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完美的世界》:善良与邪恶只是隔着一堵墙

每个人在自己的内心都有一个完美的世界,都有一个自己想要的生活。

《完美的世界》是2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于1993年上映,虽然该电影没能获得任何奥斯卡奖,但看过的人都表示有史以来哭的最伤心的一部电影即使今天在豆瓣评分涨到了9.3,成为豆瓣上他担当导演评分最高的影片。

有必要提一下导演克林特中国影迷常尊称他为“东木爷爷”,也许你对他不熟悉,但有几部经典作品一定知道。比如:由他自导自演、与梅姨搭档、改编自经典小说的《廊桥遗梦》;斩获第7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以及最佳导演的《百万美元宝贝》;2016年上映后好评如潮、由汤姆•汉克斯主演的那部《萨利机长》。再提一下本片男主角凯文•科斯特纳,1991年因《与狼共舞》夺得了第63届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殊荣,也是一代导演大师。他主演的美国西部题材电视剧《黄石》豆瓣评分高达9.1。这样的强势导演+男主的阵容,给这部《完美的世界》增加了更多的亮点。

电影讲述了8岁男孩菲利普的母亲对他管教甚严,童年过得很不快乐。有一天,两名越狱的逃犯闯入菲利普家把他挟持了,一场罪犯“挟持”人质、惊险、温情的公路逃亡电影就这样开始了。《完美的世界》这周我又重温了一遍,不得不说导演们真的很爱拍关于父爱的电影,或许跟他们的童年经历有关,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个快乐、难忘的童年。例如: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给我一个爸》,威尔史密斯主演的《当幸福来敲门》,至今网上仍看到威尔史密斯绝望励志的表情包、动图。而《完美的世界》或许给了我们另一种关系,布奇和菲利普是由一个偶然成了亦父亦友的关系。

影片以60年代的德州为背景,充满温情却以悲剧收场,突破了一般劫匪片僵化的传统模式,导演注重发掘人物身上多侧面的性格内涵,塑造了多个立体化的性格人物。似乎所有优秀的电影都有一个共性:他们含义深刻,可以从很多不同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读,余音绕梁的效果就是这么产生的,有一种让人回味无穷的魅力。本文我将从布奇与菲利普的情感线索;布奇缺失的父爱;邪恶与善良、人性与现实之间的反思与叹息;导演设计布奇的死作为悲剧收场带给我的感受,四个方面带领大家观赏这部电影。

《完美的世界》:善良与邪恶只是隔着一堵墙

01

布奇挟持了菲利普,而一路上菲利普对挟持自己的“逃犯”,开始发生了微妙的情感变化

布奇和同伙越狱成功后,寻找出逃车辆时闯进小男孩菲利普的家中,布奇同伴对菲利普的妈妈施行强暴,菲利普试图帮助母亲被歹徒一巴掌打倒在地,布奇制止了同伴愚蠢的行为。在被邻居发现后,两个歹徒挟持菲利普落荒而逃。逃亡开始,布奇无法忍受同伴的变态行为,当发现同伴欺负菲利普将同伴一枪打死。电影到这,开头铺垫的已差不多,二人正式开始了不同寻常的交谈过程轻松而风趣,布奇鼓励菲利普作为男孩要勇敢尝试,很多细节无不体现一个大盗天性善良的一面,将这段恐惧之旅变得温馨感人,似乎忘记了男主的身份是个杀过人的逃犯。很多人忽视了一个角度,便是从小男孩的视角,挖掘出他的情感变化,以下通过6个场景来感受二人的逃亡过程。

《完美的世界》:善良与邪恶只是隔着一堵墙

  • 第1次来到户农家,布奇抢走了农户的车子和衣服,被农户发现扒在副驾驶的窗户,布奇拿枪恐吓他时,菲利普担心布奇会开枪,迅速咬住农户扒车窗的手,农户被甩到路边,二人相觑的笑了笑,菲利普对眼前挟持他的这个歹徒由害怕到变得轻松起来。

  • 第2次来到一家《友善的店》,表面看上去店内的服务人员都非常的友善(友善的笑容,友善的眼神,友善的声音,友善的服务)可就在她们发现布奇是逃犯、小菲利普偷拿了一件万圣节的扮鬼服的时候,原本友善之极的女店员马上露出了丑陋的嘴脸并恶语相加,布奇询问小菲利普要不要上车跟他走,菲利普犹豫了几秒钟选择上车,开始有些信任布奇。

  • 第3次遇见了正在野炊的“幸福四口人”,充满了欢声笑语。可是两个孩子打闹不小心把车子弄脏了,母亲对孩子恶语相加,而爸爸的反应虽然很心疼自己的爱车却也跟孩子解释道没事的。可布奇看到孩子妈妈对孩子的态度突然变脸了,菲利普也很无奈的看着这一幕,布奇生气的让他们下车,跟菲利普说只是“借”用他们的车,二人开车继续前行,
    菲利普感受到了布奇的善良,对他开始增加好感。

  • 第4次二人进入一个餐厅,餐厅女服务员调戏布奇,布奇忍不住的支走了菲利普,让他出去玩石头。菲利普在门外等了一会,就在布奇与女人要发生关系的时候被菲利普看到了,布奇看到菲利普失望的眼神立刻停止,并带着菲利普离开了这个地方,在车上菲利普问“你爱她吗?是不是亲她了,为什么想亲?”布奇掩饰的回答“当然爱了,想亲就亲了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菲利普又问“那你亲过她屁股吗?”布奇有点回答不上来,用幽默玩笑的方式回答了这个问题,把菲利普逗乐了,此时普利普有点享受跟布奇愉快的交流。影片到这里,其实很多细节都体现了布奇已经把儿时缺失的父爱以及父亲的陪伴转换角色,把自己没有的这些都以父亲的角色带给了小菲利普。

  • 第5次遇见的是一家在农场干活的黑人,黑人爷爷友善地把二人带回家招待,布奇跟黑人奶奶跟随音乐起舞、菲利普和黑人孙子友好玩耍,可就在黑人爷爷对孙子粗鲁的打骂,再次引起布奇心里的不爽。此时收音机新闻曝光了逃犯布奇,布奇没有第一时间逃亡,而是将黑人爷爷捆绑起来,并用枪警告和教育他:“孩子不听话因为兴奋没听到你讲话,你要抱着他、要真诚的说你爱他。”菲利普以为布奇要伤害黑人爷爷害怕的开枪打中了菲利普,并慌乱吓跑。
    菲利普失手打中布奇,布奇并没有责怪他,菲利普内心愧疚挣扎、感到很痛苦。

  • 最后,看到这里眼睛开始湿润起来,电影已进入最后的高潮,布奇捂着浑身是血的枪伤一路去追惊慌的菲利普,追到了树底下以父亲的口吻与他交心,告诉菲利普:“我只杀过两个人,一个是伤害他妈妈的,还有就是伤害你的。” 此时警察包围了过来,布奇正往口袋掏明星片给菲利普的动作,被警察误以为是要拿枪,布奇死了。菲利普紧紧抱着布奇失声痛哭,舍不得他死。
《完美的世界》:善良与邪恶只是隔着一堵墙

影片到这里基本就结束了,布奇说他杀过两个人,但我并不觉得他是一个坏人,他只是用了错误的方式来解决不好的事情。某种意义上说布奇只是一个缺爱,缺少亲情的没有长大的孩子,他渴望所有美好的善意以及所有美好的亲情。从他对小菲利普的照顾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细心的人,从他对菲利普的教育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明事理的人,从他对菲利普的陪伴可以看出如果可以他一定是个好父亲。


02

布奇与菲利普同命相怜:单亲孩子,缺失父爱,没有快乐的童年,布奇用行动弥补菲利普缺失的家庭温暖

两位主人公,一个年逾40,一个才8岁,一个劣迹斑斑,一个纯真的则像一张白纸,表面来看这两个人是风马牛不及的,有些人可能会问为什么导演会把这两个人扯在一起呢?其实结合一下两人的童年背景就不难发现两人有着相似的经历。

《完美的世界》:善良与邪恶只是隔着一堵墙

1、布奇的童年遭遇

布奇的母亲是一名歌舞厅里的妓女,父亲则是一名经常偷鸡摸狗的惯犯,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关进了监狱。因此布奇童年的前半段时间是与母亲在那间乌烟瘴气、各类人出没的舞厅度过的。后来母亲因为身染梅毒而在舞厅的厕所里上吊自杀了,布奇的生活中从未有父母同时陪伴过。由于从小父亲角色的缺失,导致缺少面对社会的勇气,不能像其它小孩一样,拥有拥有快乐的童年。

布奇因为按捺不住对一辆福特车得车标的喜爱而偷了他被抓,被关进了州里最臭名昭著的少管所,那里云集着这个州最坏的少年犯。一切都不被允许身处逆境,很容易在黑暗的大染缸中随波逐流,他无法改变糟糕的父母、家庭背景,幸运的是他还留有一丝善良。影片中不断地说要去阿拉斯加,他想拥有一个父亲,一直在路上,寻找缺失的父爱,他心里仍对那个不负责任的父亲抱有幻想,认为父亲一定很爱他…


2、菲利普的童年遭遇

8岁的单亲孩子菲利普的母亲对他管教甚严,限制他的玩乐自由,母亲的教育方式太过教条,即使小便憋的无法忍受的时候,也不曾想过荒野外可以在草丛中解决,想找公共厕所。菲利普甚至从未参加过一次鬼节讨糖果的游戏。

布奇对菲利普说:“我没问你母亲,我没问耶和华,你想不想玩不给糖就捣蛋的游戏?大会只会和小孩说,你还小,你应该怎样怎样,你大得足以自己做决定了。”

3、布奇用自己渴求的父爱方式,让菲利普获得快乐,仿佛是弥补了自己的遗憾

布奇深知菲利普没有父亲的自卑和不快乐,用从小希望拥有的父亲的方式跟菲利普进行平等的对话,认真的问他的意见,做了一次父亲,让菲利普感受拥有父亲的快乐。一路上二人的对话,制造了很多温情的感动,没有父亲的孩子孤独、脆弱、无助感。

布奇:我们两个都是英俊的魔鬼,我们都喜欢可乐,我们没有一个不错的老爸。同样是8岁,缺少父亲的守护,没有同伴的童年。像我们这样的人,得靠自己,寻找愚蠢的命运,我们只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布奇:你是个大人了,要不要跟我走,你自己考虑…


布奇:你还有什么想做却不被允许的,列个清单吧…


布奇:我宁愿是你向我开的枪而不是陌生人…


布奇看到菲利普不开心的眼神果断离开做汉堡的女人;菲利普对他失手开枪,没有任何责备,努力爬起来寻找惊慌的菲利普;他捂着血流不止的腹部问他你看看清单上还有哪个没实现…电影看到这一幕幕眼睛开始湿润了,让我感受童年不幸、同命相怜的两个人,两颗心相互依偎在一起。

《完美的世界》:善良与邪恶只是隔着一堵墙

03

导演塑造布奇、友善商店售货员人物,形成鲜明反差:引发观众对邪恶与善良、人性与现实之间的反思与叹息。

善良与邪恶只是隔着一堵墙

从来没有思考过善与恶之间的距离,而且觉得它们二者是不能慢慢融合的两个极端。但是观看完《完美的世界》,强烈的感受到,善与恶是可以相互趋同的,这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对,也不会有什么一成不变。坏人有善良的一面,好人也会有邪恶的一面。比如“友善商店”的女售货员,看似很友善,当发现菲利普偷东西,立刻暴露出邪恶的一面。

布奇就是被菲利普的天真无邪所感染,他的行为已不是那些面目狰狞的人所为的了,他已俨然成了一位慈父了,结局出人意料地显现出巨大的感人的善的力量来。菲利普最终还是走向浑身是血的布奇,试图将他扶起来不想布奇死,足以证明恶与善不是绝然对立、割裂的。恶也可能转化成善,因为不被常人理解,这一转变经常会引起他人的误解而遭受创伤甚至引来杀身之祸。

布奇是幸运的,尽管导演安排了悲剧收场,但是他让我们感受到了善良的一面,在由恶转变成善的艰难过程。善与恶的距离究竟有多遥远呢?善良无邪恶之间就隔着一堵墙,不过是心灵上的距离,我们通过心灵可以救赎恶的人,而我们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救赎。他们的不幸与善良的流露,提醒着我们珍惜现在的生活,并经过自己的奋斗,使身边的人变的幸福。

对于由恶向善转变的人,希望社会给予宽容与谅解。在审视自己善良的同时,也尝试去接受别人的善良,接受这一特殊人群的转化。无论什么样的人,都会想要找到自己心中的完美世界所以好人与坏人是互相需要的,心中的完美世界总是需要被别人唤醒的,然后才能带给自己心灵上的自由与快乐。

《完美的世界》:善良与邪恶只是隔着一堵墙

04

结局以布奇的死作为悲剧收场,谈一谈影片带给我的3点感受

1、导演将布奇的死安排在一个“完美的”场景下,富有讽刺的结局安排。

菲利普失手开枪吓跑了爬到了树上,布奇坐在树底下。布奇手捂着中弹的伤口,追随着菲利普的方向东倒西歪的走过去,晴朗的天空下,风和日丽的草坪上,布奇血迹斑斑,安静的与菲利普对话。布奇说:“你成为英雄了,也许明天就上头条新闻,你拯救了那家人,你以为我会开枪杀死他们,其实我是不可能杀他们的。我这辈子只杀过两个人,一个是伤害我妈的人,一个是伤害你的人。“眼泪再次湿润了我的双眼。


2、布奇完美的世界里,想象有完美的父亲、母亲和无忧无虑的孩子。

布奇临死之前从口袋里掏出曾经父亲给他的明信片,交给菲利普,被误以为是掏枪的动作,当场被警察打死。"真倒霉,一天中了两枪",布奇漫不经心的说着话,仿佛已经接受这一天的到来,也许是一种解脱,杀死的是那个不喜欢的自己,是那个做错事的自己,期待死亡之后会能新生。带着美好的愿望,在布奇完美的世界里,想着自己是一个有父亲、母亲疼爱的好孩子,静静的安详的死去了。


3、每一个父亲都想要给孩子一个完美的世界

每个父亲都想要扮演一个让孩子膜拜的父亲形象,在这个世界里面,孩子不会被粗暴对待,孩子会学习自己的全部优点,孩子不会走自己过去的所有弯路。他可以明辨是非,即使举起枪对着看似要实行暴力的自己。当然,还有在离开的时候,把一切都给他,包括自己身上带着的那几张美元,甚至包括临走前唠唠叨叨的交代......如果布奇活下来的话,肯定会是一个很好的父亲。

《完美的世界》:善良与邪恶只是隔着一堵墙

总结:

电影《完美的世界》以儿童的经历重现探讨了亲情与教育的问题,展现出了深刻的内涵和对现实的警醒。在逃犯与儿童之间通过情节的层层递进,引发出观众对于邪恶与善良、人性与现实之间的反思与叹息。本文通过对电影主人公布奇的人物性格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来审视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角色定位里所寻求的完美世界,以及难以均衡和难以实现的完美结局。

完美是不存在的,为什么有完美呢?原因是每个人在自己的内心都有一个完美的世界,都有一个自己想要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