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你的心里进入“应激状态”了吗?

突然发现自己的写作习惯是在晚上,必须要等到必须要做这件事的时候,才会认真对待。

看来要对自己严格要求了,其实白天也是会有一点时间的。

就像老公说的一样,就是坐下来后,手机什么的都不要再看了,关闭一切通讯设施,就坐那写。

不然为什么晚上会效率那么高,因为不得不这样,再不写就睡不了觉了,如此而已。

老公爱取笑我说,只有到晚上10点以后才会有灵感。

这几天,一直都处于武汉疫情的恐慌中,也对一些支援的白衣天使的善行所感动。

同时也在不停的刷屏,想看看最近的跟自己相关城市的疫情,不停的刷不停的焦虑。

你的心里进入“应激状态”了吗?

当看到,有相关的心理人士说,不停刷手机上的创伤性信息,这是进入应激状态的表现。

感觉自己特别像。而且作者说,最容易被替代创伤的往往是那些最善良柔软天真的人,经常会伴有内疚羞愧等幸存者罪感。

我总感觉说特别像是自己。

自我感觉是个特别善良天真的人。以前自以为是个比较敏感的人,初中班主任一度说自己像是林黛玉,我还特别不高兴。

每每遇到类似情况,总特别同情疫区的人,跟着信息的变化为武汉百姓不平,感同身受,为医护人员感到骄傲,又对没有获得应有的关注而难过。

总之就是,带入感特别的强烈。总感觉自己应该为此做点什么,可是却又无能为力。

当自己看电视,享受娱乐的时候,又会有种罪恶的感觉,好像娱乐是种罪过等等类似的情况。


你的心里进入“应激状态”了吗?

以前包括针对亲人的一些情况,也有类似的情感。

现在,我终于发现,原来这也是一种心理的疾病,只是我不自知。

这位心理老师说,别难过了,这不是你的错,不是你的责任,甚至也不是你力所能及的。接受自己是有限的。

我也终于知道,以前上学时,学的不错,但每每考试总是不尽理想,现在也终于找到了根源,原来这也是应激状态。

适度的应激是有必要的,但过度了反而造成了一种压力。考试过度紧张就会造成大脑一片空白。学的知识还能怎么发挥呢?

原来一切都有根源。终归是找到当初,无解问题的答案。


你的心里进入“应激状态”了吗?

如果当初知道这是心理的疾病,知道了该如何调节自己,会不会又将是另一番世界?

可是没有“如果”,也再回不到过去,唯有前行。

知道自己的心理问题,就去找解决的办法。

作者也提出,关闭微博微信,做点实际的事情,做饭,跟亲人聊天不失为一个好的缓解途径。

而我选择,写文字记录下这一刻,纾解自己,理清自己,调整自己。

每天尽量少时间看微博微信。在家做好防护,尽量少出门,少会友,不传谣不信谣,看看书,看看电视,养精蓄锐增强免疫力,相信也会是为武汉疫情尽了一份力。

做好自己,不给别人添负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