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防疫期間發熱怎麼辦?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很多人怕傳染上新型冠狀病毒,即使不舒服也不敢去醫院。特別是出現體溫升高時,就更加擔心了。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幾乎所有人都體驗過的不適——發熱。

人的正常體溫一般在36~37℃之間,在不同個體之間略有差異,一般下午體溫較早晨稍高,劇烈運動、勞作或進食後體溫也可略微升高,但一般波動範圍不超過1℃。

體溫升高超出正常範圍,即為發熱。按發熱的高低可分為:低熱37.3℃~38℃,中等度熱38.1℃~39℃,高熱39.1℃~41℃,超高熱41℃以上。

防疫期間發熱怎麼辦?


如何知道自己是真的發熱?


如果只是感覺自己發熱,就緊張到去醫院就診,這是沒有必要的。


在特殊時期,每天自我監測體溫是很有必要的,這不僅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他人負責任的一種表現。


要知道自己是否發熱,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藉助體溫計,測量自己的體溫。


目前市面上常用的體溫計為水銀體溫計、非接觸式紅外線額溫計和耳溫槍。

居家自我監測體溫推薦耳溫槍。


非接觸式紅外線額溫計易受環境溫度影響,且在此情況下誤差較大,不推薦。


水銀溫度計測量時間長(要求每次測量5~10分鐘),易破碎,汞滲漏會造成神經系統損傷,嚴重者危及生命,不推薦。


耳溫槍操作簡單,測量時間短,1秒即可測出體溫,溫度顯示便於查看,自動保存數據,測量準確,使用安全,推薦。


耳溫槍不同廠家溫度測量範圍有些許差別,以目前市面上使用較多的博朗耳溫槍為例,成人測量體溫35.4℃~37.7℃為正常範圍,37.8℃~39.4℃為輕度發熱,大於39.4℃為高熱。當使用耳溫槍多次測量體溫高於37.7℃,說明您已發熱,需要提高警惕。

防疫期間發熱怎麼辦?

常見的發熱原因有哪些

大多數發熱的原因,是人生病之後,身體對致病原因的刺激產生的一種正常反應。
這些致病原因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等病原體引起的感染最為常見,例如流感、尿路感染、艾滋病、結核病等。當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也屬於此類。


一些免疫接種後機體出現的正常反應。


一些炎症性疾病,如類風溼關節炎、克羅恩氏病。


惡性腫瘤,如肺癌、淋巴瘤等。像惡性淋巴瘤患者常表現為早上體溫正常,午餐後體溫逐漸增高,傍晚達到最高。


一些藥物也可引起發熱。如利福平、鏈黴素、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紅黴素等抗生素,在使用過程中可以出現一些貌似流感的不良反應。服用者可出現寒戰發熱、頭痛、四肢肌肉痠痛等類似感冒的臨床表現。

防疫期間發熱怎麼辦?


判斷髮熱是不是生病,除了發熱的溫度較高、持續時間較長外,更有效的標準是有沒有其他方面的不適症狀。比如:頭昏頭痛、渾身發冷、肌肉痠痛、咳嗽咯痰、腹痛腹瀉、尿頻尿急、噁心嘔吐、食慾不振、出疹子等。


如果除了發熱外,還有上述症狀,就要到醫院就診。醫生會根據發燒的情況和伴隨症狀,診斷出相關的疾病,對症下藥。


新冠肺炎潛伏期1~14天,多為3~7天,以發熱、乾咳、乏力為主要表現
根據其診斷標準,並不是發熱就一定感染了新冠病毒。
疑似病例需要滿足流行病學史中的任何一條且符合臨床表現中任意2條
無明確流行病學史的,需符合臨床表現中的3條。
也就是說,流行病學史在新冠肺炎的診斷中佔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

如果您在新冠肺炎的低流行區(湖北以外均可算作低流行區),只是單純的發熱,不用過於恐慌,可以多喝水、休息並吃點針對感冒發燒的中成藥,密切觀察。
如果發熱持續或者出現呼吸急促等其它症狀,應到醫院就診。
目前三甲綜合醫院均開通了針對新冠肺炎的發熱門診和普通發熱門診,分診嚴格,交叉感染可能性很小,您可以放心去就診。


防疫期間發熱怎麼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