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隋唐两朝为何屡次征伐高句丽?

历史杂谈说


高句丽是发源于我国东北的一支古老民族。

公元前37年,高句丽人趁西汉政权衰微之际 , 在汉玄冤郡所属之卒本川(今辽宁省桓仁县境内)正式建国。此后历经六百多年的兴衰,到唐朝初年占有今辽河以东及朝鲜半岛北部地区, 首都定于平壤 。当时朝鲜半岛南部还有百济、新罗两个政权。

隋代以前,高句丽与中原王朝之间虽然也曾有些战事,但大部分时间还是保持着一种比较密切的宗属关系,高句丽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接受中原王朝的官职封号。但是到了隋唐时,双方的矛盾不断激化,直至发生了多次战争,最后导致了高句丽的灭亡。

隋朝与高句丽的战争

隋文帝开皇九年灭掉了割据的南陈,结束了几百年的分裂局面。此时盘踞辽东地区的高句丽生怕隋朝接下来会把矛头对准自己,于是加紧屯粮备战,并试探性的遣使向隋朝进贡。隋文帝在给高句丽王的玺书中写道:“王谓辽水之广,何如长江?高丽之人,多少陈国?朕若不存含育,责王前愆,命一将军,何待多力!王宜自新,自求多福!”

这封玺书固然是隋文帝的肺腑之言,但高句丽人却将其视为一封战书。不久后,高句丽王率万余骑兵,进犯隋朝辽西,向隋朝发起了进攻。隋文帝派大军三十万予以还击,但是隋朝的水军在海上遭遇大风,许多船只沉没;而陆路的军队也因为水土不服,多生疾病,所以隋军这次进攻未战而败,草草收场。

十年后,隋炀帝北巡突厥,命人转告高句丽国王高元前来朝见,否则将率大军巡游高句丽国土。但是这一次高句丽人又未予理会。隋炀帝于是在第二年发全国之兵一百一十三万,号称二百万,由隋炀帝本人亲自指挥,杀往高句丽。

这次战争中,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吸引隋军渡过清川江,拉长隋军的补给线。果然,隋军很快因为粮尽而不得不撤退,高句丽人趁机四面抄击,隋军大败。之后隋炀帝又发动了两次针对高句丽的战争,双方都劳民伤财,谁也没有占到便宜。而隋朝三征高句丽也让自己元气大伤,且国内矛盾因此爆发,最终走向了灭亡。

唐朝与高句丽开战的原因

唐朝建立后,高句丽王高建武为了缓和双方关系,采取了积极与唐朝修好的策略,多次遣使与入贡。此时的唐朝因为国家初立,迫切需要休养生息,所以也对高句丽采取安抚的策略,册封高建武为高丽王,保持了表面的和平。但是双方都知道,这种和平是脆弱的,两国早晚必有一战。

隋朝和唐朝为什么一定要揪住高句丽不放呢?这里面有多种原因。

  • 首先,隋和唐都认为辽东之地,向来是中国的领土,不允许其发展成独立的国家。因为辽东在周朝是是箕子朝鲜,在汉朝是玄菟郡,只是趁汉末天下大乱时独立出去的。无论是隋或者唐,都秉承了汉朝那种中央王朝的地位,也有让四夷臣服的决心,所以就隋唐和高句丽双方来说,是太阳和星星的关系,“理无降尊俯同藩服”,不可能一直承认高句丽的独立身份。

  • 第二,唐朝就算接受高句丽是藩属国,那么双方就要建立一种实质性的藩属关系。这种关系并不仅仅只是称臣纳贡,而是要高句丽派“质子”入唐。关于汉、唐质子问题,我前不久写过一篇单独的文章,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所谓“质子”,就是高句丽要把自己的王子派到长安当人质,并且要服从唐朝的各种诏令。而高句丽在这一点上一直阳奉阴违,一直不肯放弃自己在朝鲜半岛的霸主地位。而且高句丽还修筑了北起扶余,南到渤海、长达一千里的长城来防御唐朝,同时屯兵屯粮,为战争做准备。这在唐朝看来,是一种叛逆行为,是绝对不能允许的。

  • 第三个原因就是朝鲜半岛存在三个国家,除了高句丽之外,新罗和百济都主动向唐朝寻求庇护,并且向唐朝派遣质子。都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相比之下,高句丽人的狂妄就深深的触怒了唐朝统治者。而且唐朝接受新罗和百济的质子,就有义务去保护这两个藩国的安全。而高句丽恰恰总是对这两个小兄弟侵扰不休,唐朝为了尽宗主国的义务,也需要对高句丽进行打击,去维护这种宗藩体制。


对于唐朝来说,如果对高句丽这种表面臣服、实质上独立的假藩国不闻不问,那么周边其他政权必然要效防高句丽。正如唐朝宰相温彦博说的那样:“不使背面,则四夷何所瞻仰?”如果放任不管,唐朝对周边民族和政权就失去了向心力和凝聚力,会对唐朝的地位造成严重的影响。

战争的正义性

客观上来说,唐朝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理由并不充分。从汉末以来,高句丽独立了400年,早已被魏晋南北朝的无数政权所承认,其实质已是一个主权国家。而唐朝对高句丽的战争,是一个国家对另外一个主权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是为了维护唐朝自己的利益的。但是这种正义或者非正义,是以现代国与国之间处理关系的原则来判断的,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并没有这样的标准。唐朝认为自己是收复汉朝的故地,而高句丽认为自己是保家卫国,双方都认为自己是正义的。所以我们不能以现代的外交准则去讨论古代的战争性质。

我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在网络上看到不少人说这场战争的性质是非正义的,是侵略战争。其实得出这个结论的人,都是用现代国家之间的关系准则去要求古人,这是不公平的。

总体来说,唐朝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根本上来说是双方政治利益上的冲突。唐朝要维护宗藩体制的完整性,要保护自己的东北地区稳定,要对藩属国尽到宗主国的义务;而高句丽表面臣服唐朝,却屡次对唐朝的属国新罗和百济发动侵扰,并用修长城来表达自己的唐朝的敌意,想借此打消唐朝的出兵念头,任由自己在东北地区发展成为地区性霸主,进而能发展成能与唐朝分庭抗礼的政权。这种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也是双方爆发战争的根本原因。

地缘政治

任何一个国家都会从自己的国家利益出发,把国家安全和发展放到领土的四周,去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和衡量。国与国的关系,是一种空间利益关系。而高句丽以前曾是中原王朝的领土,唐朝以统一的中原王朝自居,肯定想继承原来强大的中原王朝的政治遗产,包括扩大自己的统治区域。如果高句丽位于中亚或者南亚地区,自古不是中国的领土,也不去破坏唐朝的宗藩体制,那么双方的战争很有可能不会爆发。

隋朝也好,唐朝也好,与高句丽的矛盾,都是此前中原王朝与高句丽矛盾冲突的延续。在五胡乱华之时,高句丽利用中原王朝几百年的分裂,发展成为东北地区一个大国。当他成为一个地区性大国后,必然会有领土扩张的要求,与魏晋南北朝时的中原王朝早就积攒了不少矛盾。当一个国家想要扩张,另一个国家想要对其遏制,而双方又没和平解决的诚意,那么战争是必然的结局。

李世民在位时,高句丽是东北亚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唐朝东北的隐患。它位于唐朝和新罗、百济之间,如果任其发展,只能是阻隔新罗、百济与唐朝交往的通道。长此以往,弄不好新罗和百济会被高句丽吞并,或者至少成为高句丽的属国。这对唐朝的地缘政治来说,不啻是一个极大的安全隐患,也是一个极大的挑衅。所以隋朝也好,唐朝也好,都会对高句丽不遗余力的打击。

隋和唐讨伐高句丽的不同点

很多人对李世民讨伐高句丽比较支持,认为这是唐朝想收复汉朝故土的尝试;但对隋炀帝发动对高句丽的战争原因,都以隋炀帝好大喜功而概之,这种戴着有色眼镜看历史的态度,对杨广先生是极大的不公平。

1、隋朝征讨高句丽的战争,不否认有杨广好大喜功的因素,但绝对不是主要因素。对于隋朝来说,结束了四百年的分裂局面,建立了大一统的王朝,所以他是不会允许自己的版图范围内还有反抗自己的力量存在。而当时的高句丽对隋朝确实有不敬的地方,也没有真正的臣服隋朝,所以杨广认为,隋朝这个大一统是不完美的。

其实杨广并不是想灭亡高句丽,他需要的仅仅是高句丽人的臣服就够了。虽然他发动了百万大军。但是并没有做太多的战争准备,而且出征时杨广直接告诉手下的将领们,如果高句丽人投降,要宽容优待,不可相逼。在杨广看来,这么多军队去征讨一个小国,必然是手到擒来的。然后让高句丽像新罗和百济一样,向隋朝称臣,成为隋朝实质上的藩国,就可以退兵了。但是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三十多万大军居然一败涂地,让他大大的丢了脸。

隋炀帝后来几次讨伐高句丽,更多的是想挽回面子,想重新在周边国家中树立自己的威信,用一场大胜去掩盖第一次失利的阴影,重新树立大隋的威风。也就是说,三次战争,杨广的动机都很单纯,这使得最后一次战争中,高句丽人提出求和,杨广就立马答应了,并且迅速撤兵。

2、李世民于杨广不同,他的目标要大得多。李世民汲取了杨广的教训,他是喊着“收复故土,拯救汉民”的口号去的,是想一举征服高句丽,最好是将其灭国,永除后患。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李世民不惜先把已渐渐倒向高句丽的百济给灭掉,也是为了除去高句丽潜在的后援。

唐朝对高句丽的战争还有一个区别于隋朝的地方,那就是实施持续性的打击,不求一战而定,但求以消耗战去消耗高句丽的国力,达到最后一举消灭的目的。李世民知道高句丽经过隋朝连续四次的战争消耗后,国力已大大衰弱,大唐耗得起,高句丽一定耗不起。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战略方针,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将高句丽从地图上抹去。

隋唐与高句丽战争对历史的影响

在隋朝统一之前,朝鲜半岛的三个国家与中国之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藩属关系,而是一种松散的册封关系。这种册封关系是建立在实力与利益的平衡之上的,是一种并不稳固的关系模式,形式大于内容。而隋唐都想以羁縻体制代替册封体制,建立一种更加稳固的宗藩关系。从这个方面来说,正是高句丽之战,使得中原王朝的册封体制产生了根本的变化。

高句丽在中原政权分裂的四百年中,由一个长白山边的小国,不断的侵吞汉人的土地,发展成辽东一个有一定实力的国家,他与匈奴人、鲜卑人、突厥人并无太大区别。不要认为只有匈奴人或者突厥人才有建立强大的帝国,威胁中原,高句丽人其实也有这样的想法。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后来由辽东地区兴起的辽、金政权上找到相同的内容。因此,隋唐都不会允许东北亚出现一个地方霸权。

隋唐对高句丽连续的打击,使得高句丽最终灭亡,对唐朝和半岛局势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改变了东亚地区的地缘关系格局。高句丽灭亡后,东北地区的威胁渐渐消失了,朝鲜半岛与中原地区的交流得到了加强,东北地区的羁縻体制也建立起来了,唐朝的地缘安全也有了保证。

高句丽和百济先后被唐朝所灭,结束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为新罗统一半岛奠定了基础。高句丽的一部分人民被唐朝迁到关内,一部分进入新罗。而新罗趁机在半岛发展壮大,并和唐朝由友好的羁縻关系渐渐变成唐朝的威胁。当然,这都是高句丽灭亡数十年之后的事了。


笑语千年


要了解隋唐两朝屡次征伐高句丽的原因,我们首先必须了解高句丽这个国家或者这个民族的历史。为什么隋唐两朝,朝代更迭,但是两朝君王却对征伐高句丽这一方面达成了一致意见。

高句丽又名“高丽”,是位于东北亚的一个古国,发源于今日中国辽宁省吉林省一带,鼎盛时期疆域曾覆盖到朝鲜半岛北部、满洲及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一部分。七世纪被唐朝和新罗联军所灭。高句丽在公元5世纪到7世纪的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被中国近代史学家认为是东北历史上的割据政权,亦被朝鲜半岛史学家称为朝鲜三国之一。

起源

高句丽人在其成立的初期是由濊貊人和扶余人组成的。据《三国志》记载,濊的“言语法俗大抵与句丽同”。《三国史记》说高句丽王是来自黄帝之孙高阳氏、黄帝之曾孙高辛氏。

史书中多记载高句丽为扶余别种。论语疏云:“东有九夷:一玄菟,二乐浪,三高骊,四满饰,五凫臾(扶余),六索家,七东屠,八倭人,九天鄙。”)。高句丽可能出自曾隶属于扶余人的别支。扶余四出道中(东部)有马加部,是个以马为图腾的氏族,高句丽可能是马加人的后裔。汉武帝元封年间(前110年),曾在高句丽分布地区置高句丽县,隶玄菟郡。高句丽建国后,仍隶属汉玄菟郡管辖。

中国史学界更多认为高句丽以扶余等民族为中心建国,属于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国家。高句丽人其实是在高句丽县中发展的民族(主体是沸流国的高夷)融入貊人、濊人、一部分扶余人,朱蒙未出现在卒本前,沸流部是高句丽族头人(松让在见朱蒙时指自己累世为王),后松让与朱蒙斗,不胜,让位朱蒙,高句丽人在桂娄部之下建国。高句丽源出扶余是指朱蒙一族来自金蛙王。高句丽有五部:桂娄部(又称黄部、内部)是高句丽王族,沸流部(又称消奴部)是以前沸流国王松让领那一部,椽那部(又称绝奴部)由北扶余遗民与曷思构成,桓那部(又称顺奴部)由濊系民族组成,贯奴部(又称灌奴部)由盖马、句荼组成。卒本与沸流的土著才是高句丽人的主流,朱蒙只是带了一部分扶余人走了。在公元前37年(汉元帝建昭二年)被册封为高句丽王。高句丽国名晚于句骊胡和高句丽县出现。高句丽建国得名于玄菟郡的第二个郡治高句丽县,并长期臣服于玄菟郡,但与玄菟郡时有冲突,404年,高句丽乘中原内战之机,占领辽东全境,玄菟郡为其占领,设玄菟城管领。以上都是史书中对高句丽起源的所做出的种种结论。

社会文化

公元前4世纪左右,随着中国文字、儒家思想和教育制度的传入,学校教育开始在高句丽出现。高句丽人民以农业、渔猎为生,但农作物产量不多,使人民习惯节食。高句丽社会崇尚厚葬,以石为棺,加以金银等贵重陪葬物,外层多次封坟,砌成石冢。婚俗方面,高句丽行一夫一妻制,并允许男女以己意自由婚配,即所谓“有婚嫁,取男女相悦,即为之”。高句丽社会虽实行一夫一妻制,但“其俗尚淫”,并不认为男女之间有染可耻。在这种风俗之下,“男女多相奔诱”。可见未婚男女和已婚男女中,两性关系随便而不受约束,“兄死妻嫂”,寡妇改嫁,均属常见。“。高句丽人信仰多神崇拜,是萨满文化的反映。

根本原因

在隋唐时期,高句丽向外扩张迅速,国力明显提升,在东北亚地区有与隋唐争夺地区领导权的态势。隋唐两朝高层不可能无缘无故对高句丽持续发动几十年的战争。隋朝文帝、炀帝对高句丽发动四次战争,唐太宗、高宗两位君主对高句丽也发动了四次战争。

图片来源地图帝

隋炀帝杨广屡屡对高句丽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原因其实并不如许多史书写的,仅仅是因为“高句丽本为箕子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礼。”实际上炀帝即位后,对高句丽问题十分重视,征伐高句丽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出师理由,高丽王拒绝向隋朝贡称臣;二是为巩固边疆,消除外患;三是当时高句丽暗中与隋的另一外患突厥勾结,联手抗隋;四是当时高句丽国力的确不容忽视,成为隋向外扩张的一大阻碍。

结果

连续三年的大举用兵使隋朝损失数十万人,“九军并陷,将帅奔还亡者二千余骑,”引起国内对炀帝的强烈不满。隋第一次征伐高句丽之前的大业六年(610年),国内便爆发了雁门郡人尉文通的起义,到了大业十年(614年)第三次征伐高句丽失败之后,已无力镇压隋末民变了,炀帝被迫迁都江都。隋对高句丽的连年战争使经济受创,国力锐减,炀帝民心尽失。不仅农民起义,连将领也相继叛变;隋都大兴城在617年11月为晋阳留守李渊所据,洛阳城在618年为宇文述之子宇文化及与后来的王世充占领;618年4月11日杨广在广陵郡的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杀,王世充并于618年6月23日扶植隋皇泰主杨侗登上帝位,619年5月22日王世充得到隋皇泰主杨侗禅让后自立为帝,隋朝灭亡。不过隋对高句丽的连年征伐也严重消耗了高句丽的国力,再也无力向外扩张,被新罗后来居上。666年12月至668年9月,在唐朝与新罗的联合夹击下,高句丽最终灭亡。


历史杂谈说


首先,要明确一下,高句丽和高丽没有丁点关系,高句丽,是公元前1世纪至7世纪时期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故称高句丽,主要由濊貊人和部分迁移到这一地区的扶余人组成。高丽则是后来新罗分裂后的国家,统一了朝鲜半岛。

高句丽命运多舛,在三国时被曹魏征伐,摧毁了高句丽首都丸都城。高句丽东川王逃到沃沮。在342年又被前燕攻占了首都。但随后趁着中原混乱,又开始侵扰辽东和汉时的故朝鲜四郡。公元404年全部占领了玄菟、乐浪,使辽水以东的大片土地纳入高句丽的版图。又兼并了北部的扶余国和靺鞨部落,高句丽国的领域空前扩大了。可以征兆数十万军队,此时的高句丽早已经是一个农耕国家,成为当时中原朝廷的心腹大患。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偷窥。并且高句丽还占据了汉家故土的辽东和朝鲜四郡,历朝历代都是以恢复汉家故土为己任,都有着同样的想法,这是祖上传下来的,不能到我这就没有了啊,即便没有了也应该抢回来啊。

更何况高句丽还作死,597年,高句丽居然联合靺鞨先发制人攻打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 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隋文帝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汉王杨谅率陆路隋军出临渝关(即今山海关)。时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缺乏食物,又遭遇疫病。水路隋军由周罗喉率领,自东莱(今山东掖县)出海,直趋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九月二十一日,水陆两路被迫退还。隋军损失惨重撤退。婴阳王高元上表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随之罢兵。

隋炀帝即位后得证明自己比他爹更厉害,而这个他爹未完成的事业就由他来完成吧,一征高句丽,自己瞎指挥,还不让前线的将军指挥,高句丽倾国之力抵抗,老天爷也不对付,气候变换无常,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在,果然惨败。

过了不久,隋炀帝又再征高句丽,这一次准备的挺充分,但队友太坑,这次是后面杨玄感造反,自己后院起火了,必须得马上回去,所以杨广不得不回师平叛。

平定叛乱后,此时隋朝国内由于修大运河,杨广用人不当,造成沿途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再加上多年的战争,壮劳力全被抽到了战场,土地无人耕种,百姓更加对朝廷不满。但杨广为了继承老爹的遗志,也为了消耗世家大族的力量,三征高句丽,这一次倒是挺顺利,但是呢,眼看着要灭高句丽了,高句丽请降,杨广居然同意了,还真的停止进攻了。高句丽的请降,并非是真正归附,只不过是诈退隋军的一种缓兵之计。而杨广居然还中计了,竟下令班师还朝。来护儿认为此时正是攻破高句丽的好机会,想继续进攻,不肯奉诏,但是诸将听从隋炀帝的命令,都请返回,来护儿才奉诏退军返回。诶真是都快获得战争果实了,自己不去摘,高句丽王表面上表示臣服,但是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还俘获大批隋人不放。于是隋炀帝打算再次征讨高句丽,但此时呢,中原各地已经遍地烽火了,农民起义层出不绝。夕阳西下的隋朝国力已经不允许他再次出兵了。

唐朝踩着隋朝的尸体建立起来,经过一段休养生息,又恢复的龙精虎猛,把北方的东突厥灭了,西边的吐谷浑也灭了,西域也恢复了统治,扫遍周围,只剩下让前朝马失前蹄的高句丽。李世民于是又开始征讨高句丽,一路上最开始所向披靡,攻城拔寨,毫无阻力,当唐军进至安市城(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高丽北部耨萨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大军前来救援,被李世民击败,余众归降,高丽举国震恐,亡国似乎就在一瞬间,但由于安世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至九月仍未攻克。这时已经九月了,辽东的冬天即将来临,极其不利于大军作战,于是李世民下令班师回朝。此次征讨高句丽,攻占十数座城池,掳掠七万户人口,消灭了二十余万高句丽军队,收获颇丰,但一向战无不克的李世民却感觉自己这次没有灭国,有点不满。就采取了群臣的建议,派偏师进袭骚扰,使高句丽疲于应付,耽误农时,使高句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以后,唐军采取了对高句丽发动骚扰性攻击的策略,每次秋收时就去袭扰,更经常派遣水师袭扰高句丽海滨,收获颇丰。这个策略一直延续到李世民儿子李治时代。高句丽也因此愈来愈虚弱。

公元660年,李治派帝国名将苏定方等人率军攻打高句丽的盟友,大破百济军,攻灭百济,俘虏百济王室。百济有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万户,唐朝在百济旧地设置熊津等五都督府。


六年后,高句丽内乱,李治派薛仁贵等攻打高句丽,一气呵成,所到之处望风披靡,随后攻占朝鲜,高句丽自此灭亡。平灭高句丽后,设了九个都督府、四十二个州、一百个县,并在平壤设安东都护府来统治高句丽旧地,第一任安东都护就是名将薛仁贵,领兵二万镇守安东。高句丽第27代国王宝藏王高藏被唐朝俘虏,高句丽贵族及大部分富户与数十万百姓被迁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国各民族中。另有部分留在辽东,成为渤海国的臣民,而其余小部分融入突厥及新罗。自此,高句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历史小清


隋唐为什么要打高句丽,因为不论是隋炀帝杨广,还是唐太宗李世民,都希望将唐朝领土扩张到跟汉朝一样大。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拿下高句丽,因为在汉朝,这里都是属于中国的地盘。

在这张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朝鲜北部,都是汉朝领土,分别属于带方郡、乐浪郡。直到东汉、三国魏晋,都是如此。

这张三国地图,表明当时的朝鲜北部,属于魏。

也就从这个时候起,一个叫做高句丽的民族开始兴起。

高句丽是什么人,史书中记作“高句骊”,简称“句丽”或“句骊”,中国人认为:高句丽是公元前1世纪至7世纪时期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代民族。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在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今辽宁省新宾县境内)建国,故称高句丽。

但就是这个高句丽,后来向南征服了图上的东沃沮和东濊。随后,又对乐浪、玄菟、辽东三个郡发动攻势。随后,又迁都到丸都城。

汉朝灭亡后,高句丽曾与曹魏联合对付辽东的公孙氏。但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又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并发兵袭击辽东。于是曹魏反击,摧毁丸都城,将高句丽人赶往沃沮。

但在摧毁了丸都城后,曹魏以为高句丽已然灭亡,放松了警惕。于是,高句丽重建了丸都,并利用中原的乱局,开始袭击辽东、乐浪和玄菟,取得了对朝鲜半岛北方的统治。到公元404年,便全部占领了玄菟、乐浪两郡。此时已经是南北朝时期,高句丽不断打击附近的扶余、靺鞨部落以及南方的新罗、百济。到427年,迁都到平壤。

南北朝后期,百济和新罗曾一度联手攻打高句丽,夺取了朝鲜半岛中部的汉江流域。但是请注意:百济在对高句丽的战争中付出了很大精力,最后却被新罗占了便宜,导致百济与新罗的决裂——请注意新罗的这一特点,在后来再度上演。

稍后,隋朝统一了中原,便试图收复汉朝在半岛上的失地。但隋炀帝的战略战术均遭失败,在半岛上他难以获得进展,在国内又发生了连绵不断的起义,最终以隋朝的覆灭结束了这场战争。

但唐朝建立之后,从唐太宗李世民到唐高宗李治,仍然没有放弃这块失地。

从贞观十八年,一直打到唐高宗时期,唐军才真正将高句丽以及此时反而援助高句丽的百济消灭,收复了辽吉地区以及半岛北部,还增加了半岛西南部的领土。但此时新罗的反扑,加上唐朝内部政局的动荡,最终,唐朝放弃了半岛上的领土,最终唐朝和新罗的国境线,划在大同江——请注意,不是鸭绿江,而是大同江,这也是汉朝和古朝鲜的国境线所在地。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隋朝统一中国,结束了分裂局面,而这时在中国东北的朝鲜半岛地区也分裂为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并立。其中东北亚朝鲜三国中的高句丽实力最为强大,不断与百济、新罗不断发生战争,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最终高句丽不再安分的在朝鲜半岛征战,反而将目光投向了中原大地。

在隋文帝统一中国期间,高句丽便乘中原内乱,不断与中原政权发生摩擦和碰撞,暗中联络陈国,突厥,阻碍隋的统一大业。在破坏中原统一进程中,高句丽不断地扩张,趁火打劫增加自己的地盘和势力。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高句丽主动挑衅,高句丽婴阳王率靺鞨之众万余骑,攻辽西,被隋营州总管韦冲击退。这一举动激怒了隋文帝,隋文帝派出小儿子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兴兵30万,水陆并进讨伐高句丽。在讨伐高句丽过程中,隋军遇到雨季,道路坎坷,军队中给养不足,造成隋朝士兵减员严重,再加上水军遇海上飓风,众多兵士葬身大海,隋朝军队可谓是出师不利。而此时高句丽高元见隋大军压境,便立马奉表,上书自称“辽东粪土臣元”乞求隋文帝的宽恕。隋文帝便顺势班师回朝,史书上记载,士兵生还者十之存一。从此隋朝和高句丽矛盾的种子,已经深深得种下了。

隋炀帝在亲征吐谷浑胜利后,在发现高句丽私下与突厥的联络,便明白高句丽的不臣之心,一直以来高句丽都是表面臣服于隋,暗中谋取东北亚地区霸主地位,便以高句丽不尊臣礼为理由,开始了征讨高句丽的的战争。

隋大业八年(612),隋炀帝第一次征伐高句丽,发兵113万人,兵峰指向高句丽国都,因为贻误战机,部队数目过大,所需粮草数以千计,导致后勤跟不上,最终隋军损失惨重,大败而归。

隋大业九年(613),隋炀帝开始第二次远征高句丽,这次隋军准备充分,双方大战于辽东城,正在高句丽危在旦夕的时候,隋朝贵族杨玄感在后方起兵反隋进攻东都洛阳,隋炀帝慌忙中下令撤军,高句丽趁机反击,隋军损失惨重,第二次征伐高句丽也以失败告终。

隋大业十年(614),隋炀帝再次下令征伐高句丽,这次隋军进展顺利,兵临平壤,高句丽因年年征战,兵疲财困,派遣使者,向隋朝乞求投降。然而隋朝国内起义烽火到处蔓延,隋炀帝只好匆匆接受高句丽的乞降,撤兵平息内乱。

隋朝灭亡后,唐朝唐太宗一样开始对高句丽进行征伐,并说太宗谓左右曰:“今天下大定,唯辽东未宾,后嗣因士马盛强,谋臣导以征讨,丧乱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遗后世忧也。”

这次吸取了隋朝的失败经验,唐朝联合新罗进攻高句丽,接连获胜,后唐太宗驾崩,由唐高宗先灭百济,再图高句丽,最终灭掉了高句丽。

高句丽在隋唐时期本身是游牧民族和农耕的结合,政权稳固,人口多达六十万户,是东北亚的霸主。高句丽军队善战,猛将辈出,对辽东地区虎视眈眈。一直以来都是中原政权的心头大患,征服高句丽也可震慑周边小国,因此隋唐频繁对高句丽进行征战。


邓海春


两个原因,有一个战略问题一个面子问题

战略上讲,隋唐中国进入封建时期的黄金盛世颠峰时期,有了争霸东亚的政治野心,而称霸东亚高句丽是关键的政治板块。到隋时,高句丽在朝鲜半岛的面积已达到半岛面积的1/2。而在中国北部占据了包括今中国东北大部分,而东最远延伸到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南部,高句丽是否臣服,事关隋唐两代北事是否稳定?

第二则是面子问题,杨广上台后,高句丽一直未遣使上表称臣,却跑到大草原和东突厥人勾勾达达,这才有了杨广三征高句丽。

劳师费众,杨广的极终政治目的,也不过是想让高句丽国王说声:“对不起,我错了”

但前两次的征战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一次好不容易听到高句丽国王说句对不起我错了 , 后方却起火,断送了大好江山               

到了大唐李世民时期,大唐国力更盛,自然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朝鲜半岛,李世民便又想起当年表弟杨广在辽东丢掉的面子,于是走上了同杨广一样的路,结果也同样裁在了辽东半岛。

一直到了唐高宗这一代,持续对高句丽发力,一改过去单一从陆路进攻的套路,从水陆两路联合进攻,一举平定百济和高句丽。

答疑人:今日头条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夜狼啸西风


夜狼文史工作室


自公元598年至公元668年,历时70年,经隋文帝、隋炀帝、唐太祖、唐太宗、唐高宗五代君王,终于平定高句丽。既然五代君王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仍执着于征服高句丽,那必有其原因。我试着分析一二。

1、故土情怀

隋炀帝时,重臣裴矩就奏告隋炀帝:“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汉世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当陛下之时,安得不事,使此冠带之境,仍为蛮貊之乡乎?

通俗翻译过来就是,高句丽这地方,是当年周天子封给箕子的封地,汉朝时在那儿设了四个郡,晋朝也统治着那块地方,也就是说高句丽自古就是我们的领土,可是现在高句丽竟然不鸟咱们大隋,难道陛下您就这么不管吗?

裴矩说的很明白,高句丽是我们的领土,需要收复。

2、反复小人

隋唐期间,高句丽已经形成一个中央集权政权,是辽东霸主,但它并不安分,总是喜欢在隋唐边境处打秋风。试举几例,公元590年,高句丽小规模侵袭边境,被隋文帝致信斥责后上书请罪;公元598年,高句丽率骑兵进攻辽西,隋文帝大怒,派30万大军水陆进攻,高句丽王又赶紧谢罪;公元643年,高句丽(当时已是唐朝的属国)联合百济进攻唐朝的附属国新罗,唐太宗随即发兵东征高丽。

高句丽这不断的小动作,加上反复小人的嘴脸,已经让隋唐君主有所厌烦。

3、狼子野心

突厥是隋唐大敌,心腹大患。高句丽则长期与突厥保持联系,意图侵犯隋唐。公元607年,隋炀帝就听闻了高句丽偷偷联络突厥的消息;公元631年,高句丽在辽东修筑长城,并正式与突厥联盟,这下连瞎子都知道高句丽要干什么了,如果唐朝任由高句丽继续在卧榻之侧安睡,那唐朝面临的就是双线夹攻。

由此可见,隋唐五代君王早已看清高句丽的野心和对中华大地的威胁,所以采取行动。如果任由高句丽坐大,那真的是遗祸后代了。


烂泥伯伯


“侧卧之榻,岂容他人鼾睡”,无论隋炀帝还是后来的几位唐朝皇帝,对中原的君王来说,雄踞东北的高句丽始终是个巨大的隐患。

发源于中国东北的高句丽,是中国的一个古代少数民族政权,与南方的韩国没有任何的关系。高句丽属于厚颜无耻之辈,当北朝稳定之时,高句丽对北朝称臣纳贡,然而隋朝与南方的陈朝对峙的时候,高句丽便联合突厥等侵扰隋朝。正是高句丽这种见风使舵的小人行径,让历代皇帝必须要灭掉它,以绝后患。


另一方面,从周代开始,辽东地区就一直属于中原,是中原王朝的领土范围,被高句丽所侵占,也让隋唐心中很不爽。

公元六世纪之后,高句丽成为了东北亚的一个区域性强国,虽然与中原无法相比,但是的确也是个巨大的威胁,这对于在经历数百年分裂动荡的中原来说,是绝对不允许存在的。


澹奕


高句丽所处的地域为现在东三省略南。其物产及矿产可以满足建立强大国家的必要条件。李唐王朝打败及消灭此地的政治势力,及以后消灭东突厥为中华民族立下独一份的标准。如果说汉武大帝是汉家儿郎的领袖,那么李唐王朝特别是李世民则是中华民族称霸东亚的最伟大的领袖。汉民族和中华民族在东亚以至世界史的地位由此两位大帝所成。反之北宋及明帝国均由此地少数民族而灭。最后日本鬼子也是由此侵略中国。所以隋唐二朝及国朝的朝战均表现当时政治家的目光远大。


用户242304419851


在隋朝时期,高句丽派兵侵入隋朝领地,破坏了臣属关系,隋文帝派兵30万,分水路两方伐高句丽,并削其国王官爵。后经隋炀帝三次征伐,高句丽国力大减。随后唐朝建立,此时高句丽,百济,新罗均向唐朝称臣。但因高句丽与百济切断新罗的朝贡之路,大唐劝戒无效,派兵征伐,并于公元668年灭高句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