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有人說當代新詩是作者比讀者多,你意下如何?

領袖詩人盧偉宗


有人說當代新詩是作者比讀者多,我不同意這種說法。為什麼呢?

首先,這種說法首先對新詩(自由體詩)有著貶低的含義在裡面。說句實話,看到這種說法我真心想罵人。憑什麼這樣攻擊新詩呢?難道除了古詩詞我們泱泱大國,現在的一個強大的祖國再無詩人嗎?所有寫新詩的人都不配稱為詩人嗎?

如果有人當我的面這樣說,我必以濁酒一杯噴其顏面而為快!

我們說,寫詩多為抒發自己內心之感,或愛或恨,無論古代唐宋之詩人還是現代的詩瘋子,也無論是七律、宋詞還是當代的自由體、朦朧詩都有美到極致的作品。就是頭條創作平臺上也是美詩頻出,妙筆生花。閱讀量也是不錯的。本人也是詩詞愛好者,由其喜歡新體詩。從進了頭條平臺之後,我發現這裡喜歡詩詞的朋友很多很多。堅持了很久每天發一首新詩。雖然我的水平有限,卻也獲得了很不借的閱讀量,現在我展示一下閱讀量的截圖給友友看看:

這裡從6千多一直到7.8萬的閱讀量,我想很能說明問題。僅僅頭條就有相當多的詩詞愛好者。否則我的作品不可能有那麼多的閱讀量。

我真心希望那些貶低新詩(自由體詩)的條友別再妄自菲薄了。新的時代,人們對文化的追求早已不同,自媒體也給了人們更多的展示文化和自我風彩的平臺和機會,不管寫作水平怎樣,這都是一種進步的表現。

附自由體詩一首,與大家共勉!

《蒼茫賦》

天高遠兮,地蒼茫。數百里灰黃,無人跡。獨鐵山一隅,有綠洲。洲頭兩河奔流,灌萬傾良田。牛羊肥壯,青草之上。

甲辰年,點廿萬青年,胸懷壯志。別父老,遠赴西域,屯墾戍邊。

不聞胡笛響,只聽北風吹。萬里黃沙漫天,塔河千里入樓蘭。刀郎有漁人,浦江出牧童。悻悻學子心,報效白楊情。阡陌灑汗水,沃野麥穗黃。豪情十數載,白頭不知歸。

注:托木爾意為鐵。鐵山即托木爾峰


詩人洪洪


詩,的確越來越沒法讀了。

現在的新詩,從朦朧詩到“梨花體”之類,似乎在兩個極端間擺動:一極在雲端,不知所云,讀不懂;一極在地下,口水氾濫,讀不了。詩,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呢?

一個叫吳喬的,在《圍爐詩話》中將詩和文章相比較描述得極為精彩,他說,比如都是米做的,文章是飯,詩是酒:“意喻之米,飯與酒所同出,文喻之炊而為飯,詩喻之釀而為酒……猶酒之變盡米形,飲之則醉也。”

酒,如果太濃烈了,酒精一般,入口即暈,消受不了,如果太淡了,如同兌了太多的水,也會被我們丟棄一旁,更不用說,現在有太多的“詩”,其實完全是水,只是用“分行”冒充罷了。詩,真是太難了!

新詩,自從代替了格律詩以後,公認的新詩規範一直沒有建立起來。不知道這是不是導致現在“敲回車鍵”就可成“詩”、以致出現各種讓人啼笑皆非的“詩作”原因。

北島,在《安魂曲》一詩中有這樣幾句,我願意從詩藝的角度理解:

“孤獨像火柴被擦亮

當童年的坑道

尋向可疑的礦層

迷途即離別

而詩在糾正生活

糾正詩的回聲”

我的理解是:我們的生活從咿呀學語出發後,由於各種社會的、文化的等影響,總會不知不覺偏離了生命內在的軌道。詩,作為心靈的、情感的、直覺的藝術,應該能夠時時喚醒我們:“糾正生活”。同時,詩,是語言文字的最高藝術形式,應該起到提升語言文字的美感,挖掘出更多、更深的表現力的作用:“糾正詩的回聲”!

所以,現在沒人讀詩了,即所謂“詩人比讀者多”的現象,可能還是因為沒有出現真正的大詩人的緣故吧。畢竟,無論是古典如唐詩,還是中外的經典新詩,到今天仍然能夠打動我們,經常讓我們樂而不返。


鄭光赫


可以說是這個情況。

可能在人們的心中,詩除了表達情感和意境之外,其押韻對仗也同樣重要吧,否則像現在的詩,只求自我抒發,卻根本就不管押韻對仗這回事,我們管它叫詩也行,叫散文也行,有人乾脆就說叫“散文詩”,哎...搖頭啊...原來是個四不像,比散文短,比詩亂。

所以,因為現代詩的寫作要求不高,當然寫好的也極少,所以現代詩能夠留世的估計不會多。

好詩一定是抒情、表達某種心裡感受的,敘事詩不是詩是順口溜。而當下,人們多是生長在現代社會里,人們的心境、心思都被急匆匆的節奏、瑣瑣碎碎的事情、無瑕發呆的大腦給打亂了,寫詩的靈感基本都隨著現代化的發展而煙消雲散了。

詩是由人所寫,人生活在生活中,生活是瑣碎破敗無趣的,生活無情趣無波瀾的人們又怎麼能寫出好詩呢?


東華的深想簡說


隨著高科技在人們生活中普遍應用,人們的文化水平也在迅速提升。現代不但寫新詩的人很多,寫散文、小說的也不在少數。長篇小說也不是前多年那樣,一般省級數年出版幾本作品。現在有些的市級、甚至縣城每年出幾本長篇,都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還有不少自費,非正規渠道出的書,還有一些根本無錢出或根本就不想出的作品。且不談作品質量如何,但確實反應了現代人不僅擁有大量剩餘價值,而且時間精力相對寬鬆,文化層次大幅度提高,參與各種興趣愛好的人大量增加。寫作對於普通民眾似乎也不是什麼神秘高不可攀的難事,許多人都想嘗試一下,品味其中的滋味,滿足好奇慾望,了卻心中願望。


贊讚的爺爺1


現代詩人寫的現代詩,追求所謂朦朧、意識流、跳躍思維等寫法,我不知道別人能不能讀懂?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能讀懂?凡正我是大多讀不懂的。可能這是影響現代詩讀者數量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有些現代詩人的詩象神經病人說出的話,顛三倒四、胡言亂語、東拉西扯,可能作者自己還以為高深莫測,但最終失去了大部分讀者,造成了很多人不願讀詩、不愛好寫詩,作者比讀者多的現象。更重要的是影響我國的詩歌創作和繁榮。


羅憲武


寫詩的人很多,但寫詩的不一定是詩人。乾隆皇帝寫詩上萬首,沒人當他是詩人。

現代新詩更好寫了,基本壓韻都不用了,所以“詩人”如雨後春筍一樣湧現出來。有的人自以為寫的是詩,其實不是,如“梨花體”之類。現在“疑是詩”很多,真詩很少。

當下的文藝類書刊,更多的是買賣,沒有合格的詩也得出刊賺錢呀,所以就沒啥質量可言了。都說“沙裡澄金”,現在是沙子太多,挑金子不容易,那就只好讓時間來證明吧,好詩會留下,垃圾會漂走,而且得讓它們多漂會兒。

有人對新詩一概否定,也是不對的,新詩也有好詩,如戴望舒、艾青、臧克家等詩人的詩值得一讀。上世界八十年代,是新詩的活躍時期,以北島、舒婷、顧城為代表的新詩人的詩,很有一些上乘之作。

有些歌曲,如羅大佑、汪峰的有些作品,雖然是唱出來的,也是詩。


華維21


說作者比讀者多是把作者與讀者對立起來了,分成兩個群體。以我的想法,要想中國詩歌發展和繁榮,要培養和造就更多能寫詩之人,有寫古詩的有寫新詩的,把寫詩與欣賞詩成為一種近乎全民的風氣。到那時,作者也是讀者,讀者也是作者,普及才能提高,兵上3000出韓信,金字塔的底座越寬,頂部才能越高,到時候,大詩人就會出現了。

我們用歷史來做個印證,宋朝的詞很發達,名家輩出,其社會基礎就是,上到皇帝下到平民都喜歡詞,大多數人都會作詞,現舉幾個例子。

一,"宣和遺事"載,宣和年間,上元節燈展,婦女觀燈,每人賜酒一杯,一個女子偷了一個金盃,被衛士發現,押送到宋徽宗前,女子隨即詠詞一首。

"鷓鴣天",月滿蓬壺燦爛燈,與郎攜手至端門,貪觀鶴降笙簫舉,不覺鴛鴦失卻群。,天漸曉,感皇恩,傳宣賜酒臉生春。歸家切恐公婆責,乞賜金盃作照憑。

宋徽宗一看普通女子能作詞,很高興,隨即把金盃賜給女子,並讓衛士把女子送回家。

普通女子即興作詞,看來是社會風氣。

二,"詞苑叢談"記錄一首諷刺向金人求饒的使臣的詞,

"南鄉子",洪邁被拘留,稽查求哀告彼酋,一日忍飢猶不耐,堪羞!蘇武爭禁十九秋。,厥父既無謀,厥子安能解國愁。萬里歸來誇舌辯,村牛!好擺頭時不擺頭。

此詞像匕首一樣鋒利無比,一針見血。

三,有一位風塵女子(天台營妓)嚴蕊,獲自由後寫了"卜算子"。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花落花開自有時。總賴東君主。去也終須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

他對自由的渴望和光明的憧憬,寫得清新自然。

四,靖康之變,金兵進犯陽武(今河南原陽縣),縣令蔣興祖死。其女被擄北行,在雄州(今河北雄縣)驛壁上,題"減字木蘭花"。

朝雲橫度,轆轆車聲如水去。白草黃沙,月照孤村三兩家。飛鴻過也,萬結愁腸無晝夜。漸近燕山,回首關山歸路難。

小女子之詞,國恨家仇,深深血淚。

五,南宋末年,元兵入南陽,徐君寶的妻子被虜。堅貞不屈,投水而死,作"滿庭芳"題於壁上。

漢上繁華,江南人物。尚遺宣政風流。綠窗朱戶,十里爛銀鉤。一旦刀兵並舉,旗幟擁,百萬貔貅長驅入。歌樓舞榭,風捲落花愁。清平三百載,典章文物,掃地俱休。幸此身未北,猶客南州,破鑑徐郎何在?空惆悵,相見無由。從今後,斷魂千里,夜夜岳陽樓。

堅貞之節,哀慟之情,誰能不為之感動!

宋詞的成就,就是由知名和不知名的作者共同創造的,這廣大的作者群,用他們的愛和恨,用他們的生命培植了萬紫千紅的花圃。難道這不是我們詩歌大發展,大繁榮,出好詩,出詩人的很好的借鑑嗎?





木山文


確實是這樣。這次疫情,我就收到了N多個地方的徵文,要求小說詩歌散文都可以。我也看到了,大量的詩歌上市。但是,實話實說,看到了豎起來的文字,詩歌,在哪裡?

有一種現象,就是國家不幸詩家幸。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


一方面,我們確實缺少詩人,缺少象樣的詩歌。

這幾年來,就沒見過什麼象樣的詩歌。當然,有人也會說,某某詩人,不是在這幾年也很出名嗎?不也寫出穿個半個中國去make love這樣經典的詩嗎?

經典不經典鬼知道。透過這樣豎立的文字,你看見詩歌在哪裡?

跌倒又爬起,山嶺靜悄悄。

透過上面這句詩,我們看到,世事滄桑變化,但總要爬起來面對。

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大白話的詩,但是,我們從中看到了很多東西就在我們面前,但是,我們並不知道、並不瞭解他們這樣一個哲理。

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了詩的泛濫。

這次疫情,我看到太多的詩了。很多人發了他們公眾號的詩給我讀。我拼著老命讀完了,也許,是我的問題,只見文字,找不到詩。

我看到,大量的詩都敘述著同一件事:武漢,疫情,封城,鍾老醫生,李老醫生,馳援,逆風……把這幾個關鍵詞連起來,豎著書寫,就成了詩?

我們這個時代,依然需要詩

什麼是詩?

詩是文學藝術皇冠上最耀眼的那顆珍珠。

不管哪個時代,都需要詩來謳歌。

沒有被詩歌浸潤的一代,是荒涼的一代。

我們這一代,不是沒有詩,也不是不被詩歌所浸潤,而是,我們現在只寫詩,不學詩,不知詩。這是時代的悲哀,也是詩的悲哀。


通靈師犁子


造成新詩作者比讀者多的假象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自媒體的出現為新詩的發表提供太多的平臺,不需要嚴格的審核就可以發表新詩;二是對詩的標準沒有嚴格的定義,有許多人簡單地認為只要把漢語分行寫就可以叫作詩;三是面對許多所謂的“詩”沒有得到讀者的承認,認為那種沒有詩境的大白話 不算詩,但是作者卻認為是詩。所以才造成這種現象的存在。


黃牛短笛


沒聽說嗎?早就流傳寫詩的比讀詩的多的說法了。

關鍵很多人寫詩不是有話要說,是為了實際利益,而利益和詩歌風馬牛。

還有很多則是附庸風雅。

小學裡語文不及格,寫詩為了找回臉面——雖然臉面肥頭大耳高血脂。

家裡沒一個文化人,他(她)出來彌補空白。

這些人知道不知道,詩是要用生命來寫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