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憐憫”和“善行”距離有多遠?

匡龍胤


你好,我是原子美文,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關於““憐憫”和“善行”距離有多遠?

”,這個問題。我認為是需要辯證的來看待。


01------有“憐憫”無“善行”,距離十萬八千里

憐憫不算愛也不算善行,在我看來憐憫是共情能力的一種體現,因為流浪狗的無人搭理讓人覺得可憐,所以額外關注與憐憫,內心會變的柔軟起來,這種軟心的憐憫感讓人產生同情。然而憐憫終究只是憐憫,如果沒有上升到善行一切都是徒勞的。除此之外,沒有意義的憐憫可能更加會傷害他人。就如,各種各樣的慈善機構,將物資運往學校後,讓穿得破爛的孩子們上臺,拿著事先準備好的牌匾擺拍。照片從不打碼,甚至大肆宣揚傳播,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圖上這些孩子們屬於弱勢群體,無論他們以後如何優秀,都逃不開這個標籤。弱勢群體的內心原本就脆弱而敏感,更何況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們,他們將永遠活在低人一等的自卑裡。所以我會說有“憐憫”無“善行”,距離十萬八千里

02------有“憐憫”有“善行”,距離咫尺之間

憐憫一個人憐憫者對被憐憫者僅僅只是同情,成功者對弱者才能出現憐憫這種情緒,而幫助,地位大多平等,是一種出自內心的幫助。我們的馬雲爸爸與上面提到的慈善機構完全不一樣。把善行安排的妥妥當當的。馬雲爸爸個人的公益基金重點關注的是鄉村教育,一系列諸如鄉村教師計劃、鄉村校長計劃、農村寄宿制學校計劃等等,都在踐行著馬雲教育扶貧的理念。而阿里巴巴集團不但身體力行,還帶動了全中國甚至是全世界最大的公益群體。有段時間,馬雲公益基金會在海南三亞為100位鄉村教師頒獎,這些鄉村教師將除了得到每人10萬元的現金資助,還將獲得3年的專業技能培訓機會。不僅如此,馬雲爸爸退休後還親自去當一名鄉村教師。因此,有“憐憫”有“善行”,距離咫尺之間。


這個社會需要的是有“憐憫”又有“善行”的人。以上是我的觀點,希望能夠幫助到你。


原子美文


憐憫即是善行。

我們對某事某人充滿著憐憫,自然就是一種善行。這是由內而外的過程。如果沒有憐憫而去行善,那麼這個動機也許就有待考量。無論對方是貧窮還是疾病,在你行善之前,必然是先產生了憐憫的心理。所以,憐憫和善行其實不遠,心懷憐憫,則處處為善。

很多人會說,只有憐憫,沒有善行,就是假慈悲。我想這句話是錯誤的。不是每個人都有條件和義務去行善幫助別人,但是有憐憫之心一定是一個善良之人的本能。如果毫無憐憫之心,那麼這個人必然處事滿滿惡意,極其自私。所以,無論他是否真的有去行善的實際行動,只要他心懷憐憫,懂得珍惜感恩關懷,也就是行善之事。

也許有人會問,馬路上看見老太太摔倒,不去扶,只是心懷憐憫的看著走過,這不是一種善行。這話沒錯,這不是善行。這樣的人只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他沒有憐憫之心;一種是他的害怕恐懼心理戰勝了憐憫之心,導致他不敢去扶老太太。無論怎麼分析,如果路上真的有這種情況發生,你真的可以做到漠視嗎?我相信很多人都會在保護好自己的前提下,選擇幫助而行善。

莫以善小而不為。憐憫之心就是最最本能的善。如果我們因為不能行動而鄙視空有憐憫之心的人,這個世界又多了多少冷漠?



大強子OUER


憐憫和善行距離有多遠?我認為不是距離多遠的問題,而是先後順序因果的問題。沒有憐憫的因,何來善行的果,所以先有憐憫再生善行。是先後順序的問題,而不是距離遠近的問題!





臘八觀


我是艾語。憐憫和善行距離有多遠?在一念之間,距離就產生了十萬八千里那麼遠,因為憐憫在原地,而善行已在路上。

我認為的憐憫是情緒管理中的同情,是發自內心的一份最溫柔的心疼。而善行,是行動,是執行力,是在無時無刻的結緣,正是所謂的積德行善無需人知,上天自會明白。

所以說,憐憫在心,善行由心而動,一靜一動之間,距離會越來越遠。



AY艾語


憐憫和善行距離在心間無矩,憐憫和善行之間有必要的關聯,也有不必要的關聯,一個人可以因為動了憐憫的心思,去做出了一些事情,產生的行為,也可以被稱為善行。憐憫是人的心理活動,比如說,你看見了一個很悲慘的人,無父無母,身體殘疾,沿街乞討,你會不會產生憐憫之心,但是呢,你卻不一定去做出什麼,你先對這個事情或者人有了憐憫之心,想要去幫助一個人,那麼所產生的行為,可以稱之為善行,而每個人都會有憐憫的心思,看見山村的小孩子,你會不會產生憐憫之心,看見殘疾人,苦難的人,但是你確定每個人都會去幫助嗎,你只是產生了憐憫的心,但是你並不會去付出行動,而善行,卻不一樣,不只是你的心動了,你也做出了相應的行為。


霜天百景


答:三火認為,憐憫和善行之間,有兩種距離:一種是近在咫尺,另一種是天涯海角。

憐憫與善行一種距離——近在咫尺。

應該說憐憫和善行的這種距離不勝枚舉,我們在公交車上看見殘疾的人,可憐他們,主動讓座,我們幫哭泣得很傷心的人遞一張紙巾,給幾句安慰,還有在我們國家突遇疫情期間,大家紛紛伸出援手,慷慨解囊,大到大商,馬雲、王健林、劉強東、任正非、董明珠等等,還有袁隆平院士、鍾南山院士等科技工作者,韓紅、劉濤、趙麗穎等明星,小到平民百姓等等,很多醫護工作者和防疫工作者馳援疫區,還有疫情期間出租車司機免費接送醫護工作者等等,他們這些人都有憐憫之心,他們把這種憐憫之心用於善行的實際,這憐憫之心與善行之舉結合就形成了讓人可喜的距離——近在咫尺,這種距離就是情遍四方和眾志成城的力量,這憐憫和善行近在咫尺的距離書寫了人間博愛和大愛。

憐憫和善行的另一種距離——天涯海角。

我們大多數人可能都有憐憫之心,看見有些事情就會產生憐憫,但是卻僅限於憐憫,沒有任何與憐憫有關的行動,我們有時會遇到一些意外,我曾跟我的兩個好友去麵館吃麵,當時我們幾個都搶著付錢,把外面的一聲巨響都忽略了,我們出來時,我們驚訝的發現我們對面街道的饅頭店發生了煤氣爆炸事故,滿目狼藉,很多人在圍觀,我的其中一個朋友馬上打了報警和救護電話,很快警車和救護車來了,很多人只是說“太可憐了,傷得好重,今後可怎麼辦”之類的話,那瞬間我也很汗顏,我不是沒有憐憫之心,可是光是有沒有付諸行動,它沒有意義呀!我們習慣於對某些事情懷憐憫之心許空諾,只限於口頭表達,看見別人忙得不可開交,只是可憐人家叫人家不用幹了,卻在旁邊袖手旁觀等等行為都是憐憫和善行之間的天涯海角距離,永無實現美好的可能呀,我們身邊這樣的距離應該比比皆是或者是屢見不鮮吧。


三火小子


人有了惻隱之心才去憐憫同我之人!甚至之物!包括花花草草!

有“憐憫”之心,才驅動自己有“善行”

“憐憫”“善行”是因果關係!

“憐憫”“善行”一步之遙!

關鍵在“善行”。

只有“憐憫”沒有“善行”只是偽善!

一副“事不關已,高高掛起”樣子,此舉也可恨!





宛城老張


伶憫他人笑中笑,不知善心難以定,善人做事自己定,看向世間都好人。



趙柱良


差的很遠。憐憫是人心之初的情感,是低級的心善。是短暫的心情。而行善是高級的品德,是在憐憫之心的基礎上出手相助,是佈施恩德的行為,是善良的最好方式。





Lisa一株蘭花


憐憫和善行的距離:

憐憫:是一種施捨的態度,是看到被施捨的人身在窘境而產生的一種被動性的愛心行為。是脆弱的善神經被激活而實施的一種愛心狀態。其善,是被動的,脆弱的。

善行:是一種主觀行為,是主動性的做好事,捨己利人,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善意和美德的主動行為,是主動性的,是一個人的內在的品性和素質體現,那種思想和氣場是強大的,主動性的。

憐憫和善行都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利人行為,但是,在思想的境界上和行為的主觀性上不一樣。

前者,略顯弱了些。

後者,則主觀意識更為明顯和明確,態度更加堅定和強烈,其目的性更加明確,思想性更加積極,對於社會的利益性更大,更具有正能量。

善行,從來就是一種人人尊敬的美德。

而憐憫,相比之下顯得小氣了些,內斂了些,小氣了些,脆弱了些,被動了些,狹隘了些,蕭條了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