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教育的根本出路在教師,你認為呢?

不是天方夜談


教師在教育工作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但教育的根本出路卻不在於教師。

教育的根本出路在於教育方針。教育方針是國家或政黨在一定歷史階段提出的有關教育工作的總的方向和總指針,是教育基本政策的總概括。它是確定教育事業發展方向,指導整個教育事業發展的戰略原則和行動綱領。內容包括教育的性質、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徑等。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教育方針;相同的歷史時期因需要強調某個方面,教育方針的表述也會有所不同。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這是我國教育的根本出路,也是唯一的出路。

社會人才錄用機制制約著教育的出路。“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是教育的目的,社會錄用人才的機制反過來影響教育的過程和方式方法,從而進一步影響教育的出路,讓人才培養與社會建設需求一致,人才與崗位無縫對接。

社會對人才觀的認識影響教育的出路。社會錄用人才的機制影響了社會對"人才"觀念的認識,帶有極強的功利性。學校的知名度,社會對專業的需求,社會對專業人才的回報,影響入學、對專業的選擇、對崗位的競爭。骨感的現實反過來影響學校的發展,專業的建設,培養人才的數量,這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教育的出路。最殘酷的是,把教育培養人才服務社會扭曲成培養的人在未來索取社會!

教師踐行教育方針影響教育出路。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園地,是教師踐行教育方針的陣地。教師的天職就是為社會培養合格人才,"傳道授業解惑"。學校培養人才的合格率是學校生存發展的生命力,教師是培植生命力的締造者。人才的合格率主要體現在升學率,升學率主要體現在知識學習,尤其是普通教育,教師在教育工作中深受高考指揮棒指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育方針的踐行,從而影響著教育的出路。

綜上所述:國家政策導向是教育的根本出路,社會需求和人才觀反過來影響教育方針的制定,教師是教育方針的執行者,是教育發展前行的踐行者。






老樵


胡說八道,妄自尊大。教師就是一個職業,就和農民、軍人、公務員、環衛工人一樣。

不管什麼國家,必須提高國民整體素質。因此教育非常重要。這個教育不是教師承擔得起來的。所以教育的根本出路不在於教師。

朱元璋開創了元朝帝國,他就是一個放牛娃,是教師教育出來的嗎?英國稱之為“不落帝國”,它是教師們教育給的根本出路?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哪一個國家的發展是教師給的根本出路?

綜上所述:一個國家的根本不在於教育,教育又如何根本出路在於教師呢?

中國共產黨和建國七十年的發展歷史告訴我們:槍桿子裡面出政權,黨指揮槍,黨領導一切,黨管一切。黨才是教育事業發展的根本出路。教師就是一個從事“教書育人”的職業,教師能承擔起中國教育事業的根本出路嗎?!


木易拙見


教育的根本出路在教師,這句話有道理,但是並不全面。

的確,身高為師、學高為範的教師,是站在教育教學第一線的直接施教者。教師的思想理念、學識素養、道德修養、個性愛好、言行舉止,無不直接或者潛移默化地影響教育著孩子。或許可以這麼說,一個好教師就能教出一幫好孩子。

因此,這一生如果能上上一所好學校,遇到一名好老師,那是一個孩子最大的幸運,最大的福氣。

不過有時候這話也有點絕對,事情都要一分為二地去看。

畢竟教育是一個複雜的、系統的工程。在教育中,教師的作用是巨大的,重要的,關鍵的。但是家庭是一個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教師是家庭教育的接力棒者,是家庭教育的延續和發展。一個家庭都教育不好的孩子,往往單純依靠老師的教育是很難湊效的。

此外,影響教育的還有環境及社會方方面面。荀子說:“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還有孟母三遷的故事,都告訴我們,環境對教育的重要作用。


幼教新視力


又一頂好大的帽子啊!

多少年來老師承受了多少坑人的帽子,人類的工程師,階梯,蠟燭,甚至是一些高帽子的言論,比如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好好教的老師。

其實,在整個教育來看,最無奈的,最無發言權的就是老師了,所有的教育方法方式都是規定好的,教師只能在小範圍內容做最小的改動,教育的方式方法都受到上級的嚴格管控,你想創新?你想改革?一個小老師根本沒有發言權,何談教育的根本出路在教師呢?


龜仙島


如果說“教育的根本出路在教師”我覺得未免有些片面,因為好的教育要有適合國情的教育制度,要有保證學生健康成長、快樂學習的教學環境,當然也離不開為人師表、德才兼備的教師。

首先我要說的是教育的出路首先決定於教育制度

當今中國是應試教育,考察一所學校,考察一位教師最直接的指標就是升學率,如果一所學校的升學率高,這所學校所吸引的資源也更好,招生的分數線也更高,這樣一來,好的學校的生源好、師資好,水到渠成其升學率也一定會更好。其實應試教育也是一把雙刃劍,高考選拔相對公平的同時,也把許多某一科目出類拔萃的人才擋在高校大門之外,這也是相關部門應該考慮的問題。

其次我要說的是學校要能給孩子一個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

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良好的環境對一個人的健康成長是十分重要的。學校不僅要培養孩子科學文化知識,還要讓孩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孩子積極陽光的心態,教育孩子心存感恩的學習生活,並有回饋社會報效祖國的雄心壯志。智商對一個人成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但是情商、逆商在關鍵時候的對人的影響更大,當一個人面對危機,當一個企業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候,這個人、這個企業的領導如果臨危不懼,能夠力挽狂瀾那就不只是高智商就能解決的了。

最後我要說的是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是最為重要的

無論教育制度多麼完善,無論學校環境多麼優美,如果離開每一個教師對學生無微不至的關心,嚴謹耐心的培養,循循善誘的教導,都不會成就一個德才兼備、體魄健全的有用人才。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校園裡的園丁,是每一位學生的領路人。

春夏秋冬百花園裡栽桃李,東南西北萬木叢中育棟樑。有了每一位盡職盡責的教師,有著尊師重教的完善制度,定能培養出一批又一批的有用之才,中國夢的偉大構想也一定能夠早日實現!


築夢驛站


這種說法有些片面。

教育的根本出路在於社會、家庭和教師,只有三方面共同發力才能真正強大我們的教育體系。

教育,一直以來都是爭議的熱點話題。因為教育關係到我們每個人,滲透進生活的方方面面,與我們的切身利益、子女升學息息相關。

那麼,教育的根本出路在哪裡?怎樣強大我們的教育體系?需要從以下三點分析:

第一

社會認可是找到教育根本出路的前提條件

1.提高教師待遇和社會地位

只要把教師的地位和待遇提高了,教師感覺到了社會的尊重,社會中那群最棒的人就有了從事教師的意願。然後投入人力物力把師資隊伍培養到最好,讓每位老師在入職之前享有足夠的教育,這樣,大量碩士以上學歷的人就願意當老師。

2.國家通過競爭手段提升教育質量

有了競爭,大家都很重視學術教育和學術成績,整個教育體系就會變得均衡。而不像市場化手段,使教育充滿了金錢的氣息。進而學校就會討好學生和家長,使得教育失去了優質化和學術化。

第二

家庭教育是找到教育出路最直接、最簡單可行途徑

孩子的智力、語言能力在3歲以前就決定了。其他品質,比如堅持、好習慣的養成、學習能力、同情心同理心,在7歲之前決定。

學前教育是需要家庭和家長共同參與的,家長的教育能力又直接決定這些優良品質的結果。所以,提高家長自身素質和家庭教育手段對整個社會教育質量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家庭和家長的教育能力又受到社會共識的影響。

即使孩子到了學齡甚至成年,家庭教育也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第三

教師隊伍是找到教育出路的可靠保障

假如我們能堅持對所有層次的老師的高學歷要求。所有老師都要有碩士學位,並且精通至少兩個其他領域。那麼,我們對教育也是那麼的淡定和放心。

但是,悲劇的是,我們目前階段做不到。芬蘭人就做到了。

人家是如何破局呢?這就又要回到社會因素上了。

即使工資不吸引人,但是搞教育水平和高能力的芬蘭人,願意選擇作為老師。
只有10%到15%的老師放棄他們的職業。這可以反映教師的受歡迎程度。

原因之一就是,教師在芬蘭有這很高的社會地位,是一個受尊敬的職業。所以,社會因素也同時影響著師資隊伍的建設。

總之

教育的出路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之後開出的一朵鮮豔的花。需要社會、家庭和教師三方面通力合作,三方面因素相互影響,相輔相成。只把目標聚焦在教師因素上的觀點有些偏頗。


楊振偉老師


小學是基礎教育五年足矣,初高中合併五年,叫中學教育,文、理分科,畢業後,按專科學習實用技能,再上大學教育,為社會需要培養各類人才!!!而不是隨意安排多門課程!!!例如師範生該學如何教課的技能!化工大學應該教學生化工知識和如何出成果!使學生學有所用!而不是上學只是為拿個文憑!!才是教育的出路!!!


胡真實105181123565


針對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的:教育的本根出路在老師,而老師的出路在領導,環環相扣,如果這個學校的的領導不給力,整天想一出是一出,朝令夕改,老師就沒有心思和精力去做教學準備,沒有充分的教學準備,肯定會影響上課質量,就很難教出棟樑之才,個人認為,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術業有專攻,專人做專事,老師,負責把課上好就行,不要奢求把課上好,還要做很多無用功,本來在大樹教育上班,雖然不是負責教學,但是我們分工明確,各自負責相應的板塊,整個工作都在有序推進,正因為如此,我們一次次刷新了上岸率,獲得了家長及學生的認可,接下來,我們也會繼續努力,讓來我們這裡報班的小夥伴,都順利的考上自己心儀的工作,這也是我們公考行業的使命。


起風啦


作為社會關注的熱點,作為我們每個人都會關心的身邊事,教育總是充滿了爭議。有的教育專家說教育的根本出路是素質教育,也有的教育專家說教育的根本之路在於發展職業教育。說“教育的根本出路在教師”,我不認同這個觀點。

  教育的根本出路不在於一個人,而在於整個社會,下面我從四方面談下我的看法:

  第一,首先要從國家方面說起。

  由於國家高考的存在,不論是家長,孩子還是老師都以應試教育為主。要求孩子學習,學習,再學習。只要學習好,各方面的缺點都可以掩蓋。導致現在的高中孩子都還處於不成熟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甚至於連自己的一雙襪子都不洗,可以說生活基本不能自理。主導和現象!

第二,從老師這方面說。

  對教育來說,課堂改革非常重要,改革是一場新的理念的改革。老師要認真對待,不能只是把傳統課堂進行修修補補,而是應課堂的顛覆性改變。老師要樹立嶄新的教育觀,在課堂上解放學生,發展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老師只是起引導作用。軸心和拉動!

  第三,從家長說起。

  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中起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家長改變觀念。有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好,但是他們死活不讓孩子上職高,託關係走後門上高中。導致這些基礎差的孩子在課堂上什麼也聽不懂,可是家長認為就是聽不懂也比在職業高中強。認知和理念!

  第四,從孩子方面說一下。

  教育再改革,老師再努力,家長再付出,如果孩子不努力一切等於零。所以說,不論是家長還是老師必須把孩子的思想教育好。對於孩子出現的各種問題,比如貪玩,沒有學習興趣,生活沒有規律,沒有愛好,過於內向,青春叛逆等,這時候,溝通很重要。千萬別讓孩子成為脫韁的野馬,失去了控制。我們應該讓孩子在學習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同時鼓勵孩子,讓孩子慢慢的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從而由讓他學變成他要學,作為老師和家長一定要耐心指點,循循善誘。規劃和發展!

  總之教育的根本出路,不可能有一個人或者一方面兒來決定,我們必須全方位考慮,找出教育的出路。願我們的教育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為國家為社會做出巨大的貢獻。


國老師數學課堂


學校只是教育的幹,家才是教育孩子的根。

一提起教育,我們都自然地想到了學校,小學,中學,大學。

其實,孩子從呱呱墜地起,就欣喜地來到了他們的學校,那就是他們幸福的家,父母就是他們的第一任老師。所以,我們要把孩子教育的大廈建牢,就要打好教育的地基,紮好教育的根。

那麼我們追問——教育的根到底在哪裡?

其實,教育的根不在學校,也不在社會輔導機構,教育的根就是家。

一個負責任的家長,不僅要做好孩子“第一任老師”的工作,還要準備做好孩子的“終身老師”的工作。沒有家長不重視孩子的教育。有些家長早早就把孩子送進早教機構,希望能“贏在起跑線上”。他們將孩子送進最著名的學校,為孩子請最好的家教,承包下一切家務甚至包括幫孩子清理書包,希望為孩子創造最好的讀書環境……

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家長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言傳身教就是孩子的人生課堂。

當我們感慨“生一個孩子容易,但養一個孩子很難”時,我們已經意識到了:養育孩子的另一副重擔——家庭教育。

為什麼都是上帝賜予的小天使,為何有的孩子各個方面都出類拔萃,而有的孩子卻一切平平?學校教育之外的家庭教育所起到的作用佔了特別大的比重,作為父母,要從家庭生活的點滴細節中發掘孩子的天賦,並適時引導,這才是成就孩子的教育之道。

教育的根是從家延伸出來的。

“溫暖、和諧,親密”這些字眼,是孩子成長中最寶貴的“養分”;

父母恩愛相處,同擔責任,教育步調一致,是孩子成長最好的環境

人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要說,父母要做孩子的終身老師。西方有一個富有哲理的故事頗給人啟發,說的是一個“兒子眼中的父親”:

7歲:“爸爸真了不起,什麼都懂!”

14歲:“好像有時候說得也不對……”

20歲:“爸爸有些落伍了,他的理論和時代格格不入。”

25歲:“‘老頭子’一無所知,陳腐不堪。”

35歲:“如果爸爸當年像我這樣老練,他今天肯定是個百萬富翁了……”

45歲:“我不知道是否要和‘老頭’商量商量,或許他能幫我出出主意……”

55歲:“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說實在話,他的看法相當高明!”

60歲:“可憐的爸爸!您簡直是位無所不知的學者!遺憾的是我瞭解您太晚了!”

生活是一本耐讀的書。也許只有當孩子們步入中年、晚年時,才會更多地想起雙親,感念父母對自己人生影響,感恩當年父母對自己的教育。但對孩子的教育,我們不能等到他們那個時候,做父母的,更應該成為他們終身的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