只能在滎陽一點的廣武山上與其對峙,毫無辦法。


垓下戰役

公元202年,八月。

項羽仍舊還是對劉邦無可奈何,最終雙方以鴻溝為界,平分天下。

項羽準備撤兵,劉邦帶領大軍突然攻打項羽後軍。

接下來,便是垓下戰役。

這場戰役的起因正是因為成皋、滎陽長久的拉鋸戰已經嚴重拖垮了楚軍,即便沒有鴻溝盟約,項羽也有可能選擇撤軍。

公元前203年,十月。

劉邦聯合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分別從北面、東面、南面三個方向將項羽圍困在垓下。

韓信統領三十萬大軍在垓下列陣,以中軍終極項羽不利之後,漢軍左右兩翼大軍趁勢反攻,一舉打開局面,韓信下令猛攻楚軍中軍,項羽得以大敗,潰逃路上損低八萬。

深夜之中,垓下到處吟唱楚歌,項羽以為楚地已經被劉邦全部攻佔,不僅悲情痛哭。

他下令帶領著剩餘八名多名騎兵趁夜逃亡,第二天一早,漢軍發現項羽逃脫,灌嬰統領五千騎兵狂飆追擊。

項羽一路沿著陰陵、東城逃亡,一直進抵烏江,終於停下了腳步。

因為,他自知他的終點到了。

項羽在此地拔劍自刎,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歷史總探長


垓下戰役,是四年楚漢相爭後,漢軍的最後一次收官大戰。

 

垓下位於今天安徽省的靈璧縣,公元前202年,劉邦漢軍旗下的灌嬰佔彭城,英布入九江,韓信攻陷齊國,楚漢的戰爭天平,已從楚強漢弱發生逆轉。項羽楚軍的勢力開始急劇下滑,而漢軍從戰略上扭轉,逐漸形成對楚軍的合圍之勢。此時,漢軍兵鋒強盛,總兵力超過50萬,楚軍僅有漢軍的1/5。

 

戰爭一開始,劉邦追著項羽打,但因漢軍的“假齊王”韓信,沒有及時趕到形成封鎖,劉邦獨自面對項羽很吃力。同時,楚軍反突擊的回馬槍,經常殺的劉邦措手不及,劉邦也不得不固守待援。

 

此時,項羽犯了大錯,沒有一鼓作氣拿下劉邦,或是跳出由韓信、彭越、英布三道漢軍防線形成的包圍圈,而選擇了繼續與劉邦對峙,給漢軍留下了本來可以避免的封鎖機會。1個月以後,漢軍的四路軍隊陸續抵達垓下外圍,完成了對楚軍的合圍,項羽此時只能被動防禦。雖然,項羽軍的單兵戰力強於漢軍,但經不住漢軍的車輪戰消耗。爭鬥的時間一長,楚軍本來捉襟見肘的兵力更為稀缺。同時,張良採用夜夜唱楚歌的辦法,用家鄉情懷去感召楚軍,連日征戰,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楚軍大營開始崩潰。

 

項羽看到軍無鬥志,不敢戀戰,連夜從軍隊中挑選了800騎兵南逃突圍。天亮以後,作為垓下之戰的中軍主帥韓信,發現項羽跑了,急忙忙調集人手尾隨追殺。最慘的時候,項羽僅剩28騎,面對蝗蟲般蜂擁而至的漢軍,項羽殘軍打不過,又不願意投降,最後,力竭全部戰死。

 

有關楚霸王項羽失敗的原因,歷來的說法有很多,除了公認的優柔寡斷、有勇無謀以外,還有不少其它因素,比如

 

一、作為楚軍最高統帥,沒有大局觀,只懂得給天下諸侯“秀肌肉”,生怕別人不知道他的霸王武力。他不知道,守江山除了武力的鐵拳,更需要文治。可惜一個行將入土的范增他不能用,何況其它呢。

 

二、雖然項羽麾下猛將如雲,但錯誤選擇了“以暴制暴”的糟糕戰術來進行無休止的長期消耗。楚軍將領死的死,叛的叛,常年征戰,難以補充。第一猛將龍且,中了韓信的水淹之計後,被漢將灌嬰斬殺。項羽剛愎自用,賞罰不均,導致大將英布和季布先後叛楚降漢,對楚軍的士氣造成了嚴重打擊。

 

三、項羽在虞姬的懷裡呆久了,失去了早年與項梁打江山時的意氣風發,整天想著虞姬溫柔鄉里的談情吟唱,消磨掉了統帥最基本最應有的理性預判。等到天下群雄並起,火燒眉毛了,才戀戀不捨的平叛,不管是齊國的田榮,還是關中的劉邦,項羽真是疲於奔命,頭痛醫頭,腳痛治腳,按下葫蘆起了瓢。

 

四、項羽管理能力差,對諸侯賞罰不公,導致叛亂四起,等到主要對手劉邦越挫越勇,勢力大增以後,再去消滅,難上加難。另外,劉邦後期的陣營人才濟濟,文武齊備,項羽就算力拔山兮氣蓋世,也將終成過眼雲煙。





米缸摟著麥芽糖


一個原因,就是漢軍士兵數量上雖然和楚軍相差懸殊,但是質量上卻是非常差的。我們都知道士兵在軍隊要進行訓練的,這樣他們才可以成為一支強大的精兵。劉邦當時雖然率領的是56萬大軍,但是這支軍隊是各路諸侯的聯合,士兵的質量是參差不齊的。所以漢軍雖多,卻是烏合之眾。

反觀項羽所率領的楚軍,雖然只有三萬。但是他們跟隨的是戰神項羽,早就經歷了很多次戰役的洗禮,是一支非常強大的精兵。所以項羽一方雖然人少,卻是不容小覷的。劉邦就是錯誤地低估了這三萬楚軍的實力,最後慘敗。而垓下之戰時,楚軍彈盡糧絕,正是疲憊之際。而漢軍卻是整裝待發,最後是劉邦勝利。



歷史讓你打開眼界


公元前203年,劉邦出兵攻打楚國,項羽糧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鴻溝以西為漢,以東為楚”的要求,從此就有了楚河漢界的說法。

楚漢之爭劉邦為什麼勝利

劉邦出身農戶,在起義以前就是一個整日在街頭巷尾廝混的流氓,但是他卻可以打敗出身名門,驍勇善戰的西楚霸王項羽,最終登基為帝,君臨天下,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他的成功是由他的性格決定的。

劉邦的性格十分謙虛謹慎,能夠選賢與能,知人善用。在他的身邊謀臣可以從容地定下計謀,而將士在危急時刻可以臨危授命。而且他老謀深算,心思周密,深得民心。據傳,當年,他到達灞上之時,曾經嚴令: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秦朝的苛刻法律全部被廢黜。這樣一來,劉邦就得到了灞上百姓的擁戴,所謂得到多助,失道寡助,這說的大概就是劉邦吧。

而項羽與劉邦相爭,卻盲目輕敵,空有一身武藝,卻胸無城府,又怎麼會是機智多謀的劉邦的對手呢。據傳,當年,項羽進軍咸陽的時候,大肆燒殺,使得咸陽城一時之間置身於一片火海之中。面對身邊謀臣的勸諫,他竟然也置之不理,一意孤行。當地百姓苦不堪言,一時之間怨聲不絕。項羽早已失去了民心,又何談爭霸天下呢。而當他在兵敗之時,卻放棄了逃生的機會,寧願拔劍自刎,這不過是因為項羽無法面對自己的失敗罷了。一個沒有堅定決心的人,又何談東山再起。

劉邦面對敗局,能夠隱忍不發,伺機而動,最終成為最後的贏家,這與他的性格有著很大的關係。

項羽為何兵敗垓下

楚漢雙方的大決戰開始了! 劉邦兵多,項羽兵少,而且糧食也快吃完了。面對十面埋伏,他幾次想殺出重圍,都被一批又一批的漢軍擋了回來。 突圍無望,項羽只好退回垓下大營,吩咐左右小心防守,伺機再戰。 這天夜裡,項羽在營帳之中愁眉不展,他寵愛的美人虞姬見他憂心忡忡,便陪他飲酒解悶。到了深夜的時候,只聽營外傳來嗚嗚咽咽的簫聲,伴隨著簫聲,還有哀傷的江南小調。項羽走到帳外,仔細一聽,那簫聲來自半空,而歌聲傳自漢營,從斷斷續續的歌聲中可以聽出,唱歌的人還不少呢。

這些江南的小調正是將士們所熟悉的楚國的民歌呀! 難道劉邦已經打下西楚了嗎?要不然,漢營當中怎麼會有這麼多的楚人呢? 項羽失魂落魄地站在那裡,半天也說不出話來。 突然,項羽也唱起了一首悲壯的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意思是:力氣拔得起一座山啊,氣魄能壓倒世上的好漢,時運不濟啊,烏騅馬不肯離去。烏騅馬不肯離去啊,有什麼辦法,虞姬啊虞姬,你可怎麼辦?

項羽把這歌一連唱了幾遍,唱著唱著,眼淚落了下來。 他旁邊的將士也哭了,誰都不願抬起頭來。 在這悲涼的歌聲中,虞姬為了不連累項羽,趁項羽不注意,拔劍自刎了。 當夜,項羽帶領八百子弟兵再次突圍,這一次,他們衝出了漢營,一路向南奔去。 天亮了,漢軍才發現項羽已經突圍走了,劉邦趕緊派大將灌嬰帶五千騎兵追趕。 項羽一路奔跑,顧不上清點人數,等他渡過了淮河,再看看左右,只剩下一百多人了。他們又跑了一程,來到一個三岔路口,看見路邊的老農,便向他問路。那老農知道他是項羽,不願意指路給他,騙他說:“往這邊走吧。”

其實,那是一條通往沼澤地的死路。 待項羽撥馬回來,漢軍已經追上來了。項羽且戰且退,退到東城,也就是今天安徽省的定遠縣東南,再點點身邊的人,只有二十八個騎兵了。 面對密密麻麻的漢軍,項羽仰天長嘆,對左右的人說:“我起兵到現在已經八年了,大大小小經過七十多次戰鬥,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所以,有了霸王的稱號。今天被圍困在這裡,是天亡我,並不是我打不過他們啊。

  1. 他把僅有的二十八個人分為四隊,向四個方向突圍,相約在東山腳下會合。 項羽大喝一聲向漢軍衝去,漢兵抵擋不住,紛紛散開。 項羽一槍挑了一名漢將。 這時,劉邦手下的大將赤泉侯楊喜趕到,項羽瞪圓了眼睛盯著他,然後一聲斷喝,楊喜和他的馬嚇得轉身就跑,跑了幾十裡才停下來。 項羽趕到東山下,那四隊人馬也到了,二十八個人僅僅損失了兩人,他們一起向南退去,一直退到了烏江邊上。恰巧,烏江的亭長有一條小船,他勸項羽上船過江,到了江東再圖他日。 項羽卻說:“我在會稽起兵,帶吳中八千子弟渡江,到如今,只有我一個人回去,你讓我如何去見江東父老鄉親?” 他把自己的烏騅馬交給亭長,自己則帶著二十六人步戰,他們又殺死了幾百名漢兵,才一個個倒下。


初心不忘必有迴響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漢戰爭中,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靈璧南,一說今河南淮陽、鹿邑間)進行的一場戰略決戰。

四年八月,項羽、劉邦在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古滎鎮)、成皋(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鎮)已相持兩年多(參見成皋之戰)。項羽因腹背受敵,少食無助,被迫與劉邦訂立和,以鴻溝(古運河名,位於今河南滎陽東)為界,東歸楚、西屬漢。

九月,項羽按約東歸。劉邦採納張良、陳平建議,乘項羽無備,楚軍飢疲,突然對楚軍發動戰略追擊。並約韓信從齊地(今山東),彭越從梁地(今河南東北部)南下合圍楚軍。五年十月(漢初承秦制,十月為歲首),因韓信、彭越未能如期南下,劉邦追擊楚軍至固陵(今河南淮陽西北),楚軍反擊,漢軍大敗。

為調動韓信、彭越,劉邦劃陳(今河南淮陽)以東至海廣大地區為齊王韓信封地;封彭越為梁王,劃睢陽(今河南商丘)以北至谷城(今山東東阿南)。為其封地。韓、彭遂率兵攻楚;韓信從齊地南下,佔領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和今蘇北、皖北、豫東等廣大地區,兵鋒直指楚軍側背,彭越亦從梁地西進。漢將劉賈會同九江王英布自下城父(今安徽亳縣城父集)北上;劉邦則率部出固陵東進、漢軍形成從南、北、西三面合圍楚軍之勢,項羽被迫向垓下退兵。

五年十二月,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各路漢軍約計40萬人與10萬楚軍於垓下展開決戰。漢軍以韓信率軍居中,將軍孔熙為左翼、陳賀為右翼,劉邦率部跟進,將軍周勃斷後。韓信揮軍進攻失利,引兵後退,命左、右翼軍繼續攻擊。楚軍迎戰不利,韓信再揮軍反擊。楚軍大敗,退入壁壘堅守,被漢軍重重包圍。楚軍屢戰不勝,兵疲食盡。韓信命漢軍士卒夜唱楚歌,致楚軍士卒思鄉厭戰,軍心瓦解。項羽見大勢已去,乘夜率800騎突圍南逃。劉邦遣灌嬰率5000騎兵追擊。項羽迷路,被漢軍追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蘇皖界上的烏江鎮)兵敗自刎。

點評:垓下之戰,劉邦適時發起戰略追擊,積極調集援兵,多路圍攻,以絕對優勢兵力全殲楚軍,創造了中國古代大規模追擊戰的成功戰例。



國家網文化


鑑於題主問的是最後的垓下戰役,前面的我也就不鋪墊了。

在劉邦、韓信、彭越三路大軍的聯合攻擊之下,項羽被迫放棄在陳縣地區作戰的計劃,沿潁水南下,準備渡過淮河,撤退到淮南,在楚國的南部地區重整旗鼓。

也就在這個時候,淮南地區的形勢也發生了變化。

漢將劉賈領軍渡過淮河,包圍了壽春,九江郡震動,整個九江在英布的聲望下,全部背叛,整個楚國南部已經全部陷落。

形勢一片大好哇!

得知九江背叛後,項羽引軍東去,來到了垓下(今安徽靈璧南),止軍設防,做最後的決戰準備。

最後的戰役了。

此時的項羽又來到了絕境,他早已經熟悉的絕境。

此時,他手中的籌碼,也是歷次絕境中,最多的一次。

他還有十萬楚軍。

項羽選好的戰場,是一望無盡的垓下平原,這一次,劉邦必須選擇與他進行一場堂堂正正的野戰。

四面逐漸被包圍的項羽在不利的情勢下,胸口的熱血再次洶湧澎湃,又是一次絕境!

這些年,自打起兵來,只要項王在,軍魂就在!

只要項王指揮,就無往不利!

只要項王追擊,就無堅不摧!

楚國健兒們,就像兩千年後的法國人民一樣,哪怕已經打得民窮財盡,哪怕已經打得困苦不堪,但只要拿破崙這個旗幟在,整個法蘭西就依舊是鐵板一塊!

靠的,這就是這些年,項羽和拿破崙為本國人民所帶來的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這種民族自豪,驅使著楚軍衝破了一個個險阻,完成了一次次不可能的任務。

眼下,他們再次面臨著絕境的審判,不過沒關係,又不是第一次了!只要有項王在,贏就是肯定的,區別就在於,是殺敵多少。

項羽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罕見的軍神,也確實有此自信,昂首睥睨眾生。

但這一次,命運之神給他帶來了與他同一個級別的對手,中國歷史兩千年以來,唯一的一次,兩位歷史前五的軍神,即將在這最後的戰役正面對壘。

此時合圍項羽的各聯軍,達到了驚人的三十萬。

對面的劉邦,再次通過近四年不斷地戰略優勢,積累出了大比例的優勢。

項羽再一次讓他呼朋喝友的逼到了牆角,似乎再上去補一刀,這個自己的宿世之敵就將灰飛煙滅。

但這一次,劉邦已經明白了,這種級別的會戰,自己是沒有這個能力指揮的。

但好在,自己這裡,應該有一個人合適。

韓信,這位幾乎幫助劉邦打下全部天下的“兵仙”,得到了劉邦的全部授權,指揮三十萬聯軍會戰垓下。

劉邦有識人之明,儘管他已經知道此時的韓信有尾大不掉的趨勢,但他還是清清楚楚地懂得,與項羽的決戰,也只有韓信,才能夠擔當此任。

波瀾壯闊的楚漢戰爭即將走向大結局,兩個最高級別,最高段位的選手,終於在最後的戰役,對陣出場。

項羽已經擺下了擂臺,戰場是他最擅長的平原野戰。

韓信自打出道以來,從來都是憑勢借力,利用山河大地所有可利用的地方化為自己的勝勢。

這一次,他的優勢,是最為直接的兵。

大有大的難處,三十萬在劉邦那裡,也許就是自相踐踏的劣勢,但在韓信這裡,卻成為了多多益善的巨大優勢。

一貫示弱出強、以奇兵取勝的韓信,經過周密地偵查、慎重地思慮以後,

決定堂堂正正地接受項羽的挑戰,以硬碰硬,雙方選定時日,在垓下平野上擺開陣勢決戰。

韓信深知面對擅長騎兵突擊的項羽,必須要讓這三十萬人形成層層抵抗的有效戰力,尤其是前軍,一定要扛住正面的騎兵衝鋒,如果前軍被項羽沖垮了,軍心一亂,三十萬大軍就會陷入自相踐踏的局面。

鑑於此,韓信排出了前中後的三重縱深,並將三十萬大軍分成了六個軍陣。

第一重縱深,前軍,正面硬扛楚軍衝鋒的,是他韓信本人。

第二重縱深,分為三部,中軍,劉邦親自指揮。左軍,韓信部將孔熙(死活沒查著)護左翼,右軍,韓信部將陳賀(劉邦芒碭山老兄弟)護右翼。

第三重縱深,也是總預備隊,周勃護左後翼,柴武(老革命,劉邦西進遇彭越前後入夥)護右後翼。

此戰具體咋打的,史書很精短。

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韓信)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費候陳賀)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

大體意思就是項羽這十萬大軍開始總衝鋒。

韓信還是自己當誘餌。

然後打不過,撤退。

撤著撤著,孔熙跟陳賀這哥倆人工扮演大水攪入戰局。

韓信再次大嚎一聲:兄弟們反攻啦!

漢軍展開合圍,把項羽擊敗了。

史書中對這大漢立國的最關鍵一戰,寥寥數筆。

倒是最後項羽帶著二十多口子逃跑時卻成了短篇小說。

倆原因。

一,項羽確實悲壯,劉邦勝之不武,撕毀停戰協定臭不要臉,史官有自己的情緒。

二,這戰是韓信指揮的,西楚霸王這輩子就輸了這麼一戰,卻是個反賊指揮的,尤其英明神武的皇帝此時還是被指揮的一個編隊。

好說不好聽,寫的越細,本就臭不要臉的皇帝就越無地自容。

你看看人家那仗打的!你看看人家,那傢伙指揮的!

咦?上次彭城那指揮官誰來著?

史書上沒有的,我不好去腦補,因為咱不是寫小說,尤其這大平原會戰,更是連腦補的空間都沒有。

這場巔峰對決就最終說明了韓信拿到了楚漢第一名將的交椅了嗎?

不見得。

之前我們說過,項羽和韓信,在軍事指揮上,走的是完全不同的兩個路子。

項羽像是洪七公,將外門功夫練到了極致,一套降龍十八掌打遍天下無敵手,戰場征戰,向來是高山落大石,秋風掃落葉,大軍所到之處,劈山裂石。

而韓信,則更像是將虛虛實實奇門遁甲發揮到了極致的黃老邪,永遠有無數的套路,無數的障眼法,虛虛實實的讓你猜不到輕重深淺。

這倆人,如果勢均力敵的情況下,誰勝誰負,真的難講。

高手對決,往往差距都在毫釐之間。

如果說項羽再次沖垮了韓信的大規模,楚漢一哥沒跑就是項羽。

如果說韓信在同等規模下平了項羽,兵仙就得踩在霸王身上。

但現在,韓老邪帶著全真七子來了。

我們只能說,在“彭城大屠殺”之初,就已經寫下了這最後的結局。

秦末楚漢整場大劇,主線就是項羽百戰百勝後的力竭而亡。

中國項羽和法國項羽拿破崙為我們做出了生動的展示:沒錯,你在贏,你也永遠再贏。

但你每一次的勝利,都在將本該引爆的隱患推遲了。

隱患只會推遲,卻無法自我消除。

西楚這個本來健壯的身體,在壯陽藥項羽的帶領下,得誰禿嚕誰。

沒有整不死的!

但總歸會有你X盡人亡的那一天!

這回在同樣吃了藥的漢軍面前,項羽輸掉了這場巔峰之戰,並失去了他最後的籌碼。

迎接他的,將是中國史上堪稱最壯烈的英雄謝幕。


不忘呀


項羽雖是貴族出身又驍勇善戰,可惜終究剛愎自用、有勇無謀、自負驕傲不識猛將韓信,既匹夫之勇又婦人之仁,終還是難成帝王霸業。垓下之戰既毀於自己的缺謀少智,又敗於名將韓信之手中其十面埋伏,最終兵敗落得自刎烏江含恨而死的結局。


小龍女5505


第一個點,史記中曾記載,在鴻溝之約後,項羽解而東歸。為將者,最不應該沒有了解到對方敵軍的真正動機,就放下了自己的戒備之心,導致沒有為後來的戰事做好充分的準備,沒有及時聯繫楚軍後方導致後勤補給難以供應。這是項羽為將者犯的第一個重大的錯誤。

第二點,韓信曾經追隨過項羽,是項羽的部下,對項羽的為人有充分了解,但是項羽卻沒有認識到韓信的真正實力,他盲目自大,將營帳駐紮在了垓下,妄想在此以少量兵力戰勝韓信,重寫當初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的輝煌歷史。就因為他盲目輕敵,導致錯信了韓信的調虎離山計,中了埋伏,導致全軍大敗。

試想,若當時項羽清楚韓信的實力,能夠認識到自己軍隊方面的不足,沒有在垓下駐兵而是直接過江東獲取到後方的糧草和補給,那麼或許歷史將會被重寫。


夢溪暢談


如果補給充分,項羽照樣吊打這些烏合之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