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挫折教育,並不是為了可以讓孩子受苦

印度前總理甘地夫人,不僅是一位非常傑出的政治領袖,更是一位好母親、好老師。在她教育兒子拉吉夫的過程中,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挫折教育,並不是為了可以讓孩子受苦

關於孩子的教育,甘地夫人有自己的心得,她認為,生活本就不是一帆風順,有陽光,自然就有陰霾,而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有快樂,也就會有痛苦。個性健全的孩子,就是要接受生活賜予的種種,這樣,才能從容不迫地應對未來生活的各種變化。

現在流行一種挫折教育,那就是挫折教育。可是為什麼現在的孩子容易心理脆弱?並非是挫折不夠,而是父母過多的呵護,讓他們失去了體驗挫敗、學習面對失敗、直面困難的機會。

等到父母發現了問題,再人為地給孩子製造“挫折”、灌輸大道理的時候,只會讓孩子感覺更加不知所措。

挫折教育,並不是為了可以讓孩子受苦

挫折教育重在教育而不是挫折,“苦難”並不是值得炫耀,“挫折”本身無意義,如何面對挫折、化解挫折,才是挫折教育的真正意義。

對父母來說,最常見的誤區是,—方面,在孩子正常的成長過程中,遮風擋雨,排除萬難。另—方面,為了鍛鍊孩子強壯的心靈而另闢蹊徑,刻意尋找所謂的挫折。

生活中,永遠不缺的就是問題和困難,對孩子來說,更是如此。在探索世界的最初幾年時間裡,小寶寶要遭遇數不清的挫折,抓不住自己最喜歡的那個球球,不能用積木搭一個完整的房子,在跑步比賽中得不到名次,不受其他小朋友的歡迎……而即使在最小的挫折——摔跤中,孩子也能學會一些什麼。

挫折教育,並不是為了可以讓孩子受苦

如果你在孩子摔跤前“及時”而“明智”地制止了他,那麼他將來可能要花比別人更多的時間,瞭解什麼叫作摔跤的疼痛,怎樣在遇到坎坷時聰明地躲開。

所以,能給孩子最好的挫折教育,不是刻意尋找所謂的挫折機會,再將事先想好的道理灌輸給他,而是放開你的手,讓孩子有機會面對生活中最真實的問題,並幫助他學會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和技巧。

無論孩子遇到什麼困難,或者處於什麼樣的挫折情境,都要讓他知道,父母的愛都是無條件地在觸手可及的地方。作為父母我們需要知道,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他需要的是方法和建議,而不是指令性的要求。

挫折教育,並不是為了可以讓孩子受苦

當孩子被困難打敗的時候,他需要的是對結果的客觀分析。理解孩子受挫的情緒,肯定他難過的心情,表示你的支持,和他一起共同分析失敗的原因,討論解決的辦法,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建立抗擊挫敗的自信和樂觀的生活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