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從范仲淹《岳陽樓記》,引出文學創作中動態描寫在寫景中的運用

凡是讀過《岳陽樓記》的人,無不為范仲淹的千古名篇折服,儘管文章帶有一定的說教意味,卻並不妨礙人們對它的喜愛。為何?文章出色的景色描寫是關鍵因素。中間三段,隨便拎出一個,佳句迭出。比如這一段: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從范仲淹《岳陽樓記》,引出文學創作中動態描寫在寫景中的運用

作者多層次、多方位地展示了一個多姿多彩、清澄浩蕩的洞庭湖,其中的“沙鷗翔集,錦鱗游泳”,“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尤其令人過目不忘。為何?作者通過高超的筆法充分調動了景色描寫的動態技巧,動詞如“躍”,比喻如“靜影沉璧”,畫面更是一句一變,幻化一般,應接不暇,這些使得春日的洞庭湖如此栩栩如生、活力閃耀。

可見對景物進行動態描寫,於藝術感染之重要。那麼,什麼是景物動態描寫呢?

所謂動態描寫,顧名思義,就是不論描寫對象是靜是動,都要展示出它們活力的一面。

山川草木,花鳥蟲魚,大自然一切風物,在文人筆下,無不可以呈現動態之美,如何抓住或營造動態瞬間,勾出風物的靈氣,自古以來,筆底掃處,可謂各盡其妙。

一、景物動態描寫的常用技巧

1.聯想

南朝劉勰《文心雕龍》雲: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說的就是想象力對於文學創作的重要性。而古今大家,無不擅長此道。

不說遠的,毛澤東主席詩詞就極富想象。《沁園春·雪》寫北國雪山高原: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不僅以“舞”、“馳”賦以動感,而且喻之“蛇”、“象”,除此之外,詩人更以“欲與天公試比高”揚其精神,三句之中,形、色、態、魂俱張,不愧大手筆。


從范仲淹《岳陽樓記》,引出文學創作中動態描寫在寫景中的運用

我們再看茅盾先生在小說《動搖》中一段關於春色的描寫:

新生的綠草,笑迷迷地軟癱在地上,像是正和低著頭的蒲公英的小黃花在綿綿情話;楊柳的柔條很苦悶似的聊為搖擺,它顯然是因為看見身邊的桃樹還只有小嫩芽,覺得太寂寞了。

同樣充滿聯想,但不同於毛澤東主席的比喻,他主要是從擬人手法展開的。新草不僅會笑,還會講情話,柳條不僅會擺,還會覺得苦悶和寂寞。作家在擬人化的描寫中,賦予了它們人情和思想,這在白話文提倡不長的1930年,無疑還是十當新穎動人的表述。花與草、柳,彷彿活了。

舉了兩個近代例子,不妨再看看古代。以北宋文豪蘇軾為例,他眾所周知的名篇《赤壁賦》雲: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這一段江上放舟,寫出了宇宙感。詩人漂立如葦,思通天地,萬慮皆忘。如隱如仙,又如風如霧。比之以上兩個,蘇軾的動態描寫,置入了人,不單單是自然景物了。

2.誇張

浪漫主義氣質的詩人或作家的拿手好戲。用好了,不僅能加強表達效果,引起強烈共鳴,有時還伴隨著哲理和幽默(例如周星馳喜劇片)。不僅廣泛用於文藝作品,日常生活中同樣常見。


從范仲淹《岳陽樓記》,引出文學創作中動態描寫在寫景中的運用

下面是金庸在《書劍恩仇錄》當中一段關於錢塘江大潮的描寫:

只見遠處一條白線,在月光下緩緩移來。驀然間寒意迫人,白線越移越近,聲若雷震,大潮有如玉城雪嶺,天際而來,聲勢雄偉已極。潮水越近,聲音越響,真似百萬大軍衝烽,於金鼓齊鳴中一往直前。月影銀濤,光搖噴雪,雲移玉岸,浪卷轟雷,海潮勢若萬馬奔騰,奮蹄疾馳,霎時之間已將白振全身淹沒波濤之下。

“一條白線”“聲若雷震”,“真似百萬大軍衝烽”,“光搖噴雪”,“浪卷轟雷,海潮勢若萬馬奔”,作者通過連綿的視、聽誇張手法,寫出了錢塘江大潮江流滾滾的氣勢和雄偉壯觀。

誇張也是講適度的,並非無底限誇大,清人葉燮《原詩》認為,誇張是“決不能有其事,實為情至之語”。就像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席”,乍一看超出經驗之外,但正如魯迅所說:“是誇張,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著一點誠實在裡面,使我們立刻知道燕山原來有這麼冷。如果說‘廣州雪花大如席’,那就變成笑話了。”(《漫談“漫畫”》)可見誇張一旦失態,便淪為庸俗,反而不美。

3. 動詞運用

這是動態描寫最直接也最直觀的方式。一兩個字詞,可能就有傳神之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寫月色流淌: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一個“洩”字,化靜為動,十分形象可感

有時候,一個動詞,還繃緊著情節的走勢,如《水滸轉》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那一章,一句“那雪正下得緊”。一個“緊”字,不僅寫出了大雪之勢,更暗示了情勢的危急,故事的高潮,氣氛渲染上完全融合。


從范仲淹《岳陽樓記》,引出文學創作中動態描寫在寫景中的運用

但對動詞寫景運用又多又絕的,還屬中國古典詩詞。古詩詞一向講究煉字,動詞常常是一首詩詞的詩眼。如王安石經典的“春風又綠江南岸”,宋祁的“紅杏枝頭春意鬧”,都因一字盤活。

王維《過香積寺》頸聯: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咽”字特別妙處,不僅在於狀流水擊石之聲,還在於傳達一種嗚咽的悽清之情,與後一句的“冷”字相表裡。

有時候,詩人還通過一系列的動詞,刻畫動物形象。四傑之一的駱賓王《詠鵝》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幼兒園就會背。但仔細一想,詩人“曲項歌”、“浮綠水”、“撥清波”的用詞多精巧啊,鵝之形態、歌聲、划水的動感,一樣不落。


從范仲淹《岳陽樓記》,引出文學創作中動態描寫在寫景中的運用

一個個動詞,連同一個個畫面,又可以組成一個更大整體的描寫動態。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毛澤東主席的《沁園春·長沙》,上闋的秋景描繪: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染”、“爭”、“擊”、“翔”、“競”,每一個動詞所在句子都是一幅圖畫,這些動詞與圖畫一起,就構成了一個生機勃勃的江天秋色。這些動詞不僅直接賦予了秋天生命力,還將秋天的動態之美以水、陸、空的形式立體化呈現。

4.畫面切換

連續靜態景物的畫面切換,有時也能營造動態的描寫效果。我們看李清照這首詞下闋:

星橋鵲駕,經年才見,想離情別恨難窮。牽牛織女,莫是離中。甚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行香子·草際鳴蛩》)

詞最後三句“霎兒晴,霎兒雨,霎兒風”,只說了三種天氣狀態,但連讀下來,卻像鏡頭不斷切換,連續之中,也有了動態的變化營造。


從范仲淹《岳陽樓記》,引出文學創作中動態描寫在寫景中的運用

當然,以上種種景物動態描寫的方式,也不一定是孤立的,很多時候是互相滲透的。比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三、四兩句顯然是對景物的動態描寫,但同時包含了聯想與誇張。現代詩人臧克家的《難民》裡,有句“日頭墮到鳥巢裡,黃昏還沒溶盡歸鴉的翅膀”,又集合了擬人、想象與動詞運用。

而前文舉例的金庸對錢塘江大潮的描寫,除了有誇張,也包涵了聯想、比喻。進行動態描寫時,作者往往多種技巧並行。

二、景物動態描寫的常用法門:動靜結合

動靜結合本是道家語言,後來廣泛引入文學批評術語,成為藝術創作的常用技藝。力求使描寫對象更加生動活潑,使敘述情境更加和諧統一。

錢鍾書 《圍城》開篇的描寫,就是化靜為動的典範,十分精彩:


紅海早過了。船在印度洋麵上開駛著。但是太陽依然不饒人地遲落早起侵佔去大部分的夜。夜彷彿紙浸了油,變成半透明體;它給太陽擁抱住了,分不出身來,也許是給太陽陶醉了,所以夕照霞隱褪後的夜色也帶著酡紅。


從范仲淹《岳陽樓記》,引出文學創作中動態描寫在寫景中的運用

夜在人們印象中當然是靜止的事物,但作者以比喻、擬人的方式出人意料地對其聯想發揮,讓人眼前一亮。這個開篇,也成了經典開篇。

有時候,動靜結合還體現在對同一事物靜態、動態的分別呈現。南朝作者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對富春江一段山水的描寫,便是如此: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前兩句總寫,是為靜,後兩句結合作者自己乘舟而下的切身感受,極言江水之動勢:魚遊浪奔,迅捷如飛。動靜之間,富春江變幻多姿的風色躍入眼前。文章開頭引用范仲淹《岳陽樓記》的一段,同樣如此。只是描寫上更為多面繁複。

舉了兩段文字,我們再看一首詞,秦觀的《行香子·樹繞村莊》:

樹繞村莊,水滿陂塘。倚東風、豪興徜徉。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

遠遠圍牆,隱隱茅堂。颺青旗、流水橋旁。偶然乘興、步過東岡。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

與前二例不同,詞人通過對村莊的多側面描寫,將動靜結合的手法演繹其中


從范仲淹《岳陽樓記》,引出文學創作中動態描寫在寫景中的運用

圍繞著村莊,詞人寫了村莊在花、墉、橋、舍下的靜態之美,同樣也寫了村莊在鶯、燕、蝶

下的動態之美,二者統一於五彩繽紛的村莊春色之中,色彩鮮明,生活氣息濃厚,撲面的田園風能不令人陶醉?

以上幾種是運用動靜結合手法的主要技巧,顯然不止於此。但也足夠用了。

三、結語

通過以上對動態描寫手法的展示,技藝運用的舉例分析,相信大家對動態描寫在寫景中的應用,有了基本認識。如果是搞文藝創作,顯然還需要大量在實踐當中的鍛鍊。任何一種表達方法,懂與會總是兩回事。

而且,所有景物描寫方法,總歸要融入自己的情感才好,正如王夫之所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於詩者,妙和無垠。”(《夕堂永日緒論》)這是不可不注意的,否則容易墮入為描寫而描寫的空洞境地,引起反效果。這樣的例子也不少。如林黛玉之譏陸游“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後一句確有硬寫之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