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瞭解水稻土的形成過程,改良種植土壤,幫助水稻快速生長

導語:從氧化還原過程、有機質的分解和積累過程、鹽基的淋溶和複鹽基過程從這三個方面分析水稻土的形成過程,促進水稻生長,提高產量

對於水稻土,小編略有耳聞。最近,小編翻閱了資料,諮詢了資深農戶,對水稻土優良進一步的瞭解。然而,今天要跟大家分析下水稻土的形成過程。我們一起來探討吧!

瞭解水稻土的形成過程,改良種植土壤,幫助水稻快速生長

水稻土的形成過程,就是當地土壤在人為措施影響下(其中主要是水耕水培),逐漸演變為具有特殊剖面構造和理化性質的一類土壤的過程,它是土壤熟化過程的一種類型。

水稻土的形成,包括一系列相互矛盾的過程,比如氧化和還原,有機質的分解和積累,鹽基的淋溶和複鹽基,粘粒的淋失和積累,礦物的破壞和形成等等。在不同環境條件下,各種過程所處的位置亦不相同,但其中氧化還原和水分運動決定著各種過程進行的強度。

瞭解水稻土的形成過程,改良種植土壤,幫助水稻快速生長

一、氧化還原過程:

氧化還原過程在水稻生長期間,土壤間歇地灌排,而以淹水為主,因此,主要是處在還原狀況下。排水時期及非生長季節的非冬水田、水旱輪作的旱作田等,土壤則處於氧化狀況下。所以同一田丘在不同季節中,它的氧化還原狀況是有變化水稻土的水分條件,由水分來源和運動的不同而有差異,由此影響不同土壤以及同一土壤不同土層的氧化還原電位。

瞭解水稻土的形成過程,改良種植土壤,幫助水稻快速生長

如果地下水位深,水分主要來自地表的灌溉和自然降水,則稱為地表水型,當土壤質地較粗時,淋溶作用亦較強,下層的通氣性亦較好,氧化還原電位都在250-400毫伏或以上;如果地下水位雖較深,但土質較粘,則淋溶作用較弱,表土和下層土壤在不種水稻的幾個月中都處於通氣狀態,此時氧化還原電位大多在200-400毫伏之間;如果地下水位很淺,土壤常年積水,則表土亦經常處於還原狀態,其上下土層的氧化還原電位多在250毫伏以下。同一土層中,當種稻淹水時處於還原狀態,鐵、錳等物質還原成低價、溶解度增加。排水落幹後,處於根孔、蟲穴、裂隙水中的低價鐵錳被氧化,在孔壁及裂面上形成棕黃色膠膜的沉澱,因此通氣性良好的表土,亦可見到鐵錳鏽斑。

瞭解水稻土的形成過程,改良種植土壤,幫助水稻快速生長

在同一個土壤剖面中,由於各個土層的氧化還原過程不同,鐵錳在土壤剖面中發生分異。灌水時表土有機質進行嫌氣分解,整個土層除最表面1釐米外均處於還原狀態;而犁底層以下的滲育層則水分不飽和,仍有部分空氣,當表土水分溶解的低價鐵錳通過犁底層而進入滲育層時,在這層中被氧化成棕黃色鐵錳膠膜,或成為暗棕色腐植酸鐵錳膠膜,覆蓋在結構裂面上。由鐵錳物質的淋溶和澱積的情況,可以瞭解土壤水分運行和剖面的通氣性。

瞭解水稻土的形成過程,改良種植土壤,幫助水稻快速生長

二、有機質的分解和積累過程:

有機質的分解和積累在長期熟化的水稻土中,有機質含量比較豐富,土色深暗,泥質鬆軟,因為一般在嫌氣環境中,有機質的分解速度要慢於通氣良好的環境,所以在同一個地區、相似的施肥水平下,稻田土壤的有機質含量要多於旱田,水稻連作田又高於水旱輪作田。在嫌氣環境中,綠肥、作物根茬、堆肥等有機肥在分解過程中合成較多的腐植物質,即腐植化係數較高。含纖維素多的有機肥如禾本科秸稈,又比含易溶性物質多的有機肥如豆科綠肥形成的腐植質要多,但從養分的供應來說,則前者不如後者。

瞭解水稻土的形成過程,改良種植土壤,幫助水稻快速生長

水稻土胡敏酸的芳構化程度較低,分子比較簡單,這與土壤經常溼潤,脫水縮合條件不如旱田是有關的。我國北方及長江中下游水稻土的胡敏酸,主要是與鈣結合的;紅壤地區水稻土的胡敏酸則主要與鐵、鋁結合,胡敏酸分子也較北方的簡單。

瞭解水稻土的形成過程,改良種植土壤,幫助水稻快速生長

三、鹽基的淋溶和複鹽基過程:

鹽基的淋溶和複鹽基水稻土中,水分的運行以下行為主,所以土壤中鹽基經常受到淋溶;在淹水還原的條件下,高價金屬離子又易還原成易溶的低價離子而流失,這是一個總的趨勢。但是北方的灌溉水中含有大量鈣、鎂等鹽基,可以補充淋溶的丟失;而南方酸性土尤其是紅壤地區則很重視灰肥和石灰的施用,通常會向土壤補充鉀及鈣、鎂,並且中和土壤酸性,所以在紅壤地區,熟化度愈高的土壤其鹽基飽和度也愈高,一般在50%以上。石灰施用量大或者長期熟化的土壤,鹽基飽和度甚至接近飽和,而且鹽基飽和的土層也由表層逐漸向下擴展。

瞭解水稻土的形成過程,改良種植土壤,幫助水稻快速生長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內容。相信大家對水稻土有了一定的瞭解,希望水稻土可以更好地運用於農業生產中。大家還有什麼疑問,有什麼見解,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下期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