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除了朱元璋,为什么历朝历代都是北方统一南方?

小小棣


十八世纪的西方有这样一种观点:北方的民族之所以强大,是由于寒冷使他们不断地运动,从而造就了坚韧的性格和强健的体魄,所以他们才能征服世界。

这种典型的地理环境论,放在当代并不吃香了。然而在中国帝制史却是存在一种规矩:南方打不过北方。这里说的打不过指的是统一分裂的国家,既最终的结果是北方政权统一南方政权。

当然,在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过程里存在反复,比如非常有名的赤壁之战,就是北方政权输了。但这只是政权分裂,诸侯割据时期的一次战争。但是从结果来说,中国古代历史确实在大多数情况下由北方统一南方。

整个帝制史从南方打到北方的大约只有朱元璋,朱元璋是史上唯一北伐成功的皇帝。其影响力之大,在孙中山讨伐清朝的时候,借鉴的都是朱元璋讨伐元朝时候打出的旗号,也从侧面说明了北伐的不易。

但朱元璋其实也是北方人,明朝是北方人领导的一次成功的统一战役。而朱元璋本人建立的政权也非常具有代表性,朱元璋在南方建都,但其实合法传递的政权只到了第二世。建文帝朱允炆,朱棣推翻朱允炆的战役就是从北打到南,朱棣继位后迁都北京。

这也符合规矩,南方建都的政权要么像宋,军事能力弱到他们自己都汗颜,要么像明,算到朱允炆,其实时间并不长,此后还有洪秀全政权等。那么,为什么历史上的感觉是北方人厉害过南方人,发多少时候是北方政权统一南方政权。

有人说,古代中国的北方比南方发达,所以具有统一的实力。

然而大江南北不过一水之隔,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

难道气候温暖、物产富饶的江南,不是更适合于发展和进步吗?

东汉时期有句谚语:谚语:关西出将。关东出相,那么地理环境对历史真的有那么大的影响吗?地理关键又是如何影响历史发展的呢?

南北的自然环境差异,首先带来的便是人的体格和物产的差异。北方人更加"大块头"。拿唐代举例,李唐皇室有着鲜卑的血统,因而他们追寻的"以肥为美",其实是指以健康甚至是健硕为美。因为北方人体格更健硕,所以他们才会习惯这样的体格,并发展为对美的追求。

而北方气候相对干旱,低矮的灌木和青草逐渐代替了在南方生长的乔木。而与草类相适应的生物,便是牛羊马等食草动物。在地球有生命以来,绝大多数生物们就一直在为了生存而寻找合适的栖息之地。而水草丰美的北方,就成了出产牛羊的宝地。

健硕的北方人遇到肥美的牛羊,能够在北方获得大量营养的他们相辅相成。同时,北方漫长而寒冷的冬季,让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为了在身体里储存足够的能量来抵御寒冷,因而他们的饭量也相对南方更大。如此,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更加强悍的北方人慢慢出现。

而在牛羊为北方人提供充足营养的同时,马匹和更加平坦的地势,也让北方人逐渐进化成了"马背上的民族"。起初人们主要将马运用在放牧上,但后来这种快捷的"交通工具"让广阔的草原上有了移动速度更快的军队。战国时期的赵国,就是因为北边与匈奴接壤,才认识到骑兵的可怕战斗力,进而学习匈奴的骑射技术,培养出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队伍。

而北方人在这片广袤天地里养成的豪放性格,让他们在军事思想上,表现出更加具有侵略性,更善强攻的特点。加上北方的游牧民族,常常要逐水草而居,养成了很强烈的机动性意识。这种意识在战场上,不仅让军队更加灵活,还有利于他们把控局势,寻找有利时机。

北方的物产加上北方人的性格,就让"侵略"和"劫掠"成了他们习以为常且非常擅长的事。因而很多时候,南北发生战争,都是北方人肩负了挑起战争的重任。

而南方所面临的环境,则和北方大相径庭。多雨而潮湿的自然环境,让密林成为大地上最广阔的存在。江河交错,湖泊星罗棋布,

活跃在其中的不是高头大马,而是尾尾游鱼和体型小的鸡鸭。

相较于北方人的牛羊肉,南方的鱼更加常见。而多吃鱼少吃陆地动物的结果是怎样的呢?看看古代日本就知道。日本长期以来都在执行"禁肉令",尤其是江户时代,这一禁令被执行得更加彻底。然而禁肉给日本人带去的,便是矮小的身材。中国古代的南方人,虽然没有日本那么营养不足,却也远远落后于北方人。

而南方的船桨和清溪、鲜花和清茶,让南方人的性格,也远不及北方人来得豪放。那吴侬软语,那水乡柔情,怎么看,都不像是适合上战场拼杀的。而这种谦逊温柔的性格,还让南方人更加保守。性格里的"柔弱"和以和为贵的文化,让南方人安心于一隅,不喜于人争抢,就更别说主动给北方人来个突袭了。

加上南方没办法给大量马匹提供足够的食物,也没办法给他们提供足够宽阔的天地奔跑,因而南方少有强大的骑兵队伍。在和北方交手的时候,南方人就只能拿步卒对抗骑兵。这就像是小孩和大人打

闹,最后被拍到脑袋的,总是小孩一样。本来,南北各有各的天地,人们都在各自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和平共处了几千年。然而随着人们从小部落发展为大联盟,从几十口人相聚为生到成千上万百姓共筑家园,人口的发展让南北,主要是北方,有了对土地和物产的更大的需求。因而在气候恶劣的时期,北方人就更容易南下。

而南北相接的边陲,绝大多数的环境都是更接近北方的。换句话说,土生土长的南方人,对戍边,甚至出城迎战,多少有些"水土不服"。再加上远离那波光粼粼的"家门口的小河",思乡情切,南方军队到达北方以后,战斗力可谓是大打折扣。折上加折,南方要在北方所向披靡,一统天下,倒像是痴人说梦了。

战斗力更强悍的北方征服南方,再正常不过。

所幸南方的文化更发达,最终,南下的北方人,还是被南方人征服了精神世界。


煮酒君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基本上都是开国皇帝先结束北方的混战局面,再跨过长江征讨江南地区,顺序都是自北向南。在首都选址上,除了偏安一隅的南宋,开国皇帝也都会选择定都北方,这是为什么呢?

在历史长河中,北方一直是经济重心

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宋代以前,北方在人口数量、耕地面积还是经济体量等方面都优于南方,经济发达的地区可以给朝廷提供更多的税收,庞大的人口也容易招兵买马。

从晋朝开始,北方陷入大规模战乱,北方人为了避难纷纷逃亡南方,历史上三次衣冠南渡才给南方迁移了大量人口,并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大量的耕地被开发出来,江南地区也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南方到了宋朝时期才开始在各方面追上北方。

北方地区靠近产马区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有步兵无可比拟的优势,不仅有居高临下的气势,而且作战半径大大增加。一代枭雄成吉思汗就是靠所向无敌的骑兵部队横扫亚欧大陆。而北方盛产良马的地区主要是与匈奴、鲜卑等胡人相邻的地区,例如凉州、幽州和并州等。

北方人还可以通过贸易买到产自西域的汗血宝马,所以北方的骑兵部队战争里十分强悍。而南方的气候不适宜养马,也缺乏辽阔的大草原。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

远古时期的部落就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中华文明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所以关中平原和华北平原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西南山区和长江以南区域在历代君王眼里只是迂回之地,入主中原的人才能称得上天子。

北方受自然因素印象

秦岭淮河是南北的分界线,南北方不同的气候和饮食习惯造就了南北差异,北方人更加高大威猛,寒冷的气候使他们性格坚毅。而南方气候温暖湿润,身材较为娇小,也缺乏北方人英勇善战的性格。南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占据着物产丰富的江南地区安心发展经济。

本妃认为:

结合以上几点,历朝历代都是北方统一南方也就不难理解,这符合基本事实。明朝朱元璋北伐成功的例子也反向证明了人口、经济和物产才是实力的根本,北方只是占据了先发优势得以被帝王青睐,而南方凭借后来居上的拼劲也可以一步一步取代北方。


正一品贵妃


这个其实很简单!

主要原因就一点,在古代北方发展得比南方好!

众所周知,虽然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的一个起源之地。

但不可置否,中国古代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长期都在北方;北方的开发利用更加的完善。

其无论是人口、耕地、还是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那都长期碾压南方。

所以我们看到历朝历代,大家都是要逐鹿中原,没说是要逐鹿岭南什么的。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

春秋战国时代,大部分诸侯国都在北方,有些国家看起来屁大点儿地方,但他们仍然拥有较为强大的军事力量。

而几乎是占据了整个南方的楚国,却大部分时间被堵在中原以外!

为什么?因为楚国看起来地盘挺大,但大部分地方都是未开发的无人区,没有好的产粮地,人口与经济发展迟迟提不上去。

在那个人口即正义的时代,除非你是游牧民族。不然无法占得优势。

而且就算是长江沿岸,由于开发利用得不完善,庞大的国土发展极其不均衡,出现了多个中心区域。虽然有点狡兔三窟得感觉。但同样这造成了力量的分散,国家权力由许多大势力把持。打仗出征那都是要看贵族们脸色,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小周朝”,国内诸侯林立。

然而即使是这样,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依然牢牢的占据强国地位,其实也挺不容易了。

再比如说东晋,其算得上一个中央比较集权的时代了,虽然大权是掌握在江左氏族手中,但比楚国还是要好得多。而且那个时候的北方,那就是乱成一锅粥,胡人人建立的国家打来打去,不停的改朝换代。

可是东晋依然长期处于一个守势,即使曾经有过桓温、刘裕北伐这样的壮举,但都没能成功。这虽然有着东晋朝内权力斗争的关系,但同时也是因为实力不足,其无论是粮饷、兵员都无法支撑其进行一个长期的统一战争。

因为当时的南方虽然经过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大部分地区依然很落后。

所以后来再南北朝时代,鲜卑人占据北方后,依然能够保持对南方政权的较大优势,甚至于后面隋朝建立,挥师南下,轻松统一。

当年隋朝灭陈,即公元589年,做过一次人口统计,隋朝灭陈前是650万户,共计33579000口人;而隋朝灭陈后,户数增加到了710万户,人口增加到了36678600人。

也就是说,当时的陈朝南方人口,也就三百来万,不足北方的十分之一。虽然由于是国家初定,加上古代交通不便,其统计难免会有出入;但这个数据也足以说明,南北区域之间的一个发展差距。

这样一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南宋,虽然经过数百年的一个发展,特别是五代时期,五月、南唐等国在南方相对安定的发育,其差距有着一定的缩小。

但双方仍然不在一个水平上!举个例子,苏轼当年因为乌台诗案惨遭流放,而这个流放之地就是岭南。这才有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

自古以来,流放之地那都偏远之地。由此说明,当时的岭南,或者说南方靠南边的大部分地区,依然发展得很差。

而到了南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经济重心成功南移。元朝的末年的朱元璋时代,那已经是要钱有钱、要人有人,有着北伐的基础了。

那一切就都比较好说了!

当然了,这还有着很多比较次要的客观原因。

比如说地域差距,南方多水系、多山地、人口相对分散,难以组成相对集中的势力集团。而且南方不是产马地,在古代骑兵为王的时代,南方军队面对北方军队是有劣势的。

就拿朱元璋来说,北方的元朝统治者陷入了长期的内讧,一直在打内战,使得朱元璋安心的打怪升级之后,一路向北,大获全胜。

不然的话,估计也没那么容易。

但是到了热兵器时代,你就可以发现,已经发展占优的南方军队,逐渐了占据了上风。这个看看近代的战争就知道了,从北伐到抗日战争,南方军队都有着亮眼的表现!

所以,所谓的民风彪悍,这个不能成为理由,南方人也不比北方人弱!


白话历史君


第一,自古以来,中国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中原一带,开发最早,最早成为产粮重地,经济重心,也是集聚大部分人口,盛产人才,交通也比较畅通。而且因为大多数时候,北方多战争,比较盛产强悍的将士。南方大多数时候,比较安逸少战乱,不太想打仗。

第二,论人种,北方相对南方,要高壮粗豪点,南方人相对矮瘦些,也没那么彪悍耐战。冷兵器时代,打架拼的就是力气。

第三,论马种,越往北,马匹越优良,更高壮善跑,耐苦寒,越南就越矮劣。而且北方有相对开阔地形,特别是草原那带,草原盛产良马。

第四,论气候,北方气候相对恶劣些,南方气候温和些。所谓越恶劣,就越彪悍。北方人虽然也不太适应南方,有些水土不服,但南方开发多年后,没那么多瘴气,加上药物尚可克服,但南方人就很难适应北方的寒冷气候。

简单地说,其实就是以前北方的兵马钱粮都比南方多,而且精兵健马大多集中在西北和东北。直到南宋之后,南方才彻底成为经济重心和产粮重地,集聚大部分人口,到元朝实行全国养马,火器也逐渐盛行起来。到此,南方的兵马钱粮才比北方多,火器也不少。也因此,明朝就真正有了北伐成功的条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北伐成功的。


阿立说史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历代多有北伐,只有朱元璋的北伐成功。究竟什么原因呢?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原因。

北方开发较早,经济实力一直超过南方,经济重心转向南方最终完成于两宋时期。这决定了北方更有经济实力建立一支强于南方的军队。其次南方军队征战到北方不习水土,不适应北方寒冷的气候,这也是原因之一。

再次北方人体质要强于南方人,更重要的是北方产马,适于组建強大骑兵。在冷兵器时代,大多数时候骑兵是南方步兵的噩梦。另外打仗乃是打的后勤,南方向北方运粮耗时耗力殊为不易。南方向北方运粮在没有海运的情况下只能借助京杭运河。极易被北军截断粮道,导致失败。朱元璋北伐成功也不是偶然。首先朱元璋扫平南方群雄,军队久经战阵,战斗力强,士气高昂。其次元末统治腐败,上下离德,人民起义风起云涌,沉重打击了其统治,为北伐胜利进军提供了保障。再次采取了正确战略战术。另外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傅友德乃是久经沙场的不世出名将,元军则将才凋零,仅有扩廓帖木儿一人,并且蒙古铁骑已不复当年之勇已不能抵挡北伐大军。


惜缘2004830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是很笼统的一种说法。我们来分析一下几个大一统王朝是怎么统一天下,

秦,崛起于关中平原,就是今天的西北地区,也算是由北向南,只是那时候的南方地区多为未开发的地区,肯定是不能和北方比的。

我们可以看看那是的势力范围图,南方几乎是没人居住的区域。

汉,和秦一样,崛起于当时肥沃的关中平原,最后统一天下。

再看看汉初分布图,南方地广,但是城池少,人口少。


西晋,典型的北方王朝,司马家篡位后先灭位于西南方向的蜀国,再灭位于东南方向的吴国,也是典型的北方统一南方。

同样北方城池明显多于南方。

所以,从这三个王朝,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为什么北方能统一南方,而南方不能统一北方,原因很简单,北方人口,经济都高于南方,南方虽然地域宽阔,但是多为未开发的不毛之地,所以,那时候南方肯定不能和北方叫板。

我们再来看看,西晋之后的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这时期多为南北对峙,因为人口南迁的关系,所以南方开始大力发展起来。

但是也多为长江流域,不是很靠南的地方。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了隋灭南陈,所以我们又要问,为什么人口南迁,南方还是打不过北方?因为虽然南方已经开始发展,但是人口,经济,肯定还是不及已经发展了数千年的北方,再加上南方经历了侯景之乱,实力被削弱,所以更不是北方的对手。不过我们可以看出,这时候北方也能很轻易的再打败南方了。



我们继续看隋朝以后的唐朝,唐朝李家同样崛起在关中平原,最后统一天下。


我们可以看一看这一时期的诸侯割据图,这些势力所在地多为长江以北,黄河以南,这些都是那时候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

到宋朝时,同样也是位于北方的政权打败南方政权。

我们可以看出,同样是人口,经济集中的地区,打败了经济人口不是那么集中的地区。

但是宋朝没有收回燕云十六州,所以北方防御不能和其他朝代相比,最后被北方崛起的金打败,宋朝中心被迫南迁。


到最后南宋被元朝灭亡,可以看出,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住在靠北方地区的中原人被往南方赶,从宋朝开始,才开始真正的开始发展南方。
最后到了明朝的时候,我们可以看以下的地图,这时候的南方的人口,经济都可以和北方比肩,甚至可以说,南方从那时候开始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所以说,为什么只有朱元璋实现了南向北的统一,最重要的,几次大的南迁,使经济中心的南移。

那些说北方人比南方人能打,彪悍,北方人吃肉,南方人吃米,或者说南方人软弱,北方人强硬的纯粹无稽之谈。

当然,时势造英雄,能统一天下的人,肯定是有智慧,有进取心的人。


有趣影视共享


中国古代的南方和如今的南方并不是一个意思。

前朝以前,南方属于蛮荒之地,两汉时期,南方先后建立自己的地方政权,而汉朝,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统治过南方。到宋朝,南方还不是真正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当宋朝时期,北部边陲的契丹、党项、女真先后崛起,并且大举南下进攻,宋军无力抵挡,只能讲中心转为南方,大力发展南方。

随着北宋的逃离,逃离中的建设,逐渐形成了另一种统一,即文化上的统一。这一点,功高盖世,虽说被打的也挺惨。这一点是文化上的传播,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传播,同时融合长江流域的文明。

古代大一统的朝代都偏爱长安洛阳,很多朝代都定都于这两个城市,定都于此,象征着正统。由此,也决定了经济命脉在北方。

再说说这个标题,由北方统一南方,严格来说北方统一南方的朝代只有元清两朝,元朝骑兵蒙古,清朝起兵东北。而明朝是从南方统一到北方,朱棣是从北方打到南方,没改朝换代,就不算在内。而秦汉隋唐几乎都是自西向东,由关中取天下。秦朝储罐,统一全国。联军灭秦,是自东向西。随后楚汉争雄,刘邦地处汉中,而项羽在鹏程,其实相对来说相遇是在东方。而隋朝前身是北周,在向前看是西魏。隋朝的统一是自西向东灭北齐,然后向南灭陈。唐朝同样差不多,李渊太原起兵,入关建立大业。

而宋元明清时期,宋朝时期,女真是在大辽国东北部崛起,然后灭掉辽国南下,南下灭了北宋,事实上最终也没能形成大一统。紧跟着蒙古崛起,几十年的时间,南下统一。其实此时才能真正看出,北方军队战力强于南方的也是这会儿的南北概念才相对和现代接近。到了明朝,朱棣北方起兵造反,北军的实力是远远超过南军。朱棣是个将才,而北军同样虎狼之师,朱棣驻守边关,同时麾下还有众多蒙古骑兵。那么战力就是南军无法相比的。


军武文斋


这问题很有意思,明明长江流域的远古文明较黄河流域的文明有过之而无不及,但黄河却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明明起源于长江流淢的雌雄一对凤凰图腾,在与黄河流域的龙图腾碰撞后,兑变为龙凤呈祥了!这也是黄河对长江的统治,北方对南方的统治史也是中华统一融合史!

其实长江与黄河流域自秦始皇统一后基本上就形成了汉民族的主体,以此而中心,不断向南扩张,有秦之前,岭南广柔的土地实属蛮荒之地,其也被称南蛮!

北方被称为“寇“的游牧民族彪悍,善骑,好掠!原因也很简单,北方荒凉,资源乏,冬季不长!而南方农耕社会,定居,物产足,安逸不好斗,久而久之,能忍则忍,各自自扫门前雪!

汉文化的魅力在安居乐业的农耗文明中逐翼丰满!一方面汉文化对外民族的吸引,另一方面汉文化对外来文明的吸收,以两河流域为中心的汉文化成了大熔炉,外来文化不管如何强大终究会被汉化!


皓玮冯建华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很多人都从经济文化来谈这个问题。

我来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说说这个问题。 先说一下什么是地缘政治他是 政治地理学说中的一种理论。它主要是根据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又被称为“地理政治学”。明白了就是当年一个地理学家用地理知识来解释政治事件,为什么这个地方总打仗,为什么这个地方的人总打赢。

作者所谓的南方是我们常说的汉地18省了。 自古以来,中国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中原一带,开发最早,最早成为产粮重地,经济重心,也是集聚大部分人口,盛产人才,交通也比较畅通。可以说是人杰地灵 ,是东方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世界的中心。可是从地缘的角度来说太差了。 南方被西藏高原,蒙古高原所包围。东北平原的地势也比南方高的多。整个汉文明被少数民族的政权所俯视。打个比方说,汉族有钱住北京四合院,满洲人,蒙古人, 藏族人穷,住的楼房。但是他们天天的偷窥你,汉族人不满就得爬楼梯去打他,等你上去了,人也累了, 没劲打了。少数民族要打你,从楼上跑下来,一点不累 轻松KO你。再想想瀑布,都是从高往下流,就有排山倒海的气势,这就是战略优势。 地缘政治虽然是外国人提出来,但是我们中国人很早就已经意识到地势地理对整个战争走势和战略(不是战术)有着致命的影响。 我举3个例子

一, 我们古代就有 从北往南打叫南下,从南往北打叫北上。 通过上和下两个字,古代人就已经很好解释了什么叫战略优势。少数民族政权一生来就有战略优势。

二,我们有个成语叫逐鹿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这个中原指的是河南省一带。在汉地中河南是地势最高的,得到中原就得到了战略优势。

三,西藏为什么对我们那么重要。印度平原是在西藏高原之下,我们是俯视整个印度,可以这么说,我们对印度具有绝对的战略优势甚至可以说不败之地。如果真的爆发战争,我们是海拔5000米的高度冲到0海拔,而印度是0海拔地区爬上来。

所以印度就相当于中国的南方,我们就相当于中国北方。

我传了两张图片希望能完美的解释地缘优势。



Johnny亲王


公元一三六七年十月甲子,曾经的淮右布衣,当时的吴王朱元璋平静的站立于高台之上,准备宣读那篇名垂青史的《谕中原檄》。

只是表面的平静难掩心中的激动,往事的一幕幕快速在朱元璋脑海中闪过。是的,他应该激动,也绝对值得骄傲。曾经的放牛娃,即将成为这个天下新的主人。

但是此刻的朱元璋来不及激动与骄傲,因为他和他麾下的将士们即将进行一次光荣而伟大的征伐;因为他们将收复汴梁,拿下大都;因为他们将因此在青史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朱元璋对于这次北伐的准备早在攻下集庆路后就已经开始了:

至正十九年(1359年)九月朱元璋派遣千户王时由海路秘密前往元大都,探听元朝廷的情况。然后一路向西详查山川地理及察罕帖木儿、李思齐的军马情形;

至正二十一年八月,朱元璋派遣督事汪河至山东了解地形及各部元军之间的关系;

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又派遣汪河前往河南。但是这一次出了意外,汪河被王保保扣留于陕州。

任何军事上的胜利都不是我们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成功的背后是有无数人在默默的出力。

如果没有朱元璋提前做的这些准备,明军的北伐也不可能进行的如此顺利!

战前规划

北伐前朱元璋召集众将及谋士召开军事会议,商讨进军方略。

常遇春首先说道‘如今兵精粮足,士气正盛,宜直捣大都。大都既定,其它地方可一鼓而下。’

听了常遇春的建议,朱元璋略加思索,然后对众人说‘元建大都已有百年,城防坚固,一时必然难以攻下。如果我们长时间顿兵于坚城之下,要是被敌人截断粮道,再被敌人援军四面合围,其后果不堪设想。’

紧接着又说‘我意先取山东,断其屏障;后取河南,斩其羽翼;最后再攻取潼关,占据其门户。三面围定,则大都可不战而下。’

后来的事实果然如朱元璋料定的那样,当明军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取山东、河南、山西后。元顺帝于至正二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夜,逃往上都。而徐达大军在四天后才抵达。

大明洪武元年,公元一三六八年,八月二日。这绝对是值得铭记的一天,这一天徐达大军进入元大都。失去近四百年的幽云地区再一次归于中原王朝。

至此朱元璋和他麾下的将士们终于完成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壮举——由南向北统一天下!


在分析为什么朱元璋能完成这一壮举前,战歌想先讲一个问题——为什么古代战争多在北方爆发?

首先,我们古代中原王朝的最大威胁一直都是更北方的游牧民族。为了应对这一威胁,必须在边防沿线派驻大量的军队、修建大量的堡垒。

当完成这些军事部署后,就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保证这种军事存在。其中所需要的人力大多数必然会就近从北方各地征发。

这样的情况如果持续下去,必然会极大的破坏北方各地的农业生产,并且给当地百姓加上沉重的负担;

其次,北方多为平原,人口数量多而且集中;

最后,北方主食为小麦和玉米,一年一熟。南方主食为大米,一年两熟甚至三熟。 负担重、人口多、粮食又不足,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北方更容易爆发战争。


那么由此所造成的另一个影响就是,临近边防线地区的民风由于长时间处于危险之中,所以也会变得更加强悍。而从中征召的士兵自然战力较之其它地区也更强。

但是这个情况在元末的时候发生了改变,由于北方的丢失。这条传统防御线就被前推至秦岭淮河一线,甚至是长江沿线。长时间的军事斗争,自然也就为起义力量锻炼出了足以对抗游牧骑兵的强悍士卒。这也是为什么元末的大起义会首先在安徽、湖北爆发的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更加重要的一点,这一点说起来还是元朝自己坑了自己。

元朝平定天下之后,为了保证战马供应,不仅在南方建立了大量的牧场,还从北方调集了大量的战马到南方。 当起义大爆发后,这些数量充足、质量上成的战马就为起义军组建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提供了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条件保证。


有了充分的战前准备、有了极其正确的战略规划、有了足够强悍的士卒、有了足以同游牧民族匹敌的骑兵部队,你说朱元璋的北伐还能不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