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4 長篇小說《創業史》創作的前前後後

長篇小說《創業史》創作的前前後後

以關中地區梁生寶互助組的發展為線索,再現我國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進程中的歷史風貌和農民思想情感轉變,揭示只有社會主義才是中國農民唯一出路這個重大主題的長篇小說《創業史》第一部,是作家柳青的代表作。

那麼,這部蘊藏著作家14年農村生活的豐厚積累的長篇鉅著,究竟是怎樣誕生的,其前後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革命中走上文學路

柳青,原名劉蘊華,1916年7月出生於陝西吳堡縣。1928年,他在米脂縣東街小學讀書期間,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夏,他考入省立綏德師範學校。在此,他閱讀了《共產黨宣言》等進步書籍,深受影響,經常上街演講、遊行、貼標語等,與國民黨頑固派、土豪劣紳進行堅決的鬥爭。綏德師範被國民黨反動派查封后,他被迫回家種地。

1931年,柳青考入榆林省立第六中學學習。期間,他刻苦閱讀了魯迅、郭沫若、茅盾、高爾基等作家的作品,為他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奠定了基礎。1934年夏,他考入西安高中後,擔任西安高中學生會負責人。在此,他開始自學俄文,介紹蘇聯文學,並進行業餘創作,不斷有散文、詩歌和翻譯的外國短篇小說發表在報刊上。1935年冬,“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波及西安,他積極參加西安學生的遊行示威活動,宣傳抗日,呼籲國民黨當局停止內戰。

1936年,經董學源介紹,他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了由李一氓領導的陝西省委臨時宣傳委員會的工作。從此,他的生活歷程和創作傾向時刻都在詮釋這樣一個樸素的真理:“莊稼人沒有黨的領導,治不了世。”

1937年,柳青高中畢業後,像全國許多愛國青年一樣,義無反顧地奔赴延安。1938年4月和1939年8月,他兩次奔赴山西抗日前線,撰寫發表了不少戰地通訊報道。1940年10月返回延安後,他寫出《誤會》《犧牲者》《地雷》等10多篇小說,生動地描繪了抗日軍民的英雄形象。

長篇小說《創業史》創作的前前後後

◆柳青

1943年2月,柳青被任命為米脂縣民豐區呂家檢鄉文書。在此工作的3年間,他經常深入農村,發展共產黨員,領導群眾開展減租減息和大生產運動。同時他還收集了不少資料,創作了長篇小說處女作《種穀記》。1945年10月,他帶著《種穀記》手稿,隨軍奔赴東北。次年2月,他到達大連,負責接收整頓大眾書店和印刷廠,並修改《種穀記》。解放後,該小說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正式出版,先後印刷7次,發行70萬冊。

1947年3月,國民黨軍胡宗南部大舉進攻陝甘寧邊區。次年10月,柳青克服諸多困難回到陝北時,解放戰爭已進入大反攻階段。他深入米脂縣採訪,以沙家店糧站幹部不顧敵機轟炸掃射,捨生忘死將糧食運往前線,支援解放軍將士取得全殲胡宗南主力第36師的輝煌勝利為主題,歷時8個多月,廣泛徵集材料,並以此為素材創作了長篇小說《銅牆鐵壁》。該書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於1951年3月出版發行,後又十多次印刷,發行上百萬冊。

合作化孕育《創業史》

新中國成立後,柳青進入青年團(後改稱共青團)中央機關工作。為了體驗生活,他主動要求調回陝西工作。1952年8月,他被任命為長安縣縣委副書記,主管農業互助合作工作。9月1日,他剛一到任,立即參加了縣委正在舉辦的互助組長訓練班。培訓結束後,他同縣委工作組一起深入農村,參加基層互助組的整頓工作,同時跑遍全縣各區、鄉,深入調查研究,瞭解全面情況。他在9月13日這天如此寫道:“我已經下了決心,長期地在下面工作和寫作,和儘可能廣大的群眾與幹部保持永久的聯繫。”“我今後作品的數量和質量,將表現我的決心是否被堅持了。”同時,他還給區鄉幹部、農民講解社會發展史,積極宣傳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11月,他和縣委工作組一起深入王莽村,幫助蒲忠智建立全縣第一個試點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協助制定了“三年建設計劃”。

年末,參加農村基層黨組織整頓工作的柳青,來到王曲區皇甫鄉,與王家斌(《創業史》中梁生寶的原型)相識,並且敏銳地發現“這個在鎬河邊上號稱十里長的大村子,有一個在減租減息、反霸鬥爭、土地改革和鎮壓反革命運動中顯示過堅強力量的黨支部”,加之當時皇甫鄉的農業生產合作化運動還處在互助組的最初階段,便於他從頭參加運動的全過程,遂決定將該村作為自己深入生活、體驗民情的基地。

長篇小說《創業史》創作的前前後後

◆柳青(左一)與皇甫村民親切交談。

1953年3月6日,柳青辭去長安縣委副書記職務,以縣委委員的身份住在皇甫鄉皇甫村西的常寧宮裡。他的日常工作是具體指導王曲區互助合作運動,文學創作只能在業餘時間進行。春夏之交,正是農村兩種思想激烈交鋒,互助合作運動面臨嚴重考驗的時刻,他全副身心地撲在瞭解村裡的情況和幫助農民鞏固互助組的工作上。這時,他妻子馬葳也遷居於此,擔任皇甫鄉黨支部副書記兼文書職務,後調任王曲區委青年團書記、區委副書記。

秋季的一天,當柳青正在家中創作時,王曲區委書記孟維剛興沖沖地前來向他報告——鎬河南四村王家斌重點互助組的稻子創造了全區的豐產新紀錄。繼之又詳細介紹了王家斌全心全意帶領群眾走互助合作道路的事蹟。作家對這樣一個具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新人頗感興趣,遂於次日吃過早飯,就急匆匆地趕到鎬河南與王家斌見面。倆人整整談了一個上午,使柳青對王家斌有了更加全面的瞭解。此後,他便集中精力指導、培養王家斌互助組。冬季,面對農村全面展開的宣傳總路線和糧食統購統銷的群眾運動,他說:“我在家裡越來越坐不住了。”“我不說寫完一章,就是一頁也寫不下去了。”於是,組織上根據他的請求,分配他參加了西北局組織的工作組,深入高家灣村搞試點,同時負責王家斌互助組的指導工作。糧食統購統銷工作結束後,他即趕赴王莽村,參加該村“七一”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擴社工作。然後,他返回皇甫村,安排王家斌等人去王莽村學習管理經驗。

長篇小說《創業史》創作的前前後後

柳青(左一)與皇甫村民在田間。

1954年春節剛過,柳青便會同縣委派來的建社工作組一道,著手在王家斌互助組的基礎上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他整天泡在王家斌所在的四村,從開始醞釀到動員群眾、組織群眾、討論建社規章、土地入股、牲口折價、評工記分以及對每個入社對象的審查等等,他都親自過問。同時,他還說服其他不斷找上門來要求辦社的幹部和群眾,要他們先辦好長年互助組,待幹部、群眾的條件都成熟時,再轉農業生產合作社。3月10日,王曲區首個初級社——勝利農業生產合作社在王家斌長年互助組的基礎上誕生了。柳青被成立大會的熱烈場面所感染,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過後,他寫下《新事物的誕生》和《燈塔,照耀著我們吧!》,記敘自己這一段難忘的生活。

實際上,早在1953年末,柳青就創作了一部關於老幹部思想問題的長篇小說,已寫到20多萬字。這時,轟轟烈烈的農業生產合作化運動進入他的視野,強烈地吸引著他,遂決定重新調整創作計劃,另起爐灶,轉而描寫我國農村的合作化運動。他從1954年春開始創作長篇小說《稻地風波》,至年末大體上完成第一部的初稿。

適逢陝西作家杜鵬程的長篇小說《保衛延安》公開出版發行,這部小說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柳青經過對這部小說取得成功的原因作深入分析後,深切地感悟到:一是杜鵬程長期置身於戰爭環境中,很熟悉這種生活,寫作時就有激情;二是這部小說創作的時間長,修改的次數多。於是他下決心落戶定居皇甫村,以完全融入社會主義農村,體驗火熱的新生活。

長篇小說《創業史》創作的前前後後

◆柳青與《創業史》書中梁生寶人物原型在一起。

1955年春,經組織協調,他用西安的一處房子換下西北軍區所屬的皇甫村的一座名叫中宮寺的舊廟宇,整修了一番,把家安頓下來。從9月份起,他開始大規模地認真修改《稻地風波》第一部,於1957年3月寫完第二稿。在此,他每天的生活是這樣的:凌晨6點鐘,中宮寺亮起燈光,隨著一陣輕微的咳嗽,一個穿著對襟褂、頭戴瓜皮帽的中年人走出來。他或在村口邊散步邊聽廣播,或到後院裡開水車澆菜。8點鐘吃過早飯後,翻閱一陣報紙、雜誌,就開始用一管毛筆創作,直到11點多。午飯後休息到下午2點左右,起來繼續寫作至5點。然後開始接待客人,或到村子裡和群眾拉家常。6點多鐘吃晚飯,飯後常常找幹部來家裡談工作,直到晚上12點以後才睡覺。

1958年5月,中國青年出版社文學編輯室青年編輯王維玲得知柳青落戶長安縣農村潛心創作的情況後,預感到他正在醞釀什麼大作,遂去信向他約稿,並要求籤訂出書的協議。一個月後,柳青在覆信中如此寫道:“我的小說第三遍稿,還遠沒有寫完。寫完後,還要發表,發表後才能談到出版問題。我的想法是在離出書還很遙遠的時候,不作任何過早的協議,給自己增添了心思。過去,我在這方面有不好的經驗。我打定主意要在發表以後,再談這個問題,那時候再聯繫吧。”

直到1959年10月3日下午,柳青耗時6年、大改4次的《稻地風波》第一部才圓滿地畫上了句號。

長安十四年鑄輝煌

《延河》雜誌捷足先登,從1959年4月號開始連載發表《稻地風波》第一部,每期兩章,至同年11月號全部發完,其中從同年8月號起,《稻地風波》改名為《創業史》。1960年,《收穫》雜誌全文轉載了該小說。之後,柳青再次修改了該小說中梁生寶帶領割竹子隊伍在深山勞動的篇章。

當時,柳青已與中國青年出版社簽訂出版合同。在第一部書稿發排前,王維玲曾打算在其扉頁、內封的後面,加排一面目次,以便於讀者翻章查頁。她將這個想法寫信告知作家,徵求其意見時,作家卻不同意,回信說:“目次,如各章加以提要性質的標題,對讀者很有好處。否則,只為了找頁碼便利,別無作用。原擬仿《復活》編內容提要,附在後邊,作為附錄。對於頭緒繁雜、人物眾多的大型小說,在沒有小標題的情況下,內容提要對有些讀者有作用。一、可以吸引他看和看下去;二、可以幫助記憶。提要性質和章回標題一樣,只是散文而非對稱韻文。有兩個想法,一是現在搞,二是將來搞。如不搞分章提要,目次可不要。”王維玲非常贊同作家的想法,認為如能按章,或按大單元編寫出內容提要,無疑是長篇小說創作和出版上的一大創舉。但因《創業史》第一部要趕在1960年5月出版發行,時間來不及,故作家這一良好的設想未能付諸實施。作家在為該小說撰寫的出版說明中透露了其宏偉的創作計劃:“全書(指《創業史》)共4部。第一部寫互助組階段;第二部寫農業生產合作社的鞏固和發展階段;第三部寫合作化運動高潮;第四部寫全民整風和大躍進,至人民公社建立。”關於作品的主題思想,作家說:“就是寫新舊事物的矛盾。蛤蟆灘過去沒有影響的人有影響了,過去有影響的人現在沒有影響了。舊的讓位了,新的佔領了歷史舞臺。”“我寫的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誕生。”但實際上,作家後來只完成了第一、二部,它們既互相聯繫又各自獨立。

長篇小說《創業史》創作的前前後後

柳青做事的認真細緻,在我國現當代作家中是出了名的。在《創業史》第一部出版前,關於“部”和“卷”的問題,王維玲等編輯人員提出在該小說的封面和內封上,有“第一部上卷”和“第一部·上卷”兩種排法。作家立即來信,詳細的說明他的想法:“我認為排一行好看,排兩行難看。一行,字號要小,用長宋,要秀氣一些的。‘冊’和‘卷’外國文是一個字,因為是文藝作品,卷較習慣,‘部’和‘卷’不可混淆。一個是內容上的,一個是形式上的。”

1960年4月,柳青將《創業史》第一部的稿酬16065元,全部捐給長安縣王曲公社做工業基建費用。1962年4月間,皇甫公社各生產隊普遍發生牲口死亡現象。他停止《創業史》第二部的寫作,同公社幹部王培德、勝利大隊王家斌一起,檢查了全公社各生產隊的飼養室,和飼養員們一起座談,最後由他執筆撰寫了《耕畜飼養管理三字經》,交全社的飼養員和幹部、群眾討論後油印下發。後長安縣人民政府將它印成插圖小冊子,發給全縣的飼養員。《陝西日報》12月22日將它全文發表。

1965年春節前,柳青從北京開完會回來,撞見社教工作隊正召開批鬥王家斌等廣大基層幹部的全社群眾大會。他義憤填膺,挺身而出,奔走於長安縣和皇甫鄉之間,向社教總團和一些工作組的負責人申訴,以保護王家斌等人。在他的積極努力下,受到隔離審查的王家斌於5月初獲釋。與此同時,作家為了解決文學創作中的疑難問題,一邊勤奮筆耕不輟,一邊認真地研究馬列主義文藝理論著作,至“文革”爆發時,《創業史》第二部已寫到第25章,差3章就全部完成了。

在長安縣的14年間,柳青取得了豐碩的創作成果。除《創業史》第一部和第二部的大部分外,他還寫出《狠透鐵》《我們這裡已是早晨》《1955年秋天在皇甫村》《王家父子》《鄰居瑣事》等許多小說、散文,寫下《關於王曲人民公社的田間生產點》《怎樣漚青肥》等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文章。在作家身上,生活與藝術的結合是如此完美!

高山仰止景行行之

1967年1月1日晨,一夥人闖進中宮寺,將柳青家洗劫一空。他被揪到西安市,打為“反動權威”、“黑作家”,關入“牛棚”,從此失去人身自由。2月,馬葳帶著5個孩子把家搬到西安市小南門外的一座簡易樓上。直到兩年多以後,受盡折磨、病情嚴重的柳青才獲釋。但災難接踵而至,馬葳因受株連被迫害致死,家裡的居住條件十分惡劣——柳青家前後圍著幾個公共廁所,西邊是一個牲口棚,東邊是一個醋廠,無論刮什麼風,都會有刺鼻難聞的氣味襲擊著病中的柳青。

柳青因過敏性哮喘嚴重發作,於1970年夏被送進醫院,在11次搶救後,終於擺脫了死亡的威脅。此後,北京一家重要報紙的記者到西安走訪了他。他向記者大談自己要完成《創業史》的寫作計劃,要把身體搞好,要修改第一部,接著寫第二、三、四部。聽了作家關於創作的美妙遐想,那位記者回去後很是驚訝地對周圍的人說:怎麼柳青還念念不忘他的《創業史》?我走遍全國,訪問了那麼多老作家,還很少有人公開說要繼續寫作。

長篇小說《創業史》創作的前前後後

1972年,柳青病危的消息被周恩來總理得知後,遂批示衛生部予以妥善安排,並囑咐陝西省主要負責人對作家予以關照。10月國慶節時,周總理又託《人民日報》記者捎話給作家,希望他搞好身體,寫完四部《創業史》。在此巨大的鼓舞下,柳青抱病再次精心修改了《銅牆鐵壁》和《創業史》第一部。

1974年秋,柳青生前最後一次遷居到離皇甫村僅15裡的長安縣韋曲鎮。不久,“四人幫”控制下的文化部有位副部長派人到陝西來看望作家,提出可以幫助解決一些生活困難。柳青對其拉攏之意洞若觀火,遂一口拒絕了。事後,他對女兒劉可風談及此事,還輕蔑地說:“我不和他們這文化部發生任何關係。”有一天晚上,他在創作的間隙,又語重心長地對女兒說:“一個人活在世上不能看到更遠的將來,算啥呢?我不能隨著形勢,改變自己的意志、思想和黨性原則……一切都是暫時的,只有人民是永恆的。”

長篇小說《創業史》創作的前前後後

1976年秋,柳青的病情已惡化為肺心病,被迫到第四軍醫大學附屬醫院治療。在靠氧氣瓶維持呼吸的那些日子裡,他仍頑強地堅持創作,重新寫出了《創業史》第二部第14章,接著修改了第15、16和17章。1978年5月,他轉赴北京治療,想利用醫院的現代化條件,支撐身體,爭取時間,以便改完《創業史》第二部。終因體質太差,病情嚴重,他於6月13日下午5時不幸病逝,終年62歲。其骨灰被分放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和長安縣皇甫村神禾原墓地。《創業史》的全部創作計劃未能如願完成,這是我國當代文學史上的一大憾事。

我國業界人士普遍認為,《創業史》第一部構思宏偉,情節曲折,語言清新而富有關中地方韻味和特色,尤以梁生寶這個藝術形象的塑造最為成功,它是我國當代反映農村生活的最優秀的長篇小說之一,是對我國社會主義革命初期農村階級矛盾與衝突的藝術反映。日本文學評論家岡田英樹在《長篇小說〈創業史〉——生動的農民群像》一文中指出:“我想可以這樣說,這部《創業史》確實把中國長篇小說的已有水平引向了一個更高的階段。”

《創業史》及其作者對中國當代文學的影響是深遠而持久的,這正如我國著名文學評論家閻綱所說:《創業史》將傳統的現實主義精神和創作方法發展到又一個高度。《創業史》創造性的人物刻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情緒醞釀、氣氛點染,包括極富哲理性的議論,都讓後來的陝西作家受用不盡,路遙、陳忠實、賈平凹、鄒志安等都有意遵循柳青的路子往前走。

維權支持:河北冀能律師事務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