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绿皮书》,成长路上的导航,需要有人一路同行

2018年11月在美国上映,2019年3月在中国上映的《绿皮书》,豆瓣评分9.1,第91届奥斯卡获得最佳影片。该影片虽然架构不是那么宏达,但从小处着笔,剧情流畅,富有戏剧性,演员的演技精湛,获奖当之无愧。

《绿皮书》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的是一个意籍美国人托尼因为工作的酒吧装修停业,托尼迫于生活的压力应聘黑人钢琴家唐·雪利的司机兼保镖,跟随唐·雪利到南部巡演中发生的故事。托尼和唐·雪利两个人在路上相互影响跨越种族和阶层成为好朋友的故事。

该影片以20世界60年代美国南北方种族歧视严重,黑人在美国特别是美国南部得不到社会认可,处处要被区别对待为背景,黑人在社会上必须住特定的酒店和场所,并且为此编制了黑人旅行指南的书籍,命名为《绿皮书》,也就是电影名字的由来。


《绿皮书》,成长路上的导航,需要有人一路同行


该影片的叙事手法比较简单,以《绿皮书》为线索,时间为顺序进行电影情节的展开,中间以托尼和唐·雪利的相处以及托尼和妻子德洛丽丝的相爱为两大主线,不同与以往表现阶级冲突的压抑,情节温暖富有戏剧性。该影片正确的政治意义和真能量的表达,获得观众的喜爱毫无争议。

《绿皮书》从不同阶层的定义和人物性格来展开托尼和唐·雪利怎么从相互讨厌到惺惺相惜的好朋友,同时来谈谈影片体现出来的温情基调。

  1. 从阶层方面,
  • 托尼作为意籍美国人,属于白人阶层,他及他的家人除了他的妻子对黑人最小先开始是不接受不认可的,这个在影片托尼扔了到家维修黑人用过的杯子可以看出来,这种不认可是流于社会的偏见,当他真正认识到了唐·雪利,他的努力和隐忍他的孤独,以及见到黑人的不容易,他在转变。第一次听到唐·雪利的钢琴演奏就被他吸引,音乐无国籍,在音乐中国产生共鸣。
  • 唐·雪利作为黑人的钢琴家,在音乐方面的成就斐然。演奏时受到白人的认可,下了舞台却得不到人民的尊重,他努力改变,克制他认为不好的习惯,但就是得不到白人从内心的认可,但是他逃离的地方却回不去,没有人能体会他内心的孤独。所以在没有演出或演出结束的晚上一个人落寞的独自饮酒。
  • 在影片中,美国南部作为骄傲存在的上等的白人,自出生就是骄傲的,一分部人的骨子里就瞧不起黑人,虽然没有一个代表出现,但就是这种无形的时刻存在的阶层,让矛盾冲突更加明显。

2,从性格方面

  • 托尼是意籍美国人,率性的意大利人的基因和聪明美国人基因的结合,受到最普通人的教育,率真,看似粗犷却也有很细腻的一面。在平时的生活细节中不拘小节,大口吃肉大口抽烟,却在博士应聘时注意到博士的穿戴的不同,在博士提醒交流技巧时表达不认同确但注意维护博士的形象,在安静的夜晚看到博士独自饮酒的孤独。他的性格放荡不羁中融入了沉静,托尼的人格魅力更加飙升。
  • 唐·雪利的性格是隐忍的,谨慎的,聪明的。他的出生不能选择,为了生存不得不谨慎,为了不起冲突不给别人制造麻烦,不得不隐忍。可以想象在没有托尼的时候他虽然有钱受到了多少不公平的待遇。特别唐·雪利被赤身裸体的关在监狱里,何止是唐·雪利的尊严,我的内心都是崩溃的。在托尼的影响下,唐·雪利弹着自己喜欢的古典乐,大笑的面容是那么的富有张力。
《绿皮书》,成长路上的导航,需要有人一路同行


3《绿皮书》与以往表现阶级冲突不同,把这个作为背景,电影表达出来的温情,平淡而真实。托尼生活的大家庭父母健康,兄弟亲友和善,互帮互助,平时串门,圣诞聚餐。最平常不过的家庭生活,就是我们所最求的最大的幸福。托尼是幸福的,妻子德洛丽丝相亲相爱,妻子善良勤劳。托尼和妻子为了生活家人而努力奋斗。

在相互了解后,托尼和唐·雪利不在那么针锋相对,开始为对方思考。托尼为唐·雪利受到歧视发出自己的呐喊,因为警察对唐·雪利的不尊重挥拳打向了警察,因为唐·雪利不能用演出的厕所发出自己的唠叨,而这些都是唐·雪利压抑不能表达的,特别是在演出的最后一场,唐·雪利再次受到严重的歧视,作为演出嘉宾尽然不能在酒店用餐,唐·雪利放弃演出并去酒吧做了一次真正自己,他得到了释放。

唐·雪利对托尼先前的行为是无奈的,但当托尼一次次为他解围,他在巡演路上离不开托尼。在日常生活的行为上也在因为托尼改变,特别是在车内吃肯德基的犹豫与纠结。为了实现托尼圣诞夜赶回家的愿望,唐·雪利在雪夜沉静的开车。在圣诞夜让托尼回到家中。并且参加了托尼家的圣诞宴,受到托尼家人的欢迎。

《绿皮书》所表达的是人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但人在人格和尊严上是平等的,选择不了我们的出身,但我们可以努力让自己优秀,选择不了我们的出身,但我们不忘记奋斗,选择不了我们的出身,但我们依然会成为朋友,一辈子的朋友。


《绿皮书》,成长路上的导航,需要有人一路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