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假如劉備一直聽諸葛亮的話,蜀國會不會統一天下?

創造者放映


假如劉備一直聽諸葛亮的話,蜀國肯定會統一,軍師到底還是軍師,諸葛亮會用兵,有遠見,有計謀,很穩當,從不打沒有把握的仗,劉備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就是不聽諸葛亮和趙雲的勸告盲目的去給關羽報仇,結果戰敗,損失相當慘重,劉備為了兄弟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但是還要為蜀國的大局考慮,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做好自己9080


我說句實話,其實諸葛亮剛開始是不願出山的,前兩次沒見劉備就可以看出來,第三次因為劉備是冒著大雪,不顧自己身份去見他,這可能感動了諸葛亮,於是見他,劉備說出自己的志向以後,想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真的沒考慮嗎,他確實考慮了,他其實是知道劉備是無法統一天下的,因為此時曹操已經統一北方,孫權又很穩定,想統一天下,簡直是難於上青天,可以說是逆天而行,可是諸葛亮為什麼同意了呢?說實話,被劉備感動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因為他的才能很高,如果他一直待在南陽,他的才能就無法施展,後人也就不會銘記諸葛亮了,所以他想施展才能。還有,雖然他知道無法統一,但是他還是決定放手一搏,提出隆中對,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還是存有一絲希望的,當然,確實從諸葛亮出山到夷陵之戰之前所有方針都是按隆中對走的,劉備節節勝利,穩固西川,所以看起來劉備統一天下也不是沒有可能,從中也看出來諸葛亮的才能,可是,荊州丟失,火燒連營七百里之後,蜀漢徹底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此時諸葛亮完全明白蜀漢統一天下完全就是不可能,可是他仍舊逆天而行,北伐曹魏,正是應了那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了完成劉備的遺願,他顧不了那麼多了。最終病逝五丈原,每次看諸葛亮病逝總會流淚,他為了蜀漢真是盡了太多的力,可是天意難違,一切無法挽回!





聊123影視


蜀漢統一天下只能是個美好願景,六個字來形容丞相“知天命,逆天行”。

拿大家所認同皇叔犯的較大過失來講。

關羽死後,劉備親征東吳,被陸遜大敗。

亮:“陛下初登寶位,若欲北討漢賊,以伸大義於天下,方可親統六師;若只欲伐吳,命一上將統軍伐之可也,何必親勞聖駕?”

諸葛亮關於進諫劉備東征的諫言只有說過這個,諸葛亮並不是一定反對東征的,只是不支持劉備親征,這段話的意思說的很清楚,陛下您現在是漢帝,要親征只能親征漢賊(這裡指的曹操),至於東吳,派遣一名上將去即可,哪裡需要您親自去呢?

當時的情況:關羽的死訊剛剛傳到蜀中,上下一片譁然。大部分人還沉浸在關羽水淹七軍的喜報當中,誰又能想到轉瞬之間,關羽竟死於非命。

劉備不可能在結義兄弟關羽被孫權殺了以後還過去講和的。

1.張飛不答應(大哥你不去報仇,我就自己去)

2.孫權不答應(三國志裡面明確記載:“欲圖進蜀”)

3.入川的荊州人士不答應(從此和劉備離心離德,部分荊州人士叛降)

4.劉備自己不答應(烈帝是做不出這種寒心的選擇,因為他是漢昭烈帝!仁德之師 重情重義)

關羽死後東征孫吳是必然的!

再說到東征統帥,是指足夠份量的東征統帥,劉備自己算一個,張飛算一個,馬超算一個,魏延算一個。

出征前夕張飛被部下殺害(原定先鋒出徵)。

馬超和魏延防禦北方曹操 (防止曹軍趁虛而入)

至於為什麼沒有帶上趙雲?趙雲是提出了反對意見的,而且說的也比較直接,但是後來還是安排了趙雲做為接應。

趙雲諫曰:“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也。今曹丕篡漢,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圖關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討凶逆,則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若舍魏以伐吳,兵勢一交,豈能驟解。願陛下察之。”先主曰:“孫權害了朕弟;又兼傅士仁、糜芳、潘璋、馬忠皆有切齒之仇:啖其肉而滅其族,方雪朕恨!卿何阻耶?”雲曰:“漢賊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願以天下為重。”先主答曰:“朕不為弟報仇,雖有萬里江山,何足為貴?”遂不聽趙雲之諫,下令起兵伐吳。

那麼為什麼沒有帶上諸葛亮呢?

1.諸葛亮沒被劉備當做前線謀士,是當作丞相來用的。

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2.諸葛亮自己也沒把自己當做前線謀士。

章武二年,大軍敗績,還往白帝。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3.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為了奮鬥半生的基業。進可攻,退可守。

諸葛亮留鎮後方,治理民政,供應軍需。劉備出征不帶諸葛亮,卻將蜀漢政權的大後方全權交付,這就是對諸葛亮能力和忠誠的無上信任。(當時拿下益州也沒多久,平定內部矛盾,肅清反對派,需要有威望的人坐鎮。)

劉備就算聽了諸葛亮的,沒有親征,最好的結果大概率不會病死永安,白帝城託孤。換成現有的其他將領東征,張飛(不打先鋒)馬超,魏延,雖然個個武藝超群,但是遇到了滿肚子壞水的東吳都督陸伯言,哪個能討到好果子吃?也是隻能浪費國力,繼續惡化蜀吳兩國的關係。

東征大敗之後,諸葛亮僅僅數年,又重組了一支十萬人的軍隊。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出師表》

丞相一己之力中興漢室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本就是逆天而行,蜀漢想要統一天下實在太難。


孫仲謀l


可能會!

如果他從一開始就聽諸葛亮的,劉備集團的發展就不會那麼慢了。

劉備不聽諸葛亮的話辭荊州(原因不忍奪同宗基業),後來艱難的從曹操手裡取得荊州,這就浪費了很多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失去百姓的民心,因為百姓只要有飯吃,時間長了對什麼復興漢室是沒有任何興趣的。同理,取西川也是如此!更重要一點,取西川不聽龐統的話,逼得龐統弄死自己!失去一個奇才!最後他又不聽諸葛亮的話出兵伐吳,大敗而歸!

我想按諸葛亮的隆中三策,是可以一統天下的


小蛋仔h


我說句實話,其實諸葛亮剛開始是不願出山的,前兩次沒見劉備就可以看出來,第三次因為劉備是冒著大雪,不顧自己身份去見他,這可能感動了諸葛亮,於是見他,劉備說出自己的志向以後,想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真的沒考慮嗎,他確實考慮了,他其實是知道劉備是無法統一天下的,因為此時曹操已經統一北方,孫權又很穩定,想統一天下,簡直是難於上青天,可以說是逆天而行,可是諸葛亮為什麼同意了呢?

說實話,被劉備感動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因為他的才能很高,如果他一直待在南陽,他的才能就無法施展,後人也就不會銘記諸葛亮了,所以他想施展才能。還有,雖然他知道無法統一,但是他還是決定放手一搏,提出隆中對,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還是存有一絲希望的,當然,確實從諸葛亮出山到夷陵之戰之前所有方針都是按隆中對走的,劉備節節勝利,穩固西川,所以看起來劉備統一天下也不是沒有可能,從中也看出來諸葛亮的才能,可是,荊州丟失,火燒連營七百里之後,蜀漢徹底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此時諸葛亮完全明白蜀漢統一天下完全就是不可能,可是他仍舊逆天而行,北伐曹魏,正是應了那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了完成劉備的遺願,他顧不了那麼多了。最終病逝五丈原,每次看諸葛亮病逝總會流淚,他為了蜀漢真是盡了太多的力,可是天意難違,一切無法挽回。


古行生


關羽被殺之後,劉備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東征,想要奪回荊州,最終卻失敗了,間接的搭上了自己和張飛的性命。如果劉備沒有討伐孫權,結局會是如何呢?

首先劉備打孫權並不一定是因為關羽被殺,畢竟劉備東征距離關羽被殺已經快兩年了,而諸葛亮阻止劉備東征也很可能是演義中杜撰的。

當時蜀漢的情況是這樣的,經過數年的經營,劉備認為自己可以有和孫權一戰的實力了,打算奪回荊州,因此才出兵東征。畢竟在軍閥混戰的時候,弱肉強食,有實力了就要去攻打別人,才能奪取更多的資源。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回到題目中的假設,如果劉備沒有討伐東吳,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劉備和張飛不用死這麼早,劉備在西蜀積攢的部隊也不會什麼有損失。

那麼劉備就只剩下北伐或者繼續臥薪嚐膽這兩條路了。這裡有個很關鍵的地方,就是如果劉備不討伐東吳,孫權會不會歸還荊州?荊州對劉備的重要性是很大的,有了荊州,劉備就可以兩路大軍北伐。

當時曹操已經死了,如果孫劉兩家可以像之前一樣共同討伐曹丕,完全有可能贏得最終的勝利,再趕上司馬懿被曹魏的內部打壓,曹丕手下拿不出什麼領兵的將軍,而劉備這邊還有張飛、黃忠、趙雲,再加上諸葛亮,基本上還是劉備巔峰時期的陣容。

再看孫權。當時孫權手下和曹丕一樣,沒什麼拿得出手的大將,黃蓋、程普、甘寧、淩統都先後病死。打下荊州的呂蒙也英年早逝,周瑜,魯肅等人也不在了,唯一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陸遜還是孫權和呂蒙在打荊州之前發掘出來的。

所以說,當時的劉備看見這種局面有點膨脹也是正常的。不過當時的吳蜀聯盟已經破裂,不可能再次合作。事實上當時的劉備似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再不打等過兩年趙雲、黃忠老了,蜀漢的戰鬥力就會直線下降。所以如果不打孫權,那麼一定會打曹丕,而且還是劉備獨自對抗曹丕。

結果顯而易見,就算前期有優勢,北方兵多地廣,完全能耗死劉備,劉備也沒有那麼大的胃口(當時最好的選擇就是持重兵一口吞下荊州)。而且就算之前打下來的地盤,劉備也守不住,最後只能退回漢中。

如果非要改變三國的重要轉折點來改變蜀漢的結局,我認為應該是孫權不打荊州才對。

如果孫權不打荊州,一方面吳蜀聯盟可以繼續保持,雙方不會產生巨大內耗。另一方面荊州在劉備手中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別的不說,如果諸葛亮北伐是從荊州出發,歷史的結局是不是會發生變化?

綜上所述,劉備和他手下的諸葛亮都是聰明人,當時最好的選擇就是攻打孫權,奪回荊州。其他選擇在當時的背景下都不是最明智的,所以如果不打孫權,結局依然不會改變。




一位愛電影的職工


劉備死了,諸葛亮也沒有統一三國。劉備人中豪傑,其政治軍事能力,尤其是對人才辨識和使用方面,都不是諸葛亮所能比的。陳壽有句評論諸葛老先生的話,“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遊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於邦域 之內,鹹畏 而愛之,刑政雖峻 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勸戒明也。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說的真的是很中肯!


風的節奏


假如劉備一直聽諸葛亮,蜀國照樣會滅亡,因為這是歷史必然性。現在我就講講蜀國必亡的原因吧!

第一、蜀國沒有人才儲備,後勁不足。

當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武將死後,蜀國的武將沒有魏國的武將多,名將也隨之凋零。從而與魏國交戰的時候多數都佔下風,又因為沒有人才儲備,因此隨著時間流逝,和魏國的差距越來越大,最後被魏國滅。魏國的名將是不斷湧出,這讓魏國在三國之中佔有人才優勢。人才的凋零讓蜀國發展緩慢,即使諸葛亮鞠躬盡瘁也沒能力攬狂瀾於不倒,蜀國還是沒有逃脫被魏國滅掉的命運!

第二、荊州的丟失讓蜀國失去統一天下的跳板。

當東吳謀取荊州後,蜀國的處境沒有之前那麼有優勢,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格局。當年劉邦平定“三秦之地”與項羽爭鋒,關鍵是劉邦和項羽爭鬥的時候,糧草一直源源不斷的供給劉邦。但是,到了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因為丟了荊州導致糧草總是出現短缺,有幾次因為糧草問題不得不退兵。而且蜀道山路崎嶇,不好押運糧草,如果荊州還在蜀國手裡,就可以直接在荊州押運糧草,進而虎視中原。缺了荊州這塊跳板,不但讓蜀國失去統一天下的條件,反而成為了滅亡的原因之一。

第三、蜀國的綜合實力遠不如魏國。

國與國之間比的就是綜合實力,而蜀國的綜合實力遠遠不如魏國。魏國不但人才濟濟,而且還人口眾多,地域遼闊,經濟、軍事等各方面都遠超過蜀國。再加上魏國人才輩出,這怎麼不能滅掉蜀國呢?當年秦國就是依靠超強的實力碾壓東方六國,而如今魏國的實力照樣也能碾壓蜀國。因此,在強大的魏國面前,蜀國必然走向滅亡之路。至於何時滅亡,那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

這三個原因不是誰都改變的,因此,蜀國滅亡時遲早的事而已。


歷史的陪伴者


大家好,我是一個頭條創作者,很高興能夠回答您的提問,在答題方面,我有著豐富的經驗 ,以下是我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也許!

  如果他從一開始就聽過諸葛亮,那麼劉備集團的發展就不會那麼慢。

  劉備沒有聽諸葛亮的話說荊州(原因是不能建立同一個家庭基礎),但是後來他不得不從曹操那裡獲得荊州,這浪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人民的心,因為人民只有食物和時間,我對復興漢代沒有興趣。同樣,西川也是如此!更重要的是,以西川對龐彤的言辭不服,迫使龐彤自殺!失去了嚮導!最後,他沒有聽諸葛亮的話,就出兵打敗了吳。

  我認為按照諸葛亮的龍中三招,我們可以統治世界。

以上就是屬於我個人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能開開心心的做頭條,頭條作品能更進一步,最後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回答,謝謝大家!


一個柒兒


關羽被殺之後,劉備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東征,想要奪回荊州,最終卻失敗了,間接的搭上了自己和張飛的性命。如果劉備沒有討伐孫權,結局會是如何呢?

首先劉備打孫權並不一定是因為關羽被殺,畢竟劉備東征距離關羽被殺已經快兩年了,而諸葛亮阻止劉備東征也很可能是演義中杜撰的。

當時蜀漢的情況是這樣的,經過數年的經營,劉備認為自己可以有和孫權一戰的實力了,打算奪回荊州,因此才出兵東征。畢竟在軍閥混戰的時候,弱肉強食,有實力了就要去攻打別人,才能奪取更多的資源。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回到題目中的假設,如果劉備沒有討伐東吳,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劉備和張飛不用死這麼早,劉備在西蜀積攢的部隊也不會什麼有損失。

那麼劉備就只剩下北伐或者繼續臥薪嚐膽這兩條路了。這裡有個很關鍵的地方,就是如果劉備不討伐東吳,孫權會不會歸還荊州?荊州對劉備的重要性是很大的,有了荊州,劉備就可以兩路大軍北伐。

當時曹操已經死了,如果孫劉兩家可以像之前一樣共同討伐曹丕,完全有可能贏得最終的勝利,再趕上司馬懿被曹魏的內部打壓,曹丕手下拿不出什麼領兵的將軍,而劉備這邊還有張飛、黃忠、趙雲,再加上諸葛亮,基本上還是劉備巔峰時期的陣容。

再看孫權。當時孫權手下和曹丕一樣,沒什麼拿得出手的大將,黃蓋、程普、甘寧、淩統都先後病死。打下荊州的呂蒙也英年早逝,周瑜,魯肅等人也不在了,唯一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陸遜還是孫權和呂蒙在打荊州之前發掘出來的。

所以說,當時的劉備看見這種局面有點膨脹也是正常的。不過當時的吳蜀聯盟已經破裂,不可能再次合作。事實上當時的劉備似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再不打等過兩年趙雲、黃忠老了,蜀漢的戰鬥力就會直線下降。所以如果不打孫權,那麼一定會打曹丕,而且還是劉備獨自對抗曹丕。

結果顯而易見,就算前期有優勢,北方兵多地廣,完全能耗死劉備,劉備也沒有那麼大的胃口(當時最好的選擇就是持重兵一口吞下荊州)。而且就算之前打下來的地盤,劉備也守不住,最後只能退回漢中。

如果非要改變三國的重要轉折點來改變蜀漢的結局,我認為應該是孫權不打荊州才對。

如果孫權不打荊州,一方面吳蜀聯盟可以繼續保持,雙方不會產生巨大內耗。另一方面荊州在劉備手中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別的不說,如果諸葛亮北伐是從荊州出發,歷史的結局是不是會發生變化?

綜上所述,劉備和他手下的諸葛亮都是聰明人,當時最好的選擇就是攻打孫權,奪回荊州。其他選擇在當時的背景下都不是最明智的,所以如果不打孫權,結局依然不會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