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萬曆十五年》高育良書記為什麼在劇中三番五次的閱讀

《萬曆十五年》 淺讀 不一樣的歷史




這是最好的時代,智能手機,讓我們和這個世界的距離變得近在咫尺。

這是最壞的時代。信息爆炸。無時無刻的不在消耗我們寶貴的注意力。

成長的過程中,知識永遠都是養分。

雖然獲取知識的方式有1萬種,但我重點推薦的還是讀書為什麼選擇讀書?

《萬曆十五年》高育良書記為什麼在劇中三番五次的閱讀

我年輕的時候以為不讀書不足以瞭解人生,直到後來才發現,如果不瞭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

讀書並不是一種形式、也不是一種可以拿來炫耀的行為。讀書,並不在於讀了多少書,讀了多少名家著作。而在選擇自己適合的、感興趣的、真正懷著一種求知和敬意去品讀。所讀之書,才會體現在你的談吐、舉止、觀念、眼界等很多方面。


總之一句話

身體去不了的地方,

就讓書帶著你的靈魂走吧。

我過去讀了100多本書,

但能讓我推薦給大家的不多。

今天分享的這本,算是其中之一。


《萬曆十五年》高育良書記為什麼在劇中三番五次的閱讀


《萬曆十五年》高育良書記為什麼在劇中三番五次的閱讀

這本書,我是在《人民的名義》中知道的,後來聽聞這本書十幾年前就很火了,當然這是後話,在該書三番五次在電視劇中出現後,當即下單買回家看,雖然讀的過程斷斷續續。這一次也是因為一個長假窩在家裡,終於又拿起了讀了一半的《萬曆十五年》看完之後很震驚。

萬曆皇帝、海瑞、戚繼光......這些在歷史課本中的角色,在《萬曆十五年》中,變成一個個非常鮮活的人物,在書中我彷彿親臨他們的處境、情慾、苦惱、夢想......

書中對細節的處理讓我驚歎,黃仁宇先生不僅在講歷史,還在講哲學和人性,視角獨特,質樸的文筆中散發著力量。


正文


其實初次接觸書名,給我的直覺,無非是寫萬曆十五年那一年發生的歷史事件。該書是黃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三十年之嘔心力作。最早在美國出版,《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該書的英文名字翻譯成漢語就是“平淡的1587年”。大明立國近三百年,我國封建社會近兩千年。單單選取這一年,能寫出怎麼樣的歷史呢?


《萬曆十五年》高育良書記為什麼在劇中三番五次的閱讀


讀史可以明志,讀史需要一顆寧靜的心

去解讀那深邃沉澱的歷史。


自萬曆十五年起,神宗皇帝就開始不上朝了,由此一直延續到萬曆四十八年神宗駕崩。 黃仁宇先生認為“當年,在明朝發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於忽視的事件。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以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將在後續歷史掀起波瀾的機緣。其間因果關係,恰為歷史的重點。”該書也從幾個人物的不同視角描寫了這一時期內大明朝廷的群像。


一、皇權—相權協調模式開始失控


我覺得,如果從這些細微事件中挑選一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皇帝不上朝這件, 從史學的角度上,這個事件標誌的意義極其深遠的,意味著明朝從成祖皇帝開始建立的,平衡了百餘年的皇權-相權內閣協調模式的徹底失控;意味著明王朝政治制度中深層內核的問題和矛盾也徹底爆發了,而且在萬曆並不很努力的解決態度下,徹底走進了死衚衕。

萬曆十年張居正死前,在他的主持下朝廷至少是運轉正常。小皇帝萬曆從小在張先生的嚴教下成長,自然也是規規矩矩勤勤勉勉。如果再往前看,嘉靖一朝皇帝也是瘋瘋癲癲,一心修道煉丹,但是嘉靖從小可是經過大禮議之爭事件過來的,對人性對官場對朝廷的認識非比尋常。在位四十多年雖不能說是位明君,可是御下之術用人之權真是爐火純青。因此整個朝廷也能維持著平衡穩定。


《萬曆十五年》高育良書記為什麼在劇中三番五次的閱讀

萬曆皇帝,朱翊鈞,即明神宗


是實際上嘉靖末年,明朝這套政治制度上的弊端已經不經意地凸顯出來了。皇帝只顧用人,要通過維護自己“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形象來實現中國古典政治語境中,天子半人半神的裁判權和話語權,搞的神神秘秘不可琢磨。殊不知皇帝終究還是人,經過近四十年的揣摩熟悉,下面的一眾大臣表面上當然還是頂禮膜拜,但是到了具體的事情上,皇帝本身也被臣子琢磨透了。這樣一來,一個嚴嵩下臺了,就會有第二個再上來。文官官僚內生成了一個利益階層,在運行國家機器的同時也派生出自成體系的組織和架構方式。皇帝對於這一階層的影響與掌控,到了嘉靖末年隨著皇帝的力不從心已慢慢有失效的跡象。皇帝用大臣如落定棋子,大臣“用”皇帝如排頭獵槍。《大明王朝1566》中,張居正建議裕王說,依臣看,倒不如讓浙江徹底亂起來!也恰恰體現著這種失控。但是,四十餘年來,大臣換了一茬又一茬,皇帝卻只有一個人。個人壓力和疲倦,自然異乎尋常。


二、張居正死後,皇權徹底崩塌


一切的變化實際上源於張居正之死。張居正以一己之力掌控大明十年,締造了明朝迴光返照式的萬曆中興,死後卻被自己一手培養的萬曆皇帝反攻倒算差點鞭屍。不知道萬曆是懷著怎樣複雜的心情開始親政,我們可以看到起初皇帝還算是兢兢業業、恪盡職守,親自主持祭天祈雨,步行回宮。但當他似乎要大權獨攬之時,卻發現朱家大明的政治局面遠沒有那麼簡單,單就是立儲一事,不但遇到了朝臣的強烈反對,連生母太后也出面力壓。萬曆皇帝扛了五年,到萬曆十四年鄭貴妃生下皇子朱常洵,這個拉鋸的局面徹底被點燃,長達十幾年的“爭國本”事件開始。


《萬曆十五年》高育良書記為什麼在劇中三番五次的閱讀

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師的文官


萬曆是一個可悲的皇帝。為什麼一個前十幾年勵精圖治的皇帝,會在後二十幾年懶散怠惰,揹負上明亡實亡於萬曆的鍋。如果一個人確信自己的努力是無論如何也改變不了現狀,那努力就會失去動力。萬曆是明帝國名義上的統治者,但實際上只是一個處置國事的權威性象徵,一種制度所需要的產物。真正掌控帝國的是歷時兩百年發展成熟的文官集團,他們以道德為說辭,要求皇帝誠意,力求將皇帝的行為規範在四書五經設定的框架裡。然而以孔孟聖人之徒自我標榜的這群人,本質則多是知行分離的虛偽之輩,明為天下黎民百姓,實為個人牟取利益,以道德作為工具(而不是法律),操縱著國家的命運,任何和文官集團共同習慣,利益不能相符的改革,註定要失敗。文官集團的內部又有所分化.


三、官僚形成集團 集體腐敗 多重領導


按理想與現實來看,一部分人純粹將四書五經為代表的道德當做升官發財的工具,一部分人嚴格要求自己踐行儒家的宗旨(代表自然是海瑞),更多的則是介於兩者之間的官員(諷刺的是,這就像儒家所提倡的中庸);從社會關係來看,又可以分為師徒,同窗,老鄉等。這種分化使得文官集團內部也在進行不斷的鬥爭,進而造成帝國行政效率日漸低下。張居正(明代最傑出的政治家)試圖抹滅掉這種分化,讓所有文官按他的意志來行事,那這注定是要失敗的;其繼任者申時行主張調和政策,努力維繫著文官集團的內部以及朝廷的虛假繁榮,在他因立儲一事而儲被迫離開文淵閣之後,調和已經變得很困難甚至於不可能,黨爭愈演愈烈,在天啟和崇禎年間到達頂峰,明朝的崩壞只是時間問題。


萬曆就是看到這一點,但他是在文官集團的教育下長大的,他已經沒有權威和能力來使整個文官集團對他絕對服從,他縱然可以掌控任何一個官員的生殺大權,但他無力對付整個文官集團,他所採取的方式是消極應對,不上早朝,拒絕遞補官員職位。在他統治的期間,有時六部尚書都無法湊齊,高級官員的職位空缺嚴重,這相當於扼殺了官員晉升的途徑,使得他們努力考取的功名毫無意義,以此作為對文官集團的報復,這自然使得明朝陷入更深的危機。


結語


當一個系統無法進行自我更新和修復,就代表它消極的一面已經積累足夠的量而產生了質變,形勢已不可逆轉,此為必然性,而努爾哈赤崛起於白山黑水中,則是偶然性,必然催生偶然,偶然促進必然。黃仁宇先生的大歷史觀和唯物史觀是相近的,都認為少數幾個人在歷史中的作用是有限的,而群眾運動才是更為主要的因素,全書雖然以六個人的視角展開,但實際上都是在講成熟了的文官集團給明帝國所帶來的影響,上至天子,首輔,下至武將,思想家,統統不能擺脫文官集團的控制。而文官集團本身又是無數矛盾的集合體,而以道德代替法律的立國根基,已經無法實現矛盾的調和,即使沒有努爾哈赤,明帝國的滅亡也是理所應當的。

《萬曆十五年》高育良書記為什麼在劇中三番五次的閱讀


劇中高書記三番五次的翻閱這本《明歷十五年》,我們可以看出高書記是文人,讀的是書,追求的是雅,我們不需費心探究他何時腐敗,我們只需代入他的內心想想,這樣一個學問深知識淵能力強心氣高的人在宦海沉浮數十年後的心路變化,即可明白和理解他為何背棄理想拋棄道德對抗法律成為反面教材。高育良深知,思維再慎密比不過張居正,為官再清廉做不到海筆架,殺場再征戰強不過戚繼光,獨立拼殺,憑能力做到一省之常委,已是頂尖,即便如此,個人的命運依然掌握在別人手中,上峰的一紙調令可將自己如螻蟻一樣掐死,一入侯門深似海,身如浮萍無所依,高育良絕不甘如此,中國官場歷來講究派系,非我族類概莫用之。高育良要學習的就是嚴嵩、高拱、徐階等人,遍立門生,光收學徒,有“志”之人皆為我所用,官員之間只有報團取暖形成龐大的利益集團就能夠對抗法律對抗制度對抗正義,事實也正是如此。


一本《萬曆十五年》,遠勝10本普通的歷史故事書,使我瞭解了文化政治制度的癥結,人心被制度的扭曲,更學習了一種大視野看問題的思維。有感興趣的讀者可以找原書更加詳細的去閱讀。


《萬曆十五年》高育良書記為什麼在劇中三番五次的閱讀


感謝高育良書記誠推

喜歡就關注我,

快速分享一本好書的精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