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人真能看淡生死嗎?

有點事兒探討


即使生不如死,也要好好活著,感受時間流淌,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命意義,留下鮮活痕跡。如果不得不死,那就坦然接受,當一切歸於沉寂,這個問題已然沒有意義。所以孔子告誡子路,未知生焉知死。意在,與其問道生死,何不好好經營人生,活出自我。在漫長的宇宙世紀中,生命不過是一個瞬間,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將這個瞬間過的相對精彩,人類的歷史只是龐大時間影集的片段,任何生命在宇宙進化歷程中的地位都不可代替,沒有重要到不可缺少的也沒有卑微到可以忽略的,共生共存是宇宙的法則,宇宙中任何單一的存在都與死亡掛鉤,任何複雜的共存都與生命接壤,越是複雜的越代表他的繁榮和生生不息,越是單一的越代表他的冷酷和極端惡劣,個體的矛盾與整體的統一是宇宙運行的規律,只有理解宇宙運行的規律才能窺探我們存在的自身,互相對立中產生平衡,狂暴紛亂中催生穩定,有正就必定有反,任何事物的相生與相剋代表存在與毀滅,虛無與實體互相轉化,想要觸摸虛無首先要成為虛無,想要了解實體首先要成為實體,夢境與現實就是虛無與實體的交融和碰撞,只有忘記實體本身才能融入虛無,當感覺迴歸本體虛無才會與實體分離,生死的自然轉化亦如複雜重回純一,忘記生本身亦如將死,忘記死本身亦如永生,只有內心平靜止水方能俯看全局,只有拋開自我意識才能將別人的意識融入自身的本體而產生相應的共鳴,亦如音叉之間的鳴響並不是同時敲打,一方意識的波動可以被相同無意志本體所接收,人與人之間的難以接觸就是因為雙方都存在強烈的個人意志,強大意志力的壓制不等於接受,仿若兩塊磐石般無法傳導震動,所以瞭解必源於接受,沒有接受對方的意志就絕對不會了解對方的思想。

生的過程短暫,死的過程悠長,生是無限接收信息的載體,死則是無限釋放信息的燈塔,死告訴我們的事物我們稱之為真理,而生告訴我們的事物我們稱之為假說,所以我們標榜為經典的往往為過去的事物,比如古書,我們稱之為糟粕的往往為當前的事物,比如新潮。人們都說強大來源於自信,而自信又來源於實力,此等謬論竟被世人推崇,難道沒有實力就是卑賤和渺小,強大沒有頂點也沒有定義,和難以企及的事物去攀比豈不是一生都要生活在自卑和困惑之中,所以強大並不是來源於自信,而是來源於內心的寬廣,可容別人所不容之物,忍別人所不忍之忍,所以才能放下心靈的包袱,從容去面對眼前的一切而不畏懼。當你相信你有時你就有,當你相信你無時你就無,所謂盲目是不相信自己能夠創造奇蹟,所謂信心是相信未來終將屬於自己。

人生的努力不是為了求得別人的認可,而是為了求得自己的認可,懂得欣賞自己而不自大,懂的珍惜自己而不自憐,我們焦躁或畏懼不是由於膽小或怯懦,而是由於對不確定事物的難以把握,對可能是否會對自身利益造成的影響缺乏估量,所以內心才會慌亂,身體也會隨著內心的慌亂而有冒汗或顫抖的反應,語言也變的邏輯不清,所以做人眼界一定要高遠,內心一定要寬廣,只有寬廣才能容物,能容物才能淡定,能淡定內心才不會浮動,而要做到內心寬廣就要做到從容,要從容就要看透生死,所謂看透生死不是輕生重死,也不是輕死重生,而是要不喜生不惡死,順其自然,天道坦然,讓自己沉睡的靈魂覺醒,看似追求無限、熱情洋溢,實則從容淡定、無慾無求,看似積極進取、勤奮上進,實則隨遇而安、知足常樂,有追求而不執著於物,有理想而不脫離現實,這就是從容的境界。

我們太想讓自己活的好,所以總覺得生活艱辛,上天給予人存在的使命,是讓我們在有限的生命中去理解宇宙延續的秘密,而不是為了自身種族的延續而終止其他種族的延續,人類基因的某個鏈條缺失或變異,那麼這個人也會產生病變或過早死亡,而物種就是宇宙的基因,如果某個物種消失那麼整個宇宙的平衡將被打破,可能整個生物鏈條都將斷裂,屬於這個種群生存的時代將會終結或被取代,比如曾經消失的古生物時代,所以要善待與我們共生的,珍惜與我們共存的。

給生以希望,給死以寬慰,我們困惑或畏懼的不是生死本身,而是我們內心慾望對生死的渴求不能釋懷,總埋怨世事的不公,卻又總想讓自己站在有利的位置,矛盾的糾結矇蔽了內心對真正光明的渴望,被束縛的靈魂無力掙脫世俗捆綁的鎖鏈,所以懵懂的活著,糊塗的死去,是我們一成不變的生活狀態,如果說霧裡看花為虛無縹緲,那麼花裡看霧就是過眼雲煙,把生死還給上天,把秘密還給秘密,學會享受物質、時間與空間的存在感吧,這才是屬於生命的真實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