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垓下战役,项羽为何会兵败如山倒?

夏目历史君


顶层设计、将领、兵力对比可以看出,大汉集团在各方面绝对占优于西楚集团,按照未战先算来分析,这场旷世大决战,其实项羽所率的楚军胜利的几率不会超过10%。但楚军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弱,特别是在战斗力等方面并不逊于汉军,甚至还稍强于汉军,原是主要有二:一是楚军这十多万主力部队是项羽的主动部队,是他多年来一手打造的主力部队,是一只经过很多大风大浪的精锐之师,跟着项羽的正面作战中,几乎没有打过败仗。二是楚军有定海神针般的战神项羽所在,便是最大的底气,他不但个人文武双全,勇冠三军,而且熟知兵法之道,用兵果敢而神速,楚军只要有他在,战斗力便会大大提升。三是时势造英雄。这只军队还有个特殊性就是思归。叶落归根也好,衣锦还乡也罢,总之,兵法曰:归帅勿遏。这样一只急于回归的军队,所爆发的战斗力显然更强,是很难阻挡的。

而汉军毕竟是五路但是这场垓下决战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军队的人数的多少,不是战斗力的强弱,而是战术战略的部署。大汉集团的“十面埋伏”显然是针对西楚集团的“直线攻击”而专门设计的战术,能否奏效?

正面战场

首先,韩信奠出打草惊蛇的战略。他亲率一部分先锋军主动向楚军发动挑衅性的进攻,项羽那是啥火爆脾气,听说汉军来了,立刻倾巢出动,亲自率领十万楚军发动其标志性的“直线攻击”战术,目标直指汉军统帅韩信,想以雷霆之势将汉军直接击溃。

其次,韩信奠出的是抛砖引玉的战略。他率的先锋军只是与楚军稍作简单的“离距离”的接触,便立马后撤。楚军则是猛追猛打!

最后,韩信拿出的是趁火打劫的战略。见时机成熟,率军发起反击,项羽越来越感到不对劲,以往对手就一堵墙,一捅就破,但今天的对手象就一团棉花,柔柔软软,层层叠叠,冲破一层又一导,似乎无穷无尽。眼看情势不妙,项羽充分发挥果敢的作风,调转马头,下令让前军变后军,立马突围。但这时楚军已经深陷了汉军的埋击圈,只能败亡!



吕梁路过


提及垓下战役,先说说垓下战役发生的具体背景。

垓下战役发生之前,其实项羽和刘邦一直在成皋、荥阳两地进行军事对拼。当然了,项羽和刘邦对拼的结果是:

项羽把自己搞死了!

垓下战役的背景

成皋、荥阳军事对拼阶段,也被称之为成皋战役。

楚汉战争一共经历了四年,成皋战役中过项羽和刘邦也就一直对拼了四年,长达四年的对峙,毫无疑问,都会让其双方极度缺粮。

只不过,项羽更加的缺粮。

成皋战役的初期,刘邦其实并不占优很大的优势,反而被项羽步步紧逼,只能死守成皋-荥阳防线。

后来,刘邦在荥阳据点被项羽攻破,刘邦逃亡到成皋,而后刘邦退入关中,重新整顿大军出关和项羽继续对拼。

只是这一次,刘邦的对拼颇有技术含量。

因为这一次的刘邦又在武关通道外围的南阳盆地的宛县、邓县修筑了两个据点,项羽眼看着刘邦新筑据点,遂分兵南下攻打。

如此一来,成皋、荥阳两地的军事压力大大减小,刘邦开始渐渐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项羽刚刚南下攻打刘邦新修筑的地点,后方的彭越就开始进攻楚地,项羽不得不放弃攻打这两个新修据点,转而攻打彭越。

可彭越向来是游走作战,打一枪换一地儿,项羽根本无可奈何,刘邦趁此机会重新收复荥阳、成皋两地。

不过项羽再度攻克荥阳、成皋,刘邦马上就据点后推,在后方又新修筑巩县新据点,而刘邦则北渡黄河前往韩信大营,收取韩信帐下兵马再度准备和项羽在成皋、荥阳一带相互对拼。

不仅如此,此时的韩信被刘邦派往齐地,开始在项羽的东翼造成威胁。

项羽后翼的威胁

这场拉锯战中,项羽的战略规划是想要突入关中地区,而刘邦再次分兵侵袭项羽运粮路线,阻止项羽西进。

彭越、卢绾、刘贾再度侵袭项羽后方,项羽留下兵力镇守荥阳、成皋,自己则率主力再度拱卫后方安全。

项羽的大军刚刚抵达睢阳,两件大事几乎同时发生:

  • 韩信占据山东

  • 刘邦收复成皋

如此一来,项羽只能再度分兵:

  • 项羽引兵回救成皋

  • 龙且引兵驰援山东

项羽分兵的结果是,韩信打破二十万齐楚联军,顺利攻占齐地,项羽也只能在荥阳一点的广武山上与其对峙,毫无办法。


垓下战役

公元202年,八月。

项羽仍旧还是对刘邦无可奈何,最终双方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

项羽准备撤兵,刘邦带领大军突然攻打项羽后军。

接下来,便是垓下战役。

这场战役的起因正是因为成皋、荥阳长久的拉锯战已经严重拖垮了楚军,即便没有鸿沟盟约,项羽也有可能选择撤军。

公元前203年,十月。

刘邦联合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分别从北面、东面、南面三个方向将项羽围困在垓下。

韩信统领三十万大军在垓下列阵,以中军终极项羽不利之后,汉军左右两翼大军趁势反攻,一举打开局面,韩信下令猛攻楚军中军,项羽得以大败,溃逃路上损低八万。

深夜之中,垓下到处吟唱楚歌,项羽以为楚地已经被刘邦全部攻占,不仅悲情痛哭。

他下令带领着剩余八名多名骑兵趁夜逃亡,第二天一早,汉军发现项羽逃脱,灌婴统领五千骑兵狂飙追击。

项羽一路沿着阴陵、东城逃亡,一直进抵乌江,终于停下了脚步。

因为,他自知他的终点到了。

项羽在此地拔剑自刎,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历史总探长


垓下战役,是四年楚汉相争后,汉军的最后一次收官大战。

 

垓下位于今天安徽省的灵璧县,公元前202年,刘邦汉军旗下的灌婴占彭城,英布入九江,韩信攻陷齐国,楚汉的战争天平,已从楚强汉弱发生逆转。项羽楚军的势力开始急剧下滑,而汉军从战略上扭转,逐渐形成对楚军的合围之势。此时,汉军兵锋强盛,总兵力超过50万,楚军仅有汉军的1/5。

 

战争一开始,刘邦追着项羽打,但因汉军的“假齐王”韩信,没有及时赶到形成封锁,刘邦独自面对项羽很吃力。同时,楚军反突击的回马枪,经常杀的刘邦措手不及,刘邦也不得不固守待援。

 

此时,项羽犯了大错,没有一鼓作气拿下刘邦,或是跳出由韩信、彭越、英布三道汉军防线形成的包围圈,而选择了继续与刘邦对峙,给汉军留下了本来可以避免的封锁机会。1个月以后,汉军的四路军队陆续抵达垓下外围,完成了对楚军的合围,项羽此时只能被动防御。虽然,项羽军的单兵战力强于汉军,但经不住汉军的车轮战消耗。争斗的时间一长,楚军本来捉襟见肘的兵力更为稀缺。同时,张良采用夜夜唱楚歌的办法,用家乡情怀去感召楚军,连日征战,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楚军大营开始崩溃。

 

项羽看到军无斗志,不敢恋战,连夜从军队中挑选了800骑兵南逃突围。天亮以后,作为垓下之战的中军主帅韩信,发现项羽跑了,急忙忙调集人手尾随追杀。最惨的时候,项羽仅剩28骑,面对蝗虫般蜂拥而至的汉军,项羽残军打不过,又不愿意投降,最后,力竭全部战死。

 

有关楚霸王项羽失败的原因,历来的说法有很多,除了公认的优柔寡断、有勇无谋以外,还有不少其它因素,比如

 

一、作为楚军最高统帅,没有大局观,只懂得给天下诸侯“秀肌肉”,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的霸王武力。他不知道,守江山除了武力的铁拳,更需要文治。可惜一个行将入土的范增他不能用,何况其它呢。

 

二、虽然项羽麾下猛将如云,但错误选择了“以暴制暴”的糟糕战术来进行无休止的长期消耗。楚军将领死的死,叛的叛,常年征战,难以补充。第一猛将龙且,中了韩信的水淹之计后,被汉将灌婴斩杀。项羽刚愎自用,赏罚不均,导致大将英布和季布先后叛楚降汉,对楚军的士气造成了严重打击。

 

三、项羽在虞姬的怀里呆久了,失去了早年与项梁打江山时的意气风发,整天想着虞姬温柔乡里的谈情吟唱,消磨掉了统帅最基本最应有的理性预判。等到天下群雄并起,火烧眉毛了,才恋恋不舍的平叛,不管是齐国的田荣,还是关中的刘邦,项羽真是疲于奔命,头痛医头,脚痛治脚,按下葫芦起了瓢。

 

四、项羽管理能力差,对诸侯赏罚不公,导致叛乱四起,等到主要对手刘邦越挫越勇,势力大增以后,再去消灭,难上加难。另外,刘邦后期的阵营人才济济,文武齐备,项羽就算力拔山兮气盖世,也将终成过眼云烟。





米缸搂着麦芽糖


一个原因,就是汉军士兵数量上虽然和楚军相差悬殊,但是质量上却是非常差的。我们都知道士兵在军队要进行训练的,这样他们才可以成为一支强大的精兵。刘邦当时虽然率领的是56万大军,但是这支军队是各路诸侯的联合,士兵的质量是参差不齐的。所以汉军虽多,却是乌合之众。

反观项羽所率领的楚军,虽然只有三万。但是他们跟随的是战神项羽,早就经历了很多次战役的洗礼,是一支非常强大的精兵。所以项羽一方虽然人少,却是不容小觑的。刘邦就是错误地低估了这三万楚军的实力,最后惨败。而垓下之战时,楚军弹尽粮绝,正是疲惫之际。而汉军却是整装待发,最后是刘邦胜利。



历史让你打开眼界


公元前203年,刘邦出兵攻打楚国,项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

楚汉之争刘邦为什么胜利

刘邦出身农户,在起义以前就是一个整日在街头巷尾厮混的流氓,但是他却可以打败出身名门,骁勇善战的西楚霸王项羽,最终登基为帝,君临天下,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他的成功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

刘邦的性格十分谦虚谨慎,能够选贤与能,知人善用。在他的身边谋臣可以从容地定下计谋,而将士在危急时刻可以临危授命。而且他老谋深算,心思周密,深得民心。据传,当年,他到达灞上之时,曾经严令: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秦朝的苛刻法律全部被废黜。这样一来,刘邦就得到了灞上百姓的拥戴,所谓得到多助,失道寡助,这说的大概就是刘邦吧。

而项羽与刘邦相争,却盲目轻敌,空有一身武艺,却胸无城府,又怎么会是机智多谋的刘邦的对手呢。据传,当年,项羽进军咸阳的时候,大肆烧杀,使得咸阳城一时之间置身于一片火海之中。面对身边谋臣的劝谏,他竟然也置之不理,一意孤行。当地百姓苦不堪言,一时之间怨声不绝。项羽早已失去了民心,又何谈争霸天下呢。而当他在兵败之时,却放弃了逃生的机会,宁愿拔剑自刎,这不过是因为项羽无法面对自己的失败罢了。一个没有坚定决心的人,又何谈东山再起。

刘邦面对败局,能够隐忍不发,伺机而动,最终成为最后的赢家,这与他的性格有着很大的关系。

项羽为何兵败垓下

楚汉双方的大决战开始了! 刘邦兵多,项羽兵少,而且粮食也快吃完了。面对十面埋伏,他几次想杀出重围,都被一批又一批的汉军挡了回来。 突围无望,项羽只好退回垓下大营,吩咐左右小心防守,伺机再战。 这天夜里,项羽在营帐之中愁眉不展,他宠爱的美人虞姬见他忧心忡忡,便陪他饮酒解闷。到了深夜的时候,只听营外传来呜呜咽咽的箫声,伴随着箫声,还有哀伤的江南小调。项羽走到帐外,仔细一听,那箫声来自半空,而歌声传自汉营,从断断续续的歌声中可以听出,唱歌的人还不少呢。

这些江南的小调正是将士们所熟悉的楚国的民歌呀! 难道刘邦已经打下西楚了吗?要不然,汉营当中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楚人呢? 项羽失魂落魄地站在那里,半天也说不出话来。 突然,项羽也唱起了一首悲壮的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意思是:力气拔得起一座山啊,气魄能压倒世上的好汉,时运不济啊,乌骓马不肯离去。乌骓马不肯离去啊,有什么办法,虞姬啊虞姬,你可怎么办?

项羽把这歌一连唱了几遍,唱着唱着,眼泪落了下来。 他旁边的将士也哭了,谁都不愿抬起头来。 在这悲凉的歌声中,虞姬为了不连累项羽,趁项羽不注意,拔剑自刎了。 当夜,项羽带领八百子弟兵再次突围,这一次,他们冲出了汉营,一路向南奔去。 天亮了,汉军才发现项羽已经突围走了,刘邦赶紧派大将灌婴带五千骑兵追赶。 项羽一路奔跑,顾不上清点人数,等他渡过了淮河,再看看左右,只剩下一百多人了。他们又跑了一程,来到一个三岔路口,看见路边的老农,便向他问路。那老农知道他是项羽,不愿意指路给他,骗他说:“往这边走吧。”

其实,那是一条通往沼泽地的死路。 待项羽拨马回来,汉军已经追上来了。项羽且战且退,退到东城,也就是今天安徽省的定远县东南,再点点身边的人,只有二十八个骑兵了。 面对密密麻麻的汉军,项羽仰天长叹,对左右的人说:“我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了,大大小小经过七十多次战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以,有了霸王的称号。今天被围困在这里,是天亡我,并不是我打不过他们啊。

  1. 他把仅有的二十八个人分为四队,向四个方向突围,相约在东山脚下会合。 项羽大喝一声向汉军冲去,汉兵抵挡不住,纷纷散开。 项羽一枪挑了一名汉将。 这时,刘邦手下的大将赤泉侯杨喜赶到,项羽瞪圆了眼睛盯着他,然后一声断喝,杨喜和他的马吓得转身就跑,跑了几十里才停下来。 项羽赶到东山下,那四队人马也到了,二十八个人仅仅损失了两人,他们一起向南退去,一直退到了乌江边上。恰巧,乌江的亭长有一条小船,他劝项羽上船过江,到了江东再图他日。 项羽却说:“我在会稽起兵,带吴中八千子弟渡江,到如今,只有我一个人回去,你让我如何去见江东父老乡亲?” 他把自己的乌骓马交给亭长,自己则带着二十六人步战,他们又杀死了几百名汉兵,才一个个倒下。


初心不忘必有回响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在楚汉战争中,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一说今河南淮阳、鹿邑间)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

四年八月,项羽、刘邦在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古荥镇)、成皋(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已相持两年多(参见成皋之战)。项羽因腹背受敌,少食无助,被迫与刘邦订立和,以鸿沟(古运河名,位于今河南荥阳东)为界,东归楚、西属汉。

九月,项羽按约东归。刘邦采纳张良、陈平建议,乘项羽无备,楚军饥疲,突然对楚军发动战略追击。并约韩信从齐地(今山东),彭越从梁地(今河南东北部)南下合围楚军。五年十月(汉初承秦制,十月为岁首),因韩信、彭越未能如期南下,刘邦追击楚军至固陵(今河南淮阳西北),楚军反击,汉军大败。

为调动韩信、彭越,刘邦划陈(今河南淮阳)以东至海广大地区为齐王韩信封地;封彭越为梁王,划睢阳(今河南商丘)以北至谷城(今山东东阿南)。为其封地。韩、彭遂率兵攻楚;韩信从齐地南下,占领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和今苏北、皖北、豫东等广大地区,兵锋直指楚军侧背,彭越亦从梁地西进。汉将刘贾会同九江王英布自下城父(今安徽亳县城父集)北上;刘邦则率部出固陵东进、汉军形成从南、北、西三面合围楚军之势,项羽被迫向垓下退兵。

五年十二月,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各路汉军约计40万人与10万楚军于垓下展开决战。汉军以韩信率军居中,将军孔熙为左翼、陈贺为右翼,刘邦率部跟进,将军周勃断后。韩信挥军进攻失利,引兵后退,命左、右翼军继续攻击。楚军迎战不利,韩信再挥军反击。楚军大败,退入壁垒坚守,被汉军重重包围。楚军屡战不胜,兵疲食尽。韩信命汉军士卒夜唱楚歌,致楚军士卒思乡厌战,军心瓦解。项羽见大势已去,乘夜率800骑突围南逃。刘邦遣灌婴率5000骑兵追击。项羽迷路,被汉军追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苏皖界上的乌江镇)兵败自刎。

点评:垓下之战,刘邦适时发起战略追击,积极调集援兵,多路围攻,以绝对优势兵力全歼楚军,创造了中国古代大规模追击战的成功战例。



国家网文化


鉴于题主问的是最后的垓下战役,前面的我也就不铺垫了。

在刘邦、韩信、彭越三路大军的联合攻击之下,项羽被迫放弃在陈县地区作战的计划,沿颍水南下,准备渡过淮河,撤退到淮南,在楚国的南部地区重整旗鼓。

也就在这个时候,淮南地区的形势也发生了变化。

汉将刘贾领军渡过淮河,包围了寿春,九江郡震动,整个九江在英布的声望下,全部背叛,整个楚国南部已经全部陷落。

形势一片大好哇!

得知九江背叛后,项羽引军东去,来到了垓下(今安徽灵璧南),止军设防,做最后的决战准备。

最后的战役了。

此时的项羽又来到了绝境,他早已经熟悉的绝境。

此时,他手中的筹码,也是历次绝境中,最多的一次。

他还有十万楚军。

项羽选好的战场,是一望无尽的垓下平原,这一次,刘邦必须选择与他进行一场堂堂正正的野战。

四面逐渐被包围的项羽在不利的情势下,胸口的热血再次汹涌澎湃,又是一次绝境!

这些年,自打起兵来,只要项王在,军魂就在!

只要项王指挥,就无往不利!

只要项王追击,就无坚不摧!

楚国健儿们,就像两千年后的法国人民一样,哪怕已经打得民穷财尽,哪怕已经打得困苦不堪,但只要拿破仑这个旗帜在,整个法兰西就依旧是铁板一块!

靠的,这就是这些年,项羽和拿破仑为本国人民所带来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这种民族自豪,驱使着楚军冲破了一个个险阻,完成了一次次不可能的任务。

眼下,他们再次面临着绝境的审判,不过没关系,又不是第一次了!只要有项王在,赢就是肯定的,区别就在于,是杀敌多少。

项羽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罕见的军神,也确实有此自信,昂首睥睨众生。

但这一次,命运之神给他带来了与他同一个级别的对手,中国历史两千年以来,唯一的一次,两位历史前五的军神,即将在这最后的战役正面对垒。

此时合围项羽的各联军,达到了惊人的三十万。

对面的刘邦,再次通过近四年不断地战略优势,积累出了大比例的优势。

项羽再一次让他呼朋喝友的逼到了墙角,似乎再上去补一刀,这个自己的宿世之敌就将灰飞烟灭。

但这一次,刘邦已经明白了,这种级别的会战,自己是没有这个能力指挥的。

但好在,自己这里,应该有一个人合适。

韩信,这位几乎帮助刘邦打下全部天下的“兵仙”,得到了刘邦的全部授权,指挥三十万联军会战垓下。

刘邦有识人之明,尽管他已经知道此时的韩信有尾大不掉的趋势,但他还是清清楚楚地懂得,与项羽的决战,也只有韩信,才能够担当此任。

波澜壮阔的楚汉战争即将走向大结局,两个最高级别,最高段位的选手,终于在最后的战役,对阵出场。

项羽已经摆下了擂台,战场是他最擅长的平原野战。

韩信自打出道以来,从来都是凭势借力,利用山河大地所有可利用的地方化为自己的胜势。

这一次,他的优势,是最为直接的兵。

大有大的难处,三十万在刘邦那里,也许就是自相践踏的劣势,但在韩信这里,却成为了多多益善的巨大优势。

一贯示弱出强、以奇兵取胜的韩信,经过周密地侦查、慎重地思虑以后,

决定堂堂正正地接受项羽的挑战,以硬碰硬,双方选定时日,在垓下平野上摆开阵势决战。

韩信深知面对擅长骑兵突击的项羽,必须要让这三十万人形成层层抵抗的有效战力,尤其是前军,一定要扛住正面的骑兵冲锋,如果前军被项羽冲垮了,军心一乱,三十万大军就会陷入自相践踏的局面。

鉴于此,韩信排出了前中后的三重纵深,并将三十万大军分成了六个军阵。

第一重纵深,前军,正面硬扛楚军冲锋的,是他韩信本人。

第二重纵深,分为三部,中军,刘邦亲自指挥。左军,韩信部将孔熙(死活没查着)护左翼,右军,韩信部将陈贺(刘邦芒砀山老兄弟)护右翼。

第三重纵深,也是总预备队,周勃护左后翼,柴武(老革命,刘邦西进遇彭越前后入伙)护右后翼。

此战具体咋打的,史书很精短。

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韩信)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费候陈贺)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大体意思就是项羽这十万大军开始总冲锋。

韩信还是自己当诱饵。

然后打不过,撤退。

撤着撤着,孔熙跟陈贺这哥俩人工扮演大水搅入战局。

韩信再次大嚎一声:兄弟们反攻啦!

汉军展开合围,把项羽击败了。

史书中对这大汉立国的最关键一战,寥寥数笔。

倒是最后项羽带着二十多口子逃跑时却成了短篇小说。

俩原因。

一,项羽确实悲壮,刘邦胜之不武,撕毁停战协定臭不要脸,史官有自己的情绪。

二,这战是韩信指挥的,西楚霸王这辈子就输了这么一战,却是个反贼指挥的,尤其英明神武的皇帝此时还是被指挥的一个编队。

好说不好听,写的越细,本就臭不要脸的皇帝就越无地自容。

你看看人家那仗打的!你看看人家,那家伙指挥的!

咦?上次彭城那指挥官谁来着?

史书上没有的,我不好去脑补,因为咱不是写小说,尤其这大平原会战,更是连脑补的空间都没有。

这场巅峰对决就最终说明了韩信拿到了楚汉第一名将的交椅了吗?

不见得。

之前我们说过,项羽和韩信,在军事指挥上,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路子。

项羽像是洪七公,将外门功夫练到了极致,一套降龙十八掌打遍天下无敌手,战场征战,向来是高山落大石,秋风扫落叶,大军所到之处,劈山裂石。

而韩信,则更像是将虚虚实实奇门遁甲发挥到了极致的黄老邪,永远有无数的套路,无数的障眼法,虚虚实实的让你猜不到轻重深浅。

这俩人,如果势均力敌的情况下,谁胜谁负,真的难讲。

高手对决,往往差距都在毫厘之间。

如果说项羽再次冲垮了韩信的大规模,楚汉一哥没跑就是项羽。

如果说韩信在同等规模下平了项羽,兵仙就得踩在霸王身上。

但现在,韩老邪带着全真七子来了。

我们只能说,在“彭城大屠杀”之初,就已经写下了这最后的结局。

秦末楚汉整场大剧,主线就是项羽百战百胜后的力竭而亡。

中国项羽和法国项羽拿破仑为我们做出了生动的展示:没错,你在赢,你也永远再赢。

但你每一次的胜利,都在将本该引爆的隐患推迟了。

隐患只会推迟,却无法自我消除。

西楚这个本来健壮的身体,在壮阳药项羽的带领下,得谁秃噜谁。

没有整不死的!

但总归会有你X尽人亡的那一天!

这回在同样吃了药的汉军面前,项羽输掉了这场巅峰之战,并失去了他最后的筹码。

迎接他的,将是中国史上堪称最壮烈的英雄谢幕。


不忘呀


项羽虽是贵族出身又骁勇善战,可惜终究刚愎自用、有勇无谋、自负骄傲不识猛将韩信,既匹夫之勇又妇人之仁,终还是难成帝王霸业。垓下之战既毁于自己的缺谋少智,又败于名将韩信之手中其十面埋伏,最终兵败落得自刎乌江含恨而死的结局。


小龙女5505


第一个点,史记中曾记载,在鸿沟之约后,项羽解而东归。为将者,最不应该没有了解到对方敌军的真正动机,就放下了自己的戒备之心,导致没有为后来的战事做好充分的准备,没有及时联系楚军后方导致后勤补给难以供应。这是项羽为将者犯的第一个重大的错误。

第二点,韩信曾经追随过项羽,是项羽的部下,对项羽的为人有充分了解,但是项羽却没有认识到韩信的真正实力,他盲目自大,将营帐驻扎在了垓下,妄想在此以少量兵力战胜韩信,重写当初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的辉煌历史。就因为他盲目轻敌,导致错信了韩信的调虎离山计,中了埋伏,导致全军大败。

试想,若当时项羽清楚韩信的实力,能够认识到自己军队方面的不足,没有在垓下驻兵而是直接过江东获取到后方的粮草和补给,那么或许历史将会被重写。


梦溪畅谈


如果补给充分,项羽照样吊打这些乌合之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