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渣渣輝”、陳咬脣、骨天落”:香港人講普通話為啥那麼難?

文 | 徐文思

網友中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港星講普通話。近年來,大陸的影視劇市場越發壯大,雖然港星進軍大陸市場看上去是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但是人們依舊無法繞開那個最大的難題——普通話。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為什麼香港人對普通話那麼頭疼。

“渣渣輝”、陳咬唇、骨天落”:香港人講普通話為啥那麼難?

古天樂。(IC photo/圖)

香港演員的普通話困境

隨著大陸影視市場的不斷髮展和壯大,近些年,越來越多的香港明星選擇來大陸發展。

其中包括周潤發、劉德華、梁朝偉等資深影帝,開始紛紛接拍陸資或者陸港合資的影片。也有像佘詩曼、蔡少芬等昔日TVB當家花旦,憑藉《延禧攻略》、《甄嬛傳》等電視劇再度走紅。可以見得,香港的市場有限,選擇北上發展對於香港明星而言,是個不錯的選擇。

對於很多大陸觀眾而言,他們的成長是伴隨著TVB電視劇和香港電影的,因而使得其對香港明星抱有一絲特殊的情懷。雖然港星進軍大陸市場看上去是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但是人們依舊無法繞開那個最大的難題——普通話。

網友中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段子: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港星講普通話。不得不說,絕大多數香港明星的普通話都不是太標準,甚至根本是很難聽懂。“大葛好,我係渣渣輝、我係陳咬唇、我係骨天落”這句話大家應該很熟悉,這是張家輝、陳小春、古天樂他們三人代言一款網絡遊戲時的自我介紹。還有蔡少芬也在《王牌對王牌》裡竟然把“給我住手”,說成了“給我鋸手”。當然,這種極具喜感的口音成為了網友們調侃和搞笑的段子,也為香港明星增加了不少人氣。

即便如此,對於口音的爭議依舊是存在的,一方面,港星出演大陸電視劇或者電影,就意味著要選擇配音。實際對於演員而言,這意味著他無法展現出其臺詞功底。這也是為何當人們在看香港電影的時候,會更傾向於去看粵語版,而非國語配音版,因為從整體效果上看,明顯是粵語版的更自然。

另一方面,在大陸普通話一統天下的大環境下,普通話不標準始終被看做是“汙點”,除非是周潤發、梁朝偉這種影帝級別的演員,普通藝人說不好普通話則是會被觀眾吐槽不敬業。甚至在某種語境中,還會被解讀為香港的優越感以及對大陸的牴觸。

不過,稍具理性的人都知道這實際只是在過度解讀而言。其實,不止是香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很多地區都是以方言為主導的。至少在日常生活領域,大多數人的交流都是以方言為主。以北京語音為基礎的普通話才被廣泛推廣,即便如此在一些小城鎮中,人們交流的主要語言依舊是當地的方言,而香港就是一個以粵語為主導的地區。

雖然彼此在文字上是一致的,但在語音上卻是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就好比在英國,英格蘭人同樣聽不懂蘇格蘭人說英語。甚至可以說,在發音系統上,粵語和普通話的差異之大,甚至比一些歐洲語言間的差距還大。也就是說,對於這些香港藝人來說,要實現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的程度的確是比較困難的。更何況在1997年香港迴歸之前,大陸和香港之間的往來也比較有限,港人對於普通話也是比較困難的。

“渣渣輝”、陳咬唇、骨天落”:香港人講普通話為啥那麼難?

張家輝。(IC photo/圖)

不分高低的漢語語言體系

即便當前中國的官方語言是普通話,實際上方言還是很大程度低豐富了漢語這個古老的語言體系。語言僅僅是呈現方式,其背後所承載的是該地區人們特有的生活方式。就像一些電影或者小說會有意的使用方言,比如《羅曼蒂克消亡史》、《繁花》中的上海話,那是由於人物的一些微妙感覺都只能通過方言來表達。

粵語文化也是如此,正如人們很熟悉的那些粵語歌曲,上個世紀末,華語流行音樂的半壁江山由香港音樂人佔據,哪怕大陸的聽眾聽不懂粵語,他們也依舊會哼唱粵語歌。這種現象在港片裡更為明顯,香港電影中的很多細節,如果不用粵語來表達,會喪失很大的內涵意義。比如構建了一代人回憶的周星馳式電影裡就充斥著很多粵語文化的表達,其中包含了各種市井俚語,低俗段子等等,相當多的粵式笑話,是無法用普通話來詮釋的。在《唐伯虎點秋香》中,兵器譜排名第一是小李飛刀的母親,周星馳說“原來系小李老母飛刀”,而其粵語的本意是諧音某著名國罵。

從某種程度上,在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存在著不同口音或是方言,不僅不是弊端還是一種豐富的資源。如同有人會喜歡《唐頓莊園》中古典優雅的英音,也有人喜歡《老友記》中隨意自然的美音。放在中文領域,每種特有的語言體系都反映的是一種文化,就像人們提起北京話,就會想到衚衕、四合院以及大院文化。提到粵語,則會想起中西結合、充滿著國際範的港人。

不過,這其中並沒有高下之分,只是有時候人們會無意識的為語言打上很多觀念的烙印。

在九十年代的時候,大陸也曾有過學習港臺腔的熱潮,相反普通話則意味著土氣、落後、閉塞。而在當下,也不乏有人反過來以此來排斥粵語,戴上有色眼鏡看香港人,甚至號召以強制的手段取消粵語節目和電影等,好像以此來證明北方文化的強勢地位。

如果是以這種心態去看待方言,那未免就太過狹隘了。香港演員作為個體選擇來大陸發展,學好普通話是獲得更好機會的一個有利條件,就像北方人去到香港、廣東,也會學習粵語融入當地生活是一樣的。在最近十幾年,也有越來越多的香港文化人和電影人搬到大陸居住,像是梁文道、陳冠中、陳可辛等,其中很多已經能夠說一口沒有口音的普通話,這也在側面幫助他們更好地瞭解大陸,並創作出更多傑出的作品。

所以,去給這兩種口音去分個高下,近而擴大到對另一種文化的貶低是毫無意義的,就像梁文道所言:“文化從來是雜種的,純種不可能有文化,因為只有雜交才有交流,只有雜,只有交流,只有不同地方的相遇才會出現文化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