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网课学习效果如何?绵阳16万家长参与问卷调查

绵阳新闻网讯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市中小学均按照国家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开展网课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绝大多数学校尚属首次。然而,线上学习不同于线下学习,学校和老师在积极响应网课号召的情况下,还是遇到了各种新情况、新挑战。

在此情况下,我市教科所对全市16万余名家长进行了名为“绵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网课学习情况调查”的问卷调查,就市民关注和关心的网课学习状态、学习时长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收集归纳。结论建议:学校分段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家长需求,科学安排学生在线学习的学习科目、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等,家长和学生也要认识到线上学习的局限性。

◎问卷调查:涉及19个问题

据了解,本次“绵阳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网课学习情况调查”分为三大部分共19个问题。第一部分:人口信息,涉及居住地、家长身份、文化程度、孩子学段等问题;第二部分:现状调查,包括学习条件、学习状态、家长陪伴和监控等问题;第三部分:意向调查,具体为网课学习态度、网课科目意向、新课态度、网课时长意向、作业时间意向、家长打卡意向等。调查问卷通过微信、QQ群等网上方式进行。

根据“绵阳市义务教育阶段家长及孩子网课学习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截止到2月15日,全市共有160853名家长参与调查。其中,20882份问卷中家长因不了解小学和初中的具体科目,教科所考虑到调查结论可靠性等因素,将这部分数据删掉。所以,实际上共有139971份问卷为有效数据。在实际参与问卷调查的人数中,农村人口和城镇人口各约50%,母亲占多数,为65.6%,孩子读小学低段、小学高段的家长各约占36%,孩子读初中的家长约占27%。

◎家长反映:孩子学习自由散漫

网课的第一次尝试,无法避免有许多问题。在本次问卷调查中,课程太多、时间无规律、互动低效、内容脱节等问题,家长们均有反映。其中,学生网课学习时自由散漫是关注度最高的问题之一。从调查结果来看,能够“自觉主动学习”的学生,小学低段仅为10%,小学高段仅为25%,初中仅为30%。“需要大人督促才能学习”的学生中,小学低段约为50%,小学高段约为30%,初中约为20%。“心思没在学习上”的学生,无论哪个学段,均约为5%。也就是说,学习状态不算好的学生,小学低段为55%,小学高段为35%,初中约为25%。但是仔细分析,随着学段由低到高,学习时“需要家长监督”的学生比例明显下降,“能自觉主动学习”学生的比例逐渐上升,这也符合孩子自律性随年龄提高的规律。

经开区家长李巧云向记者介绍,孩子通常穿着睡衣上课,期间随意上厕所或者吃零食。“虽然面临中考,但我看她的状态一点也不着急。”李巧云说道。

◎每天学习多长时间才算合适?

孩子们长时间对着电脑或者手机屏幕,让很多家长担心长时间上网会影响孩子视力。七中学生徐静怡坦言,自己平日在学校一整天的学习眼睛都会有些疲惫,这样在家还要长时间面对电脑屏幕,眼睛的负担更重了。家长王业辉认为,自己上班时长时间对着电脑眼睛都会出现酸涩,何况是这些孩子了。“我能做的就是提醒他做眼保健操和适当休息,保持正确坐姿。”王业辉说道。

调查数据显示,在小学低段家长中,32.7%的家长选择每天网课学习2小时,小学高段均有20%以上的家长选择2小时、3小时、4小时,综合来看,3小时更能集中反映这一家长群体的集中愿望。至于七、八年级,有34.9%的家长选择了4小时,九年级中,选择4小时或4小时以上的家长各约占三分之一,似乎反映了毕业年级家长想要延长孩子学习时间的心态。对此,调查报告上建议,小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不宜超过3小时,初中生不宜超过4小时,其余时间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和发展兴趣爱好。

◎“除了网课,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如果说学生和老师是网课学习中的主角的话,父母绝对算得上是网课中的“男二号”和“女二号”,肩负着学习监督和后勤保障的重要职责。那么,爸爸妈妈对网课又持何种态度呢?在调查结果中,42.4%的家长赞同网课,55.7%家长持不赞同但理解的态度。“孩子在家上网课,没有了‘仪式感’,少了学习氛围,学习效率有些不高,无形之中也增加了父母的工作量,心里面总是牵挂着,时不时想去她的房间看一看有没有认真学习,自己的工作也多少受到影响。”徐静怡父亲徐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除了网课,孩子们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值得注意的是,省教育厅相关文件明确要求:中小学正式开学前,除初高中毕业年级外,均不得开展新学期课程网上教学。但在这份调查问卷中,各学段均约有80%的家长希望孩子网课期间开始学习新课内容,这一结果出乎很多人的预料。涪城区南河路口附近家长文中华的女儿读四年级,他说:“只复习不讲新课,孩子学习总没有那么上心。就像学过的知识不是她的‘对手’,她压根不放在心上。”富乐实验学校家长邓楠认为,老师每天可以讲一些新知识,速度放慢一点就行,纯粹复习内容孩子容易失去耐心和新鲜感。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蓝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