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你願意用分餐制嗎,無論在公共場合,還是家裡?

燕哥28956899


分餐制尤其適合在公共場合,可以有效避免交叉感染,因為你不知道和你在一起的人的健康情況.但是在家裡,個人感覺沒有必要,因為對家庭成員之間彼此瞭解,如果還想講衛生的話,可以放公筷,這樣比較合適……


風雨彩虹之路


其實我一直想在家裡面實現分餐制,但是做不到。傳統的習慣性力量非常強大,我父母想象不出來,為什麼要分餐?我也拗不過父母,所以在父母不在家的時候,我就分餐。父母在,我就再改回來。

我認為分餐有這樣幾個好處:

1.分餐個人吃個人的,很容易控制飲食的量,剛開始吃的時候就可以決定自己吃多少。

2.分餐後大家各吃各的,比較衛生,比較安全。

3.按照歐美的方式分餐,就是每人一個盤子,一杯冰水或者一小盆湯,洗盤子打掃衛生很容易。缺點是怎麼看,怎麼都像快餐。



4.特別推薦日本人的分餐方式,一個托盤裡面湯菜飯輔食都有,還兼顧了美味,很健康,很衛生。

在中國人看來,吃飯有很強的社交屬性。中國人的習慣就是圍在一張桌子上,一起吃飯,體現出氣氛融洽,其樂融融。就算是商務用餐,也要圍坐在一張桌子上,體現出像一個家庭的樣子。只有圍坐在一個圓座子上談事情,才能談得攏,氛圍擺在那裡。

我以前認為中餐就是不太適合分餐,後來我,去歐美國家發現,就算是在歐美的中餐館,號稱很正規很正宗的中餐館,基本上都是採用,分餐制,好像也沒什麼不方便的。


作家裴綱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20年前有一位朋友結婚。男女雙方畢業於武漢同一所大學,幾位校友藉此機會重聚武漢。女孩是本地人,婚後要隨男方去北方安家,沒在武漢買房,就在孃家接待了大家。她家吃飯是分餐制的。當時感覺很震撼,畢竟是第一次遇見這種情況,瞬間感覺差距好大。又過去許多年,這是我去過的所有家庭裡唯一實行家庭分餐制的(也許跟我去過的家庭數量少也有關係)。

商務場合用中餐時基本是圍餐,常見兩種方式分菜:一種每道菜配有公用的筷子或湯匙;第二種每人配有兩雙筷子,一雙夾菜一雙進食。個人認為第一種更好用,因為親身經歷過第二種方式兩雙筷子用著用著就用混了的情況。

個人感覺日常生活中家庭習慣聚餐的更多,第一種方式可以兼顧衛生和傳統,重點是比較容易操作,不容易弄混公用和私用的餐具,也減少了餐具清洗的數量。

分餐還是聚餐,各人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晴川與鸚鵡洲


一些人聽到要分餐就表現得不解、鄙夷,執著地要追求所謂“中國式聚餐熱鬧”,或說是單純不屑“洋鬼子的那一套”。其實分餐製作為一種科學、衛生的用餐制度,並非西方獨有,在我國也有悠久的歷史。

分餐制在源頭上恐怕要追溯到史前氏族文化了。由於生產力低下,所以人們共同勞作共同抵禦風險,食物匱乏沒辦法啊只能嚴格按份分配,所以這時候的“分餐制”是一種很無奈的選擇。

商周時期,中國人開始席地而坐,憑俎案而食,飲食的意義不再是一種“祭祀”,而逐漸演變成一種“宴飲”的風俗,這種“共享”精神從文化上奠定了“共食”的基礎,但實際上離共食還遠得很。

到先秦時期,儒家儒家思想深刻地影響了傳統文化,“夫禮之初,始諸飲食”。禮樂,從吃飯開始。為了體現長幼尊卑秩序,於是有了這些規定:

“天子九鼎八簋, 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以明養老也”

……

什麼意思呢?“鼎”是烹煮的器物,“簋”是用於盛放煮熟飯食的器皿,周天子跟其他諸侯大夫用的餐具數量是不一樣的。豆可不是豆豆啊,豆也是一種盛食器,平民之間會聚飲酒也要以老為尊。

可以說,長幼尊卑主客有別的思想影響了後來整個封建時代,例如南唐著名的《韓熙載夜宴圖》。

所以啊,古代的分餐制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物質條件匱乏,二是長幼尊卑秩序。

從我國出土的漢墓壁畫、畫像石和畫像磚中,均可見到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飲場景。而《儒林外史》中就有:主賓六人,每人一席,共是六席。《紅樓夢》裡也寫有:請客吃飯,一人一把椅,一張桌,飯菜各有一份,連酒壺都人各一把。表明中國由古至今分餐制是一直都有的。

那合餐制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呢?

據王仁湘《飲食與中國文化》記載,我國從唐代由分餐制演變為合餐制的會食制,其重要原因是由於公元5世紀至6世紀高足坐具和大桌的出現。尚秉合的考證是,“中國人坐椅子圍著桌邊進餐的情形出現時間不早於北宋。”還記得高中歷史是怎麼講的麼?宋朝的商業經濟高度繁榮,湧現了許多商業化市鎮。合餐製出現於北宋最關鍵的原因是飲食文化的商業化。食材多元了、烹飪樣式的也增多了,極大地豐富了宋代餐桌的菜色,教坊酒樓、勾欄瓦舍等公共飲食空間的出現,是中國民眾飲食文化的一次重要改革。

宋朝這個朝代是市井味兒的,因為從北宋起,飲食開始接地氣了。美食從豪門貴族走向街頭百姓,從琳琅滿目的饗宴到貼近民眾的茶樓酒肆,飲食逐漸成為具有人間煙火味道的市民活動。

從中國傳統的家族觀念來看,以“戶”為家庭單位的開伙方式也決定了共食的進餐方式,即使是一家兄弟另起爐灶,也不過是從大“戶”分為小“戶”,仍然是共食進餐。

隨著物質極大豐富、生活節奏加快,以及社會平等觀念、衛生理唸的深入人心,可以預見分餐制(至少是“公筷母勺”制)將潛移默化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







會龍山下


說實話我不願意用分歺利,為什麼?自古以來中國人喜歡用園桌聚餐表示團圓,方桌聚餐必須坐滿八個人才可開餐,這一切都顯示著成雙滿桌為的是圖個吉利圖個喜慶,分歺制在60年三年自然災害物資不能保障供應時,公共食堂是採用過分歺制那時是保障食品平均分配到人,現在物資供應豐富多彩最多用一下公筷,保證衛生健康而以。尤其是家庭用餐更不可以分餐,因為人們心目中認為團聚,團餐熱鬧,親情,尊敬長輩孝順,一家人快快樂樂那才是天倫之樂!





河山59286680


願意,特別是經過這次疫情,我們的衛生意識都加強了很多,以前或許不覺得什麼,覺得分餐制太過生分,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大,如果誰提出分餐飲食,我心裡會覺得不舒服。但是在這次疫情期間,親身經歷分餐,出門帶口罩,吃飯要清淡,作息規律的重要性,不但有效預防疫情,而且身體也會更健康。因此,我覺得就算疫情過後,也要繼續實行分餐制,不管在單位還是在外面吃飯,小心為上,繼續出門帶口罩,大家儘量不要往密集場所走動,對預防各種流感和傳染病都有很大的防治作用。


歲月不負1985


我個人來說,

在其他場合可以接受分餐,

從衛生角度出發,

分餐可以杜絕唾液的傳播,

減少細菌感染的幾率。

尤其是近年的新冠肺炎,

唾液傳播是一個重要的途徑。

在家裡我覺得就不必要分餐了,

因為一家人,

在一起吃飯增進感情,

再說家裡人每天在一起,

細菌傳播的幾率很小。





貓眼kan潮



泉水叮咚167559400


這個問題,都不是問題,在中國,作為一個男人,分攤啥?

一個小小的就餐,分餐?

在家裡,分餐,小時候分餐,餓死你,沒有父母的照顧,父母給你分餐,你能活到現在?長大了,分餐,翅膀硬了,忘記了感恩的心,該抗起責任了,必須用行動去回報曾經把你養大的人。

在餐館,分餐?

我們中華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禮節都被這個分餐抹殺了,聚是為了分享生活發酸甜苦辣,分餐,恰恰是讓我們情感偏離。

發揚優良傳統文化,始終如一的感恩之心,這才是我們應該有的生活。


周口好人好事網


社會生活是公共性的,無論在家庭還是社會中,個人都只是集體中的一份子,採用何種用餐形式同樣需要”隨大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