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如何區分黑格爾哲學裡的自在、自為、自在自為?

冬爸爸愛你們


西方哲學對形而上學的批判和拒斥,無論現代哲學還是當代哲學都是作為區分哲學研究與科學研究之不同以及在哲學觀的變革和哲學的起點的不同時作為哲學進程的方法。以其反形而上學的形式看其本質,僅僅是哲學不同形式之間的批判,以完善哲學的形式化並使其自恰。因此在西方哲學史上有所謂的不同的形而上學的形式及其之間的批判。例如:當對知識的可靠性與否成為經笛卡爾、休謨、康德的認識論對亞里士多德的本體論進行的反思時,所說明的是形式的自在性和自為性的關係,形式的客體性和形式的主體性的同一性的困難使之形式的自為和自在二元分離,形式化的存在的本體性被不可能認識的結論所取代,在經過柏拉圖到康德的漫長的哲學思考之後,理念並沒有被形式論的任何自為的證明所取代,物自體的不可知性和理念的形而上學理想在康德的“批判”中,黑格爾把形式的自在性和自為性用主體自為的辯證法進行了統一,完成了西方哲學的最高的形式化的形而上學。黑格爾為了突破哲學的形式化的本體論困難,他在康德對知性批判的基礎上,認為知性的形而上學的抽象性方法使之知性成為孤立的、靜止的因此是有限的方法。與康德把知性的有限性歸結於主觀思維之必然不同,黑格爾認為其有限性是知性本身的性質所具有的抽象的同一性所形成,黑格爾企圖用絕對理念(絕對精神)內化的具體同一性的辯證發展關係達到本體,雖然在克服西方哲學的存在形式化上有所突破,但由於辯證法的推演關係不能完全脫離諸概念範疇的形式基礎,所以,辯證法最終無法完成世界存在與絕對理念的同一性---解決世界存在的形式化和絕對理念不可被形式化因此不可能同一的本體論問題,使他的絕對理念和康德的物自體同樣陷入本體論困境之中。這說明,由於形式化的西方哲學傳統在黑格爾那裡還沒有突破,實際上也不可能突破在他所繼承的並所運用的形式化的思維方式,思維形式和存在形式的同一性的本體論思想是他和所有的西方哲學家的理想,由於同一性理想的破滅,他的形而上學的理想被他的後代哲學家所解體,從而開始了在西方哲學中的形式化的進一步分解。當哲學的形式化對存在形式的解構與科學的形式思維的哲學統一性所決定時,實際上使哲學的形式化與科學形式無法分離,哲學必然成為科學的附庸並甚至使哲學沒落到喪失掉自身的形式。

在當代的中國哲學中所謂的反形而上學,則與西方哲學不同,其中的意蘊在於表明科學的作用將取代形而上學,其經典作家的表述僅僅使辯證法作為一切科學的(本體論)方法,因此批判所謂的形而上學,其目的在於用辯證法的科學本體觀取代哲學。在列寧那裡,則使這一脫掉哲學外衣的科學觀重新披上哲學的外衣。因此在它們的表述中只是把哲學外衣下面的形而上學形式換上科學的形式而已,在科學的形式化的形而上學形式的哲學基礎性上,科學觀的方法論實質上並沒有脫離形式化,因此並沒有脫離形而上學。他們所能作到的也只能和那些以一種不同的形而上學形式取代另一種形而上學的形式一樣,而且,他們沒有做到實際上也不可能做到把本來是形式不同的形而上學之間的邏輯關係割裂開來。正如牛頓的機械論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不能邏輯的割裂開來一樣。

把哲學和科學割裂開來,把科學等同於真理並以此據斥形而上學,是中國當代哲學的主流。對問題的分析表明,實際所發生的是主體的真理觀的形式問題。這一問題的實質是真理和真理的形式的混同,即把真理的形式誤認為是真理或者把真理排除於形式之外。真理的形式本身不能成為真理的自為的方式,任何真理都必然是真理形式的他在,真理自在的方式是自為方式的形式過程,因此,真理不能形成真理的自身,任何真理都是它在方式對其形式的自在。所以,真理自身的自在並沒有任何真理的意義,表現為真理的意義通常是對應下的自為所賦與其真理的表現形式。顯然,使用真理自身的自為所賦於的意義為真理的自在進行辯護,實質是對真理自身意義的否定。例如,用科學的世界觀進行對其它知識形式進行的批判,

其毫無價值的表現就是上面所說的過程,科學自身以真理自居的方式實質上是對真理的終級價值的否定。簡而言之,真理不能成為真理的工具,成為工具的真理就不是真理,所以,我們要問,對科學而言其究竟是認識真理的工具,還是科學即是真理,科學如果是認識真理的工具,科學就不能代表真理,科學就應與其它可以認識真理的工具在認識的價值意義上是同等的,科學並沒有任何的優越性,如果說科學即是真理,那麼,對產生科學形式的方式卻不是科學自身的形式,所以,科學真理將被自身形式的產生方式所否定。所以,科學並不是真理,僅僅是一種對真理認識的工具,並且,科學也沒有排除其它認識工具而獨以代之的任何優越性。因此,任何科學都是形而上學的形式---形式的形式化的結果。

相對論指出,所謂的存在形式只是自身的時空的參照系所賦與的形式,對其所作的全真的判斷只是這一參照系所存在的,對其它的參照系而言,其結果是不適用的。這就是說,並沒有一個絕對優越的時空參照系,因此,所有的真理的有效性都將只對應產生真理的隻身的時空參照系。所以,科學的結論只是它自身的時空參照系的產物,愛因斯坦之所以最終追求統一場論,其目的就是要用一個統一的時空參照系使所有的物理存在的形式統一,然而,這種統一的時空參照系對應於各向同性的人擇原理則是不存在的。因此,從對相對論中的時空問題的研究可能歸結出的時空的層次性和遞進關係是存在形式的演化關係的能量形式的哲學根本問題,是我們所追求的。

但是,我們看到,通常把稱為客觀性的存在作為據斥形而上學的理由。由於客觀性與自在性的關係在哲學史上是一個被忽略的問題,所以,客觀性的迷誤是形成所有問題的主要原因。把客觀性---排除主觀的自在性的純客觀性作為實在,是一切形而上學的基礎,客觀性的唯一標誌---形式,使形而上學成為可能。當一切反形而上學開始的時候,只是企圖改變客觀性或主觀性的形式,所以,反形而上學是不可能的。

當把主觀的觀念形態被理解為或者是客觀性的形式---“唯物”、或者是主觀性的形式---“唯心”、並以此界分認識的來源正確與否時,我們不僅要問,主體的主觀的認識能力是不是客觀的呢?即人的認識是不是有一個客觀的自在的基礎呢?如果有,那麼,從這一自在基礎上產生的觀念形態就是自在的,因而是客觀的,哲學所追尋的即是這一自在的究竟,以確定自為與自在的統一性。這種對形而上學的誤解導致的所謂的唯心和唯物之爭實在是形而上學的悲劇。而現在是結束這種悲劇的時代了,這種結束只能是在形而上學哲學的新起點上開始。

把自在的存在誤以為是形式化的必然,實際上是西方形而上學的特點。當西方哲學把科學的形式誤認為是對存在完善了的形式時就忘乎所以的開始反對起產生了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據斥形而上學。

西方的反形而上學有著特定的形式,其表現的反形而上學的方法的主要原因是在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之後,這時,由於由於人的解放和對世界的發現,以笛卡爾的唯理論哲學和培根的實證論哲學為代表,把在古希臘哲學傳統中繼承過來的對存在的形式化的思維方法進行了把形式自在(形而上)的哲學思維和形式自為(形而下)的存在形式進行了二元分割,並以此種研究形式對古希臘哲學進行了判定,以此與哲學的歷史相聯繫,所以,在這種方法下才有了把亞里士多德的“在物理學之後”稱作形而上學,這一形而上學的哲學名詞的變革,是亞里士多德意想不到的,但是,卻是把存在形式化之後的由於對存在的能進行形式的分割的科學產生以後的必然結果。

然而,作為區分科學的形而上學的哲學以這一新的名詞出現之後,實質上是把科學的對存在的形式分割的方法從哲學中分離出去,使本來在古希臘的哲學傳統中哲學包容科學的哲學形式進行了二元分割,使此後的哲學不再包容自然科學,哲學隻身以形而上學的面目出現,從此以後,哲學開始了她的形而上學的形式。由於在形而上學何以為可能,即對存在的形而上的證明、在形而上學的本體性上,就遇到了不可克服的形式化困難,所以才有了休默的懷疑論,企圖為形而上學正名的康德的理性批判而認為本體的不可知論,最終導致形成黑格爾

的重新把科學溶於形而上學的科學之科學的形而上學,由此完成西方哲學的形式化之大成。

我在上面僅僅是說明西方哲學的發展的內在原因---哲學的形而上學和科學的形式化分割,以及形而上學的自在性和形而上學的困境---把存在形式化是西方哲學的主要方法和由此產生的關於存在的科學形式的內容,正是這樣的方法論形式,使西方哲學經歷了這樣的發展歷程:形式的建立的古希臘哲學階段;形式的完善的亞里士多德哲學(主客體不分時期);形式的自然科學產生使哲學和科學分割並把哲學稱為形而上學以區分哲學和科學的唯理論(笛卡爾)和實證論(培根)的(主客體分離)的近代哲學;對形而上學何以為可能的對形而上學的可能性懷疑的休默哲學;肯定形而上學的科學性,並證明了實踐理性和道德理性是形式之所以產生的形而上學的基礎(排除了由形式而出發的純粹理性對本體認識的可能性,認為本體是不可知的)而開古典哲學先河的康德哲學;把存在的形式和原因統一於絕對精神的形式是在辯證發展的因而把科學重新統一到形而上學之中的、由於這種統一的形而上學的本體論困難---形式的證明的形而上學的絕對精神的不可知性---從而反映出的形式化的認識論西方哲學的必然困境而最終解體的黑格爾哲學;從此才開始了由於形而上學對形式的本體論證明的無力和自然科學對形式的發現的進步的完全主體性的反形而上學的現代哲學階段,可以說,西方哲學的發展是在對存在的不斷的形式化的過程中行進的,隨著對存在的形式化的自然科學的興起,純粹的形而上學的方法就顯得無力,據斥形而上學是形式化而科學化的哲學的必然結果。這就是說,不是據斥(包容科學的形而上學的)哲學,而是據斥(把哲學和科學作了分割後的)沒有科學的形而上學---從休默開始懷疑的形而上學。

把存在形式化的哲學方法,其形而上學的危機在哲學的二元分割時就暴露出來,從主體形式的自律的困難---“我思故我在”,到不可知論,一方面隨著自然科學的長足進步和形而上學的形式化的同一性困難,形而上學已不可能成為對形式化了的存在進行認識的有效的方法,形而上學就隨著黑格爾哲學的解體而沒落了,而後發生的旗織鮮明的反形而上學就成為西方哲學的必然趨勢。

形式的產生和(層次性的)完善和其原因的思考,構成了西方哲學形式的主要構架 h和發展脈絡,所以,當代西方哲學最終發現形式是主體的“模式”、是主體的“構造”時,對形而上學的形式性的本體論困難就顯的更加無能為力(這是黑格爾哲學之所以解體和解體後所帶來的哲學問題的問題),當最終發現其形式的本體論的依據是難以確定而使形式的自在毫無意義時,西方哲學就一反其哲學的根本方法,把哲學的形而上學作為無意義的哲學問題而加以據斥,以此形成了現代和當代的哲學思潮。

綜觀西方現代哲學,可謂思潮泉湧、流派繁多。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實證主義,意志主義,新康德主義,生命哲學,新黑格爾主義,實用主義,現象學,分析哲學,科學哲學,存在主義等,它們都在(明確提出而自為的或從根本上避開而自在)的據斥形而上學的思潮中應運而生,這種使自身的方法論形式對應於存在的形式之間的主體論的即只服從於主體形式的哲學因其並沒有脫離存在的形式性,因此並沒有脫離西方哲學的形而上學的方法,反映出西方現代哲學的形而上學問題的本質。

關於在我國的當代哲學思潮中的反形而上學的問題,究其原因,並沒有超出上述的關於西方哲學的據斥形而上學的原因,由於中國的當代哲學是(從五·四開始的全盤的對西方哲學的引進的)西化了的中國哲學,因此,對於認識中國當代哲學中所發生的反形而上學(所謂的孤立、靜止、片面的研究方法)哲學問題,也使我們必須深刻的瞭解西方哲學並歸結於與其一致的原因。

但是,在中國的意識形態中的反形而上學的問題,則應歸結為政治學中,不是哲學研究的內容,因此不在本文的討論之內。

19 世紀德國古典哲學家 g.w.f.黑格爾的專門術語。用以表述絕對理念發展的不同階段。

“自在”即潛在之意,“自為”即展開、顯露之意。

在黑格爾看來絕對理念在自在階段,自身包含的對立面尚未展開,表現為存在、客觀性;到自為階段,表現為本質,潛在的區別和對立、鬥爭得以顯現,概念達到映現;最後發展到概念階段,思維征服、統一了存在,絕對理念就成了自在自為的、最真實的東西。存在是“自在的”、“潛在的”本質,本質是“自為的”、“展開

了的”存在。在黑格爾的《邏輯學》中前面較低的概念就是“自在的”較高概念,而較高的概念則是“自為的”較低概念。存在是同一個東西的“自在”,而本質則是它的“自為”。存在是本質的內容和現象,本質是存在的真理。從存在到概念的發展就是同一個東西由“自在”到“自為”的發展,是由非真理性到真理性、由不真實到真實、由直觀多樣性到多樣性統一、由表面現象到深刻本質的過程。黑格爾關於概念由“自在”到“自為”發展過程的敘述以唯心主義歪曲的形式表達了包括思維在內的整個世界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的規律性,包含有豐富的辯證法因素。

由於在黑格爾哲學中同一個東西從“自在”階段到“自為”階段的發展是由存在到思維的轉化和由低級階段到高級階段的發展,因此“自在”與“自為”可引申為自發與自覺的含義。馬克思、恩格斯後來就用自在階級和自為階級兩個名稱代表無產階級政治成熟程度的兩個發展階段。無產階級在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中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並有了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領導,認識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和自己的歷史使命,就由自在階級發展成為自為階級,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也就由自發階段進入到自覺階段。

"自在":即潛在.尚未展開之意.

"自為":有區別.分化.展開之意.

"自在自為":有獨立.自由.本質.基礎.本原.第一位.真實.完整.統一.

具體.無限以及本身等含義.

一顆樹當它還是一顆種子時,就可稱為"自在"階段,因為種子最終會長成一顆參天大樹,但種子畢竟還不是一顆樹,它只是有長成一顆樹的潛質,在種子這裡,"長成樹"的這種潛質還沒有得到發展.展開, "潛質"還處在一種潛在狀態.

當種子開始發芽生根時,這時就可稱為"自為"階段.因為"長成樹"的那種潛質開始向外表現.展開了,種子自己產生.分化出自己的對立面(發芽升根),建立了區別.

當種子最終長成一顆參天大樹時,它就成了一個獨立的.具體的.自由的.完整的事物,從而達到了"自在自為".(注:這個例子並不貼切,很多豐富內容都沒有表現出來,它只是在一個簡單的層面上幫助我們理解)

黑格爾認為世界萬物的本源.基礎.本質是精神性的理念,即"絕對精神",整個世界都是絕對精神自我認識.自我實現的過程.

絕對精神具有能動性,它能自我演化.發展,它最先表現為純粹邏輯概念的推演過程,共分為三個階段,在"自在"階段,自身包含的矛盾.對立面尚未展開,表現為直接性;到了"自為"階段,潛在的區別和對立得以顯現,特點是間接性;最後發展到概念階段,直接性和間接性得到了統一,"絕對精神"就成了"自在自為"的.最真實的東西. 表述這個過程的著作就是《邏輯學》.

接著邏輯理念外化為自然界,並表現為各種自然事物,描述這個過程的著作就是《自然哲學》。然後理念又開始超出.否定自然界(是一種自我否定,因為自然界只是理念的外化,理念對自自然界的否定,其實就是對理念自己的否定),轉化為精神,從而又返回到了"絕對精神",也就是說,"絕對精神"在跑了一圈後又回到了自己本身,但這已不是簡單的返回,而是有著豐富經歷.內容,在更高一級上的返回.描述這個過程的著作就是《精神哲學》在精神階段,理念向自身的返回又經歷了三個階段:1.從體現為個人意識的主觀精神進到

2.體現為法權.道德.家庭.社會.國家和世界歷史的客觀精神,再上升到3.體現為藝術.宗教.哲學的.認識自身的.主觀精神和客觀精神合一的絕對精神,從而返回了自身





真實的恩典


【黑格爾】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德語: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常縮寫為G. W. F. Hegel;公元1770年8月27日—公元1831年11月14日),德國哲學家。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時代略晚於康德,是德國19世紀唯心論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

許多人認為,黑格爾的思想,標誌著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運動的頂峰,對後世哲學流派,如存在主義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有甚者,由於黑格爾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兩者之要義,因此,對於那些因看到自由主義在承認個人需求、體現人的基本價值方面的無能為力,而對覺得自由主義正面臨挑戰的人來說,他的哲學無疑是為自由主義提供了一條新的出路。

【自在自為的區別】

“自在”:即潛在,尚未展現之意;“自為”:有區別,分化,展現之意。自在是缺乏活動的,自為則是具有活動的,並且這一活動是按照自身的方式進行的。

【黑格爾哲學裡的自在自為】

自由自在相輔而存,黑格爾將自由分為三個層次,包括:抽象的否定自由、經驗的肯定自由、理性的自我決定的自由。

1、抽象的否定自由

在這一層次中,黑格爾表達了一種觀點,即自由是人與生俱來的,人具有無限的可能性。所謂“我能擺脫一切東西,放棄一切目的,從一切東西中抽象出來”。然而,在這種情況下,人一旦投入到了某件事或某項工作,就不再具有這種無限可能性了。此時,我們應該可以說,你的無限可能性已經被否定。

總的來說,消極的自由表面上是一種絕對的無限的自由,但由於其存在的否定性,導致最終走向自由的反面,生活在無限可能性中的人們反倒是始終受到束縛。

2、經驗的肯定自由

經驗的,意味著要藉助自己的經驗來進行自由的判斷和選擇。在消極的否定自由中,人有無限的可能性,在經驗的肯定自由中,則是憑藉著經驗和感情做出選擇,選擇某一種可能性。然而,這種選擇只聽命於自己的慾望。

3、理性的自我決定的自由

這種自由處於第三層次,即自我規定自己。它知道這種規定性是它自己的和理想的東西,是一種單純的可能性。這已經進入一種意志的自由的狀態。

黑格爾說,“只有作為真正被規定的內容,才是真實的自由”。這也就是這一層次的自由所要達到的目的。這個時候,它是自為的自由,是以自由為對象的。






思斯聞文


有我無我,看我像我,是我非我,悟我覺我,痴我戀我,醉我過我,忘我棄我,入道德不足,向道修不夠,無量天尊

壽佛無量😊😊😊🙏🙏🙏

喝多了胡說的,流浪的乞丐除了吃飯別的都是胡扯


酒醉的迷糊


這個問題,就是我們禪宗六祖所說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上山的那麼個意思罷了……,只不過所用的名詞語言不同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