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為什麼現代詩越來越不受關注和重視了?

浮生若夢1286


早在新文學之初,中國文壇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胡適之提倡白話詩,很多人又把白話詩理解為沒有規則的隨便說話,併名之曰擺脫封建束縛。艾略特的影響加上胡適之的倡導,結果便雜交出一種晦澀而淺薄的詩體,這種詩歌原先並不多,也沒有成為主流。但是後來,尤其是解放後,一大批高校培養出來的學者當上了刊物的編輯,他們認定艾略特的詩是典範,胡適之提倡的白話詩是方向,於是,這種晦澀而淺薄的詩開始大行其道。而新時期年輕一代的詩人們大多缺乏深厚的文言功底,缺乏魯迅那一代作家對詞語精細入微的感覺和把握。加上他們又完全放棄了傳統詩歌的格律,再加上當代人文精神的缺失,詩心詩情的匱乏,他們的詩便顯得索然寡味。一些人為了掩飾其語言的粗糙,也為了顯示其高深耐讀,於是裝腔作勢,故弄玄虛,欺世盜名。時至今日,這種不知所云的詩便氾濫成災。中國現代詩在大半個世紀裡走了一條下坡路,越來越不被重視和關注了。

事實上,新文學的一些前輩早已為新詩開創了一條可行的路子,可惜由於以上眾所周知的原因,走這條路的人越來越少,更談不上將其發揚光大。新詩的正確方向,當然不是復古,不是用白話寫古詩,不是嚴格按照古詩的格律,寫成豆腐塊式的嚴整;但也不能完全放棄格律,寫成分行的散文。詩必須有詩的形式,猶如遊戲必須有遊戲的規則。正如弗羅斯特所說,寫詩而無規矩猶如打羽毛球不用球網,那還有什麼趣味可言。歌德說得好,唯有約束才有自由,在限制裡方能顯出神手。

那麼,新詩的規則應該是什麼呢?我以為,總的來說必須要有視覺美和聽覺美。

由於白話文的誕生,漢語也由單音節向雙音節乃至多音節演變,現代人的心理較之古人也更呈現出一種複雜開放的姿態,寫成詩有定節,節有定行,行有定字是困難的而且不切實際,但可以求其大致。即每節的行數不要相差太遠,每行的字數不要太懸殊,整體上有一種均衡感。猶如書法家書法的謀篇佈局一樣,總體上要和諧,而局部又有跌宕變化之美。在韻律上則以多樣化:可以押相同的韻,也可以押相近的韻;可以句末押韻,也可以句中押韻,還可以跨節押韻;可以每節一韻,也可以若干節一韻;而每節中的行韻可靈活變通,不規定在第幾行押韻。總之,必須要有韻律,讀起來有一種氣勢,能充分表達作者的情感,聽起來有一種迴環往復之美。好詩都有其共通之處。真正的好詩,是發自心靈的律動,它的每一個字都是從心房裡跳出來的;好詩都帶著獨特的個人氣息,它的每一個詞語都是從作者的毛孔裡蒸發出來的;好詩都是平易而意韻悠長,一句感人的話語,就如一縷無形的電波,能夠透入你的機體,令你震動,讓你深思,使你的精神得到提升。

讓詩歌美起來並被讀者接受,這是二十一世紀的中國詩人肩負的歷史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