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華為的科研水平和985大學比,怎麼樣?

龍抬頭河南


重點大學的研發經費,和企業的研發經費有可比性嗎?



華為的科研水平和985科研水平真的不好比較,大家追求的根本就不一樣,如果單從數字的霸氣程度來說,肯定是華為超過中國任何一所985高校,但真的不能這樣比!

首先,華為在2018年的研發投入超過千億,而國內最好的985大學清華大學科研經費只有50億元,浙江大學44億元,北京大學28億元,南京大學10億元,這些根本就不在一個等量級上。在一定程度上,科研經費的投入是因為科研成果轉化的需要,華為的高投入完全是因為所從事的都是高精尖應用技術,都是很快要進行產業化的產品和項目,而大學更多的還是在進行基礎科學研究,很多教授的項目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有結果,這種項目在華為看來肯定是不會被審批的。

其次,在人才規模上,據瞭解華為在全球擁有至少700名數學家,800名物理學家,120多位化學家,6000多名專業技術專家和60000多名工程師,還有著遍佈全球的高端技術實驗室,試問中國哪所大學有這麼的人才引進力度?如果單從人才儲備的角度,華為可以碾壓全球任何一所高校,包括哈佛,劍橋,麻省理工。

最後,從學術研究來看,華為雖然擁有高投入和海量的人才儲備,但是基礎多學科的學術研究還是比不過雙一流大學的,那可都是實驗室一點一滴的數據裡鑽研出來的,是幾代人的成果匯聚而成的,並非就是投入和人才在短時間內就能達成的目標。

所以,我認為華為和985大學的比較並不能用一個統一的標準來進行,他們各自有所特長,華為在應用技術研究與轉化方面絕對碾壓985高校,但在基礎理論和數據研究方面還是985高校更厚重一點。華為的發展,與985大學的人才輸出有著天然的聯繫,正式因為985高校的基礎教育與基礎科研,才成就了華為全球獨霸一方的科研實力。

大家覺得呢,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

更多關於大學與教育的問題,科研關注我哦


美蛙英語


感謝您的閱讀!

有人說:985做科研為了是項目和學術,為了寫論文;華為的科研為了市場為了產品!當然,也有專家表示:華為一年投入研發的費用達到200億美元,約1300億人民幣,相當於中國科學院的體量。

事實,985真的不及華為嗎?我覺得不竟然。985院校它們主要的貢獻是教書育人,是研究學問,確實華為的體量很大,我們可以看幾個數據。

數據一:華為的研發投入

在2018年華為的研發投入了1015億元,而十年的時間,華為投入了4850億元。這個數字確實比一些985院校更多,畢竟華為研發是有根基的,它可以拿每年10%的利潤投入研發。
可是,985院校不是企業,它哪來的這麼多的費用用於研發呢?

數據二:2018年華為的研究人員達到了8萬人左右,佔員工總數的45%,這個數據不可謂不多,這是一般院校不具備的。可是你要知道多少985院校的人才,選擇了華為?可以說,這些研發人才,大部分是這些985學校培養出來的!

數據三:華為的專利數,在2018年底,達到了87805件,確實這方面一些院校也比不了。同樣,華為是為了市場和未來發展,這和985的純學術專利有不同!

所以,數據恰恰說明了,很多內容比較不了。華為確實強大,可是沒有985人才的輸出,華為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985高校是華為人才的搖籃,它們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華為畢竟是企業,你即使再怎麼放大華為的貢獻,都不能夠彌補它是企業的事實,但是985高校是教書育人的學術陣地,兩者不可“橫向比較”!


LeoGo科技


人才:華為至少有700個數學家,800個物理學家,6萬多工程師。

研發中心:華為全球有21個研發機構,36個聯合創新中心,分佈在全球十多個國家。

研發經費:華為2018年的研發經費為1015億元,位列全球第五。

專利:2018年華為申請並授權的專利3369項,位居國內企業之首。

    科研經費

    首先說一下科研經費,技術的進步、創新發展,離不開科研經費。

    根據統計,2018年,華為投入的科研經費達到了1015億元,位居全球第五位。

    由於沒有最新的數據,只有2016年,985高校投入的研發經費作為對比,高校科研經費最多的是清華大學,50.79億元,其次是浙江大學的41.23億元,可以看到華為在2018年的科研經費是清華大學的20倍。

    華為能夠在市場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可以說是用錢堆起來的,是科技實力打造的。華為的科研人員幾乎佔據了總員工的一半,2018年華為總員工18萬多人,其中科研人員為8萬多人。



    科技人才

    任正非在接受採訪時,披露了華為研發人員的配置“至少有700多個數學家、800多個物理學家、120多個化學家、6000多位專門從事基礎研究的專家,還有6萬多工程師”,相信沒有哪所工科類高校有這樣的研發力量。


    一句話概括,華為強大的研發與創新能力時建立在高額研發投入與高素質研發人才的基礎上。


    研發中心

    截至2018年,華為在全球有36個聯合創新中心以及14個研究機構,每個研究所設有2~4個研發中心,華為將每年營收入的10%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華為的蘇州研究所主要從事wlan產品研、企業網研發;華為杭州研究所主要從事技術開發、技術服務、通信設備業務;華為上海無線研究所主要從事無線控制器、終端、海思芯片研發;華為南京研究所主要從事交換機、路由器、企業硬件研發等等,還有專注於安全存儲的武漢研究所,網絡產品研發的北京數通研究所等。

    除了國內的華為研究所外,還在法國、俄羅斯、加拿大、日本、印度等國有海外研究所。


    專利

    這裡僅僅說一下華為在5G方面的專利,在5G標準必要專利中,華為申請數目為1970,位居全球第一。這些標準必要專利是發展5G網絡不可繞過、不可替代的專利。


    總之,華為在科技人次儲備、科研經費支持、研究機構、專利申請等方面,可以說不輸任何985學校。不過,985學校重在教書育人,華為的很大一部分專家人才都來自與985高校。


如果覺得對你有幫助,可以多多點贊哦,也可以隨手點個關注哦,謝謝。

Geek視界


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比較。我們先來看看人才,華為任正非很少接受媒體的採訪,今年因為美國的打壓,任正非接受了不少次的媒體專訪,他在專訪中特別提到,華為有700多位數學家,800多位物理學家,120多位化學家,還有6000多位專門從事基礎研究的專家,還有60000多位工程師。這些科學家,不僅僅是國內的,他們分佈在世界各地,包括俄羅斯和歐洲等等國家和地區。這些科學家數量,和國內985高校的理科力量比,實力未必會輸,就是和排名靠前的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比,實力也不弱。

那從科研經費來看,華為則是遠遠的把國內985高校拉開一段距離。2018年,華為的研發經費高達113億美元,在全球所有企業裡,排名第五。再來對比我們985高校,2018年,國內985高校科研經費最高的清華大學的科研總經費是154億人民幣。應該說,從研發經費來說,華為遠遠高於985高校。

從專利來說,華為2018年獲得專利授權3369件,在國內企業裡排名第一。

無論是從科研實力,科研經費,還是專利授權,華為的實力應該說不比國內的985高校弱,某些方面,甚至還超出不少。

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高薪職位,獵頭服務就上無憂精英網(www.51jingying.com)


無憂精英網


這兩者很難直接比較。其實華為自身的例子已經說明了兩者關係:土耳其一大學教授發表了一篇論文,華為根據這論文開發出了5G技術。


蘇州老華


真的不一樣,高校的水平主要有幾個領軍人物決定,在理論方面或有些優勢,但在科研方面,兩者差距很大。科研說到底是大量的科研人員付出努力工作的結果,靈光一現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只是神話,所有的工作都是積累完成的。要把大量的科研人員組織起來,按照一個目標去努力,需要大智慧,要解決組織問題,管理問題,薪酬分配問題,研發人員思想問題,設備問題,等等。華為為什麼被美國這麼重視,一是華為研究的基礎技術動搖了美國科技壟斷,二是華為的組織管理能力極強,美國企業同等條件不是對手。高校的研發主力是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授和學生的目的不一樣,教授想讓學生多付出,科研成果歸自己,而學生是想寫論文早點畢業,這種組織就完成不了大的目標,只能是一個一個課題進行研究,得出一個結論為止。如何利用技術轉變問成果還是需要企業這種強力組織才行。


好名字不能起太長


凡媒體報道過的華為的相關的數據、成績、相關活動等等我就不列舉了,簡單的聊聊華為的結構:知識結構、市場結構、未來結構。華為的平臺相對穩定其知識結構也隨之鋪開,在科學與技術相結合的框架下,著重研究與設計,研究什麼?是拿來主義還是突破主義?拿來主義是學以致用,找出各種知識的結合點。突破主義突破什麼?在原有的知識面上,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為我所用,這是一個企業創新的根本,有了這座根本的航船華為才能乘風破浪,只掛雲帆濟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市場結構;市場結構也是一座空間、物質、運動的其不規則慣性的運動狀態,這句話的意思是:美國想扼殺華為5g的壯大,而華為巧妙的運用這種運動狀態,而佔領了絕對的市場,改變了市場狀態,這就是市場的理想不由你想,誰主動佔領了市場一方,誰就分享了一杯美酒。未來結構;幼兒學會吃飯是為了長得更高,一個企業學會做事是為了穩步發展,那麼什麼是穩步發展?未來結構,華為的知識佈局說明了這一點,華為的主打方向是電子、數碼、智能等等,這些離不開交流電、直流電、靜電,低耗低能是綠色產品,因此華為可以向電的源頭邁上一步,不誇大的說:搞懂了磁鐵就搞懂了宇宙!

科學、技術、市場三位一體是企業的根本。


聊天選手九段


華為的科研水平與985進行比較,

我覺得首先一個是為適應市場需求,對時間成本,還有投入都是為企業服務,更追求"快,高效,準"。

985高校是國家資金投入支持,並不是為了企業發展需要。它項目的週期相對長,高校更適合科研前期的理論研究。它的研發一旦有了推進後,具體落實為實際生產力,需要有企業對接,生產出產品,進行推廣市場。

我想說這兩個無法橫向比較。你能說清華北大與華為科研所進行比較嗎?不同行業無法類比,你能說阿里高管和某地級市市長哪個好?

這完全是一個商界頂級和仕途方面某地區一把手對比。高校跟高校比,企業與企業比才合理。華為科研可以和騰訊科研,阿里科研,京東科研比。

我想說任何企業的科研人員都是從各大高校引進碩博研究生後才組成團隊進行項目式推薦科研項目,順應企業發展需求

你的轉發關注和點贊,我會認真的當成你的喜歡。


Lily筱老師


華為科研是拚刺刀,是實戰,即使是前瞻性的課題也是瞄準實用的。

大學不一樣,尤其是中國大學,他們的研究更多的是為了科研經費,所以,紙上談兵就成了日常,棋盤推演都算是不錯的,導師成了老闆,研究生成了廉價打工者,唯一的成果就是科研論文和一紙報告,評審一通過,就束之高閣,成了一堆廢紙。這也是斥年來科研環境日趨惡劣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