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養育孩子最重要的是什麼?

山間泉溪


一、培養孩子要有自信心

“自信”對一個人的發展非常重要,它是心理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格的核心,是做人的重要基礎。只有自信的人才會百折不撓地去迎接人生的各種挑戰,克服困難,去爭取成功,才會有幸福的人生。6—12歲這個年齡階段正是形成自信的重要階段。現在不少學校取消了“三好學生”的評選,而是根據學生的特長設置獎項,讓每一個學生在學期結束時,都能得到一張榮譽證書,目的是讓每一個孩子從小都能樹立自信心。相信自己,“我能行”、“我最棒”。

二、培養孩子養成好習慣

一位哲人曾經說過:“一個好習慣的形成,可能成就一個人一輩子的事業。”在教育心理學領域有一句經典名言:“播種一種思想,收穫一種行為,播種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種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要讓孩子從小具備成功者的素質,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就是:“幫孩子培養一生的習慣。”

三、培養孩子對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愛因斯坦的一句名言。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動力,就會自主地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那麼怎樣才能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呢?關鍵在於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遇到過這樣一件事。一位母親對他抱怨說,他兒子非常淘氣,把好好的一塊貴重金錶拆壞了,她把兒子打了一頓。陶行知先生當即說:“可惜呀,中國的愛迪生讓你給槍斃了。”這個事例說明,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正是在無意間扼殺了孩子可貴的好奇心。其次要有意識地誘發孩子的求知慾。求知慾一般由好奇心發展而來,是人們積極探索新知識的一種慾望。當一個人把求知慾當做自己的慾望時,他就會主動地通過各種方式獲取知識,積極地思考問題,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四、培養孩子從小愛讀書

書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採掘不盡的富礦,是經驗教訓的結晶,是走向未來的基石。讀書是人們重要的學習方式,是人生奮鬥的航燈,是文化傳承的通道,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朱永新教授反覆強調說:“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閱讀水平。”“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古往今來,不少仁人志士對讀書都做了精闢的概括。我校在讀書期間,向老師們徵集了部分讀書格言,現摘錄部分,以維大家。“讀書的樂趣在書中,讀書的益處在書外。”“書是溺水者得救生圈,書是登上者得攀懸繩。”“書是精神的家園”,“工作是生活的原動力,家是衡量生活質量的標準,讀書時一種調節催化劑。”


小馬兒課堂


我是三個孩子的父親,老大老二是女兒,大的十三歲,現在在一所封閉學校讀初一,學校管吃住,半月回家一次,因為學校管吃住,每月生活費不能超過50元,但只要學校開家長會,我再忙都會開車四百多公里趕到學校;老二六歲,是堅決不能玩手機電腦,每天兩小時練字換算;三兒剛兩歲,因為他模仿我抽菸,吐菸圈,二十多年煙齡的我把煙戒了,三個孩子小到言談舉止,過馬路紅綠燈,走人行道……大到為人處世。正人正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永久的榜樣!做人,給他們樹立正確的三觀!









正覺然


看了網友們的評論,我覺得大家都是深有感觸的。看樓主似乎是一個醫生,平時工作應該挺忙的,如果妻子的工作也忙的話,那就一定要注意多花一點時間陪陪孩子。我周圍有很多小時候父母忙著工作,沒時間照看,搞得長大了跟父母沒得感情的孩子。他們可能會做很多叛逆的事情,泡吧、喝酒、抽菸,最後成績也不好。他們做這些就是為了要吸引父母的注意。如果不及時糾正,最後可能高中都沒有唸完,就離開校園外出打工了。

而在學習方面,我身邊很多同學,初中成績往往不咋的,但是一到了高中,懂得要努力了,要考個好大學了,成績蹭蹭地往上漲,甚至考個全年級第一的也有。

所以,我認為小孩的培養,品格和習慣很重要。品格要尊敬父母,理解父母的工作,尊重他人,也懂得自尊自愛,要獨立。習慣方面,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早晚刷牙,吃飯要等長輩先動碗筷,時間規劃要合理,每天有一部分時間是專門的學習時間,有一部分時間可以隨便玩。多做一些有挑戰性的事情。

總結一下就是,小孩的培養品格放第一位,愛國愛家愛父母。習慣放在第二位,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能吃苦耐勞,不斷挑戰自己。知識放在第三位,只要成績不會太差,到了高中完全是新的知識體系,可以重新努力的。再說初中和小學的知識並沒有多少,複習也很快的。


Lyngie


相信很多人都會把“品格”排在首位,我也覺得“品格”是孩子培養過程中最重要的。但今天我不想從這方面去闡述。

我想闡述的話題是”孩子成長過程中,要培養那些方面的東西?”我覺得應從這幾方面去培養孩子:


懂得感恩,方能遠行

今晚飯桌上我九歲兒子的一句話,讓我這個作為父親的感覺壓力很大,教育還未到位。那孩子是說了一句什麼話呢?他說:“外婆,今晚桌上沒有我喜歡吃的菜。”孩子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為生活中很多事他就認為是理所當然。如外公、外婆的痛愛、爺爺、奶奶的寵愛、爸爸媽媽辛勤的工作還有幫他洗衣、做飯等。“感恩”在他的心裡還沒有萌芽。但不懂的感恩的人,怎能遠行。

運動常伴,強身健體

我是一個喜歡運動鍛鍊的人,所以在耳濡目染下,我兒子也喜歡上了運動,這點我很欣慰。常運動,確實能強身健體,但更多能帶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能培養人一種“不言棄、不言敗”的精神。

好的習慣,受益終生

習慣包括生活中的習慣、學習中的習慣,從小能養成這些良好的習慣,將使人受益終生。

閱讀習慣,適合潮流

現今對孩子的閱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從小讓孩子養成喜歡閱讀,無功利性的閱讀,對孩子今後的人生大有裨益。

孩子的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做到面面俱到,方能成為一個全面發展,對社會有用的人。


初中物理芮老師


我是一個在中學二十幾年的老班主任,還是一個青少年問題諮詢師,可以算是一個比較專心研究教育實踐的老師,所以我對這個問題可以說上兩句話:

一個孩子到了中學,基本上就差不多定型了。所以我可以回過頭告訴小學老師或者家長關於什麼是最重要的。

第一個最需要培養的是和父母的親密感。孩子只有和父母有了親密感,父母的話孩子才可能會聽,也因此孩子在學校裡也會渴求和老師建立親密感,師生關係良好,老師講的話就像父母講的話那樣,能聽得進去。

為了培養父母和子女的親密感,肯定是需要家長親自帶孩子,家長不親自帶孩子的帶來的問題太多了,因為沒有親密感,以後孩子沒辦法接回到父母的手上,孩子內心不接納父母,父母說得再也道理的話他們也聽不進去,父母的愛在他們眼裡也是可疑的,他們想的只是儘快地回到撫養人身邊獲得一種熟悉環境的安全感,而不是呆在父母身邊。

更嚴重的我也看到,父母和子女之間關係淡漠到只有法律和血緣關係而沒有情感關係。

第二個注意點:幼兒園和小學教育固然要注意成績,但比成績更重要的東西還很多,比如習慣。到了初中,一些學生抽屜裡書本放得整整齊齊,一些學生抽屜簡直就是垃圾堆,固然這和小學老師有關係,但是和家庭不讓孩子做事情不培養孩子收拾東西有直接關係。比如有計劃做事情的習慣。現在很多家庭,做事情都不讓孩子做,孩子連事情都沒有機會做,更不用說做事情還要有計劃。到了初中之後,帶這樣的學生很累,什麼事情只有老師吩咐他們才會做,沒有大人招呼,就是一根木樁戳在那兒。更不用說那麼多的學習習慣。這些都是比成績重要。

還有一些德行方面,主要注意培養和別人分享合作的行為習慣。不願意和別人分享合作人短時間內似乎有好處,但是長時間他的發展就會受限。現在自私自利學生太多了,但是對學生來說,他們也很討厭自私自利,他們認為別人不滿足他就是自私自利,自己拒絕分享給別人是自己的權利,這些都是家庭教育存在比較大的欠缺,是家庭成員對子女的需要過度滿足和優先考慮引起的,對於自私自利的學生,老師也不待見,一般老師都會想在學生之間維持一個平衡,對於自私自利的學生,老師想的是,他們這麼能為自己打算,我如果不把這些好處給不爭不搶的學生,這些不爭不搶的學生會餓死的。

第三個問題是老師們最深惡痛絕的地方:用手機電視等電子產品來帶孩子。撫養孩子是累的,但是當父母必須得拿出時間,陪孩子,而不是把孩子暴露在電子產品下,許多家長只要孩子不鬧騰,管它是電視還是手機還是ipad,甚至花錢給孩子買電子產品,然後又要求老師嚴格控制電子產品,我一般都會問:這手機又不是學校給的,是你給的。

也就是說家長為省去麻煩用電子產品來哄孩子,現在要老師去解決他的後遺症。

要培養一個學霸千辛萬苦還要機緣,而培養一個學渣太容易,只要給他一個手機。


門前海藍藍


1、良好的生活習慣

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對一個人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兒童時期應努力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習慣包括作息習慣、衛生習慣、文明禮貌習慣等。孩子在早期養成了正確的生活習慣,後面的學習和生活就會簡單不少。

很多家長覺得孩子還小,忽視了對這些良好習慣的培養,認為這些都是小事情,孩子長大後再要求也不遲。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有孩子已經上初中了還是丟三落四,不會收拾學習用具,桌面亂糟糟的......從小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長大後很難糾正,這些不良習慣甚至會伴隨孩子一生。

2、從小就樂於讀書的好習慣

現在的人們越來越認同學習應該是一件終身的事情。終身學習的基礎就是要有閱讀習慣,自發地從各種書籍裡汲取營養。

現在的童書市場比以前繁榮很多,各種好書層出不窮,親子閱讀的理念也已經越來越深入人心,得到很多父母的贊同,不少父母已經開始在育兒之路上踐行起來。

在兒童時期就開始培養起閱讀的習慣,會比成年後再來培養容易得多,也會更容易在無功利性的閱讀中發現閱讀的樂趣。當一件事是有樂趣的,那麼離成為一種習慣就不遠了。

3、良好的抗挫折習慣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難以避免地會遇到困難與挫折,對此孩子通常會用哭、鬧、耍脾氣的方式來面對,作為父母,應該通過積極的引導來幫助孩子正確認識挫折,讓孩子們明白:遇到挫折是很正常的事,只要我們勇敢面對,一切困難都會煙消雲散。

父母可以用講故事、看視頻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抗挫折培養,通過一個個生動形象的“勵志”小故事,使孩子能夠正確看待挫折,從而增強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從而養成良好的抗挫折習慣。

4、旺盛的求知慾和學習習慣

求知慾和上進心,就是對知識的學習具有一種內在的渴望,按照我們的話說,就是“愛學”。孩子只有“愛學”,才可能“學好”,並持續地保持好成績。

作為父母親,在孩子成長的兒童階段,注重激發孩子的求知慾和學習興趣,無疑是非常有益的。

5、具有一定獨立生存的好習慣

很多孩子在父母的細心呵護下成長,對父母產生過強的依賴心,一旦離開了父母這個保護傘,便不知所措。

是滴如何才能讓孩子學習獨立生活呢?父母應從吃喝拉撒睡玩運動等作息規律培養;也要學會照顧自己、整理內務,具備一定的自理能力;更要培養孩子在學校、自然、社會、公共場所中的安全意識及自我保護能力。


視覺志尚


我有一個女兒,經常遇到大家常見的問題,比如女兒不按時睡覺,不喜歡吃菜等等。曾經也是各種生氣和鬱悶。所以一直在尋找適合的教育方法。時間越久,越陷入各種不安。怎麼女兒還是老樣子。直到看到有一本書,才知道,原來女兒的問題首先是我的問題。那麼接下來想和大家分享分享。如有不對,希望指正。
你記得這樣一個場景嗎?當孩子拿著裝滿水的杯子走過來時,你可能會認為,“水很有可能會撒出來”。於是,你叮囑他不要把水撒出來。可沒過多久,孩子真的沒有拿穩水杯,水撒了一地。這就好比有一個說法說的“父母可以預知未來”。這意味著當不好的後果很有可能會發生時,多數父母都能預感到。

要怎樣才能減少這樣的負面後果發生的頻率呢?芝加哥大學心理/人類發展系博士、麥肯錫前諮詢顧問,《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75條黃金法則培養孩子的情感和社會能力》的作者艾麗卡•雷斯切爾談到,作為父母最好能以正面的方式關心和指導孩子,敢冒適度的風險,幫助他認識世界。比如,我們可以嘗試說“緊緊抓住杯子,讓水待在杯子裡”。而不要說:“不要把水撒出來了。”你看,我們的初衷沒變,但是效果會很不同。
艾麗卡•雷斯切爾的《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75條黃金法則培養孩子的情感和社會能力》雖然看上去有75條黃金法則,但是法則之間相互關聯,實用性強。艾麗卡•雷斯切爾在書裡引用的大量案例十分常見,對於想和孩子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父母而言,是一本難得的實用指南。在閱讀前,不要對“優質”父母有偏見,艾麗卡•雷斯切爾只是希望父母能從正面管教、理解孩子行為、尊重孩子等方面讓為人父母的我們和孩子能相處得很親密,又不失去家長威信。
我總結了這本《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的三個重點,想和大家聊聊,當然,更多精彩的內容還是需要大家翻開書本細細品讀。

一、 要做優質父母,先從改變自己開始。
“維持一段關係就像是兩個人在跳舞。如果一個人變換了他的舞步,另一個人也必須要跟著變換。”
大約在15年前,作者艾麗卡•雷斯切爾和丈夫決定領養一隻狗狗。因為他們沒有養狗經驗,又怕狗狗臨時出現的情況讓人不知所措。於是他們決定參加一個狗狗培訓班。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狗狗培訓班竟然很少提及如何培訓狗,講的更多的是如何訓練主人:如何像狗狗一樣思考,理解狗狗行為背後的想法,以及怎樣以學習和成長的方式和狗狗友好相處。
意思就是說,要想讓狗狗改變行為習慣,就要先改變自己。同樣,這樣的理念也試用父母的養育過程。我們見慣了對著孩子大吼大叫的父母,卻很少看到能主動改變自己的父母。艾麗卡•雷斯切爾說,我們不做完美父母,但要做優質父母,就要從改變自己開始。改變自己不良的說話方式、惡劣的態度,降低說話姿態等。
二、 要做優質父母,不做完美父母。
有這樣一種父母,尤以母親常見。他們認為如果不把所有時間精力花在家庭上,就特別內疚。所以,他們拒絕參加所有能放鬆自己的活動,除了家人還是家人。力求完美的他們可能已經筋疲力盡,卻不好好照顧自己。
其實,作為父母的我們要留出時間愛自己,這樣做也是在給孩子樹立榜樣,讓他明白他人的需求也很重要。要做學會平衡自己與他人需求的父母,不要失去自我,不要犧牲太多。比如,週末參加一場姐妹聚會、有空的時候去做一次SPA。
當然,我們在向優質父母前進的過程中,還需要多演練。在此過程中,必然也會導致失敗、挫敗甚至失望。正如這句名言所說:“培植一棵樹的最佳時機是在20年前,但第二好的時機就是現在。”所以,別苛求。能行動,能進步,能改變,就好。
三、 要做優質父母,一定要重視親子關係。
“地產業有一句話格言:真正重要的是地段,地段,還是地段。類似的,對孩子而言,最重要的是關係,關係,還是關係。”《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75條黃金法則培養孩子的情感和社會能力》有一個核心觀點:無論學習多少黃金法則,最重要的是要參與孩子的成長,全身心地關注孩子。建立一個相互尊重和關愛、強烈而充滿愛的積極親子關係。有了這樣的前提,艾麗卡•雷斯切爾總結的75條黃金法則才會變成有力工具,才會墊定家庭幸福的基石。
你可以想象一下,和孩子的日常互動如果持續很多年是否能為你和孩子,甚至是家庭的幸福打下基礎。如果不能,那你就需要作出適當的改變,並且從現在開始行動。
如果,你對自己的養育方法不太滿意,總是對孩子大吼大叫,沒有效果不說,還讓自己筋疲力盡,不妨打開艾麗卡•雷斯切爾的《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75條黃金法則培養孩子的情感和社會能力》讀一讀,會讓你對養育方法大開眼界,但是要記住,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反覆的引導,同樣的,父母的成長也需要反覆演練,加油。
我是子鵑,希望你能喜歡我的分享,歡迎留言和分享。

我是子鵑


一,習慣培養。我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說過:"積千累萬,不如養成好習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孩子好的生活學習習慣,父母一定要從小重視並培養。如清理玩具,整理抽屜,講究衛生,愛整潔,有條理等好習慣。

父母身教勝於言傳。只有父母熱愛閱讀,才能讓孩子在濃郁的閱讀氛圍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講故事,玩玩具時觀察孩子的注意力,想象力,從而摸索並培養孩子集中注意力,豐富想象力的方法。

老師也應以身作則,身正為範。不遲到,聲音洪亮,板書規範,書寫工整,培養孩子不拖沓,不膽小,不潦草的好習慣。

二,品德教育。當代美國作家富爾格姆在他的哲理小文《信條》中提到:我們真正需要的是怎樣生活,怎樣做事,怎樣做人。

三,格局培養。我十分的讚賞這句話:"心志遠則視野廣,視野廣則格局大,格局大則命運盛"。可以這麼理解,命運盛是因格局大,格局大是因視野廣,視野廣是因心志遠。所以培養孩子從小樹立遠大志向尤為重要。


輔導員之家


看到這樣的問題,必須要說幾句,培養小孩什麼最重要?有人說知識,有人說品德,我以為都不是,是性格。因為這是我的切身感受,我就是身上的一些性格特點非常不好,自己有時候都煩自己,因此我太瞭解性格的培養對小孩子的重要性了。

性格決定命運,性格主宰人生。

小孩子要培養什麼樣的性格那?

首先要培養孩子自信的性格。

自信的人活潑。自信的人在其面容、姿態和言行舉止上,都會表現出一種活潑的生氣,顯得對生活充滿信心。我們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發現和體驗心理學家的這種評價。自信的人不但自己充滿生氣,而且會給周圍的人帶來一種生機勃勃的氣氛,帶來一種樂觀的鼓舞。

其次要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性格。

吃苦是成功的基石,任何事情想要獲得成功,必須經過奮鬥和努力,沒有吃苦精神就無法到到達成功的彼岸,也不能嚐到成功的喜悅。古今中外,凡成功者都是在實踐和艱苦的環境中磨練出來的。既然要做到吃苦,就要先認識吃苦,因為認識的深度決定行動的力度。在學習、生活中,我們要意識到吃苦是一種財富,是一種資本,是一種素質,那麼就要在自覺的學習、生活中堅持。

怎麼培養孩子自信和吃苦耐勞的性格?

孩子為什麼不自信?那一定是身邊否定的聲音太多了。時間長了寶寶就變的自卑膽小不敢嘗試新的挑戰,害怕失敗害怕被嘲笑,活的小心翼翼。很不幸這樣的父母太多了,打壓式的教育已經在我們心裡根深蒂固,殊不知父母隨口的你行不行?你怎麼那麼笨?這些父母否定的聲音讓你的孩子成年後很難自信滿滿的肯定自己。

孩子為什麼懶惰?最主要就是大人的溺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什麼事情大人都想到前面,試問這樣的孩子怎麼能吃苦耐勞?


切身感受,泣血感言,孩子的培養,切不可唯學習論。學習是可以後期彌補的,但性格,孩子長大了,就不好改了。


寶爸萌娃


良好的家庭環境,給予孩子尊重、無條件的愛,是父母給孩子最重要的禮物。

一、良好的家庭環境

父母恩愛的家庭,能夠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心理學家諾費奧說:父母恩愛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父母恩愛,能夠提供一個快樂無憂、充滿安全感的家,是孩子溫暖的避風港。

為人父母,在日常生活的點滴細節中,營造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把美好的感情分享給孩子,孩子自然能讓從父母身上學到各種愛的能力。

這種能力,能夠伴隨他們一生,讓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內心充滿力量,更有自信。



二、尊重孩子

冰心說過:“要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要尊重兒童的天性和選擇。”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最需要的,也許不是禮物和玩具,而是來自於父母的尊重。

一個得到父母尊重的孩子,不會有逆反心理,有更好的掌控能力。

在孩子生氣、哭泣的時候,父母要付出耐心,接納孩子的情緒。

引導孩子更好地理解情緒、處理情緒,才是對孩子成長有益的、尊重的方式。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父母要做的,不是拿別人家的孩子相比較,而是尊重他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

鼓勵和讚美更能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尊重和信任,也更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三、無條件的愛

心理學家弗洛姆說:只要是我愛的人,我就應該接受他本來的面目,而不是要求他成為我希望的樣子,以便我能把他當作使用的對象。

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不因為他們調皮、發脾氣,就對他們的愛有所減少,而懲罰、體罰他們。

接納他們本來的樣子,幫助他們成為真正的自己。

得到父母滿滿的愛,足夠的陪伴與支持,會感受到世界的善意與美好,長大才會變成善良、有愛的人。

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是孩子最大的底氣,讓他們在未來的人生中,無所畏懼,勇往直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