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疫情過後,實體經濟從業者該何去何從?堅持中尋求創新還是轉型?

75度觀世界


這次的疫情給我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造成了很大的打擊,疫情後將是經濟發展方向的一次重大的調整,從反思過去粗線條的發展模式,到產業結構的調整改革,後續科技創新、產業互聯、高端製造、供給改革等成為主旋律,而對一些新型產業就是一個發展的機遇。

2003年非典以後,在這近20年的時間,製造業的衰落,實體經濟的下滑,互聯網和房地產蓬勃發展,目前我們富裕起來的一些人基本上是趕上了這波春風,今年是新的十年的開始,在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大好時機,疫情猶如一隻攔路虎,讓我們放慢腳步,靜靜地思考著未來將何去何從。

No.1

經濟發展方向

實體經濟將是發展的重點方向,尤其是工業、製造業、生產型企業,被壓抑的供需也可能會迎來報復性的爆發,部分原本在危險邊緣的企業或徹底改革或被時代淘汰終結。

任何一個國家和社會經濟要持續穩定發展,必然會以第一、二產業發展為基礎,我們目前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由41大類,207中類,666小類構成,是世界上最全面的工業體系,做到了大而全,然而這麼龐大的工業體系在今後的發展中肯定要進行產業調整。

No.2

由大而全向高而精的轉變

早在2015年11月10日國家就提出了供給側改革,後續的4年間產業改革的大行其道,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所以產業調整的方向是非常明確的,落後產能會逐步退出歷史舞臺,產業整體會由原來的大而全逐步轉向為高而精,這也是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邁進的必然路徑。

No.3

入門門檻提高

以往製造業的入門門檻並不是很高,尤其是江浙一帶的小型作坊對當地市場經濟的活躍貢獻了重要力量,但是往後隨著整體准入門檻的提高,粗放式的供給側很難在現代化的製造產業中繼續存活,這也是倒逼產業必須升級轉型的主要力量。而高門檻對應的就是高投入、高科技、重研發、精細化管理等等,將是一種新業態的展現形式。

No.4

如何投資

我國是一個政治經濟學的國家,投資最好是能緊跟政策,2020年做為新10年的初始期,也是相應政策出臺的密集期,所以這個階段更需要的是對大方向的把控和對大環境的靈敏感知,也是重點佈局的最好時間週期。

氫創做為天使投資機構,也是創業者背後的服務商,專注對行業發展的研究,對於現階段在投資時更注重優質行業的中長期的股權投資,分散投資,而應該減少或避免短期投資,從長週期看市場的機會相對更明確。

阿里巴巴曾經提過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技術、新能源等“五新戰略”,這當中其實還具備非常大的市場機會,簡單舉個例子:比如《中國製造2025》中我們就可以發現新材料領域也是不容忽視的投資機會,對於新材料領域最好選擇基礎材料,尤其是早期市場競爭力小的,應用前景廣泛的企業。


熱心網友八零後


疫情過後,其實,沒有疫情,實體企業的轉型也是必須滴。但是,企業轉型不是放棄自己原來的實體,而是要在自己實體經營多年的基礎上,進行整合創新。比如,產品銷售業務上,不要在原有模式或方式上再動腦筋(原來的方式只要維持即可),而是把重點放到創新上來。銷售業務的創新,可以自己組建創新團隊,也可以與外部合作。目前的銷售業務創新主要是把線下和線上打通。目前線上最好的辦法之一就是通過打造你的實體領域的網紅來把你的產品銷售出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