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隋唐兩朝為何屢次征伐高句麗?

歷史雜談說


高句麗是發源於我國東北的一支古老民族。

公元前37年,高句麗人趁西漢政權衰微之際 , 在漢玄冤郡所屬之卒本川(今遼寧省桓仁縣境內)正式建國。此後歷經六百多年的興衰,到唐朝初年佔有今遼河以東及朝鮮半島北部地區, 首都定於平壤 。當時朝鮮半島南部還有百濟、新羅兩個政權。

隋代以前,高句麗與中原王朝之間雖然也曾有些戰事,但大部分時間還是保持著一種比較密切的宗屬關係,高句麗向中原王朝稱臣納貢,接受中原王朝的官職封號。但是到了隋唐時,雙方的矛盾不斷激化,直至發生了多次戰爭,最後導致了高句麗的滅亡。

隋朝與高句麗的戰爭

隋文帝開皇九年滅掉了割據的南陳,結束了幾百年的分裂局面。此時盤踞遼東地區的高句麗生怕隋朝接下來會把矛頭對準自己,於是加緊屯糧備戰,並試探性的遣使向隋朝進貢。隋文帝在給高句麗王的璽書中寫道:“王謂遼水之廣,何如長江?高麗之人,多少陳國?朕若不存含育,責王前愆,命一將軍,何待多力!王宜自新,自求多福!”

這封璽書固然是隋文帝的肺腑之言,但高句麗人卻將其視為一封戰書。不久後,高句麗王率萬餘騎兵,進犯隋朝遼西,向隋朝發起了進攻。隋文帝派大軍三十萬予以還擊,但是隋朝的水軍在海上遭遇大風,許多船隻沉沒;而陸路的軍隊也因為水土不服,多生疾病,所以隋軍這次進攻未戰而敗,草草收場。

十年後,隋煬帝北巡突厥,命人轉告高句麗國王高元前來朝見,否則將率大軍巡遊高句麗國土。但是這一次高句麗人又未予理會。隋煬帝於是在第二年發全國之兵一百一十三萬,號稱二百萬,由隋煬帝本人親自指揮,殺往高句麗。

這次戰爭中,高句麗大將乙支文德採取誘敵深入的戰術,吸引隋軍渡過清川江,拉長隋軍的補給線。果然,隋軍很快因為糧盡而不得不撤退,高句麗人趁機四面抄擊,隋軍大敗。之後隋煬帝又發動了兩次針對高句麗的戰爭,雙方都勞民傷財,誰也沒有佔到便宜。而隋朝三徵高句麗也讓自己元氣大傷,且國內矛盾因此爆發,最終走向了滅亡。

唐朝與高句麗開戰的原因

唐朝建立後,高句麗王高建武為了緩和雙方關係,採取了積極與唐朝修好的策略,多次遣使與入貢。此時的唐朝因為國家初立,迫切需要休養生息,所以也對高句麗採取安撫的策略,冊封高建武為高麗王,保持了表面的和平。但是雙方都知道,這種和平是脆弱的,兩國早晚必有一戰。

隋朝和唐朝為什麼一定要揪住高句麗不放呢?這裡面有多種原因。

  • 首先,隋和唐都認為遼東之地,向來是中國的領土,不允許其發展成獨立的國家。因為遼東在周朝是是箕子朝鮮,在漢朝是玄菟郡,只是趁漢末天下大亂時獨立出去的。無論是隋或者唐,都秉承了漢朝那種中央王朝的地位,也有讓四夷臣服的決心,所以就隋唐和高句麗雙方來說,是太陽和星星的關係,“理無降尊俯同藩服”,不可能一直承認高句麗的獨立身份。

  • 第二,唐朝就算接受高句麗是藩屬國,那麼雙方就要建立一種實質性的藩屬關係。這種關係並不僅僅只是稱臣納貢,而是要高句麗派“質子”入唐。關於漢、唐質子問題,我前不久寫過一篇單獨的文章,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

所謂“質子”,就是高句麗要把自己的王子派到長安當人質,並且要服從唐朝的各種詔令。而高句麗在這一點上一直陽奉陰違,一直不肯放棄自己在朝鮮半島的霸主地位。而且高句麗還修築了北起扶余,南到渤海、長達一千里的長城來防禦唐朝,同時屯兵屯糧,為戰爭做準備。這在唐朝看來,是一種叛逆行為,是絕對不能允許的。

  • 第三個原因就是朝鮮半島存在三個國家,除了高句麗之外,新羅和百濟都主動向唐朝尋求庇護,並且向唐朝派遣質子。都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相比之下,高句麗人的狂妄就深深的觸怒了唐朝統治者。而且唐朝接受新羅和百濟的質子,就有義務去保護這兩個藩國的安全。而高句麗恰恰總是對這兩個小兄弟侵擾不休,唐朝為了盡宗主國的義務,也需要對高句麗進行打擊,去維護這種宗藩體制。


對於唐朝來說,如果對高句麗這種表面臣服、實質上獨立的假藩國不聞不問,那麼周邊其他政權必然要效防高句麗。正如唐朝宰相溫彥博說的那樣:“不使背面,則四夷何所瞻仰?”如果放任不管,唐朝對周邊民族和政權就失去了向心力和凝聚力,會對唐朝的地位造成嚴重的影響。

戰爭的正義性

客觀上來說,唐朝發動對高句麗的戰爭,理由並不充分。從漢末以來,高句麗獨立了400年,早已被魏晉南北朝的無數政權所承認,其實質已是一個主權國家。而唐朝對高句麗的戰爭,是一個國家對另外一個主權國家發動的侵略戰爭,是為了維護唐朝自己的利益的。但是這種正義或者非正義,是以現代國與國之間處理關係的原則來判斷的,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並沒有這樣的標準。唐朝認為自己是收復漢朝的故地,而高句麗認為自己是保家衛國,雙方都認為自己是正義的。所以我們不能以現代的外交準則去討論古代的戰爭性質。

我之所以要強調這一點,是因為在網絡上看到不少人說這場戰爭的性質是非正義的,是侵略戰爭。其實得出這個結論的人,都是用現代國家之間的關係準則去要求古人,這是不公平的。

總體來說,唐朝發動對高句麗的戰爭,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根本上來說是雙方政治利益上的衝突。唐朝要維護宗藩體制的完整性,要保護自己的東北地區穩定,要對藩屬國盡到宗主國的義務;而高句麗表面臣服唐朝,卻屢次對唐朝的屬國新羅和百濟發動侵擾,並用修長城來表達自己的唐朝的敵意,想借此打消唐朝的出兵念頭,任由自己在東北地區發展成為地區性霸主,進而能發展成能與唐朝分庭抗禮的政權。這種矛盾是不可調和的,也是雙方爆發戰爭的根本原因。

地緣政治

任何一個國家都會從自己的國家利益出發,把國家安全和發展放到領土的四周,去對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進行考察和衡量。國與國的關係,是一種空間利益關係。而高句麗以前曾是中原王朝的領土,唐朝以統一的中原王朝自居,肯定想繼承原來強大的中原王朝的政治遺產,包括擴大自己的統治區域。如果高句麗位於中亞或者南亞地區,自古不是中國的領土,也不去破壞唐朝的宗藩體制,那麼雙方的戰爭很有可能不會爆發。

隋朝也好,唐朝也好,與高句麗的矛盾,都是此前中原王朝與高句麗矛盾衝突的延續。在五胡亂華之時,高句麗利用中原王朝幾百年的分裂,發展成為東北地區一個大國。當他成為一個地區性大國後,必然會有領土擴張的要求,與魏晉南北朝時的中原王朝早就積攢了不少矛盾。當一個國家想要擴張,另一個國家想要對其遏制,而雙方又沒和平解決的誠意,那麼戰爭是必然的結局。

李世民在位時,高句麗是東北亞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是唐朝東北的隱患。它位於唐朝和新羅、百濟之間,如果任其發展,只能是阻隔新羅、百濟與唐朝交往的通道。長此以往,弄不好新羅和百濟會被高句麗吞併,或者至少成為高句麗的屬國。這對唐朝的地緣政治來說,不啻是一個極大的安全隱患,也是一個極大的挑釁。所以隋朝也好,唐朝也好,都會對高句麗不遺餘力的打擊。

隋和唐討伐高句麗的不同點

很多人對李世民討伐高句麗比較支持,認為這是唐朝想收復漢朝故土的嘗試;但對隋煬帝發動對高句麗的戰爭原因,都以隋煬帝好大喜功而概之,這種戴著有色眼鏡看歷史的態度,對楊廣先生是極大的不公平。

1、隋朝征討高句麗的戰爭,不否認有楊廣好大喜功的因素,但絕對不是主要因素。對於隋朝來說,結束了四百年的分裂局面,建立了大一統的王朝,所以他是不會允許自己的版圖範圍內還有反抗自己的力量存在。而當時的高句麗對隋朝確實有不敬的地方,也沒有真正的臣服隋朝,所以楊廣認為,隋朝這個大一統是不完美的。

其實楊廣並不是想滅亡高句麗,他需要的僅僅是高句麗人的臣服就夠了。雖然他發動了百萬大軍。但是並沒有做太多的戰爭準備,而且出征時楊廣直接告訴手下的將領們,如果高句麗人投降,要寬容優待,不可相逼。在楊廣看來,這麼多軍隊去征討一個小國,必然是手到擒來的。然後讓高句麗像新羅和百濟一樣,向隋朝稱臣,成為隋朝實質上的藩國,就可以退兵了。但是讓他沒想到的是,他的三十多萬大軍居然一敗塗地,讓他大大的丟了臉。

隋煬帝后來幾次討伐高句麗,更多的是想挽回面子,想重新在周邊國家中樹立自己的威信,用一場大勝去掩蓋第一次失利的陰影,重新樹立大隋的威風。也就是說,三次戰爭,楊廣的動機都很單純,這使得最後一次戰爭中,高句麗人提出求和,楊廣就立馬答應了,並且迅速撤兵。

2、李世民於楊廣不同,他的目標要大得多。李世民汲取了楊廣的教訓,他是喊著“收復故土,拯救漢民”的口號去的,是想一舉征服高句麗,最好是將其滅國,永除後患。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李世民不惜先把已漸漸倒向高句麗的百濟給滅掉,也是為了除去高句麗潛在的後援。

唐朝對高句麗的戰爭還有一個區別於隋朝的地方,那就是實施持續性的打擊,不求一戰而定,但求以消耗戰去消耗高句麗的國力,達到最後一舉消滅的目的。李世民知道高句麗經過隋朝連續四次的戰爭消耗後,國力已大大衰弱,大唐耗得起,高句麗一定耗不起。這種溫水煮青蛙的戰略方針,其最終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將高句麗從地圖上抹去。

隋唐與高句麗戰爭對歷史的影響

在隋朝統一之前,朝鮮半島的三個國家與中國之間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藩屬關係,而是一種鬆散的冊封關係。這種冊封關係是建立在實力與利益的平衡之上的,是一種並不穩固的關係模式,形式大於內容。而隋唐都想以羈縻體制代替冊封體制,建立一種更加穩固的宗藩關係。從這個方面來說,正是高句麗之戰,使得中原王朝的冊封體制產生了根本的變化。

高句麗在中原政權分裂的四百年中,由一個長白山邊的小國,不斷的侵吞漢人的土地,發展成遼東一個有一定實力的國家,他與匈奴人、鮮卑人、突厥人並無太大區別。不要認為只有匈奴人或者突厥人才有建立強大的帝國,威脅中原,高句麗人其實也有這樣的想法。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後來由遼東地區興起的遼、金政權上找到相同的內容。因此,隋唐都不會允許東北亞出現一個地方霸權。

隋唐對高句麗連續的打擊,使得高句麗最終滅亡,對唐朝和半島局勢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改變了東亞地區的地緣關係格局。高句麗滅亡後,東北地區的威脅漸漸消失了,朝鮮半島與中原地區的交流得到了加強,東北地區的羈縻體制也建立起來了,唐朝的地緣安全也有了保證。

高句麗和百濟先後被唐朝所滅,結束了朝鮮半島的分裂局面,為新羅統一半島奠定了基礎。高句麗的一部分人民被唐朝遷到關內,一部分進入新羅。而新羅趁機在半島發展壯大,並和唐朝由友好的羈縻關係漸漸變成唐朝的威脅。當然,這都是高句麗滅亡數十年之後的事了。


笑語千年


要了解隋唐兩朝屢次征伐高句麗的原因,我們首先必須瞭解高句麗這個國家或者這個民族的歷史。為什麼隋唐兩朝,朝代更迭,但是兩朝君王卻對征伐高句麗這一方面達成了一致意見。

高句麗又名“高麗”,是位於東北亞的一個古國,發源於今日中國遼寧省吉林省一帶,鼎盛時期疆域曾覆蓋到朝鮮半島北部、滿洲及今俄羅斯濱海邊疆區的一部分。七世紀被唐朝和新羅聯軍所滅。高句麗在公元5世紀到7世紀的中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歷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中國近代史學家認為是東北歷史上的割據政權,亦被朝鮮半島史學家稱為朝鮮三國之一。

起源

高句麗人在其成立的初期是由濊貊人和扶余人組成的。據《三國志》記載,濊的“言語法俗大抵與句麗同”。《三國史記》說高句麗王是來自黃帝之孫高陽氏、黃帝之曾孫高辛氏。

史書中多記載高句麗為扶余別種。論語疏雲:“東有九夷:一玄菟,二樂浪,三高驪,四滿飾,五鳧臾(扶余),六索家,七東屠,八倭人,九天鄙。”)。高句麗可能出自曾隸屬於扶余人的別支。扶余四出道中(東部)有馬加部,是個以馬為圖騰的氏族,高句麗可能是馬加人的後裔。漢武帝元封年間(前110年),曾在高句麗分佈地區置高句麗縣,隸玄菟郡。高句麗建國後,仍隸屬漢玄菟郡管轄。

中國史學界更多認為高句麗以扶余等民族為中心建國,屬於中國東北的古代民族國家。高句麗人其實是在高句麗縣中發展的民族(主體是沸流國的高夷)融入貊人、濊人、一部分扶余人,朱蒙未出現在卒本前,沸流部是高句麗族頭人(松讓在見朱蒙時指自己累世為王),後松讓與朱蒙鬥,不勝,讓位朱蒙,高句麗人在桂婁部之下建國。高句麗源出扶余是指朱蒙一族來自金蛙王。高句麗有五部:桂婁部(又稱黃部、內部)是高句麗王族,沸流部(又稱消奴部)是以前沸流國王松讓領那一部,椽那部(又稱絕奴部)由北扶余遺民與曷思構成,桓那部(又稱順奴部)由濊系民族組成,貫奴部(又稱灌奴部)由蓋馬、句荼組成。卒本與沸流的土著才是高句麗人的主流,朱蒙只是帶了一部分扶余人走了。在公元前37年(漢元帝建昭二年)被冊封為高句麗王。高句麗國名晚於句驪胡和高句麗縣出現。高句麗建國得名於玄菟郡的第二個郡治高句麗縣,並長期臣服於玄菟郡,但與玄菟郡時有衝突,404年,高句麗乘中原內戰之機,佔領遼東全境,玄菟郡為其佔領,設玄菟城管領。以上都是史書中對高句麗起源的所做出的種種結論。

社會文化

公元前4世紀左右,隨著中國文字、儒家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傳入,學校教育開始在高句麗出現。高句麗人民以農業、漁獵為生,但農作物產量不多,使人民習慣節食。高句麗社會崇尚厚葬,以石為棺,加以金銀等貴重陪葬物,外層多次封墳,砌成石冢。婚俗方面,高句麗行一夫一妻制,並允許男女以己意自由婚配,即所謂“有婚嫁,取男女相悅,即為之”。高句麗社會雖實行一夫一妻制,但“其俗尚淫”,並不認為男女之間有染可恥。在這種風俗之下,“男女多相奔誘”。可見未婚男女和已婚男女中,兩性關係隨便而不受約束,“兄死妻嫂”,寡婦改嫁,均屬常見。“。高句麗人信仰多神崇拜,是薩滿文化的反映。

根本原因

在隋唐時期,高句麗向外擴張迅速,國力明顯提升,在東北亞地區有與隋唐爭奪地區領導權的態勢。隋唐兩朝高層不可能無緣無故對高句麗持續發動幾十年的戰爭。隋朝文帝、煬帝對高句麗發動四次戰爭,唐太宗、高宗兩位君主對高句麗也發動了四次戰爭。

圖片來源地圖帝

隋煬帝楊廣屢屢對高句麗發動大規模戰爭的原因其實並不如許多史書寫的,僅僅是因為“高句麗本為箕子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禮。”實際上煬帝即位後,對高句麗問題十分重視,征伐高句麗有著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出師理由,高麗王拒絕向隋朝貢稱臣;二是為鞏固邊疆,消除外患;三是當時高句麗暗中與隋的另一外患突厥勾結,聯手抗隋;四是當時高句麗國力的確不容忽視,成為隋向外擴張的一大阻礙。

結果

連續三年的大舉用兵使隋朝損失數十萬人,“九軍並陷,將帥奔還亡者二千餘騎,”引起國內對煬帝的強烈不滿。隋第一次征伐高句麗之前的大業六年(610年),國內便爆發了雁門郡人尉文通的起義,到了大業十年(614年)第三次征伐高句麗失敗之後,已無力鎮壓隋末民變了,煬帝被迫遷都江都。隋對高句麗的連年戰爭使經濟受創,國力銳減,煬帝民心盡失。不僅農民起義,連將領也相繼叛變;隋都大興城在617年11月為晉陽留守李淵所據,洛陽城在618年為宇文述之子宇文化及與後來的王世充佔領;618年4月11日楊廣在廣陵郡的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殺,王世充並於618年6月23日扶植隋皇泰主楊侗登上帝位,619年5月22日王世充得到隋皇泰主楊侗禪讓後自立為帝,隋朝滅亡。不過隋對高句麗的連年征伐也嚴重消耗了高句麗的國力,再也無力向外擴張,被新羅後來居上。666年12月至668年9月,在唐朝與新羅的聯合夾擊下,高句麗最終滅亡。


歷史雜談說


首先,要明確一下,高句麗和高麗沒有丁點關係,高句麗,是公元前1世紀至7世紀時期生活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古代民族。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夫餘人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建國,故稱高句麗,主要由濊貊人和部分遷移到這一地區的扶余人組成。高麗則是後來新羅分裂後的國家,統一了朝鮮半島。

高句麗命運多舛,在三國時被曹魏徵伐,摧毀了高句麗首都丸都城。高句麗東川王逃到沃沮。在342年又被前燕攻佔了首都。但隨後趁著中原混亂,又開始侵擾遼東和漢時的故朝鮮四郡。公元404年全部佔領了玄菟、樂浪,使遼水以東的大片土地納入高句麗的版圖。又兼併了北部的扶餘國和靺鞨部落,高句麗國的領域空前擴大了。可以徵兆數十萬軍隊,此時的高句麗早已經是一個農耕國家,成為當時中原朝廷的心腹大患。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偷窺。並且高句麗還佔據了漢家故土的遼東和朝鮮四郡,歷朝歷代都是以恢復漢家故土為己任,都有著同樣的想法,這是祖上傳下來的,不能到我這就沒有了啊,即便沒有了也應該搶回來啊。

更何況高句麗還作死,597年,高句麗居然聯合靺鞨先發制人攻打遼西,被營州總管韋衝擊退。 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隋文帝命漢王楊諒、上柱國王世積為行軍元帥,周羅喉為水軍總管,率大軍30萬,分水陸兩路進攻高句麗。漢王楊諒率陸路隋軍出臨渝關(即今山海關)。時逢雨季,道路泥濘,糧草供應不上,軍中缺乏食物,又遭遇疫病。水路隋軍由周羅喉率領,自東萊(今山東掖縣)出海,直趨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風,船多沉沒,真是出師未捷身先死,九月二十一日,水陸兩路被迫退還。隋軍損失慘重撤退。嬰陽王高元上表稱“遼東糞土臣元”,隋文帝隨之罷兵。

隋煬帝即位後得證明自己比他爹更厲害,而這個他爹未完成的事業就由他來完成吧,一徵高句麗,自己瞎指揮,還不讓前線的將軍指揮,高句麗傾國之力抵抗,老天爺也不對付,氣候變換無常,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在,果然慘敗。

過了不久,隋煬帝又再徵高句麗,這一次準備的挺充分,但隊友太坑,這次是後面楊玄感造反,自己後院起火了,必須得馬上回去,所以楊廣不得不回師平叛。

平定叛亂後,此時隋朝國內由於修大運河,楊廣用人不當,造成沿途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再加上多年的戰爭,壯勞力全被抽到了戰場,土地無人耕種,百姓更加對朝廷不滿。但楊廣為了繼承老爹的遺志,也為了消耗世家大族的力量,三徵高句麗,這一次倒是挺順利,但是呢,眼看著要滅高句麗了,高句麗請降,楊廣居然同意了,還真的停止進攻了。高句麗的請降,並非是真正歸附,只不過是詐退隋軍的一種緩兵之計。而楊廣居然還中計了,竟下令班師還朝。來護兒認為此時正是攻破高句麗的好機會,想繼續進攻,不肯奉詔,但是諸將聽從隋煬帝的命令,都請返回,來護兒才奉詔退軍返回。誒真是都快獲得戰爭果實了,自己不去摘,高句麗王表面上表示臣服,但是卻不按隋煬帝的命令入朝,還俘獲大批隋人不放。於是隋煬帝打算再次征討高句麗,但此時呢,中原各地已經遍地烽火了,農民起義層出不絕。夕陽西下的隋朝國力已經不允許他再次出兵了。

唐朝踩著隋朝的屍體建立起來,經過一段休養生息,又恢復的龍精虎猛,把北方的東突厥滅了,西邊的吐谷渾也滅了,西域也恢復了統治,掃遍周圍,只剩下讓前朝馬失前蹄的高句麗。李世民於是又開始征討高句麗,一路上最開始所向披靡,攻城拔寨,毫無阻力,當唐軍進至安市城(今遼寧海城東南營城子)。高麗北部耨薩高延壽、高惠真率15萬大軍前來救援,被李世民擊敗,餘眾歸降,高麗舉國震恐,亡國似乎就在一瞬間,但由於安世城守軍殊死抵抗,使唐軍至九月仍未攻克。這時已經九月了,遼東的冬天即將來臨,極其不利於大軍作戰,於是李世民下令班師回朝。此次征討高句麗,攻佔十數座城池,擄掠七萬戶人口,消滅了二十餘萬高句麗軍隊,收穫頗豐,但一向戰無不克的李世民卻感覺自己這次沒有滅國,有點不滿。就採取了群臣的建議,派偏師進襲騷擾,使高句麗疲於應付,耽誤農時,使高句麗因糧荒而土崩瓦解。以後,唐軍採取了對高句麗發動騷擾性攻擊的策略,每次秋收時就去襲擾,更經常派遣水師襲擾高句麗海濱,收穫頗豐。這個策略一直延續到李世民兒子李治時代。高句麗也因此愈來愈虛弱。

公元660年,李治派帝國名將蘇定方等人率軍攻打高句麗的盟友,大破百濟軍,攻滅百濟,俘虜百濟王室。百濟有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萬戶,唐朝在百濟舊地設置熊津等五都督府。


六年後,高句麗內亂,李治派薛仁貴等攻打高句麗,一氣呵成,所到之處望風披靡,隨後攻佔朝鮮,高句麗自此滅亡。平滅高句麗後,設了九個都督府、四十二個州、一百個縣,並在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來統治高句麗舊地,第一任安東都護就是名將薛仁貴,領兵二萬鎮守安東。高句麗第27代國王寶藏王高藏被唐朝俘虜,高句麗貴族及大部分富戶與數十萬百姓被遷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國各民族中。另有部分留在遼東,成為渤海國的臣民,而其餘小部分融入突厥及新羅。自此,高句麗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歷史小清


隋唐為什麼要打高句麗,因為不論是隋煬帝楊廣,還是唐太宗李世民,都希望將唐朝領土擴張到跟漢朝一樣大。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拿下高句麗,因為在漢朝,這裡都是屬於中國的地盤。

在這張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現在的朝鮮北部,都是漢朝領土,分別屬於帶方郡、樂浪郡。直到東漢、三國魏晉,都是如此。

這張三國地圖,表明當時的朝鮮北部,屬於魏。

也就從這個時候起,一個叫做高句麗的民族開始興起。

高句麗是什麼人,史書中記作“高句驪”,簡稱“句麗”或“句驪”,中國人認為:高句麗是公元前1世紀至7世紀時期生活在中國東北地區的一個古代民族。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今遼寧省新賓縣境內)建國,故稱高句麗。

但就是這個高句麗,後來向南征服了圖上的東沃沮和東濊。隨後,又對樂浪、玄菟、遼東三個郡發動攻勢。隨後,又遷都到丸都城。

漢朝滅亡後,高句麗曾與曹魏聯合對付遼東的公孫氏。但曹魏攻下遼東後,高句麗又終止了與曹魏的合作,併發兵襲擊遼東。於是曹魏反擊,摧毀丸都城,將高句麗人趕往沃沮。

但在摧毀了丸都城後,曹魏以為高句麗已然滅亡,放鬆了警惕。於是,高句麗重建了丸都,並利用中原的亂局,開始襲擊遼東、樂浪和玄菟,取得了對朝鮮半島北方的統治。到公元404年,便全部佔領了玄菟、樂浪兩郡。此時已經是南北朝時期,高句麗不斷打擊附近的扶余、靺鞨部落以及南方的新羅、百濟。到427年,遷都到平壤。

南北朝後期,百濟和新羅曾一度聯手攻打高句麗,奪取了朝鮮半島中部的漢江流域。但是請注意:百濟在對高句麗的戰爭中付出了很大精力,最後卻被新羅佔了便宜,導致百濟與新羅的決裂——請注意新羅的這一特點,在後來再度上演。

稍後,隋朝統一了中原,便試圖收復漢朝在半島上的失地。但隋煬帝的戰略戰術均遭失敗,在半島上他難以獲得進展,在國內又發生了連綿不斷的起義,最終以隋朝的覆滅結束了這場戰爭。

但唐朝建立之後,從唐太宗李世民到唐高宗李治,仍然沒有放棄這塊失地。

從貞觀十八年,一直打到唐高宗時期,唐軍才真正將高句麗以及此時反而援助高句麗的百濟消滅,收復了遼吉地區以及半島北部,還增加了半島西南部的領土。但此時新羅的反撲,加上唐朝內部政局的動盪,最終,唐朝放棄了半島上的領土,最終唐朝和新羅的國境線,劃在大同江——請注意,不是鴨綠江,而是大同江,這也是漢朝和古朝鮮的國境線所在地。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隋文帝開皇九年(589),隋朝統一中國,結束了分裂局面,而這時在中國東北的朝鮮半島地區也分裂為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並立。其中東北亞朝鮮三國中的高句麗實力最為強大,不斷與百濟、新羅不斷髮生戰爭,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最終高句麗不再安分的在朝鮮半島征戰,反而將目光投向了中原大地。

在隋文帝統一中國期間,高句麗便乘中原內亂,不斷與中原政權發生摩擦和碰撞,暗中聯絡陳國,突厥,阻礙隋的統一大業。在破壞中原統一進程中,高句麗不斷地擴張,趁火打劫增加自己的地盤和勢力。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高句麗主動挑釁,高句麗嬰陽王率靺鞨之眾萬餘騎,攻遼西,被隋營州總管韋衝擊退。這一舉動激怒了隋文帝,隋文帝派出小兒子漢王楊諒、上柱國王世積為行軍元帥,周羅喉為水軍總管,興兵30萬,水陸並進討伐高句麗。在討伐高句麗過程中,隋軍遇到雨季,道路坎坷,軍隊中給養不足,造成隋朝士兵減員嚴重,再加上水軍遇海上颶風,眾多兵士葬身大海,隋朝軍隊可謂是出師不利。而此時高句麗高元見隋大軍壓境,便立馬奉表,上書自稱“遼東糞土臣元”乞求隋文帝的寬恕。隋文帝便順勢班師回朝,史書上記載,士兵生還者十之存一。從此隋朝和高句麗矛盾的種子,已經深深得種下了。

隋煬帝在親征吐谷渾勝利後,在發現高句麗私下與突厥的聯絡,便明白高句麗的不臣之心,一直以來高句麗都是表面臣服於隋,暗中謀取東北亞地區霸主地位,便以高句麗不尊臣禮為理由,開始了征討高句麗的的戰爭。

隋大業八年(612),隋煬帝第一次征伐高句麗,發兵113萬人,兵峰指向高句麗國都,因為貽誤戰機,部隊數目過大,所需糧草數以千計,導致後勤跟不上,最終隋軍損失慘重,大敗而歸。

隋大業九年(613),隋煬帝開始第二次遠征高句麗,這次隋軍準備充分,雙方大戰於遼東城,正在高句麗危在旦夕的時候,隋朝貴族楊玄感在後方起兵反隋進攻東都洛陽,隋煬帝慌忙中下令撤軍,高句麗趁機反擊,隋軍損失慘重,第二次征伐高句麗也以失敗告終。

隋大業十年(614),隋煬帝再次下令征伐高句麗,這次隋軍進展順利,兵臨平壤,高句麗因年年征戰,兵疲財困,派遣使者,向隋朝乞求投降。然而隋朝國內起義烽火到處蔓延,隋煬帝只好匆匆接受高句麗的乞降,撤兵平息內亂。

隋朝滅亡後,唐朝唐太宗一樣開始對高句麗進行征伐,並說太宗謂左右曰:“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

這次吸取了隋朝的失敗經驗,唐朝聯合新羅進攻高句麗,接連獲勝,後唐太宗駕崩,由唐高宗先滅百濟,再圖高句麗,最終滅掉了高句麗。

高句麗在隋唐時期本身是遊牧民族和農耕的結合,政權穩固,人口多達六十萬戶,是東北亞的霸主。高句麗軍隊善戰,猛將輩出,對遼東地區虎視眈眈。一直以來都是中原政權的心頭大患,征服高句麗也可震懾周邊小國,因此隋唐頻繁對高句麗進行征戰。


鄧海春


兩個原因,有一個戰略問題一個面子問題

戰略上講,隋唐中國進入封建時期的黃金盛世顛峰時期,有了爭霸東亞的政治野心,而稱霸東亞高句麗是關鍵的政治板塊。到隋時,高句麗在朝鮮半島的面積已達到半島面積的1/2。而在中國北部佔據了包括今中國東北大部分,而東最遠延伸到俄羅斯濱海邊疆區南部,高句麗是否臣服,事關隋唐兩代北事是否穩定?

第二則是面子問題,楊廣上臺後,高句麗一直未遣使上表稱臣,卻跑到大草原和東突厥人勾勾達達,這才有了楊廣三徵高句麗。

勞師費眾,楊廣的極終政治目的,也不過是想讓高句麗國王說聲:“對不起,我錯了”

但前兩次的征戰都以失敗告終,最後一次好不容易聽到高句麗國王說句對不起我錯了 , 後方卻起火,斷送了大好江山               

到了大唐李世民時期,大唐國力更盛,自然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朝鮮半島,李世民便又想起當年表弟楊廣在遼東丟掉的面子,於是走上了同楊廣一樣的路,結果也同樣裁在了遼東半島。

一直到了唐高宗這一代,持續對高句麗發力,一改過去單一從陸路進攻的套路,從水陸兩路聯合進攻,一舉平定百濟和高句麗。

答疑人:今日頭條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編夜狼嘯西風


夜狼文史工作室


自公元598年至公元668年,歷時70年,經隋文帝、隋煬帝、唐太祖、唐太宗、唐高宗五代君王,終於平定高句麗。既然五代君王不惜耗費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仍執著於徵服高句麗,那必有其原因。我試著分析一二。

1、故土情懷

隋煬帝時,重臣裴矩就奏告隋煬帝:“高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於箕子,漢世分為三郡,晉氏亦統遼東......當陛下之時,安得不事,使此冠帶之境,仍為蠻貊之鄉乎?

通俗翻譯過來就是,高句麗這地方,是當年周天子封給箕子的封地,漢朝時在那兒設了四個郡,晉朝也統治著那塊地方,也就是說高句麗自古就是我們的領土,可是現在高句麗竟然不鳥咱們大隋,難道陛下您就這麼不管嗎?

裴矩說的很明白,高句麗是我們的領土,需要收復。

2、反覆小人

隋唐期間,高句麗已經形成一箇中央集權政權,是遼東霸主,但它並不安分,總是喜歡在隋唐邊境處打秋風。試舉幾例,公元590年,高句麗小規模侵襲邊境,被隋文帝致信斥責後上書請罪;公元598年,高句麗率騎兵進攻遼西,隋文帝大怒,派30萬大軍水陸進攻,高句麗王又趕緊謝罪;公元643年,高句麗(當時已是唐朝的屬國)聯合百濟進攻唐朝的附屬國新羅,唐太宗隨即發兵東征高麗。

高句麗這不斷的小動作,加上反覆小人的嘴臉,已經讓隋唐君主有所厭煩。

3、狼子野心

突厥是隋唐大敵,心腹大患。高句麗則長期與突厥保持聯繫,意圖侵犯隋唐。公元607年,隋煬帝就聽聞了高句麗偷偷聯絡突厥的消息;公元631年,高句麗在遼東修築長城,並正式與突厥聯盟,這下連瞎子都知道高句麗要幹什麼了,如果唐朝任由高句麗繼續在臥榻之側安睡,那唐朝面臨的就是雙線夾攻。

由此可見,隋唐五代君王早已看清高句麗的野心和對中華大地的威脅,所以採取行動。如果任由高句麗坐大,那真的是遺禍後代了。


爛泥伯伯


“側臥之榻,豈容他人鼾睡”,無論隋煬帝還是後來的幾位唐朝皇帝,對中原的君王來說,雄踞東北的高句麗始終是個巨大的隱患。

發源於中國東北的高句麗,是中國的一個古代少數民族政權,與南方的韓國沒有任何的關係。高句麗屬於厚顏無恥之輩,當北朝穩定之時,高句麗對北朝稱臣納貢,然而隋朝與南方的陳朝對峙的時候,高句麗便聯合突厥等侵擾隋朝。正是高句麗這種見風使舵的小人行徑,讓歷代皇帝必須要滅掉它,以絕後患。


另一方面,從周代開始,遼東地區就一直屬於中原,是中原王朝的領土範圍,被高句麗所侵佔,也讓隋唐心中很不爽。

公元六世紀之後,高句麗成為了東北亞的一個區域性強國,雖然與中原無法相比,但是的確也是個巨大的威脅,這對於在經歷數百年分裂動盪的中原來說,是絕對不允許存在的。


澹奕


高句麗所處的地域為現在東三省略南。其物產及礦產可以滿足建立強大國家的必要條件。李唐王朝打敗及消滅此地的政治勢力,及以後消滅東突厥為中華民族立下獨一份的標準。如果說漢武大帝是漢家兒郎的領袖,那麼李唐王朝特別是李世民則是中華民族稱霸東亞的最偉大的領袖。漢民族和中華民族在東亞以至世界史的地位由此兩位大帝所成。反之北宋及明帝國均由此地少數民族而滅。最後日本鬼子也是由此侵略中國。所以隋唐二朝及國朝的朝戰均表現當時政治家的目光遠大。


用戶242304419851


在隋朝時期,高句麗派兵侵入隋朝領地,破壞了臣屬關係,隋文帝派兵30萬,分水路兩方伐高句麗,並削其國王官爵。後經隋煬帝三次征伐,高句麗國力大減。隨後唐朝建立,此時高句麗,百濟,新羅均向唐朝稱臣。但因高句麗與百濟切斷新羅的朝貢之路,大唐勸戒無效,派兵征伐,並於公元668年滅高句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