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除了朱元璋,為什麼歷朝歷代都是北方統一南方?

小小棣


十八世紀的西方有這樣一種觀點:北方的民族之所以強大,是由於寒冷使他們不斷地運動,從而造就了堅韌的性格和強健的體魄,所以他們才能征服世界。

這種典型的地理環境論,放在當代並不吃香了。然而在中國帝制史卻是存在一種規矩:南方打不過北方。這裡說的打不過指的是統一分裂的國家,既最終的結果是北方政權統一南方政權。

當然,在從分裂走向統一的過程裡存在反覆,比如非常有名的赤壁之戰,就是北方政權輸了。但這只是政權分裂,諸侯割據時期的一次戰爭。但是從結果來說,中國古代歷史確實在大多數情況下由北方統一南方。

整個帝制史從南方打到北方的大約只有朱元璋,朱元璋是史上唯一北伐成功的皇帝。其影響力之大,在孫中山討伐清朝的時候,借鑑的都是朱元璋討伐元朝時候打出的旗號,也從側面說明了北伐的不易。

但朱元璋其實也是北方人,明朝是北方人領導的一次成功的統一戰役。而朱元璋本人建立的政權也非常具有代表性,朱元璋在南方建都,但其實合法傳遞的政權只到了第二世。建文帝朱允炆,朱棣推翻朱允炆的戰役就是從北打到南,朱棣繼位後遷都北京。

這也符合規矩,南方建都的政權要麼像宋,軍事能力弱到他們自己都汗顏,要麼像明,算到朱允炆,其實時間並不長,此後還有洪秀全政權等。那麼,為什麼歷史上的感覺是北方人厲害過南方人,發多少時候是北方政權統一南方政權。

有人說,古代中國的北方比南方發達,所以具有統一的實力。

然而大江南北不過一水之隔,為什麼會有如此巨大的差異?

難道氣候溫暖、物產富饒的江南,不是更適合於發展和進步嗎?

東漢時期有句諺語:諺語:關西出將。關東出相,那麼地理環境對歷史真的有那麼大的影響嗎?地理關鍵又是如何影響歷史發展的呢?

南北的自然環境差異,首先帶來的便是人的體格和物產的差異。北方人更加"大塊頭"。拿唐代舉例,李唐皇室有著鮮卑的血統,因而他們追尋的"以肥為美",其實是指以健康甚至是健碩為美。因為北方人體格更健碩,所以他們才會習慣這樣的體格,並發展為對美的追求。

而北方氣候相對乾旱,低矮的灌木和青草逐漸代替了在南方生長的喬木。而與草類相適應的生物,便是牛羊馬等食草動物。在地球有生命以來,絕大多數生物們就一直在為了生存而尋找合適的棲息之地。而水草豐美的北方,就成了出產牛羊的寶地。

健碩的北方人遇到肥美的牛羊,能夠在北方獲得大量營養的他們相輔相成。同時,北方漫長而寒冷的冬季,讓生活在那裡的人們,為了在身體裡儲存足夠的能量來抵禦寒冷,因而他們的飯量也相對南方更大。如此,在自然環境的影響下,更加強悍的北方人慢慢出現。

而在牛羊為北方人提供充足營養的同時,馬匹和更加平坦的地勢,也讓北方人逐漸進化成了"馬背上的民族"。起初人們主要將馬運用在放牧上,但後來這種快捷的"交通工具"讓廣闊的草原上有了移動速度更快的軍隊。戰國時期的趙國,就是因為北邊與匈奴接壤,才認識到騎兵的可怕戰鬥力,進而學習匈奴的騎射技術,培養出了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

而北方人在這片廣袤天地裡養成的豪放性格,讓他們在軍事思想上,表現出更加具有侵略性,更善強攻的特點。加上北方的遊牧民族,常常要逐水草而居,養成了很強烈的機動性意識。這種意識在戰場上,不僅讓軍隊更加靈活,還有利於他們把控局勢,尋找有利時機。

北方的物產加上北方人的性格,就讓"侵略"和"劫掠"成了他們習以為常且非常擅長的事。因而很多時候,南北發生戰爭,都是北方人肩負了挑起戰爭的重任。

而南方所面臨的環境,則和北方大相徑庭。多雨而潮溼的自然環境,讓密林成為大地上最廣闊的存在。江河交錯,湖泊星羅棋佈,

活躍在其中的不是高頭大馬,而是尾尾游魚和體型小的雞鴨。

相較於北方人的牛羊肉,南方的魚更加常見。而多吃魚少吃陸地動物的結果是怎樣的呢?看看古代日本就知道。日本長期以來都在執行"禁肉令",尤其是江戶時代,這一禁令被執行得更加徹底。然而禁肉給日本人帶去的,便是矮小的身材。中國古代的南方人,雖然沒有日本那麼營養不足,卻也遠遠落後於北方人。

而南方的船槳和清溪、鮮花和清茶,讓南方人的性格,也遠不及北方人來得豪放。那吳儂軟語,那水鄉柔情,怎麼看,都不像是適合上戰場拼殺的。而這種謙遜溫柔的性格,還讓南方人更加保守。性格里的"柔弱"和以和為貴的文化,讓南方人安心於一隅,不喜於人爭搶,就更別說主動給北方人來個突襲了。

加上南方沒辦法給大量馬匹提供足夠的食物,也沒辦法給他們提供足夠寬闊的天地奔跑,因而南方少有強大的騎兵隊伍。在和北方交手的時候,南方人就只能拿步卒對抗騎兵。這就像是小孩和大人打

鬧,最後被拍到腦袋的,總是小孩一樣。本來,南北各有各的天地,人們都在各自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和平共處了幾千年。然而隨著人們從小部落發展為大聯盟,從幾十口人相聚為生到成千上萬百姓共築家園,人口的發展讓南北,主要是北方,有了對土地和物產的更大的需求。因而在氣候惡劣的時期,北方人就更容易南下。

而南北相接的邊陲,絕大多數的環境都是更接近北方的。換句話說,土生土長的南方人,對戍邊,甚至出城迎戰,多少有些"水土不服"。再加上遠離那波光粼粼的"家門口的小河",思鄉情切,南方軍隊到達北方以後,戰鬥力可謂是大打折扣。折上加折,南方要在北方所向披靡,一統天下,倒像是痴人說夢了。

戰鬥力更強悍的北方征服南方,再正常不過。

所幸南方的文化更發達,最終,南下的北方人,還是被南方人征服了精神世界。


煮酒君


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基本上都是開國皇帝先結束北方的混戰局面,再跨過長江征討江南地區,順序都是自北向南。在首都選址上,除了偏安一隅的南宋,開國皇帝也都會選擇定都北方,這是為什麼呢?

在歷史長河中,北方一直是經濟重心

俗話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宋代以前,北方在人口數量、耕地面積還是經濟體量等方面都優於南方,經濟發達的地區可以給朝廷提供更多的稅收,龐大的人口也容易招兵買馬。

從晉朝開始,北方陷入大規模戰亂,北方人為了避難紛紛逃亡南方,歷史上三次衣冠南渡才給南方遷移了大量人口,並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大量的耕地被開發出來,江南地區也走上發展的快車道,南方到了宋朝時期才開始在各方面追上北方。

北方地區靠近產馬區

在冷兵器時代,騎兵有步兵無可比擬的優勢,不僅有居高臨下的氣勢,而且作戰半徑大大增加。一代梟雄成吉思汗就是靠所向無敵的騎兵部隊橫掃亞歐大陸。而北方盛產良馬的地區主要是與匈奴、鮮卑等胡人相鄰的地區,例如涼州、幽州和幷州等。

北方人還可以通過貿易買到產自西域的汗血寶馬,所以北方的騎兵部隊戰爭裡十分強悍。而南方的氣候不適宜養馬,也缺乏遼闊的大草原。

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母親河

遠古時期的部落就生活在黃河中下游地區,中華文明就是從這裡走出去的,所以關中平原和華北平原一直被認為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地區。西南山區和長江以南區域在歷代君王眼裡只是迂迴之地,入主中原的人才能稱得上天子。

北方受自然因素印象

秦嶺淮河是南北的分界線,南北方不同的氣候和飲食習慣造就了南北差異,北方人更加高大威猛,寒冷的氣候使他們性格堅毅。而南方氣候溫暖溼潤,身材較為嬌小,也缺乏北方人英勇善戰的性格。南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佔據著物產豐富的江南地區安心發展經濟。

本妃認為:

結合以上幾點,歷朝歷代都是北方統一南方也就不難理解,這符合基本事實。明朝朱元璋北伐成功的例子也反向證明了人口、經濟和物產才是實力的根本,北方只是佔據了先發優勢得以被帝王青睞,而南方憑藉後來居上的拼勁也可以一步一步取代北方。


正一品貴妃


這個其實很簡單!

主要原因就一點,在古代北方發展得比南方好!

眾所周知,雖然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文明的的一個起源之地。

但不可置否,中國古代經濟、政治、文化中心,長期都在北方;北方的開發利用更加的完善。

其無論是人口、耕地、還是經濟文化發展水平,那都長期碾壓南方。

所以我們看到歷朝歷代,大家都是要逐鹿中原,沒說是要逐鹿嶺南什麼的。

我們可以舉個例子:

春秋戰國時代,大部分諸侯國都在北方,有些國家看起來屁大點兒地方,但他們仍然擁有較為強大的軍事力量。

而幾乎是佔據了整個南方的楚國,卻大部分時間被堵在中原以外!

為什麼?因為楚國看起來地盤挺大,但大部分地方都是未開發的無人區,沒有好的產糧地,人口與經濟發展遲遲提不上去。

在那個人口即正義的時代,除非你是遊牧民族。不然無法佔得優勢。

而且就算是長江沿岸,由於開發利用得不完善,龐大的國土發展極其不均衡,出現了多箇中心區域。雖然有點狡兔三窟得感覺。但同樣這造成了力量的分散,國家權力由許多大勢力把持。打仗出征那都是要看貴族們臉色,其實就相當於一個“小周朝”,國內諸侯林立。

然而即使是這樣,楚國在春秋戰國時代,依然牢牢的佔據強國地位,其實也挺不容易了。

再比如說東晉,其算得上一個中央比較集權的時代了,雖然大權是掌握在江左氏族手中,但比楚國還是要好得多。而且那個時候的北方,那就是亂成一鍋粥,胡人人建立的國家打來打去,不停的改朝換代。

可是東晉依然長期處於一個守勢,即使曾經有過桓溫、劉裕北伐這樣的壯舉,但都沒能成功。這雖然有著東晉朝內權力鬥爭的關係,但同時也是因為實力不足,其無論是糧餉、兵員都無法支撐其進行一個長期的統一戰爭。

因為當時的南方雖然經過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大部分地區依然很落後。

所以後來再南北朝時代,鮮卑人佔據北方後,依然能夠保持對南方政權的較大優勢,甚至於後面隋朝建立,揮師南下,輕鬆統一。

當年隋朝滅陳,即公元589年,做過一次人口統計,隋朝滅陳前是650萬戶,共計33579000口人;而隋朝滅陳後,戶數增加到了710萬戶,人口增加到了36678600人。

也就是說,當時的陳朝南方人口,也就三百來萬,不足北方的十分之一。雖然由於是國家初定,加上古代交通不便,其統計難免會有出入;但這個數據也足以說明,南北區域之間的一個發展差距。

這樣一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南宋,雖然經過數百年的一個發展,特別是五代時期,五月、南唐等國在南方相對安定的發育,其差距有著一定的縮小。

但雙方仍然不在一個水平上!舉個例子,蘇軾當年因為烏臺詩案慘遭流放,而這個流放之地就是嶺南。這才有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名句。

自古以來,流放之地那都偏遠之地。由此說明,當時的嶺南,或者說南方靠南邊的大部分地區,依然發展得很差。

而到了南宋,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經濟重心成功南移。元朝的末年的朱元璋時代,那已經是要錢有錢、要人有人,有著北伐的基礎了。

那一切就都比較好說了!

當然了,這還有著很多比較次要的客觀原因。

比如說地域差距,南方多水系、多山地、人口相對分散,難以組成相對集中的勢力集團。而且南方不是產馬地,在古代騎兵為王的時代,南方軍隊面對北方軍隊是有劣勢的。

就拿朱元璋來說,北方的元朝統治者陷入了長期的內訌,一直在打內戰,使得朱元璋安心的打怪升級之後,一路向北,大獲全勝。

不然的話,估計也沒那麼容易。

但是到了熱兵器時代,你就可以發現,已經發展佔優的南方軍隊,逐漸了佔據了上風。這個看看近代的戰爭就知道了,從北伐到抗日戰爭,南方軍隊都有著亮眼的表現!

所以,所謂的民風彪悍,這個不能成為理由,南方人也不比北方人弱!


白話歷史君


第一,自古以來,中國北方,特別是黃河中下游中原一帶,開發最早,最早成為產糧重地,經濟重心,也是集聚大部分人口,盛產人才,交通也比較暢通。而且因為大多數時候,北方多戰爭,比較盛產強悍的將士。南方大多數時候,比較安逸少戰亂,不太想打仗。

第二,論人種,北方相對南方,要高壯粗豪點,南方人相對矮瘦些,也沒那麼彪悍耐戰。冷兵器時代,打架拼的就是力氣。

第三,論馬種,越往北,馬匹越優良,更高壯善跑,耐苦寒,越南就越矮劣。而且北方有相對開闊地形,特別是草原那帶,草原盛產良馬。

第四,論氣候,北方氣候相對惡劣些,南方氣候溫和些。所謂越惡劣,就越彪悍。北方人雖然也不太適應南方,有些水土不服,但南方開發多年後,沒那麼多瘴氣,加上藥物尚可克服,但南方人就很難適應北方的寒冷氣候。

簡單地說,其實就是以前北方的兵馬錢糧都比南方多,而且精兵健馬大多集中在西北和東北。直到南宋之後,南方才徹底成為經濟重心和產糧重地,集聚大部分人口,到元朝實行全國養馬,火器也逐漸盛行起來。到此,南方的兵馬錢糧才比北方多,火器也不少。也因此,明朝就真正有了北伐成功的條件,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北伐成功的。


阿立說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確實歷代多有北伐,只有朱元璋的北伐成功。究竟什麼原因呢?我個人覺得有以下原因。

北方開發較早,經濟實力一直超過南方,經濟重心轉向南方最終完成於兩宋時期。這決定了北方更有經濟實力建立一支強於南方的軍隊。其次南方軍隊征戰到北方不習水土,不適應北方寒冷的氣候,這也是原因之一。

再次北方人體質要強於南方人,更重要的是北方產馬,適於組建強大騎兵。在冷兵器時代,大多數時候騎兵是南方步兵的噩夢。另外打仗乃是打的後勤,南方向北方運糧耗時耗力殊為不易。南方向北方運糧在沒有海運的情況下只能藉助京杭運河。極易被北軍截斷糧道,導致失敗。朱元璋北伐成功也不是偶然。首先朱元璋掃平南方群雄,軍隊久經戰陣,戰鬥力強,士氣高昂。其次元末統治腐敗,上下離德,人民起義風起雲湧,沉重打擊了其統治,為北伐勝利進軍提供了保障。再次採取了正確戰略戰術。另外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馮勝、傅友德乃是久經沙場的不世出名將,元軍則將才凋零,僅有擴廓帖木兒一人,並且蒙古鐵騎已不復當年之勇已不能抵擋北伐大軍。


惜緣2004830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是很籠統的一種說法。我們來分析一下幾個大一統王朝是怎麼統一天下,

秦,崛起於關中平原,就是今天的西北地區,也算是由北向南,只是那時候的南方地區多為未開發的地區,肯定是不能和北方比的。

我們可以看看那是的勢力範圍圖,南方几乎是沒人居住的區域。

漢,和秦一樣,崛起於當時肥沃的關中平原,最後統一天下。

再看看漢初分佈圖,南方地廣,但是城池少,人口少。


西晉,典型的北方王朝,司馬家篡位後先滅位於西南方向的蜀國,再滅位於東南方向的吳國,也是典型的北方統一南方。

同樣北方城池明顯多於南方。

所以,從這三個王朝,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為什麼北方能統一南方,而南方不能統一北方,原因很簡單,北方人口,經濟都高於南方,南方雖然地域寬闊,但是多為未開發的不毛之地,所以,那時候南方肯定不能和北方叫板。

我們再來看看,西晉之後的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這時期多為南北對峙,因為人口南遷的關係,所以南方開始大力發展起來。

但是也多為長江流域,不是很靠南的地方。


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了隋滅南陳,所以我們又要問,為什麼人口南遷,南方還是打不過北方?因為雖然南方已經開始發展,但是人口,經濟,肯定還是不及已經發展了數千年的北方,再加上南方經歷了侯景之亂,實力被削弱,所以更不是北方的對手。不過我們可以看出,這時候北方也能很輕易的再打敗南方了。



我們繼續看隋朝以後的唐朝,唐朝李家同樣崛起在關中平原,最後統一天下。


我們可以看一看這一時期的諸侯割據圖,這些勢力所在地多為長江以北,黃河以南,這些都是那時候人口比較集中的地區。

到宋朝時,同樣也是位於北方的政權打敗南方政權。

我們可以看出,同樣是人口,經濟集中的地區,打敗了經濟人口不是那麼集中的地區。

但是宋朝沒有收回燕雲十六州,所以北方防禦不能和其他朝代相比,最後被北方崛起的金打敗,宋朝中心被迫南遷。


到最後南宋被元朝滅亡,可以看出,這一時期可以說是住在靠北方地區的中原人被往南方趕,從宋朝開始,才開始真正的開始發展南方。
最後到了明朝的時候,我們可以看以下的地圖,這時候的南方的人口,經濟都可以和北方比肩,甚至可以說,南方從那時候開始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所以說,為什麼只有朱元璋實現了南向北的統一,最重要的,幾次大的南遷,使經濟中心的南移。

那些說北方人比南方人能打,彪悍,北方人吃肉,南方人吃米,或者說南方人軟弱,北方人強硬的純粹無稽之談。

當然,時勢造英雄,能統一天下的人,肯定是有智慧,有進取心的人。


有趣影視共享


中國古代的南方和如今的南方並不是一個意思。

前朝以前,南方屬於蠻荒之地,兩漢時期,南方先後建立自己的地方政權,而漢朝,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統治過南方。到宋朝,南方還不是真正的經濟文化政治中心。當宋朝時期,北部邊陲的契丹、党項、女真先後崛起,並且大舉南下進攻,宋軍無力抵擋,只能講中心轉為南方,大力發展南方。

隨著北宋的逃離,逃離中的建設,逐漸形成了另一種統一,即文化上的統一。這一點,功高蓋世,雖說被打的也挺慘。這一點是文化上的傳播,從黃河流域向長江流域傳播,同時融合長江流域的文明。

古代大一統的朝代都偏愛長安洛陽,很多朝代都定都於這兩個城市,定都於此,象徵著正統。由此,也決定了經濟命脈在北方。

再說說這個標題,由北方統一南方,嚴格來說北方統一南方的朝代只有元清兩朝,元朝騎兵蒙古,清朝起兵東北。而明朝是從南方統一到北方,朱棣是從北方打到南方,沒改朝換代,就不算在內。而秦漢隋唐幾乎都是自西向東,由關中取天下。秦朝儲罐,統一全國。聯軍滅秦,是自東向西。隨後楚漢爭雄,劉邦地處漢中,而項羽在鵬程,其實相對來說相遇是在東方。而隋朝前身是北周,在向前看是西魏。隋朝的統一是自西向東滅北齊,然後向南滅陳。唐朝同樣差不多,李淵太原起兵,入關建立大業。

而宋元明清時期,宋朝時期,女真是在大遼國東北部崛起,然後滅掉遼國南下,南下滅了北宋,事實上最終也沒能形成大一統。緊跟著蒙古崛起,幾十年的時間,南下統一。其實此時才能真正看出,北方軍隊戰力強於南方的也是這會兒的南北概念才相對和現代接近。到了明朝,朱棣北方起兵造反,北軍的實力是遠遠超過南軍。朱棣是個將才,而北軍同樣虎狼之師,朱棣駐守邊關,同時麾下還有眾多蒙古騎兵。那麼戰力就是南軍無法相比的。


軍武文齋


這問題很有意思,明明長江流域的遠古文明較黃河流域的文明有過之而無不及,但黃河卻被稱為中華文明的母親河!明明起源於長江流淢的雌雄一對鳳凰圖騰,在與黃河流域的龍圖騰碰撞後,兌變為龍鳳呈祥了!這也是黃河對長江的統治,北方對南方的統治史也是中華統一融合史!

其實長江與黃河流域自秦始皇統一後基本上就形成了漢民族的主體,以此而中心,不斷向南擴張,有秦之前,嶺南廣柔的土地實屬蠻荒之地,其也被稱南蠻!

北方被稱為“寇“的遊牧民族彪悍,善騎,好掠!原因也很簡單,北方荒涼,資源乏,冬季不長!而南方農耕社會,定居,物產足,安逸不好鬥,久而久之,能忍則忍,各自自掃門前雪!

漢文化的魅力在安居樂業的農耗文明中逐翼豐滿!一方面漢文化對外民族的吸引,另一方面漢文化對外來文明的吸收,以兩河流域為中心的漢文化成了大熔爐,外來文化不管如何強大終究會被漢化!


皓瑋馮建華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很多人都從經濟文化來談這個問題。

我來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說說這個問題。 先說一下什麼是地緣政治他是 政治地理學說中的一種理論。它主要是根據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預測世界或地區範圍的戰略形勢和有關國家的政治行為。它把地理因素視為影響甚至決定國家政治行為的一個基本因素。又被稱為“地理政治學”。明白了就是當年一個地理學家用地理知識來解釋政治事件,為什麼這個地方總打仗,為什麼這個地方的人總打贏。

作者所謂的南方是我們常說的漢地18省了。 自古以來,中國南方,特別是黃河中下游中原一帶,開發最早,最早成為產糧重地,經濟重心,也是集聚大部分人口,盛產人才,交通也比較暢通。可以說是人傑地靈 ,是東方文明的發源地,也是世界的中心。可是從地緣的角度來說太差了。 南方被西藏高原,蒙古高原所包圍。東北平原的地勢也比南方高的多。整個漢文明被少數民族的政權所俯視。打個比方說,漢族有錢住北京四合院,滿洲人,蒙古人, 藏族人窮,住的樓房。但是他們天天的偷窺你,漢族人不滿就得爬樓梯去打他,等你上去了,人也累了, 沒勁打了。少數民族要打你,從樓上跑下來,一點不累 輕鬆KO你。再想想瀑布,都是從高往下流,就有排山倒海的氣勢,這就是戰略優勢。 地緣政治雖然是外國人提出來,但是我們中國人很早就已經意識到地勢地理對整個戰爭走勢和戰略(不是戰術)有著致命的影響。 我舉3個例子

一, 我們古代就有 從北往南打叫南下,從南往北打叫北上。 通過上和下兩個字,古代人就已經很好解釋了什麼叫戰略優勢。少數民族政權一生來就有戰略優勢。

二,我們有個成語叫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這個中原指的是河南省一帶。在漢地中河南是地勢最高的,得到中原就得到了戰略優勢。

三,西藏為什麼對我們那麼重要。印度平原是在西藏高原之下,我們是俯視整個印度,可以這麼說,我們對印度具有絕對的戰略優勢甚至可以說不敗之地。如果真的爆發戰爭,我們是海拔5000米的高度衝到0海拔,而印度是0海拔地區爬上來。

所以印度就相當於中國的南方,我們就相當於中國北方。

我傳了兩張圖片希望能完美的解釋地緣優勢。



Johnny親王


公元一三六七年十月甲子,曾經的淮右布衣,當時的吳王朱元璋平靜的站立於高臺之上,準備宣讀那篇名垂青史的《諭中原檄》。

只是表面的平靜難掩心中的激動,往事的一幕幕快速在朱元璋腦海中閃過。是的,他應該激動,也絕對值得驕傲。曾經的放牛娃,即將成為這個天下新的主人。

但是此刻的朱元璋來不及激動與驕傲,因為他和他麾下的將士們即將進行一次光榮而偉大的征伐;因為他們將收復汴梁,拿下大都;因為他們將因此在青史之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廟算勝者,得算多也

朱元璋對於這次北伐的準備早在攻下集慶路後就已經開始了:

至正十九年(1359年)九月朱元璋派遣千戶王時由海路秘密前往元大都,探聽元朝廷的情況。然後一路向西詳查山川地理及察罕帖木兒、李思齊的軍馬情形;

至正二十一年八月,朱元璋派遣督事汪河至山東瞭解地形及各部元軍之間的關係;

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又派遣汪河前往河南。但是這一次出了意外,汪河被王保保扣留於陝州。

任何軍事上的勝利都不是我們表面看到的那麼簡單,成功的背後是有無數人在默默的出力。

如果沒有朱元璋提前做的這些準備,明軍的北伐也不可能進行的如此順利!

戰前規劃

北伐前朱元璋召集眾將及謀士召開軍事會議,商討進軍方略。

常遇春首先說道‘如今兵精糧足,士氣正盛,宜直搗大都。大都既定,其它地方可一鼓而下。’

聽了常遇春的建議,朱元璋略加思索,然後對眾人說‘元建大都已有百年,城防堅固,一時必然難以攻下。如果我們長時間頓兵于堅城之下,要是被敵人截斷糧道,再被敵人援軍四面合圍,其後果不堪設想。’

緊接著又說‘我意先取山東,斷其屏障;後取河南,斬其羽翼;最後再攻取潼關,佔據其門戶。三面圍定,則大都可不戰而下。’

後來的事實果然如朱元璋料定的那樣,當明軍一路勢如破竹,接連攻取山東、河南、山西后。元順帝於至正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夜,逃往上都。而徐達大軍在四天後才抵達。

大明洪武元年,公元一三六八年,八月二日。這絕對是值得銘記的一天,這一天徐達大軍進入元大都。失去近四百年的幽雲地區再一次歸於中原王朝。

至此朱元璋和他麾下的將士們終於完成了一次史無前例的壯舉——由南向北統一天下!


在分析為什麼朱元璋能完成這一壯舉前,戰歌想先講一個問題——為什麼古代戰爭多在北方爆發?

首先,我們古代中原王朝的最大威脅一直都是更北方的遊牧民族。為了應對這一威脅,必須在邊防沿線派駐大量的軍隊、修建大量的堡壘。

當完成這些軍事部署後,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來保證這種軍事存在。其中所需要的人力大多數必然會就近從北方各地徵發。

這樣的情況如果持續下去,必然會極大的破壞北方各地的農業生產,並且給當地百姓加上沉重的負擔;

其次,北方多為平原,人口數量多而且集中;

最後,北方主食為小麥和玉米,一年一熟。南方主食為大米,一年兩熟甚至三熟。 負擔重、人口多、糧食又不足,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北方更容易爆發戰爭。


那麼由此所造成的另一個影響就是,臨近邊防線地區的民風由於長時間處於危險之中,所以也會變得更加強悍。而從中徵召的士兵自然戰力較之其它地區也更強。

但是這個情況在元末的時候發生了改變,由於北方的丟失。這條傳統防禦線就被前推至秦嶺淮河一線,甚至是長江沿線。長時間的軍事鬥爭,自然也就為起義力量鍛煉出了足以對抗遊牧騎兵的強悍士卒。這也是為什麼元末的大起義會首先在安徽、湖北爆發的原因。

除此之外還有更加重要的一點,這一點說起來還是元朝自己坑了自己。

元朝平定天下之後,為了保證戰馬供應,不僅在南方建立了大量的牧場,還從北方調集了大量的戰馬到南方。 當起義大爆發後,這些數量充足、質量上成的戰馬就為起義軍組建一支強大的騎兵部隊提供了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條件保證。


有了充分的戰前準備、有了極其正確的戰略規劃、有了足夠強悍的士卒、有了足以同遊牧民族匹敵的騎兵部隊,你說朱元璋的北伐還能不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