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實用帖!135膠片相機購買指南

最為先進,也最為適合新手入門的相機類型,大多數日系單反相機做工合理,機械性能可靠,從上世紀60年代末到2000年,不斷推陳出新與技術迭代,在膠片攝影最輝煌的末期,單反相機已經是當之無愧的性能王者。

憑藉結構上的固有優勢(無視差、可景深預覽、所見即所得),單反相機也是大家入門膠片攝影的首選。很多膠片單反相機也十分廉價(特別是日系廠的每一世代次旗艦或中端級,十分划算),值得大家考慮。

CONTAX 康泰時

CONTAX是日系相機裡的貴族。

之所以叫貴族,就是因為當初的售價就很貴。RTS3發售價是35萬日幣——這在今天相當於兩萬多人民幣,同時期的尼康佳能只敢賣其1/2左右的價格。

但日系廠家中最好的細節,以及令人口水的Zeiss鏡頭群(當然,也都很貴)都值得稱道。

CONTAX是京瓷和蔡司合作的產物,其膠片單反產品線開始於75年的初代RTS(Real Time System)。當時的主流技術是自動曝光的手動對焦相機。更早的話,則是Yashica,我猜你們都很熟悉Yashica的124G(一臺非常不錯的雙反相機)。CONTAX單反相機使用C/Y卡口,後來的Yashica相機則承擔起了低端產品的作用,在市場上,你會發現可以混用的,皆是C/Y口的鏡頭,它們有些標註著Yashica,有些則標註著Carl Zeiss,當然,後者貴多了。

第一代手動旗艦是RTS,後續則是RTS2,RTS3,整個系列都擁有極佳的性能和非常不錯的做工,操作感好,相機整體十分精巧。RTS是全系都是電子快門相機,這點到了幾十年後的今天來看,成了個“可靠”的優秀點。

實用帖!135膠片相機購買指南

RTS3代表了CONTAX單反的操作理念:直觀且優美


RTS3,它可以認為是日系手動對焦單反的極限產物,撇去吹得神乎其神的真空吸附後背,其性能、人機交互已經達到了巔峰,所適配的C/Y口蔡司也是滿足一切對畫質的需求。而且我不知道為什麼這機器在國內目前並沒有被炒上天價(至少我覺得這機器有資格賣到F5的價)。

RTS初代的發售時間過於久遠,相比較來說,RTS2也是這個問題,如果有購買RTS系的打算且不願意砸錢買RTS3,那可以考慮RX或者ST。

Aria,被人詬病之處是塑料件的使用——現在看來其實根本無需擔心。你的相機甚至更輕了。它可以看作是ST的性能再次閹割版。

ST,基本上可以認為是RTS3化簡版,而且這個閹割得十分小:1/6000s快門(雖然只能工作在Av下,撥盤上是1/4000最快)以及基本齊備的功能,嫌RTS3價格貴了?那麼試試ST。

AX,非常奇怪的可以使用“平移膠片所在位置來達到自動對焦”的MF相機,儘管它依舊使用C/Y接口的手動鏡頭,但它可以使用自動對焦功能。但速度緩慢且可靠性低算是硬傷,現在不建議購買。而且,AX的體積非常龐大,笨重。

RX,非常有意思的機器——因為它具有電子合焦提示。相比於RTS3,RX砍掉了使用率超低的1/8000快門,其實是實惠之選。但需要注意,RX2並沒有電子合焦提示。反而砍掉了電子合焦提示,重新回到了裂像的合焦確認方式。但其他機能基本是從RTS系下放而來。

N1/NX,從機能上看,NX是N1的簡化版。採用了全新的N卡口鏡頭系統(但保有量低,且十分昂貴),是自動對焦的CONTAX單反,在N1/NX誕生沒多久後,京瓷就結束了CONTAX品牌下的相機業務,十分令人唏噓。如果你要自動對焦的蔡司單反膠片機,它可以說是唯一解。或好或壞都是它,目前機身並不值錢,收藏價值大於使用價值,因為鏡頭著實少。兩者的區別主要還是在快門組件/五稜鏡視域上的小差別。

Canon 佳能

數碼時代的一哥。佳能在膠片單反上起步相對較晚。

佳能的膠片單反大致可以劃為兩個時代:手動對焦的FL/FD系統和EF系統。

早期的Canon試驗性地在1959年開發了單反系統,稱之為R系統(有別於Leica的R系統),後來很快進化到FL系統(1964年),隨後很快地被FD系統替代(1971年)。在進入FD系統後,佳能總算跟上步伐,發佈了可以和其他主流廠商一較高下的旗艦級膠片相機:F-1,也伴隨著其三次進化:F-1n,new F-1(怎麼感覺怪怪的)。

以當時的眼光看,FD卡口是先進的,通過複雜的卡口界面,鏡頭可以用完全機械式的方式向機身傳遞光圈等信息,也可以完成TTL,光圈收縮等機能。F-1也是當時Canon以nikon F為假想敵製作的頂級機械單反。

但如同你所見的一樣,F-1誕生年代久遠,快門速度或多或少有不準確之嫌疑,但new F-1採用了半電子半機械混合式快門,可靠度大大提高,但需要注意的是,F-1最高快門速度1/1000,稍有不足之嫌,到了new F-1,快門速度也順其自然來到1/2000,日常的話基本不會有問題了。測光方面,new F-1使用更換對焦屏的方式來變更測光模式,F-1則存在測光老化的問題。如果是想體驗FD/NFD鏡頭群,建議以new F-1作為首選,不僅做工優秀,也算是搭載了佳能同世代最好的技術和最端正的態度以及毫無保留的做工。

實用帖!135膠片相機購買指南

New F-1大家族


FD系統下,也有包括55/1.2 SSC Asph這樣的優秀鏡頭可供把玩,到了末期,NFD下也有“L”級鏡頭,紅圈啥的傳奇就此開始譜寫。

F-1,初代旗艦,但購買價值很低。

new F-1,價格過高,機器的經典地位毋庸置疑,但從實用角度來說,A-1可以圖個實在,T系列可以圖個先進。

A-1,是FD系統下的二當家。電子化快門,支持好用的光圈優先功能。但存在快門嘯叫的通病,最高快門速度1/1000。

AE-1 Program,可以視作A-1的後期簡化版,快門速度1/1000,稍稍有些不夠用。

AE-1,沒有光圈優先,最高快門速度1/1000,保有量大,價格便宜,但亦存在快門嘯叫的問題。

T-90,非常有趣的機型——在它誕生的年代裡,Canon早就一門心思撲在EOS上了,這是佳能後期的T系列(用戶友好系列)的最後一款,也是最頂級的相機,支持FD卡口系統,機能遠超new F-1等F和A系列機身,在功能上是FD卡口相機最強、最智能的。極為優秀和智能的測光組件以及94%的視野率、最高1/4000的快門速度。基本上,你可以將其視為去掉了對焦組件,支持FD系統的eos-1n或者1v。退而求其次也可以試試T80。考慮到值得一試和好玩的FD鏡頭群,T系列具有極高的實用價值,前提是你能接受它的外觀。

接下來就是全自動的EOS系統。EOS系統的最大優勢就是可以直接可以接駁數碼時代的EOS相機鏡頭,從保有量超大,畫質優秀的EF50/1.8II,到各類副廠神通都可以。

實用帖!135膠片相機購買指南

膠片機中的數碼機,EOS-1vHS


EOS相機基本上都是全電子設計,從初代旗艦EOS-1開始,EOS相機被劃分為三代,初代是單點對焦系統,第二代則是5/7點,第三代是以EOS-1v為代表的45點對焦模塊。

EOS-1,對焦系統羸弱,但操作感很棒,是canon的第三代旗艦級專業機。

EOS-1n,EOS-1的改進型,具有一定的購買價值。在和EOS-3售價接近的情況下,它的機能是不及EOS-3的。

EOS-3,EOS-1v的馬甲試驗機,性價比不錯。使用性能基本等同於EOS-1v

EOS-1v,不差錢的終極選擇,地球上性能最強大的膠片單反相機之一。(實際上能和其並稱的,也就只有nikon F6)最好的測光組件和能打翻5D2的對焦組件,2002年發佈的1v在除了拍攝介質外,它一度不落後於任何數碼相機約十年之久。

EOS-5,眼控對焦極為雞肋,但除此之外,它是一臺很有收藏和把玩價值的相機,如果你不考慮它的眼控功能,在實際拍攝中它也能堪重任。它的機能介於EOS-1和EOS-1n之間。由於發佈時間較早,不如EOS-7來得實在(EOS-7也有眼控功能,或者可以價錢買EOS-3)

EOS-7,亦被稱作EOS-30,如名稱所見,是EOS-3的化簡閹割版,但一刀切得有些狠。

EOS-300/300v/300x,這是最後期的廉價機型,甚至採用了塑料的卡口——不過這也恰恰使其成為一臺極好的試水機器。甚至你還可以試試更為縮水的EOS-3000系,最後型號為EOS-3000v。


NIKON 尼康

下面請出佳能的歡喜冤家:尼康。

尼康的膠片時代單反全部都是F卡口,不過也並非完全沒有問題:最早期的尼康鏡頭(如Auto標記)依舊需要用銼刀改一下才可以裝在後期機身上。但總的來說,尼康的F卡口是一個龐大、可玩性高、保有量大的系統。

尼康的型號很好認,頂級機從F1一路到F6。

從實用的角度來說,手動玩家選F3,自動玩家選F5或F6,由於對焦馬達在機器上(螺絲刀)的緣故,尼康的F口自動鏡頭用在手動機器上雖然可以使用,但基本上就是個災難——而且從G頭開始,甚至連光圈也不可調了。需要注意的是F4並不支持使用G鏡頭,所以F4的購買價值很低。

實用帖!135膠片相機購買指南

上過太空的大F,Photomic FTN型+卷片馬達


F,即大F,各方面和佳能的F-1接近。大F提供了最快1/1000的快門,令人讚歎且堅固的金屬機身。F的五稜鏡是可以拆卸的,沒有測光頂的被稱為F,而有測光的,則是F Photomic,包括測光方式的改進,最後期型被稱為F Photomic FTN,但它們都使用了硫化鎘作為測光元件,在約50年後的今天,難免不準確。如果願意使用外置式測光表(甚至手機),那麼買不帶測光頂的大F,反而是最直觀、最原汁原味的選擇——如果是從收藏和把玩的角度來說。

F2,自帶測光且快門速度升到了1/2000,但直到F2 Photomic SB,才改用SPD作為測光元件,購買時需要注意。最後期型被稱為F2 Photomic AS,是採用SPD並支持AI鏡頭的F2,包括之前的SB在內,比普通的F2要靠譜。

F3,兼具收藏和實用價值的專業級手動F,首先是配備了好用的光圈優先。其次F3HP是F3的高眼點版,是眼鏡用戶的福音。F3AF就算了,不太聰明的一臺相機——當然其實都是F3的互換型號。F3也是手動對焦旗艦級的最後一款,藏用皆宜。

從這時候開始,尼康的次旗艦甚至入門級單反相機也有了購買意義。

FM,全手動全機械,電子部分僅用來測光,最高快門速度1/1000,可以當作F Photomic的化簡版。它的誕生意義是為了接替Nikonmat FT。

FE,配備了測光,在定位上是比FM要高的,E是電子的意思。FE具有可靠的光圈優先功能,其測光組件是SPD,比CdS可靠性高了很多,是實用型的廉價型F。

FM2,快門速度來到1/4000,非常先進。一直生產到了2001年,FM2可能是最暢銷和長壽的尼康相機。但依舊沒有光圈優先。它是功能最為完備的全手動F,從使用的角度來說,FM2大於初代大F,甚至F2。從FM2開始,接下來很多相機都具有了購買價值。

FA,非常不錯的相機,具有P,A,S,M檔,快門速度1/4000最高。定位上比FE2稍低。

FE2,實際上是改進快門組件的FE,外觀上接近FM,但從市場價格上來說,遠比FM2值得。

FG,入門級的F,但依舊配備了群眾喜聞樂見的光圈優先,不過快門速度只有1/1000,值得購買,因為便宜。

FG-20,取消了P檔的FG,縮水型FG。接下來,尼康開始進入自動對焦時代。

F-501,初代AF機種(如果不算F3AF的話),兼具復古與現代的美感——不過依舊不支持G頭,對焦很慢,外型則是機械年代的保守感。

F-801,是501的升級型,支持1/8000快門。對焦速度也比F501好很多,但是F801依舊不能用G鏡頭(AF-S)。

F4,優缺點很明顯,除了不能用AF-S外,是完美的F型號——當然對焦速度有些慢。

F90,很具有性價比的機器,但實際上價格也被炒高了,電子性能在F4到F5之間。它是F-501的繼任者。那F-801呢?它的下一代叫F80。但依舊不能用G頭,注意,F90其實是次旗艦。

F70,是F90的閹割版,不支持手動鏡頭測光,非常討厭。

F5,支持了G鏡頭,但可惜的是F5是電池手柄一體式設計。不能像隔壁的EOS-1三兄弟們輕裝上陣。操作感、持握等都屬於一流水平,唯一的缺點是膠皮起來,見過很多臺都有的通病。

F100,尼康系浪射流的夢幻相機,支持G鏡頭,性能強大且重量合理,現在價格可不便宜。1999年誕生的F100對手是隔壁的EOS-3,基本紙面性能是不輸旗艦級的。

FM3A,被電子化武裝過的FM2,但總體來說情懷溢價過高的一臺機器。

F6,怎麼說呢,容易被遺漏的王者。終於可以像隔壁的EOS-1三兄弟那樣輕裝上陣了,但是可惜佳能那邊已經沒有產品回應F6了。


PENTAX 賓得

油漆廠在膠片時代非常硬核——其實也沒有啦,因為專業相機其實只做了一臺LX。但鏡頭群倒是挺齊全的,只是拿來拍著玩,不管是PK系統下的M頭,A頭,還是FA頭,都是頗有些意思的。鏡頭群方面如果是K1的情懷用戶,還是有不少頭可以用的。在新鏡頭的支援方面,賓得比尼康好一些。

實用帖!135膠片相機購買指南

PENTAX ME super


賓得的卡口向下兼容性其實很不錯。早先時代的分類也很簡單,K系列,M系列,A系列,P系列是手動相機。後續的SF,Z,MZ系列則是自動對焦相機。賓得的人機交互總體來說完全不遜色於尼康佳能,但在競爭上,一直與兩大廠保持錯位競爭的關係(從不開發旗艦機以及非主流焦段定焦上就能看出來)。正因為如此,Pentax在每一世代內的機器,定位混亂,分類複雜,同時,Pentax的機器都帶有強烈的個性特質,是很有趣的機種。

K2,K2是K系列的旗艦級相機(如果非要有個旗艦的話)。在結束了M42時代之後,賓得開發了K卡口,實際上,賓得K卡口最早期的K鏡頭在設計上跟M42年代的s-m-c沒有什麼區別。賓得官方也提供M42到K卡口的轉接器,是非常畏首畏尾的操作。但K2這臺機器本身地位還是有的,它是K卡口的第一代旗艦。1/1000s的快門以及大量的經典手動功能,讓它怎麼看都覺得是F-1,大F的對手,但實際上並不是,它比人家遜色一些。但它使用了SPD測光元件和電子快門,是堪用的。特別值得一提的是,K2有光圈優先,可以說領先時代了。

KX,使用了機械快門和SPD測光元件

KM,CdS測光元件和機械快門。考慮到接近KX的售價,KM是完全沒有購買價值的。

K1000,砍掉各種花哨功能只剩下基本功能的KM。K系列這一代,KX和K2比較有購買價值,特別是K2,收藏使用皆宜。

ME,從ME開始Pentax開始進入M時代,M時代的機器小巧而精緻,與K系的傻大粗以及硬朗完全不同。ME是沒有M檔的,它只能工作在光圈優先下。最高快門速度1/1000顯得並不是很夠用——那請購買快門速度來到1/2000的ME super。

MV,包括後續的MG都可以視作ME的廉價版,快門速度1/1000。M這一代實用性最高的還是ME super。

MX,M系裡很特殊的機器——因為除了它,M系都是光圈優先機器,但MX確是全手動的。它更像是KX的後繼機種——甚至可以說只是小巧了的KX。

LX,M時代的旗艦,各種讚美溢於言表,但它更像個藝術品,適合把玩,不適合拍。它替代了K2,同級別的對手包括new F-1,F3甚至是RTS。

super A,到了A時代,賓得開始給鏡頭增加觸點,為的是傳遞光圈信息。super A提供了PASM的曝光模式,但曝光補償只有整檔。最高快門速度1/2000。不夠用?請買LX。

program A,是super A的簡化版,降低快門速度到1/1000,取消快門優先模式。

A3,乾脆連曝光補償都被砍掉了,不推薦。接下來的P系列更是各種閹割簡化,十分不推薦。

SFX/SFXN,賓得最早期的自動對焦機型,內置閃燈,怪異的結構——實際上好評也不多。熱靴位於手柄上方,這種把120設計思路帶進135系統的做法,也就只有左右逢源的賓得乾的出來了。

PZ-1,使用了二代對焦模塊的自動膠片單反,旗艦級。但生不逢時,1/8000快門,硬指標完全可以對標美能達、佳能與尼康。

MZ-M,最後的手動對焦機器,實際上就是去掉自動對焦功能的MZ-5,是一臺值得購買的相機。

MZ-S,賓得最末代的旗艦級膠片機,但機頂的設計依舊十分奇怪(包括圓形肩屏和一個複雜且難以理解的轉盤),1/6000的最高快門速度,小巧可人,操作有些彆扭。

MZ-3,簡化版MZ-S,操作上比MZ-S直觀,並且依舊小巧可人。

*ist,是真正意義上的最後一臺膠片機。搭配小巧的FA limited,具有極佳的便攜性。至此Pentax的膠片相機就沒有後續產品了。

Minolta 美能達

算是膠片時代的日系四大之一,在AF起步時期彎道超車,AF膠片單反時代貢獻了非常多且非常優質的作品。但在手動時代,似乎minolta的光輝被一臺X700全部壓住,但並非如此,Minolta製作單反膠片相機的歷史足足可以追溯到五十年代末期,在長達約五十年的競爭中,美能達做出了很多很不錯的相機。

實用帖!135膠片相機購買指南

“豆瓣神機”X-700


早期的美能達單反幾乎都是SRT的各種衍生型號,現在看來SRT基本可以認為是沒有實用價值的。一切直到一款叫XK的相機發售。

XK,也被稱為XM(部分地區/市場)1972年發佈,最高1/2000的快門,電子控制快門,SPD測光組件,基本上就是對標那幾個老傢伙:New F-1,F3之流。

XE,XK的簡化版,XE厲害之處是它促成了Leica R3。1/1000快門,現在看來是一款不落伍的相機。擁有實在的光圈優先。

XD,1977年誕生,在XE的基礎上追加了快門優先。快門速度依舊1/1000最高。

XG,通過砍掉XD的快門優先——當然這不等同於XE,因為XG的機身更小巧。來得到的簡化型XD。

X-700,包括後續的X-500,X-9(最後期機型)等都是一系列換湯不換藥的作品:經典而必要的手動操作,最高1/1000快門,光圈優先的實用模式。採用MD鏡頭系統。隨後美能達開始了自動對焦單反的研發,並且是日系廠商中對手動對焦單反拋棄最快的。

a9000,跨時代的第一臺自動對焦單反。非常有趣的是,雖然a9000提供了連續和單次的自動對焦,最高1/4000的電子快門,但它竟然是手動過片的。換句話說你需要拍完一張自己拉過片杆。同系的7000,5000則是逐漸簡化而來,到了5000,則乾脆連光圈優先都砍掉了。不論是9000還是7000,能收到合適的都很不錯。5000則連曝光補償都沒留下,可操作性並不高。

Dynax 7000i,第二世代的主力機種,後期有升級快門速度得到的8000i,也有各種減配得來的5000和3000,7000i擁有更好的AF性能,支持內置對焦馬達的鏡頭,使用A卡口,但不能使用通用閃光燈。

Dynax 7xi,第三時代主力機種,和第二世代不同的是,7系沒能扛起旗艦的大旗,這一代還有Dynax 9xi。9xi是第三世代的旗艦,目的是對標EOS-1這樣的機器。1/300的同步速度,1/12000的最高快門速度都成為了傳說。9xi和7xi擁有幾乎一樣的對焦模塊,但在同時代中,他們的AF性能是最好的。

a9,最後的旗艦,在規格上a9與a7接近,從實用的角度來說,a5也值得考慮。他們都是最優秀,最後期,也是最先進的自動對焦膠片單反。如果你擁有之前索尼的微單、單反遺留下來的鏡頭群,a5 a7都是非常好的機器,因為可以直接接駁使用。

OLYMPUS 奧林巴斯

奧林巴斯在膠片單反時代的產品談不上豐富。說穿了,它是個二線廠商,但又不像CONTAX有蔡司爸爸加持與天生的貴氣。

實用帖!135膠片相機購買指南

OLYMPUS OM


奧林巴斯相機,生來就和群眾打成一片。奧林巴斯的相機,說來說去,最值得討論的,就是OM1/2/3/4這四臺相機。總體來說,奧林巴斯的相機在手動時代強調小型化,光學性能方面還是遜色了一些,但OM鏡頭群也算是好買。從做工和結實程度來說,OM系列都沒法和前述五個品牌的旗艦級相提並論,但作為“我們不一樣”的合適選擇,奧林巴斯值得關注。

OM-1,是系列的先行者,最早開發的OM-1採用了不靠譜的CdS測光元件和同樣不靠譜的全機械快門,同時也沒有光圈優先,小巧精緻但其實也挺容易壞的。

OM-2,謝天謝地,在測光靠譜的同時,OM-2提供了光圈優先功能,同時也配備了電子快門,可以視作電子化的OM-1,但可惜之處在於:最高速度只有1/1000,有些時候你懂的。

OM-3,機械快門,但提升到了1/2000,沒有了光圈優先功能。

OM-4,全能機型,有A檔,1/2000快門,電子快門,可靠的測光元件。

OM-707/101,OLYMPUS在進入AF時代時曾有過一些掙扎。707是奧林巴斯唯一的一臺自動對焦膠片單反。購買意義其實不大,因為鏡頭實在難尋。而101則是砍掉對焦組件的101,不過它卻並不能使用老手動OM卡口鏡頭——使用按鈕來手動“自動”對焦,操作非常詭異和**,現在看來根本無法理解。

但不得不說,奧林巴斯還有一個半幅的Pen-F系列,可惜這個Pen-F系統在OM發佈後就停止了繼續開發和販售,大多數Pen-F相機的狀態和功能都比較慘烈,快門速度、測光也都難以保證,所以不做推薦。

後期奧林巴斯便一頭扎入了不可換鏡的膠片單反的開發,也誕生過一些堪用的機型。但基本上都是機身上套了一個旅遊頭的機型,在這個畫質為王的年代,著實沒什麼好多說的。不過在袖珍相機和大型旁軸相機方面,奧林巴斯可圈可點,我們後面再說。

Leica 萊卡

萊卡是相機界的奢侈品——但這也並不是一直以來就是這樣的。在上個世紀,尤其是膠片機和MF的年代裡,萊卡積極地和其他廠商進行競爭,這裡面不得不說的,就是R系列單反相機。

萊卡的R系列命名方式接近M系列,和M系列一樣,R系列的輝煌,是從R3開始的。

但R3嚴格意義上並不是Leica的產物,它由美能達XE改進而來——考慮到該機目前“皇帝”般的售價,相比XE,它確實不值得推薦。

但反過來說,這恰恰是技術先進的保證嘛。

實用帖!135膠片相機購買指南

Leica R3,和美能達XE“完全一致”的機頂


從實用的角度來說,Leica R3一直到R7的機器其實都是跟美能達的合作產物。更不要RE這種縮水玩意了。唯一的優勢則是使用R系統卡口鏡頭——不過我建議轉接。

R8,Leica 自主設計的R系列相機,發佈於1996年,有過片杆,機身性能基本向RTS看齊,但外觀見仁見智吧,我覺得是沒有R4-R7的好看了。

R9,最後的機型,和R8相比改進很少(因為R8其實沒啥可改進的了,主要是燈啊,閃燈系統方面的),購買意義小,收藏意義大的機型。


剩下的單反相機則基本是各類系統的附庸。由於實力的不足,一些廠商(如Ricoh)開發機身,依附在其他系統上進行產品的販售。接下來,我們聊聊大家喜歡的,袖珍相機。

以下是PS袖珍便攜相機:

拍得到的意義遠大於拍好。全天候以及生活化攝影的理念,使得很多口袋相機作為一個需求被提上日程。下面的相機實質上都是不可換鏡頭的旁軸相機。他們也都擁有一個稱呼:傻瓜相機。此類相機在2000年前後在中國很多家庭中都有,拿出家裡藏著的寶貝,興許能讓你再拍一次。

在80年代中期開始,幾乎各大相機廠商都開始針對口袋相機進行了開發,這其中不乏精品。由於不存在系統互換性的問題,這裡我們僅按照機型來分析和列舉。

Ricoh GR

數碼GR的發售使得膠片時代的GR又火了一遍(當然,還有森山大道)。

膠片時代的GR主要是四款相機:GR-1,GR-1s,GR-1v,GR21。除了GR21採用了21mm的超廣鏡頭外,其他三款相機都是28mm定焦。

實用帖!135膠片相機購買指南

現在售價極其昂貴的GR21


GR系是街頭抓拍的巔峰。小體積,便攜,快速操作與優秀的成像質量。不可不謂攝影武器中的“貼身匕首”。本質上講,GR1,GR1s和GR1v之間的主要功能啥的並沒有什麼區別,而GR21就是改用了21mm F3.5鏡頭的GR1。不論是GR1身上搭載的28/2.8,還是G21上的21/3.5,都是素質非常好的鏡頭,甚至都被做成了L39卡口的旁軸鏡頭,供旁軸用戶去使用,可見一斑(TC1也有這待遇)。

還有一個廉價版,GR10,砍掉了光圈優先和曝光補償。便宜不少,但這兩個功能著實實用,大家自行斟酌。

GR系列有個通病,就是液晶屏容易壞——修好了還是容易壞。我建議購買二手的時候不如就買壞的,受不了就去修——反正都20年前的機器了。此外,取景器也比較脆弱,容易損壞,鏡頭也會有伸出不順暢的故障。

另外,GR1s的改進點是取景器,GR1v的改進點是支持廣的膠捲iso範圍,並且支持自己設定iso(即不按照DX碼設定)。如果你長時間使用vison3之類的電影膠片,那麼GR1v是比較好的選擇(但實際上我覺得通過曝光補償也可以做到,其實沒啥所謂。)

為了便攜與隱蔽性,GR也犧牲了不少,包括過片速度和電池效率,以及最高只有1/500的快門。但總體來說,瑕不掩瑜,儘管價格高企,GR依舊值。值得一提的是,陳冠希也使用GR1v,趁著還沒被熱炒先買吧——當然也可能是因為保有量高,沒那麼容易炒熱,加上陳冠希也老了。

此外,ricoh還推出過一個以寬幅為賣點的R1系列,包括R1、R1s、R1e,R10。搭載30/3.5鏡頭,R1s是MC鍍膜的R1,R1e是砍掉了真寬幅模式的R1(寬幅模式下24mm),R10則是最廉價版。其實這麼看,R1的性價比還挺高的,只要你能接受它的F3.5就行。

Minolta TC-1

美能達在膠片機時代具有非常強大的技術實力,在PS機市場上,美能達給出的答卷是TC-1。

實用帖!135膠片相機購買指南

不含糊地說,TC-1比GR還要小巧,且畫質一樣地毫無保留。精美、小巧、無所不能,你可以將所有地讚美之詞放在TC-1身上。

但小到幾乎無法看清楚地取景器,最大隻有3.5的光圈,最快只有1/750的快門。TC-1的目前市場情況是比GR還要貴一點,但沒辦法,明星機種。

CONTAX T

剛才談到了“明星機種”,那CONTAX的T系列自然當仁不讓。我們已經聊過,CONTAX出場自帶一股“貴氣”,畢竟能大搖大擺地在鏡頭上打著Carl Zeiss的標記,是其他日廠沒法比的。

T系列是CONTAX的PS機,實際上這個系列很龐大,包括:

T,T2,T3,TVS,TVS,TVS2,TVS3,TIX。

其中T/T2/T3都採用了Sonnar T*的38/2.8鏡頭,而TIX則是APS畫幅機器。TVS系列則是變焦機型。從市場價格上來說,T系列最貴。TVS由於變焦的原因,目前不是太受待見。

TVS1和TVS2的鏡頭是一樣的,到了TVS3鏡頭變成了30-60/3.7-6.7,前兩代則是28-56/3.5-6.5。第三代的T和TVS採用了超過1/1000的快門速度(T3為 1/1200),而其他機器則只有1/500。TVS2相比於TVS1的主要變更點則是鏡頭內置。

T初代則需要手動對焦。全系列T都存在液晶屏易損的問題,這點和GR不同,GR是壞了不動作,而CONTAX這邊就是漏液,這個問題在G系統上一樣,是通病,常見病。

實用帖!135膠片相機購買指南


Nikon Ti

nikon一直是日本光學廠商裡的領軍者,在PS機這件事上,尼康的套路完全令人把持不住,那就是Ti系列。

Ti系列包括兩款相機,28Ti和35Ti,測光精準,鏡頭素質優秀,機身造工可靠,測光先進,還搭載了堪用的自動對焦組件,寬幅模式等實用功能。當然,取景器也沒有太大。

比較特別的就是機頂的指針式儀表,讓這兩臺機器像是個“機械藝術品”。最為酷炫的就是T門下快門按下去儀表盤開始充當指針秒錶的動作了。亮騷、無它。

實用帖!135膠片相機購買指南

據說這個儀表盤來自Seiko,左邊是對焦距離,右邊是光圈


鏡頭可以收縮,35/28Ti在產時間不長,價格高企,市面上的保有量也並不大,機身比較貴,但值得一買。如果說尼康有些理工男的氣質,28/35Ti應該是把這份理工男的浪漫發揮到極致的作品了。

Fuji Klasse/TIARA/NATURA

Fuji在PS機上的造詣顯然沒有前面說的那幾家名氣大。Klasse是一款能和其他名機相抗衡的便攜機。38/2.6的鏡頭畫質上不逞多讓,後期還有改進版的Klasse S和採用了28/2.8的Klasse W

但做工相對來說稍顯粗糙。後期Fuji在Klasse的基礎還製作了TIARA以及月光機NATURA。

Natura早期包括NATURA S和NATURA BLACK,均採用罕見的24/1.9鏡頭,既廣又亮,F1.9可以說是超大光圈了。後期的NATURA CLASSICA和NATURA NS則是F2.8-5.4的變焦機了。而TIARA則是28/3.5。

TIARA採用滑蓋式的鏡頭蓋,顏值很高,非常現代且具有相當不錯的體積控制。

實用帖!135膠片相機購買指南

Fuji TIARA是我心目中顏值最高的PS膠捲機


不過非常可惜,不管是Klasse、TIARA還是NATURA S,都因為存世量少,價格扶搖直上,比起更為出名的兄弟們,機能上不佔便宜,價格還貴得離譜。(比如2018年中,一臺Natura S要價5000-6000人民幣)

Rollei 35

Rollei 35是小型135相機的開拓者。其鏡頭素質在當時令人印象深刻。功能基礎、合理,結構精巧耐用。但Rollei 35在功能上相比末期的膠片PS機來說,十分羸弱。

首先便是測光,CdS使得Rollei 35系的測光都有嚴重的不準確問題——何況還是在古老機器的情況下。

其次鏡頭隨由施耐德、蔡司操刀,但畢竟已是約50年前的設計,沒法和膠片時代末期的畫質相提並論,再次是沒有光圈優先,操作繁瑣,快拍不快,非常尷尬。

當然,還有終極麻煩,作為一個旁軸相機,Rollei35並沒有測距機構:意味著這款相機其實是個估焦相機。拍攝的成功性、穩定性都非常差。

而後期的AFM35,則實際上並不是祿來產物,是富士Klasse的馬甲產品。

Hexar AF

稍稍大的機身,此外,完美。

實用帖!135膠片相機購買指南

HEXAR AF


HEXAR的光學參數幾乎完美:35/2的鏡頭滿足絕大多數攝影需求,特別是街頭攝影。畫質更是不用多說,餵飽135底片綽綽有餘。當然,HEXAR還有個可換鏡頭的兄弟,我們接下來再說。

安靜、隱蔽,掏出來,未經他人注意,你就完成了拍攝。自動過片,PAM檔一應俱全。取景器的大小比之前一通PS機舒服了很多,也是因為機身體積的問題,實際上Hexar AF看起來就像一臺高度電子化、不可更換鏡頭的leica M6。本機採用主動式的紅外線對焦,速度快是不指望了,但準確度還行。

不過缺點也並非不存在:最高1/250的快門。另,市面上存在黑色和銀色的Hexar:銀色是早期機型,黑色為後期,黑色的統一為靜音快門,銀色則不一定,購買時是個殺價手段。

OLYMPUS Mju

奧林巴斯一直扮演著不溫不火的角色。PS機年代,奧林巴斯的扛旗作品是Mju——實際上Mju沒有參與過任何高級PS機的競爭,它只是入門級的消費相機。

Mju是個龐大的家族,有變焦、定焦等一堆機型供選擇。但總體來說,都是傻瓜機、掏出相機就拍的設定,此外,生活三防也是特色招牌,但在2018年的今天,大家還是不要挑戰相機的設計比較好。定焦機目前炒得挺高,但實際上畫質也並沒有特別好。初代MjuI採用了35/3.5鏡頭,二代則改為35/2.8,塑料機身。一代的對焦很弱,但二代開始就“還能用”了。zoom機型也並非不可用,但記得一定要買二代。實際上變焦機也有三代。歐美它被稱為Stylus。

三代的廣角變焦機Mju-III 100型性價比還可以,但需要好好淘。此外電鍍款不值得。2代綜合購買價值最高,但也價格在漲。

令人意外的是,雖然外殼塑料,Mju實際使用中報告的故障並沒有前面的“高級相機”多,可以算作是可靠性不錯的表現了。

Minox 35

Minox 35推向市場的初衷,就是廉價的德國相機。它做到了。並且,由於很多原因,Minox保有量大,在國內也還沒有被炒熱。

型號繁多,比較有價值的是35ML和35GT-E。當然,越新越好,頂配的話自然是最後推出的GT-E。最末期的35AL是35/4.0,購買和使用價值都不高。有一些機器所使用的電池現在已經停產了,這個需要注意,特別是35GT,它使用了特殊的5.6V電池。

實用帖!135膠片相機購買指南

但不得不說,Minox的造工和細節都比較粗糙。並且,全系列都沒有配備可以調節的曝光補償功能:僅僅在一些型號上搭載了1.5ev的逆光補償。Minox35全系採用鏡後測光,但可惜的依舊是CdS測光元件,只不過生產年代其實比較靠後,還算比較準確,電子鏡間快門也堪用。是另類的好選擇。

Konica Big Mini F

Konica Big Mini是個大家族,F則是其中第四代的旗艦型號。

搭載35/2.8,最高快門速度1/450,堪用。降一級有第三代的301可用(35/3.5),此外只提供3檔的曝光補償:-1.5/0/+1.5。

在一眾PS機中並不算出色,但外形可人。電池什麼的也沒有什麼缺點。對焦速度堪用而已,並不突出。

實用帖!135膠片相機購買指南

不差錢的還是買Hexar AF吧

leica Minilux/CM

leica就是Leica,它那麼……我是說牛逼,也那麼貴。

Leica 的PS機器並不算少,C1,C2,C3,mini系列和minilux以及CM。

實用帖!135膠片相機購買指南

Comapct M

其中值得一試的,應該是Minilux 40和CM。均搭載了40/2.4的鏡頭,在規格上也獨樹一幟。

minilux產地是日本,CM產地在德國,目前後者價格上是前者的至少兩倍。但性能上沒有太多差距。CM是Compact M的意思,對於Leica來說,CM顯然被寄予了厚望,但實在太貴,保有量也不大。並且,CM是在2003年推出,此時數碼化的浪潮已經開始,實有生不逢時之感。

值不值,大家自己看。此外,Minilux常見E02錯誤,大家自行掂量。


以下是旁軸機型:

相比大家常用的單反相機。旁軸相機的拍攝體驗十分有趣,適合悠閒的Lifestyle式攝影。本身旁軸是有很多缺陷的,但是在不斷的改進和努力下(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使用者的克服),旁軸機也比較好用了。

但旁軸也有優勢,比如明亮廣闊的取景器、更小的機震——可以下放安全快門,廣角端更好的對焦精度。

Bessa

在福倫達被Cosina收購後,Cosina推出了現代化的Bessa系列旁軸相機。也是目前最為先進的膠片旁軸相機,並且由於價格合適,生產和銷售的時間都比較新,具有比較好的實用價值。

Bessa是個大家族,包括L/R/T,R2M/R2A,R3M/R3A,R4M/R4A。

簡單來說,Bessa L和R是L39口,其他機器則是VM口——實際上和Leica的M口以及Zeiss的ZM口具有互換性。Bessa T和L沒有取景器,需要用外置取景器進行拍攝,而R是一臺全手動相機。此外,R2系列有針對CONTAX和NIKON的老旁軸卡口開發的R2C和R2S

R2/3/4的區別是取景器放大倍率:0.72/1/0.52,同時帶來的則是取景線框的差別:

R2系是35mm起步,R3系是50mm起步,R4則可以廣到21mm。後續的M表示其為手動曝光控制,而A後綴則表示提供光圈優先檔。

Bessa系提供正負兩檔,半檔調節的曝光補償。最高1/2000的快門速度,足夠應付絕大多數情況下的拍攝需要了。

實用帖!135膠片相機購買指南

Bessa R2A


除了Bessa外,包括Rollei 35RF以及Zeiss Ikon ZM也是出自Cosina。35RF是由R2A OEM而來,基本可以認為是R2A換殼版,唯一區別是取景線框。

但Zeiss ikon就不同了。sw不建議購買,因為沒有黃斑,而另一款ZM則是探討的重點。不過Ikon並不便宜。和Bessa的區別主要在相比於Bessa而言更長的基線,這樣對焦更準確,兩者的快門組件基本一致。做工方面見仁見智,從感覺上說,反正應該是都不如Leica M系的。不過做工方面,網絡上很多指摘R系列使用塑料外殼,我認為這是誤傳:R系列相機使用鋁合金外殼,雖然談不上多堅固,但也絕對不屬於不耐用的範疇,此外,漆水還算牢靠,放心使用。

Hexar RF

Hexar RF是Hexar AF的大哥——也就是可換鏡的Hexar。Hexar RF的放大倍率為0.6x,有1/4000的快門,十分先進。自動過片,電子化極高。是極少數不需要手動過片的旁軸相機。

造型經典以外,更能看出Konica當年的技術實力。不得不說,Hexar RF是最先進的M口旁軸相機——即便把Leica拿進來比較,還是一樣的。

實用帖!135膠片相機購買指南

先進的Hexar RF


不過Hexar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完全無欠:排線有設計缺陷,容易故障。還有硬要找的缺點,就是因為電動馬達過片導致這個機器耗電量有點大了吧。

CONTAX G

強者從不屑與他人共舞。

日系的旁軸機,總歸要考慮蹭一蹭萊卡,在那個日系做小弟的年代裡,大家都做L39卡口,到了後來,就是想辦法蹭一下M系統,裝上自己的電子技術,使得自己成為“更便宜更好用的Leica”。

但CONTAX不是,它瞄準電子化、自動對焦的大潮,想都沒想,另起爐灶,開了個新系統,叫CONTAX G。

G系統的機身只有G1和G2,一代和二代,僅此而已。全部支持自動對焦,主動式AF+被動式AF,本身也帶基線,也有對焦輔助燈。

異同點很簡單:G2升級了快門組件和對焦模塊。此外在一些操作細節上有些區別。

從拍攝的角度來看,G1也完全夠用,考慮到目前G1巨大的保有量和價格,十分划算。

實用帖!135膠片相機購買指南

“美妙”的CONTAX G2


CONTAX G另一個值得稱道的點就是G系統的鏡頭。CONTAX確實厲害,一口氣推出了常見的所有鏡頭。CONTAX G是一個非常豐富的系統,包括G45 G28 G90以及大家口水的hologon16,biogon21,planar35,以及一支標變:35-70/3.5-5.6。

但好景不長,自1996年發佈CONTAX G以來,到2005年,僅僅10年,CONTAX G系統的生命就走到了盡頭,不禁令人唏噓。目前市面上G1的價格和G90以及G28、G45的價格都挺合理,而且也有支持自動功能的E卡口轉接環,不論是玩還是用都有了保障。

對於毫無其他系統負擔,預算不太緊的想嘗試膠片攝影的朋友,我都推薦G1+G45或者G28的組合,體驗有趣且優質,畫質也相當有保障。

Minolta CLE

美能達CLE地位不可撼動——主要是因為它是第一臺帶SPD測光及A檔的M口旁軸機。那時候應該是美能達和萊克的蜜月期:萊卡出了CL,美能達出了CLE,美滋滋。

最高1/1000的快門速度,提供了28/40/90三種線框。有觸摸啟動測光功能(RF機器是半按啟動測光,對焦手動,有效省電)

Minolta CLE被寄予厚望:Minolta乾脆開發了28/2.8、40/2、90/4三款“原廠鏡頭”與之適配。能收到大全套,可以說是十分有收藏價值的。

但現在來看,過於古老的Minolta CLE的實用價值是不如Bessa R2/3/4A的。

Nikon S

尼康製作過旁軸相機——應該這麼說,早期的日本相機廠,或多或少都做過leica或者contax(當時還是Zeiss自己的CONTAX)的仿製工。

S是尼康旁軸相機產品序列,當年尼康是CONTAX的仿製工,但後期的Nikon SP則可以說是當時最先進的機器。後來尼康SP被重新翻出來重新制作了一批,被稱之為Nikon SP Limited。

但不得不說,實用價值太小,收藏價值比較高。

實用帖!135膠片相機購買指南

沒有A檔,更連測光也沒有,畢竟50年代機皇,不要要求太多

Leica M

在旁軸的世界裡,Leica M就是王者。但說到現在拿來實用的,大概也只有M6 M7 MP MA四臺了。CL勉強算上,M3靠顏值擠進來。

在複雜的M產品序列裡。其實只有M7有光圈優先——而且操作相比日系的旁軸機,還挺繁瑣的。

MA是砍掉了測光的MP,MP則是加上了測光的M3,M6是改動外形後加上測光的M3,M7是加上了光圈優先的M6。

至於M3,就是全機械基礎型,CL則是跟Minolta聯姻的產物,是沒有光圈優先功能的CLE。(其實重點是基線變短了,同理,以實用講,不如Bessa R2A)

實用帖!135膠片相機購買指南

Leica CL,同樣也有Leitz Minolta標的


至於Leica的價格,那我就不多說了。MP和M7基本上都在13-18k,而且還有進一步漲價的空間。至於M6也不會便宜,10k左右。M-A有新機在售,價格我就不多嘴了,大家都懂的。

大型旁軸相機

這一類相機大抵都可以歸類到那篇當年的文章中去,時至今日,都是淘寶炒洋垃圾商家們的好資料。但包括以Canon QL17、Konica C35等機器在內的一系列大型旁軸機,其實都可以算作是普及型相機。

他們大多誕生於1960-1970年代,彼時的測光組件還大多是CdS,極其不可靠,大多數相機連個像樣的光圈優先或者手動功能都沒有。一些相機的電池也因為年代問題停產,成了沒法實際使用的相機。

不少相機為了成本上的考慮,甚至使用環境光測光,曝光準確度難以保障。

這樣的膠片相機可能更適合作為被拍攝的道具,而非拍攝工具。從收藏角度來說,選個有眼緣的即可,但從拍攝的角度來說,這種相機是不準確的——特別是在你有更多準確的選擇作為前提下。

M口相機的鏡頭選擇

M口相機未必意味著巨貴的萊卡鏡頭,現階段萊卡的鏡頭的炒家著實要命。

首先是福倫達VM和蔡司的ZM系列,經濟實惠,現代鏡頭幾乎都可以餵飽膠片的分辨率。小巧可人只要3000的35/1.4不來一支嗎?

此外就是美能達以及柯尼卡在製作自己的M口相機時留下的一些歷史產物,它們是膠片攝影后期的產物,也值得買入。此外還有一些情懷頭,比如GR鏡頭的L39版本。

考慮使用L39轉接環,那麼蘇聯老鏡頭都可以考慮了呢,以Fed為主。

而說到第一方的原廠Leica,某些非在產的高價鏡頭,實在是不建議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