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如何理解文學大眾化?

六季如歌


大眾化即世俗化,文學大眾化即文學世俗化。

世俗化講實用,即是實用的世俗化文學,當然就有能力融合外來文學,變化自身,自身變化。

有意思的是,這種不斷變化,卻讓人覺得是保持不變的。這個誤會大概是從秦始皇書同文以後的方塊字幾乎沒有變造成的。漢代竹簡,今天讀來,沒有困難,難免讓人恍惚。

聊文學以前先說字,不唐突。中國傳統認為,字,有神性。張光直先生就說過,中國文字的發生是為人神通,是縱向的,而西方文字主要為傳播,是橫向的。中國讀書人歷來認為,只要文字留下,根也就保住了。哪怕是不認識字的老百姓,也曉得“敬惜字紙”,以前有字的紙要集中在一起燒,類似儀式。

近現代各種中國文學史,總是將中國古典小說拔得很高,大概是學者們暗中有一部西方文學史在心中比較。小說的價值高漲,是五四開始的。這之前,小說在中國沒有地位,是閒書,是正兒八經的世俗之物。班固在《漢書》中早就說:“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造也。”而且引用孔子的話“是以君子弗為也”,意思是君子不寫小說。

毋庸置疑,司馬遷是中國小說第一人,《史記》當作小說來讀,更親切。到了魏晉的志怪志人,以至唐的傳奇,沒有太史公不著痕跡的佈局功力,卻有筆記的隨記隨奇,一派天真。後來的《聊齋志異》,雖也寫怪,卻沒有了天真,但故事的收集方法,蒲松齡則是請教世俗。莫言山東人,寫鬼怪,當代中國一絕,他的家鄉高密,鬼怪就是當地世俗構成。

唐朝還有和尚的俗講,就是用白話講佛的本生故事,邊講邊唱,用來吸引信徒。敦煌卷子裡那些俗講文本,看得出世俗形式的小說初型。宋元說話非常發達,魯迅說宋傳奇沒有創造,因有說話人在。其實《太平廣記》記載隋朝就有說話人了。周密的《武林舊事》記載南宋杭州一地就有說話人百名,組織行會叫書會,說話人所據的底本就是話本。魯迅認為,宋元話本是中國小說史的一大變遷。中國人自古就講究說故事,以前跟皇帝講話,不會說故事,腦袋就很容易搬家。春秋戰國產生如此多的語言,多半是國君逼出來的。用故事影射,是傳統,影射得好,可傳世。

元朝讀書人不能科舉做官,只好寫雜劇。元文人大規模進入世俗藝術創作,景觀有如唐的詩人寫詩。元雜劇讀來令人神旺的是,其中的世俗情態和世俗口語。雜劇一詞,晚唐以來,一直有,金雜劇後來又稱院本,是走江湖的人照本宣科,要到元雜劇才成為真正的戲劇。由元入明的羅貫中除了寫雜劇,也寫了《三國演義》,等於是明代世俗小說的開端。

明代是中國古典小說的黃金時代,《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詞話》、《封神演義》、《三言二拍》等等,無一不是描寫世俗的小說,而且明明白白是要世俗的人來讀。明代這些小說,特點是元氣足,個個像富貴人家出來的小孩兒,沒有窮酸氣。

到了清代,當然就是《紅樓夢》。《紅樓夢》也是世俗小說,曹雪芹講中國詩的意識引入小說,使之成為中國古典小說的頂峰。陳世驤先生就對張愛玲說過,中國文學的好處在詩,不在小說。除了當代,詩在中國的地位一直最高,次之文章,等而下之是小說。

說這麼多,總之一句話,文學大眾化就是文學世俗化。



芥子藏龍


大眾文學,是人類文明之母!

從古希臘盲人荷馬詩史,到窮遊地中海兩岸的哲學家泰勒斯開始的古希臘文明,從地攤文學卜加丘的十日談,到珍妮紡紗機的使用,歐洲思想啟蒙從大眾文學開始,帶動哲學啟蒙,再到生產方式改變,再帶動新的生產力發展,衝破中世紀農耕黑暗史,迎來西方啟蒙和工業文明,從雨果悲慘世界到流民馬克思資本論,怒斥著社會黑暗和資本血腥,充滿對公平理想的追求,從文學家尼采重建新道德體系,到哲學教授羅爾斯正義論,無一不是最底層人的大眾文學文化,帶動大眾哲學家的思考,再到最底層大的開智推動的實踐,一步一步推動西方走向現代文明。

一部西方文學文化史,就是一部西方文明啟蒙史,一部平民大眾哲學家思考史,大眾實踐行動史,更是大眾一步一步推動發展的歷史。



改革開放初期,文學的園地再度百花齊放,從最初的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尋根文學,到整個八九十年代受到西方名著、社會思潮的影響,醞釀出新的先鋒派,時代催生了無數弄潮兒——盧新華、莫言、餘華、馬原、格非、王安憶、孫甘露……他們在改革開放中成熟,也孕育了文學的又一代傳人。\r

  不過,隨著市場經濟的飛速進步,嚴肅文學不可避免地走向小眾,從哺育大眾的精神食糧,變成了一小群文藝青年的愛好。今時今日,在碎片化閱讀的風行下,嚴肅文學日益小眾化。嚴肅作家的長篇小說賣到2萬冊已經算是暢銷書,而郭敬明們的小說動不動以百萬冊計,你該羨慕嫉妒恨,還是不屑一顧?\r

  與人文讀物的邊緣化同時發生的,是通俗讀物的進一步蔓延。青春校園愛情、勵志、穿越、盜墓、玄幻小說層出不窮,製造了多少圖書明星:以木子美、衛慧、棉棉為代表的70後身體寫作;以痞子蔡、安妮寶貝為代表的70後網絡文學;以韓寒、郭敬明為代表的80後青春文學偶像派;天下霸唱、南派三叔的盜墓小說;張嘉佳、劉同、大冰、盧思浩等人的勵志暖心小說……其發行量動輒幾十萬,與純文學作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水彩匠


文學大眾化

在20世紀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文學的大眾化”是一個持續了多半個世紀併產生持續影響的運動。(1)從20世紀20年代平民文學的提倡,到30年代“左聯”組織的三次“文藝大眾化”討論,從抗戰開始時“文章下鄉”、“文章入伍”的響亮口號,到40年代延安文學大眾化運動如火如荼的展開,再到50年代後,強勢話語與體制力量的合二為一……無論表面形式如何變化,其核心理念無非有兩個層面:一是大眾能夠看懂的文學;二是大眾創作的文學

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文壇上發生了兩次有影響的文學討論:一是1930年開始,持續了八九年以“文藝大眾化問題”為中心的系列討論;二是抗戰爆發後以“民族形式”為中心的討論。它們雖然側重點不同,但都圍繞文學大眾化這一核心問題展開,時間上也有緊密的連續性,它們是一次整體性的討論。對這一討論,學界進行了大量的考察與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轉型期大眾文學藝術的迅猛發展,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面對新奇紛繁的大眾文學藝術現象,一味地肯定或一味地否定都是把原本複雜的現象簡單化,所以我們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待文學大眾化,既不能一味地肯定又不能一味地否定。

90年代文學手法的平實化,或是說大眾化,也是一個十分突出的現象。80年代“現代派”喧囂以後,經過作家的吸納、消化、滋養,產生出看似平實而實際上隱含各種“現代派”甚至有所創新的表現手法。正是在同80年代創作進行比較中,我看到90年代創作鮮


開心就好566


文學是“人學”,文學活動是在人與現實的審美關係上展開的,文學也是從審美關係上審視人生、把握生活的。文學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式,要從切身的生活經驗出發,著眼於現實生活基礎,表現主體真切的人生體驗和真摯的情感,以主體的虛構和想象,適應和滿足讀者的接受心理,即文學活動要以“人”為主體,關注藝術真實。因此,發展文學,我們首先要深入民間,面向大眾,在體驗生活中找素材。如張恨水的通俗愛情小說《啼笑因緣》,明清時期的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紅樓夢》等,貼近生活,迎合大眾口味,反映普通民眾的喜怒哀樂,展現人民的審美,體現民族的人文精神。大眾文學是適合各個階層的讀者的,因而更受大眾喜愛,具有更強的生命力。

但是,在文學深入大眾的同時,也要避免文學的過於通俗,過於大眾。文學的審美,一方面既要把握社會生活,又要超越生活現象,在文學活動中追尋人生意蘊,顯示人的價值和人生意義;另一方面要通過文學的審美進入一個虛構但是可能發生的世界,從而表現對人生的感受和理解。文學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題材可以是通俗的,但意蘊卻是高雅的。文學作品分語言層、形象層和意蘊層三個層次,在創作中要注重語言、結構、敘事和修辭技巧的結合。對於當下網絡文學的過分通俗化,如徒有不加掩飾的色情卻沒有實質內涵的低俗的言情小說《很純很曖昧》或其他豪門高富帥戀上平凡女生等等,這些都太流於表面,往往更注重商業性而非文學的審美性,既不符合創作的內在規律,也無法真正進入民眾的心靈,是低俗化的文學。

因此,我們要把文學與人生和社會結合起來,創造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學作品,既要從人生視角解讀文學,藉助文學透視人生,體現審美,又不落入俗套,走向低俗。


橋頭有船橋頭直


文學是“人學”,文學活動是在人與現實的審美關係上展開的,文學也是從審美關係上審視人生、把握生活的。文學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式,要從切身的生活經驗出發,著眼於現實生活基礎,表現主體真切的人生體驗和真摯的情感,以主體的虛構和想象,適應和滿足讀者的接受心理,即文學活動要以“人”為主體,關注藝術真實。因此,發展文學,我們首先要深入民間,面向大眾,在體驗生活中找素材。如張恨水的通俗愛情小說《啼笑因緣》,明清時期的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紅樓夢》等,貼近生活,迎合大眾口味,反映普通民眾的喜怒哀樂,展現人民的審美,體現民族的人文精神。大眾文學是適合各個階層的讀者的,因而更受大眾喜愛,具有更強的生命力。

但是,在文學深入大眾的同時,也要避免文學的過於通俗,過於大眾。文學的審美,一方面既要把握社會生活,又要超越生活現象,在文學活動中追尋人生意蘊,顯示人的價值和人生意義;另一方面要通過文學的審美進入一個虛構但是可能發生的世界,從而表現對人生的感受和理解。文學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題材可以是通俗的,但意蘊卻是高雅的。文學作品分語言層、形象層和意蘊層三個層次,在創作中要注重語言、結構、敘事和修辭技巧的結合。對於當下網絡文學的過分通俗化,如徒有不加掩飾的色情卻沒有實質內涵的低俗的言情小說《很純很曖昧》或其他豪門高富帥戀上平凡女生等等,這些都太流於表面,往往更注重商業性而非文學的審美性,既不符合創作的內在規律,也無法真正進入民眾的心靈,是低俗化的文學。

因此,我們要把文學與人生和社會結合起來,創造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學作品,既要從人生視角解讀文學,藉助文學透視人生,體現審美,又不落入俗套,走向低俗。


柒淘秀


在當今社會,文學大眾化已經實現。文學在現代社會各領域應該是無處不在,如領導講話時不時地引經據典,時不時地運用一些文學語音,一是顯示其文化修養和文學水平,二是附庸風雅彰顯儒雅之氣,三是提升講話技巧和水平,四是吸引聽眾活躍氣氛。這僅舉講話一例,就足夠彰顯了文學的大眾化了。當然,還有其他的領域。比如說一句極富詩意色彩的廣告詞,就能判定它的文學屬性。在我的家鄉南充,就以"嘉陵江畔最柔美的身段",其文學的韻味和意境就非常的深厚。當然,高雅的純文學還是有一定高供的,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懂得的。文學既有下里巴人,又有陽春白雪。雅俗共賞,百花齊放是當代文學大眾化的主要特徵。


營山微文學


文學大眾化,是一種文化現象,指文學作品向適合大眾口味偏移,相當於“遠離陽春白雪,接近下里巴人”的意思。它的核心理念無非有兩個層面:一是大眾能夠看懂的文學;二是大眾創作的文學。

文學大眾化流行時候,文學走出了單一的“審美價值標準”,適應了多元的文化需求。具體包括幾個方面:

一、創作主體的大眾化創作主體,簡單的說就是作者。作者不再像傳統文學一樣,僅僅侷限在極少的文人。現在的創作主體是全社會的人。

二、創作題材的大眾化網絡文學的題材形式主要是大眾喜愛的言情、武俠、玄幻、偵探、驚悚等通俗的文學形式,是真正的題材大眾化。

三、創作方式的大眾化。目前,網絡文學創作是多元化的,它不像傳統文學,必須要先構思,然後打提綱,才開始寫作,寫完後還要進行刪改等等。網絡文學的創作甚至可以直接在電腦上想到什麼就寫什麼,然後發表。

四、傳播方式的大眾化現在網絡普及,網絡傳播無疑是最大眾化的途徑。

五、受眾的大眾化網絡文學由於它的傳播方式簡單便捷,所以有了更廣闊的讀者。

六、文學批評的大眾化以往的文學批評僅侷限於專業批評家,一般人不能進行文學批評,只能是談談自己的看法。

文學藝術開始擺脫為小部分人服務的狹小格局,走向為絕大多數人民群眾服務的方向。推動這種趨勢的,不但是文學自身嬗變的結果,更有社會歷史條件的影響。



南山雲朵


文學的大眾化問題:

文學是“人學”,文學活動是在人與現實的審美關係上展開的,文學也是從審美關係上審視人生、把握生活的。文學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式,要從切身的生活經驗出發,著眼於現實生活基礎,表現主體真切的人生體驗和真摯的情感,以主體的虛構和想象,適應和滿足讀者的接受心理,即文學活動要以“人”為主體,關注藝術真實。因此,發展文學,我們首先要深入民間,面向大眾,在體驗生活中找素材。如張恨水的通俗愛情小說《啼笑因緣》,明清時期的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紅樓夢》等,貼近生活,迎合大眾口味,反映普通民眾的喜怒哀樂,展現人民的審美,體現民族的人文精神。大眾文學是適合各個階層的讀者的,因而更受大眾喜愛,具有更強的生命力。

但是,在文學深入大眾的同時,也要避免文學的過於通俗,過於大眾。文學的審美,一方面既要把握社會生活,又要超越生活現象,在文學活動中追尋人生意蘊,顯示人的價值和人生意義;另一方面要通過文學的審美進入一個虛構但是可能發生的世界,從而表現對人生的感受和理解。文學是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的,題材可以是通俗的,但意蘊卻是高雅的。文學作品分語言層、形象層和意蘊層三個層次,在創作中要注重語言、結構、敘事和修辭技巧的結合。對於當下網絡文學的過分通俗化,如徒有不加掩飾的色情卻沒有實質內涵的低俗的言情小說《很純很曖昧》或其他豪門高富帥戀上平凡女生等等,這些都太流於表面,往往更注重商業性而非文學的審美性,既不符合創作的內在規律,也無法真正進入民眾的心靈,是低俗化的文學。

因此,我們要把文學與人生和社會結合起來,創造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學作品,既要從人生視角解讀文學,藉助文學透視人生,體現審美,又不落入俗套,走向低俗。





真實的恩典


朱自清先生從唐朝士與民兩個階層的變化著手來討論文學當中的雅與俗的糾纏,只是到了最後卻只是講到在大眾化的運動中,文化變得“沒有雅俗之分”,卻沒有再討論士與民兩個階層最後的去處。而文學的雅俗之間的變化,與文學的創作者,文學的傳播者,文學的接受者有關。觀察文學當中的雅俗之分,依稀能夠看到“士農工商”四個階層的地位變化。現在士的消逝,農的消退,取而代之的則是全面市民化,似乎有些東西在裡面十分值得琢磨。新時代給我們帶來了新文化,產生了我們的知識階級。這知識階級跟從前的讀書人不大一樣,包括了更多的從民間來的分子,他們漸漸跟統治者拆夥而走向民間。於是乎有了白話正宗的新文學,詞曲和小說戲劇都有了正經的地位。還有種種歐化的新藝術。這種文學和藝術卻並不能讓小市民來“共賞”,不用說農工大眾。於是乎有人指出這是新紳士也就是新雅人的歐化,不管一般人能夠了解欣賞與否。他們提倡“大眾語”運動。但是時機還沒有成熟,結果不顯著。抗戰以來又有“通俗化”運動,這個運動並已經在開始轉向大眾化。“通俗化”還分別雅俗,還是“雅俗共賞”的路,大眾化卻更進一步要達到那沒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賞”的局面。這大概也會是所謂由量變到質變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