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寇準為什麼結局那麼慘?

獨孤一風


寇準是北宋時代的一位政治家,三度拜相,在北宋中原人民抗擊北方遼人進攻的民族自衛戰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他為官清正,敢於堅持正義,因而觸犯了封建皇帝和貴族官僚集團,受到了多次的打擊,四次被貶,最後以致貶謫而死,雖然結局悽慘,但寇準卻得到了人民的同情和愛戴,直到今天,他的事蹟一直為人們所傳誦。

寇準,961-1023年,陝西渭南人,病逝於雷州,也就是今天廣東的雷州半島。

寇準很能幹,19歲中進士,做過好幾任地方官,在中央各部門歷練,其性格剛直,封建社會那套人情世故薰染的較少,所以他敢於揭發弊政,指陳得失,甚至不怕得罪皇帝和大官僚。比如有一次,寇準上朝奏事,觸犯了宋太宗的意旨,太宗大怒,拂衣起立,想退入後宮,寇準卻不動聲色,牽住他的衣服,一定要太宗坐下聽完,太宗對他很無奈,就這麼執拗。

秋風亭,又稱寇公亭,當年寇準任巴東縣令時所建,歷代均有修葺。

還有一次,地方大旱,宋太宗召集朝臣討論應付辦法,好多人說,災難是天命,只能補救,而言事官寇準說,旱災之所以發生,是因為朝廷的刑罰不公平。太宗耳朵馬上豎起來了,把寇準叫到一邊,問什麼意思,寇準說,把兩府的大臣叫來,我再講,過一會中書省和樞密院大臣到齊,寇準直言,某人兒子犯貪汙罪,直接處死,而參知政事王沔的弟弟王淮貪汙國家錢財達千萬,只打了幾下屁股,這樣的刑罰難道公平嗎?

寇準任成安知縣時,政績卓越,百姓交口稱頌,圖為成安縣現存寇公門。

太宗回頭問王沔,事實俱在,王沔低頭承認,這事兒怎麼說呢,當時的寇準只是小小的言事官,也就是諫官,就敢公開對身居副宰相高位的王沔下手,指出他包庇兄弟罪行,雖然寇準剛正、面對權貴毫無懼色,但性格太剛烈任性,太宗都呵斥他“在朝廷強辯,有失執政體面”,但寇準就是這樣性格,眾人看到皇帝都對其厭惡,馬上落井下石,排擠、參奏、誣告等,寇準被攆出京城。

圖為雷州西湖公園內寇準塑像。

曾經的恩公,今日的嫉惡如仇,寇準為宰相時,很器重有才華的人,有個叫丁謂的,才華出眾,寇準就大力稱讚和舉薦,丁謂的名聲顯赫起來,後來升到參知政事,那寇準對於丁謂來說,就是大恩公啊,處處對其十分尊重,甚至曲意逢迎。然而有一次,寇準在府中開宴會,推杯換盞,不小心把湯水灑到鬍子上,引得席上眾人鬨堂大笑,只有丁謂默不作聲,恭敬走到寇準邊上,用自己衣服小心替寇準擦拭鬍鬚上的湯水。

圖為陝西渭南的寇準墓,寇準死後11年,宋仁宗恢復其官爵,贈中書令,諡號“忠愍”,歸葬故土。

這個舉動肯定做得過頭了,滿滿的阿諛奉承之嫌,寇準笑一笑或者拒絕即可,然後寇準卻在眾人面前斥責道“你一個堂堂參政大人,怎麼給我擦起鬍子來,國家重臣就只會獻殷勤嗎”一句話把丁謂搞得下不來臺,面紅耳赤,從這裡看出,寇準不屑於人情世故,絲毫不講情面,從此丁謂對寇準結下怨恨,後來幾次被貶,都與丁謂有關。


圖文繪歷史


寇準有多慘?

從1019年到1022年短短三年,寇準由正一品的集賢殿大學士兼尚書右僕射(pú yè)的宰相降到管賦稅民政的從八品的雷州司戶參軍(事)。要知道他19歲都當正七品的知縣了,真是太慘了。更慘的是流放南疆,環境惡劣,心情鬱悶,一年後客死異鄉!最慘的是1023年10月24日,寇準去世,靈柩想回到家鄉,奈何朝廷給的銀子太少而葬在今天的鄭州鞏義。直到10年後,才平反安葬於故里。

真實的寇準

受影視影響,寇準給我們的影響就是窮酸的好官和大官的鳳凰男。歷史上的寇準出身於望族,但又不是網上傳言是宋太祖的連襟那麼牛,儘管他的夫人也姓宋。寇準他不是山西人,不愛喝醋(吃醋)。他是陝西人,特愛喝酒,而且還是那種感情鐵喝出血的那種。也不是勤儉吝嗇的人,而是貪圖享受奢侈的人。歌妓跳個舞,他就賞賜一匹綢緞,因此還受到小妾的嚴厲批評,可見他有宰相之量。過個生日,大操大辦就連衛生間裡也都蠟燭遍地,弄得皇帝都批評他。儘管有種種不足,可他在學習和為國上,絕對值得我們豎起大拇哥。他是學霸,19歲中進士,他的事業表現在《澶州之盟》的簽訂上。如果不是受人挑破,引起皇帝猜疑,《澶州之盟》也就不可能是城下之盟,因為他是抗戰派,但皇帝不是啊!寇準為人耿直,汲汲於名利,在為人處事甚至人品上遠不如宰相王旦,還有點毒舌的味道。

都是嘴巴惹的禍

福垊一言以蔽之,壞在耿直——嘴上。這嘴上不是他曾經喜歡的大吃大喝,而是為人耿直,在公事上對皇帝、皇后對同僚對下屬講話太不留情面,讓人下不了臺。

對皇帝——犯言直諫

寇準的偶像是魏徵,他對宋太宗、宋真宗時常犯言直諫。宋太宗曾高興地對他說:你是我的魏徵。宋太宗有著唐太宗的胸襟,雖然不喜歡他的口無遮攔,但還是很重用他的。契丹南下時,寇準以激將的方式,讓宋真宗御駕親征,宋真宗做了做樣子,就令人談判去了。事後簽訂《澶州之盟》,寇準也以此為功,弄得皇帝很不痛快,也為他的悲劇埋下了伏筆,他真正的悲劇卻是因為皇后。

對皇后——不留情面

宋真宗的皇后是劉娥,就是那個狸貓換太子裡的皇后。她被稱為宋朝的武則天,曾幾何時她和後來的宋仁宗,身穿龍袍,同坐龍椅,接受群臣朝賀。但她出身非常貧賤,入宮發達了後。她四川老家的親戚也不免富貴,也就滋生出驕奢淫逸之風,作出傷天害理違法亂禁之事。皇帝給皇后面子,既往不咎,下不為例,但寇準卻公然批評皇后,要求嚴辦皇后的孃家人。結果皇后孃家人沒被嚴辦,寇準自己卻因為一個太監而倒大黴了。

對同僚——公然侮辱

當然丁謂不是太監而是副宰相,太監之事還在後面呢。燕趙人士丁謂可以說就是學神,時人評價他的文章有韓柳之風,詩有杜甫之勢。他修造玉清昭應宮讓人驚歎,他是個多面手,理財、軍事、治水、治理地方都有一套。此人雖然文采風流,才幹遠超寇準,然而人品差。在歷史上留下的名聲很糟糕,被人稱為五鬼之一,其實丁謂沒那麼壞了。有個成語是溜鬚拍馬,這個溜鬚說的就是丁謂。丁謂不僅有才更是會拍,仕途直逼寇準,任參知政事。一日,開完會議,朝臣聚餐,寇準吃得很開心,弄得鬍子都是飯渣子。丁謂見狀,好心為他拂去。寇準說:你身為副宰相,難道就為人溜鬚的嗎?丁謂不語,卻記下了這份恥辱。後來,在寇準的悲劇中,丁謂成了傷害的寇準第一個人。

對下屬——斥責威脅

前面福垊說了,本來寇準要一戰到底,擊退契丹。但宋真宗畏懼契丹,草草御駕親征後,見契丹撤退就派人談判了。宋真宗對談判代表曹利用表示:除了以土地換和平外,就是每年要財物一百萬(歲幣)也沒問題。寇準正為打了勝仗,沒有宜將剩勇追窮寇,直接收復幽雲十六州而鬱悶的。聽說打了勝仗還要賠財物,而且年年都賠,還要一百萬。寇準怒氣衝衝地對曹利用說:“皇上允許你的上限是賠百萬,但你要超過三十萬,我要你命。”後來果然賠絹20萬匹,賠銀10萬兩。宋朝人認為送錢——歲幣,雖然丟人,但比漢唐送女人——和親,強。後來,就是曹利用,抓獲了給寇準幫忙的太監,然後順藤就這樣摸到了瓜——寇準。

寇準為什麼結局那麼慘?

1019年發生的一件宮廷政變牽連到寇準,使寇準嘴巴惹的禍大爆發,從此讓寇準陷入了悲慘。寇準二次拜相也得感謝太監(寵監)周懷政,他倆夥同寇準的親信朱能搞了一場天書的把戲。宋真宗非常開心。宋真宗身體不好,表示讓太子監國,宰相寇準和周懷政準備促成此事。寇準之所以要促成此事,一為考慮皇帝龍體,二為遏制皇后權力。而溜鬚之後,丁謂夥同吳越王的後裔錢惟演支持皇后。關於錢惟演福垊說一句:他是吳越忠懿王錢俶第七子,章獻明肅皇后劉娥之兄劉美的妻舅。寇準自然對丁謂更厭惡,一次酒後失言有換掉丁謂之意,丁謂聽聞,向皇后打小報告,說寇準讓太子監國有想法!宋真宗本來就對寇準在《澶州之盟》的表現都不滿:前有勉強皇帝親征,後有貪天之功(本來剩70萬就是寇準的功勞嘛,但寇準沒低調,常以此為榮)。皇后這一吹枕頭風,宋真宗立即出爾反爾(他自己說讓太子監國的)就將寇準罷相了。

城門失火,有人就怕殃及池魚,於是就來了個魚死網破。太監周懷政,竟然早!飯!了!他勾結永興軍巡檢朱能、自己的弟弟禮賓副使周懷信、客省使楊崇勳、內殿承製楊懷吉,決定殺相(丁謂)、廢后(劉娥),立太子為帝,尊真宗為太上皇,拜寇準為相。周懷政集團中的二楊害怕了,後悔了,自首了。曹利用出手了,周懷政完蛋了。朱能魚死網破,怒而起兵,毫無懸念地兵敗自殺。這事,牽連到了寇準。第一、朱能是寇準的下屬親信。第二、周懷政跟寇準關係密切。臨了,寇準反而成了躺著中槍的池魚。就連他的兩個女婿也被流放,最慘的是寇準。先流放到安州,劉皇后他們不解氣。再流放到道州,他們還不解氣。最後流放到雷州,他們解氣了,寇準卻顛沛流離,一貶再貶,心情鬱悶,最終客死異鄉了。


福垊


寇準,一生經歷了大起大落,大起之時,官拜宰相,而大落之時,牆倒眾人推,最後更是被貶黜到了小小的雷州,位居參軍。

寇準最終落得一個悲慘結局,甚至在他死後,家中妻兒還只能懇請皇帝開恩,賜予封賞,將寇準的屍體運回家鄉,但是誰想,封賞竟然不夠,最終只能讓寇準的屍體埋在了異鄉。

寇準為什麼會落得那般結局呢?

寇準是在宋太宗時期得到重用的,三十二歲拜參知政事,在宋太宗手底下,寇準是一個敢於頂撞太宗的人,宋太宗甚至將他比喻為自己的魏徵,這樣的比喻可以說是對他極大的重視了,當然了,也因為寇準的這種敢於直言進諫的精神,他的職位一直都是忽高忽低的。

宋太宗可以重用他,信任他,不代表宋真宗也可以。

太宗薨,真宗即位,說起來宋真宗趙恆能夠當上皇帝,還離不開寇準的幫助,寇準在太宗選擇接班人的時候,將趙恆推薦了出去,這才有了真宗即為這一說。

寇準一生最大的功勞應該就是簽署了澶淵之盟。

當年大遼大軍南侵,北宋朝廷節節敗退,宋真宗一度跟大臣們都商量好了,等到大遼攻打過來的時候,要將都城及時南遷,藉此躲避禍患,但是寇準不同意,他直言宋真宗應該站在戰鬥一線,鼓舞士氣,打擊遼國南侵的步伐。

後來宋真宗聽了寇準的話,果真將遼國南侵的急先鋒擊敗,搓了大遼的銳氣。

後來北宋與大遼簽署了城下之盟,澶淵之盟,這一盟約暫時保住了北宋的命。

因為這一條約的簽訂,寇準的名氣一時間得到了極大的提高,雖然這是城下之盟,但它的確是保住了北宋。

這之後宋真宗對他更是客客氣氣的,寇準的權勢一時無兩。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寇準權勢這麼大,底下的人自然想要將他扳倒,宋真宗表面上對他客客氣氣的,其實心裡對他也是有所防備的,在王欽若等人的排擠之下,寇準最終辭去了相位。

試想,如果宋真宗真的對他無條件信任,任憑手下人如何勸諫,寇準都是倒不了的。

寇準不懂得朝堂之術,這樣的結局也是必然。

其次寇準交友不慎。

在他又一次官拜宰相以後,曾經被他一手提攜起來的丁謂等人竟然趁著寇準捲入宮廷禍患的事情,又一次直言進諫,將寇準又一次拉了下去。

被貶黜的時候,他接連遭受到了曾經政敵和故人的打擊,牆倒眾人推就是說的這個,最終將他貶黜到了偏遠的雷州之地,官拜雷州司戶參軍。

寇準這個人沒什麼心眼,一般都是有什麼就說什麼,而這種性格是最不適合待在朝堂之上的,宋太宗在的時候,寇準還有活路,但是宋太宗一去世,宋真宗無法對他保持完全的信任,他的垮臺是必然之事。

而寇準的交友不慎,處理不好人際關係,則是最終導致寇準官職一削再削的主要原因,無論是曾經的好友,還是曾經的政敵,竟然都成了他悲慘下場的推手,不得不說,處理好人際關係有時候也是很重要的。


魏青衣


寇準的結局是中國曆屆封建王朝的一個通病,也是很多忠臣逃脫不掉的厄運,一個封建王朝的穩固和繁榮需要眾多忠臣良將共同的輔佐,一個封建王朝的衰敗甚至是滅亡就是因為皇帝昏庸,奸臣當道,陷害忠臣,最終一步一步將王朝推向滅亡的深淵。

具體回到這個問題上面,之所以寇準的結局如此悲慘,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當政者的昏庸。

古語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說法,也就是說當一位皇帝當政的時候,他心中有幾個能夠非常信任的大臣,於是很多國家機要大事都會很耐心傾聽他們的意見,以來指導具體國家政策落實的執行。而此時作為太子,由於是日後之國君,他也會培植自己的一幫勢力,以便為自己登基做帝之後可以掌控朝廷,而他的一幫心腹未必與父親的一致,於是當老皇帝駕崩,新皇帝登基之後,他必然會注重自己勢力方面臣子的重用,而對前朝受到重用的大臣就未必那麼信任,寇準就是一個非常生動的例子。在宋太宗時期,他非常欣賞寇準的才華和能力,寇準非常耿直和敢於納諫,對一些腐敗的勢力敢於直面的鬥爭,對於皇帝的一些問題和矛盾也敢於指出。宋太宗曾說過:我得到寇準,像唐太宗得到魏徵一樣。但是當宋太宗去世後,宋真宗繼位後,雖然一開始對寇準也非常重用,尤其在澶州退敵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勞,但是一旦當反對派在宋真宗面前說寇準的壞話時,宋真宗並沒有像他父親那樣充分信任寇準,而是對他越來越冷淡,這也為寇準最終悲慘的結果埋下了伏筆。

【2】寇準過於耿直。

寇準就和唐太宗時期的魏徵一樣,敢於犯顏直諫,甚至有時候讓皇帝都下不來臺,魏徵就多次觸怒唐太宗,甚至唐太宗多次想殺了他,但最終都非常冷靜的處理,雖然魏徵是病死的,但是在他病死幾月後,唐太宗就因為魏徵曾推薦的杜正倫、侯君集謀反而牽連魏徵,當年秋天就命人將魏徵墓碑推到。唐太宗都如此,何況是宋真宗了,在宋太宗時期由於宋太宗的信任和支持,寇準將自己的耿直和忠心發揮到了極致,而當宋真宗當政時期,他依舊保持如此鋒利的耿直性格,本來在前朝就已經得罪不少的朝臣,但他沒有變通,依舊鋒利如初,這也讓那些憎恨他的人更加憎恨他,於是經常在宋真宗面前說寇準的不是,再加上後期宋真宗生病,劉皇后參政,直接導致他的被貶和流放。

【3】奸臣大肆當道。

自古以來,每一代封建王朝中都存在黑與白、正義與邪惡雙方勢力的存在,雙方的勢力此起彼伏,互相傾軋,就要看當政的皇帝掌控的能力和水平。在宋太宗時期,由於皇帝勤於政務,能夠明辨是非,對於寇準這樣的忠臣能夠重用,而那些奸佞之輩則不敢妄為,只能在暗中作祟。而當宋真宗繼位之後,由於一朝天子一朝臣,寇準不再是宋真宗眼中的唯一,於是那些奸佞之臣逐步崛起,一直尋找機會對寇準進行汙衊,寇準被貶就是因為在澶州之盟後,因為寇準立下赫赫戰功而被皇帝重賞。而奸臣則越來越眼紅,於是奸臣王欽若以:澶淵之役,陛下不以為恥,反而說寇準有功的說辭,強調《春秋》一書中都把城下之盟當做一種恥辱。澶淵之盟實際上就是城下之盟,陛下不以為恥嗎?說寇準實際上當時也沒有十足的把握,只是把您當做“孤注”罷了,特別的危險。宋真宗聽過後,感覺王欽若講的非常有道理,自然就逐漸疏遠寇準。

所以,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分析,寇準的結局必然會很悽慘。



對於寇準,人們一直認為他剛直不阿、他拯救了北宋王朝。

在澶州之戰中,他督促北宋真宗御駕親征,打敗了進犯的遼兵,取得了勝利。

寇準官至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一生無限風光、非常完美。

其實,真實的寇準與我們的想象具有很大的落差,他的人生坎坷不平、而且結局比較失意、甚至於可以說有點悲慘。

寇準之所以結局悲慘,主要因為在他身上凝聚了“三個一”。

一個沒有主見的皇上

寇準服務了北宋兩朝皇帝,他的人生起伏主要在第二個皇帝時期,這個皇帝就是宋真宗。

宋真宗在大事方面真的缺乏主見,有時候頭腦就像被大臣掌控的一樣。

在皇上是否親自渡過黃河這件事上,宋真宗反反覆覆很多次。

1004年,遼軍大舉進攻北宋,有的大臣主張避敵鋒芒,宋真宗覺得有理,便要向南方遷都。

但是,寇準堅決主張:宋真宗必須渡過黃河,親臨前線,才能鼓舞士氣,爭取更大的勝利。

宋真宗舉得寇準也有道理,就暫時沒有遷都。

當遼兵直撲澶州城下時,情況就非常危急了,宋真宗急於逃離危險之地。

剛強的寇準督促皇帝親自北上;

宋真宗的車子向北緩緩駛到韋城時,又有人勸諫宋真宗躲避,宋真宗又一次動搖,想往回撤退;

寇準再次堅持催促皇帝御駕親征,宋真宗只得繼續北行、到達澶州;

來到黃河邊上,宋真宗再一次考慮向南方撤退;

寇準再一次堅持請求皇帝渡過黃河、親臨前線。

當真正的黃龍旗、真正的皇上站到澶州北城城樓之上的時候,北宋全軍士氣大受鼓舞、勇氣倍增。

正是北宋將士的勇敢抵抗,才迫使遼國同意簽訂澶淵之盟,宋遼雙方的邊境才能夠安寧下來。

宋真宗缺乏主見的德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一份惡語傷人的情商

寇準性格直率,但是,講話的情商確實太低,很多時候,無意之中一句話、或者一個舉動,得罪了一批人,自己可能還認為做得好,為自己的表現暗中驚喜。

1004年,遼聖宗耶律隆緒和他的母親蕭太后,率20萬大軍,浩浩蕩蕩,向南推進。

參知政事王欽若主張遷都金陵;樞密副使陳堯叟提議遷都成都。

宋真宗本來無心抗敵,表現得惶恐不安,問寇準什麼意見,王欽若、陳堯叟二人都在現場。

寇準對宋真宗說:“替陛下籌劃遷都的人,應該殺頭!”

王欽若、陳堯叟對寇準懷恨在心,伺機報復。

寇準被貶後,丁謂主動邀請他回到朝廷再當宰相,希望與自己同心同德、振興北宋。

可是,寇準不僅僅有點不識實務、簡直就是不近人情。

一次朝臣聚會,寇準嘴巴上沾了一片菜葉,丁謂看見,便告訴寇準。

寇凖頓時黑了臉色,當場訓斥丁謂不顧場面,故意讓自己丟人。

丁謂好心沒得到好報,反而當場難堪。丁謂惱羞成怒,心中發狠早遲要給寇準顏色看。

寇準過分自以為是,不管不顧他人感受,實在不通人情世故。

寇準就這樣得罪了很多同僚,自己卻沒有察覺,導致很多政敵暗算,自己卻沒有設防。

一批心狠手辣的政敵

澶淵之盟後,王欽若一心尋找機會陷害寇準。

王欽若對宋真宗說:《春秋》上說,城下之盟是實實在在的恥辱。澶淵之盟就是就是一場真正的城下之盟,真是我們北宋的恥辱啊!

王欽若接著說:賭徒往往都會孤注一擲。澶州之戰時,寇準是把皇上當作最後一份賭注、孤注一擲。那真的是非常危險,根本沒有考慮皇上的安危。

宋真宗覺得王欽若講的很有道理,聯想當時的危險情景,宋真宗對寇準心懷恨意。

王欽若這一次還沒有將寇準置於死地。

不久之後,宋真宗免去寇準宰相,貶到陝州去做知州

太監周懷政與丁謂仇怨很深,便聯絡同黨,預謀發動兵變,殺死丁謂,讓寇準回來,繼續當宰相。

丁謂得知信息後,經過偽裝、乘坐牛車,趕到曹利用府上,尋求幫助。

曹利用調動3000禁軍,包圍了太監周懷政住所,逼迫周懷政自殺身亡。

丁謂藉此機會,欲將寇準置之於死地,向宋真宗誣告寇準謀反篡位。

在宋真宗還沒有明確表態時,丁謂等人假傳聖旨,把寇準貶到雷州。雷州是當時環境最險惡的地方。

到雷州上任不久,寇準生病、醫治無效去世了。

寇準妻子奏請皇上,將寇準歸葬家鄉。

宋仁宗雖然准奏了,但是,所撥的經費太少。寇準靈柩運到洛陽鞏縣時,經費用完了,只得就地掩埋。

過了幾年,宋仁宗再次想起寇準,恢復他的萊國公之職,寇準的屍骸才能夠運回家鄉下邽安葬。

性格決定命運,不信不行。


數學張教員


熟悉而陌生的寇準

對於中國民眾來說,寇準是一個並不陌生的人。因為在民間的傳說中,寇準和包公一樣,都是清官:在戲曲《楊家將》中,寇準不畏朝廷權貴、智鬥潘仁美、潘娘娘,為楊家鳴冤,最終,得到朝廷器重,功德圓滿。

不過,戲曲上的寇準雖然結局圓滿,但是在真正歷史上,寇準的結局卻並不好,甚至,歷史上的寇準,其事蹟讓人感到陌生。

歷史上的寇準

在歷史上,寇準的成名在於“檀淵之盟”。當時是宋真宗在位期間,北方的遼國大舉南征,準備統一華夏。宋真宗的才幹莫說和趙匡胤相比,就是和其父趙光義相比,也明顯不足。因此對於來勢洶洶的契丹大軍,宋真宗恐慌不已,打算逃到南方躲避遼兵。

事實上戰爭過程中,士氣十分重要,如果宋真宗逃到南方,北方宋軍的士氣必然瓦解,反之,遼兵聞聽這一利好,士氣必然振奮,或許中國歷史會改寫。

在這個關頭,是寇準強烈建議宋真宗御駕親征抵禦遼兵。宋真宗拗不過寇準,只好勉為其難、壯著膽子前往宋遼前線,宋真宗抵達檀淵前線後,宋軍士氣大振,而遼軍則因為遠離大遼本土,而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因此,雙方都有結束戰爭的意願,“檀淵之盟”在這個背景下產生。寇準也因為“檀淵之盟”而得以聲望大漲。

寇準為人較為耿直,宋太宗曾將寇準比作唐朝的魏徵。不過,耿直的人身居高位,倘若遇到英明天子,或許還有善終可能。寇準所輔佐的,偏偏是頭腦不大靈光的宋真宗。

比如“檀淵之盟”後,有人告訴宋真宗,“檀淵之盟”本質上,是大宋和遼國簽訂的“城下之盟”,是一種屈辱。而是誰讓大宋皇帝被迫簽訂城下之盟的?是寇準啊!在奸臣的挑撥下,寇準和真宗皇帝之間有了嫌隙。

宋真宗在位後期因身體欠佳,曾讓劉後(劉娥)掌權,而寇準則主張由太子監國。由此,寇準和劉娥成為了政敵。而寇準因為為人耿直,在朝廷裡樹敵無數。

寇準和劉娥結怨的事情,被寇準其他政敵所發現。於是,其他政敵勾連劉後,一起排擠寇準,最終,寇準被宋真宗流放到雷州做官。

寇準到雷州不久,既病逝,享年六十二歲。

自古以來,做官都是一門高深但又抽象的學問。官場上,政壇上,稍有不慎,可能就會讓自己粉身碎骨。尤其是身為高官,更可用“高處不勝寒”來形容。

因此在中國古代史上,身居高位的,可以無德(比如唐朝的李林甫),畢竟無德可以用才幹來彌補;也可以無能(比如唐朝的楊國忠),因為無能者能身居高位的,多半是後臺強硬。唯獨不可耿直,因為耿直者不懂避諱,必然上獲罪於天子,下獲罪於同僚,最終導致身邊全是仇敵,到時候即便想放棄一切,做回白丁,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藤樹先生


寇準的悲慘命運。



1.雙天官寇準。

天官,這個稱呼多用於北宋時期,是指被皇帝親封的官員,能被皇帝親封一次就已經很厲害了,寇準兩次被皇上封為宰相,所以被後人稱為“雙天官”,但是能兩度拜相,說明了他的能力和皇帝對他才能到肯定,雙天官寇準就是這樣一位傑出的政治家。

寇準是一位北宋時期的奇才,出身於書香門第的他,學習非常刻苦努力,十九歲時,寇準就考中了進士,在當地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但是當時的大宋,可能是因為人才太多了用不過來,所以對於年齡比較小的官員不會十分重用,這個時候就有人慫恿他欺騙皇上謊報年齡,而寇準義正言辭的拒絕了,他表示:我這才剛剛考取功名即將走上仕途,怎麼可以為了年齡而欺騙皇上呢?後來,寇準的耿直和忠心被皇帝知道了,就把他調到自己的身邊,在皇帝的身邊,寇準的才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直到完成兩度拜相的傑出歷史功勳。



2.悲慘的寇準。

在劉蘭芳講過的評書楊家將中,寇準那可是一代名相,他不但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可謂是文武雙全。他一生敢於直諫,雖然得罪了不少人,但是為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無奈當時的皇帝太軟弱無能,造成了即使打了勝仗也不得不賠款的尷尬局面,耿直的寇準最終因為他的性格被小人權利,悲慘客死他鄉。寇準有兩大政敵,一個是宋真宗的皇后劉娥,一個是大臣丁謂。劉娥仗著自己的特殊地位屢屢干預朝政,當然受到了當時的宰相寇準的牴觸,劉娥未達目的,自然將寇準列為頭號敵人,置之死地而後快,丁謂曾經還受到過寇準的信任,但是後來寇準發現他就是個拍馬溜鬚的小人,就和他劃清了界限,這一舉動自然受到了丁謂的仇視,二人不遺餘力地在皇帝面前說寇準的壞話,導致寇準被貶去了安州,之後又被貶為道州司馬,最終死於天涯海角的煙瘴之地雷州,寇準一生為國出力,最終悲慘客死他鄉,死後連回鄉的費用都不夠,真讓人唏噓不已。


智者說歷史


寇準的結局確實很慘,晚年被貶到了荒涼之地,次年就死了。其實都是他的性格造成的,不是有句話:“性格決定人生嗎?”

知道寇準這個人,大多信息來源於評書《楊家將》,書中他是一個性格鮮明的人。嫉惡如仇卻幽默風趣,剛正不阿卻不乏陰損狡猾。評書上說他是山西人,人稱寇老西兒。

其實寇準是陝西渭南人,他的先祖是山西太原昌平鄉人,這可能是評書把他說成是山西人的緣故吧。

寇準出身於名門望族,祖上世代為官。他繼承了先祖的基因,從小聰明伶俐,19歲時考中進士,年紀輕輕就步入了仕途。

講真寇準的前半生的確順風順水,從“七品芝麻官”的縣令做起,經過17年的打拼,到36歲時做到了尚書工部侍郎(官居二品)。




當時宋真宗趙恆很想讓寇準做宰相,但是擔心他年輕氣盛、做事不夠圓融,恐難以勝任。

但是沒過多久,遼國犯邊,遼軍攻城掠寨勢如破竹。很快兵臨澶州城下,這時滿朝文武大臣都上表皇帝遷都,唯有寇準堅持皇帝留下來和將士們一起同仇敵愾。

寇準說:“皇上只有親臨前線,將士們受到鼓舞,信心大增才能戰勝敵人”!其實大臣們提出遷都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因為澶州城和都城汴京僅一河之隔。遼軍的喊殺聲清晰可聞,宋真宗早已嚇得魂飛魄散。

此時朝中很快分成了兩個派系——遷都派和抗敵派。兩派展開了激烈的爭鋒,最後怯懦的宋真宗在寇準的催促下,終於下定決心御駕親征。寇準臨危受命,被封為宰相。

果然不出寇準所料“堅決抗敵才是唯一的出路,因為逃跑永遠逃不過遼軍的馬蹄。”



經過激烈的決戰,宋軍戰勝了遼軍。雙方達成了停火協議,隨之簽訂了歷史上有名的“澶淵之盟”。

此役寇準一戰成名,從此聲名鵲起。

也許是成功的喜悅衝昏了寇準的頭腦,也許是他天生的性格有缺陷。總之寇準為相期間,上壓皇帝,下壓群臣。

請注意,我這裡說他上壓皇帝不是指故意壓制皇帝的意思,而是指他過於苛責宋真宗,只要皇上不合他的意思,寇準不管在什麼場合都不給皇帝的面子,這讓皇帝很尷尬。

有一次,寇準在朝堂上扯著皇帝的龍袍,吐沫星子四濺和宋真宗爭辯,氣的皇帝拿他沒辦法。

寇準對同僚更是尖酸刻薄。歷史上評價寇準剛直有餘,機變不足,這樣的人最容易得罪人,也最容易受到同僚的攻擊。

說實話,寇準是忠臣沒有異議,但他採取的方法欠妥當。這樣就招致了另一個宰相王欽若的攻擊。



此時宋真宗正想把寇準邊緣化,王欽若的彈劾正給了他機會。寇準在任宰相兩年後被罷相,王欽若隨之成了皇帝的紅人。

歷朝歷代宮廷鬥爭波譎雲詭,事隔三年後形勢發生了變化,王欽若的同黨丁謂想上位,有心取代王欽若做宰相。

但考慮到自己資歷還不夠,他向皇帝提出請寇準復任宰相,他的意思是想和寇準結為同黨,共同對付王欽若。

寇準在丁謂的推薦下赴京上任了。這是寇準的第二次復出。

丁謂一心想把寇準拉為同黨,在一次宴會上,寇準的鬍鬚沾了些菜湯,丁謂馬上起身為寇準擦須,(溜鬚怕馬)寇準不但不領情,反而十分惱火,當場訓斥丁謂有失大臣之體。



寇準原話是:【參政,國之大臣,乃為官長拂鬚耶?】

這就是寇準的不對了,都是同僚一點都不給面子,也許他平時霸道慣了,從沒想過別人的感受。

丁謂當著許多大臣的面受辱,臉面有點掛不住,心中暗暗發誓要報復寇準。

丁謂報復的機會來了,宋真宗得病期間,劉皇后參與朝政。寇準反對皇后專權,而丁謂卻支持劉皇后。二人又為立太子的問題上產生了矛盾。

丁謂背後的支持者是劉皇后,最後劉皇后勝出。

丁謂誣告寇準參與密謀謀反,他想弄死寇準。宋真宗沒追究責任,寇準這才逃過了一劫,但沒有逃過被再次罷相的結局。



寇準被趕出京城後,丁謂做了宰相,他要把寇準打翻在地再踏上一隻腳,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丁謂把寇準一貶再貶,最後把61歲的寇準發配到荒無人煙的雷州半島了,次年寇準病死於雷州。

結語:寇準的仕途跌宕坎坷,三起三落,最終難逃被貶至雷州(今廣東海康)司戶參軍的厄運。總結一下就是六個字:偏離“正”,過於“直”。《宋史》中說寇準最多的就是“正直”二字。寇準的確“直”得令人佩服,但說他“正”,就見仁見智了。你覺得呢?


秉燭讀春秋


作為北宋前期的宰相之一,寇準是十分有名的。他曾輔佐宋真宗多年,但晚年卻被政敵逐出了權利中心,最終在地方上鬱鬱而終,稱得上是悲慘結局。

史書記載,乾興元年(1022年),寇準因牽扯進朝廷黨爭,被當權者貶謫為地方官,次年便病逝於雷州。由於他一生為官清廉,十分清貧,所以連去世後的安葬費都是朝廷撥給的。



性格剛直

可以說,寇準的結局悲慘與他剛直的性格有很大的關係,“剛直不阿,素為群奸所不容”。早在宋真宗繼位初期,寇準就開始擔任宰相。

當時北方的遼國接連入侵宋廷邊境,可繼位的宋真宗趙恆長於深宮婦人之手,性格懦弱,一向沒有什麼主見。而朝廷的大臣們又大多主張遷都,以避開遼軍的鋒芒。只有寇準怒斥群臣,逼迫宋真宗親臨前線,最終擊退遼軍,但宋真宗仍然與遼國訂立了和約。此事被寇準引以為恥,其性格剛直可見一斑。



朝廷黨爭

不過,導致寇準最終被貶的原因還是他捲入了朋黨爭。過去寇準在朝廷時,就多次與宋真宗的劉皇后、奸臣丁謂等人交惡。後來,奸臣丁謂與太監周懷政爭權。丁謂勝出後,便藉機誣陷寇準為周懷政的同黨,聯合皇后劉娥將寇準貶出了朝廷,甚至一貶再貶。但不久後劉蛾臨朝稱制,成為當朝太后,把丁謂等人也踢出了朝廷中樞。因此,寇準、丁謂都成了權利鬥爭的犧牲品。

公元1023年9月,62歲的寇準在自己的任上病故。由於他得罪了皇太后劉蛾,因此並沒有得到朝廷昭雪。直到10年後宋仁宗趙禎親政,才在群臣的建議下為他沉冤昭雪,追諡其為“忠愍”。



世界人文通史


說起北宋名相,恐怕寇準的大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就連當時的遼國都聽過寇準的大名,可見,寇準在宋國的威望是何其之高。奈何,忠臣良將自古以來不能善終,寇準在政治中斡旋多年,也逃不過一個“利”字,最終,在朋黨之爭中,被貶,晚年可謂令人唏噓。

澶淵之盟,據理力爭,奈何高宗生性軟弱,最終與遼國簽訂恥辱條約

說起北宋著名的軟弱國君,小雪一下子就想起了宋真宗趙恆,生性軟弱,沒有自己的主見,宋朝的地位一落千丈,恐怕與他的性格分不開。

公元1004年,宋遼之戰已經進入白熱化,遼國的軍隊已經迫近北宋首都汴京,當時以丁謂等人為首的大臣主張逃跑,臣服於遼軍的餘威之下,可是,身為宰輔的寇準一點不同意,他說前線浴血奮戰的將士已經準備殺出一條血路,誓死保衛京師,怎麼能棄百姓於不顧,這種逃跑必然引起騷亂,恐危及江山社稷。

趙恆思量再三,採納了寇準的建議,於是御駕親征。將士們看到皇帝和自己一起奮勇殺敵,士氣自然高漲,於是,戰士們在此次戰役中大獲全勝。

可是,此次戰役的勝利並沒有讓宋國得到任何的便宜,趙恆生性懦弱,在遼國的餘威之下,竟然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澶淵之盟》,寇準對此引以為恥。

朋黨之爭,劉後把權,寇準成為了政治的犧牲品,無奈被貶

古人有一句話說的好,“伴君如伴虎”。雖然身為宰輔,但是朝廷中也有一些奸佞小人,其中以劉皇后和丁謂的勢力最為突出。


公元1022年,年僅55歲的宋高宗趙恆病死,這次皇帝駕崩,也許就是寇準仕途不順的前奏。

奸佞掌權,劉皇后生前就和寇準有矛盾,這皇帝一死,自己還不得一手遮天。

於是,劉皇后和丁謂等人,以寇準串通太監周懷為由,罷免了寇準的宰相之職,後來,寇準被一貶再貶,結局可謂慘不忍睹。

據歷史記載,寇準62歲就病故了,而當時朝廷並沒有給他沉冤昭雪,後來,宋仁宗趙禎繼位,才給了這個宋朝的肱骨之臣沉冤昭雪。

文/小雪歷史微鑑,古事新說,快意江湖!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點點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