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從高維度看:已知和未知

曾子曰:“天之所生上首,地之所生下首,上首謂之圓,下首謂之方,如誠天圓而地方,則是四角之不揜也。”一一天圓地方說。

張衡在《渾儀註》中講:"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於天內,天大而地小。天表裡有水,天之包地,猶殼之裹黃。"一一渾天說。

托勒密在《至大論》中講:“天宇是球形的並且作球體運動,大地就形狀來說,顯然是球狀的……;就位置來說,它恰在天宇的中央,像幾何中心一樣,就大小和距離來說,大地與恆星比較就是一個點,它本身完全沒有運動。"一一地心說。

哥白尼說 :"我清楚地知道,一旦他們弄清楚我在論證天體運行的時候認為地球是運動的,就會竭力主張我必須為此受到宗教裁判……"一一日心說。

17世紀時,伽利略首先用望遠鏡發現了銀河系。

1900年,德國柏林大學教授普朗克首先提出了"量子論"。

1915年11月25日,愛因斯坦將題為“萬有引力方程“的論文提交給了柏林的普魯士科學院,完整地論述了廣義相對論。

1929年,美國物理學家埃德溫·哈勃通過觀測發現從地球到達遙遠星系的距離正比於這些星系的紅移,這一膨脹宇宙的觀點也在1927年被勒梅特在理論上通過求解弗裡德曼方程而提出。一一“宇宙大爆炸“理論。

1990年,愛德華·維頓提出了一個具有11 度空間的M理論。一一超弦理論。

回顧人類幾千年的認知和實踐歷史,我們不禁要問,茫茫宇宙中,還有多少未知等待著人類去探索?還有多少真理等待著人類去發現?

正所謂過去易知,未來難測。人的認知是客觀存在反映到人腦中的結果,所以總是帶有侷限性和片面性。未知的事物不一定就不存在,已知的事物也不一定都是正確的。真理永遠可知,而又永遠無法盡知。

客觀存在,相對於主觀意識,是不以人的意志為改變的。一切物質都是客觀存在,而客觀存在並非全是物質。所以,客觀存在包含兩種,一種是客觀實在,一種是客觀虛在。所有物質都是客觀實在,而非物質的客觀存在即是客觀虛在。“虛“和“無“不能等同視之,虛是非物質的存在,而無是不存在。物質的存在皆為現象、能被人感知,所以也稱為客觀實相。非物質的存在是為本原、不能被人感知,所以不存在客觀虛相。一切運動都是事物之間的差異性導致的,所以“虛"和"無“的差異性是生成物質現象的根本原因。

合理的事物必然存在,而存在的事物卻不一定合理。合理性使事物趨向於產生,而可能性使事物趨向於滅亡。所以存在的事物,永遠是可能性和合理性的辨證統一。

可能性 * 合理性 =〉 存在

從高維度看:已知和未知

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它是我們由已知推斷未知的重要途經。

什麼是事物的合理性?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一切事物都是辨證統一的存在。所以,一切辨證統一的事物都是合理的存在,辨證統一性即為合理性。

什麼又是事物的可能性?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事物的合理性也不是絕對的,其中必然包含不合理成份。這些不合理成份,即構成事物的可能性。

在認知方法上,辨證統一固然是人類思想的偉大進步,但形而上學也並非一無是處。辨證統一適用於對已知事物進行分析和推理,而無法對未知事物進行預測和推斷,形而上學可以對預測要素進行聯想拓展,卻無法對產生結果進行合理驗證。如果我們將辨證統一作為內在要素,將形而上學作為外在手段,兩者結合起來,就能夠更加準確的預測未知。我將這種方法,定名為"對推反證法"。

何為"對推"?就是運用形而上學的邏輯推導已知事物的所有對立面。

何為"反證"?就是運用辨證統一的思想驗證未知事物的存在合理性。

對推反證,有效結合了辨證統一和形而上學,是兩者的辨證統一。

講到這裡,你可能會問,如何運用對推反證法預測未知呢?敬請關注我的後續文章《從高維度看:論對推反證》。

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