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驚蟄節令即到,驚蟄常識知多少?

風雨人生3293


一起學習關於驚蟄的小知識吧!

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太陽到達黃經345°時,標誌著仲春時節的開始。春雷始響,冬眠的蟄蟲被雷驚醒,萬物開始復甦,喚醒了春天的夢,迎來了繁花似錦。

起源

驚蟄,這個節氣最初的名字叫作“啟蟄”,因為避漢景帝劉啟的名諱,被改為驚蟄。 二十四節氣裡,驚蟄是唯一用動物來起名字的那一個。春雷始響,冬眠的蟄蟲被雷驚醒,萬物開始復甦,喚醒了春天的夢,迎來了繁花似錦。此時,正是陽光正好、氣溫回升、雨水增多、溫風如酒的醉人時節。認真播種,用心對待,在四季的風雨裡豔陽下,茁壯成長,用一顆感恩的心,來告慰大自然的陽光雨露和人類的辛勤勞作。

習俗

蒙鼓皮

驚蟄之驚字,源於春雷陣陣,萬物驚醒。春雷是陽雷,乃天地間最剛硬之正氣,有驅邪滅兇之功效。古人認為,打雷是雷神在天上敲鼓,所以民間會在這一天蒙鼓皮,以表達對雷神的敬意,同時也禱祝新的一年諸事皆宜,不被兇邪侵擾。

吃梨 Eating pears

驚蟄節素有吃梨的習俗,此習俗源已無從考證,只留有一個代代相傳的故事。明洪武年間聞名四海的晉商渠家祖先渠濟,生於上黨長子縣。年輕時帶著孩子用上黨的梨倒換祁縣的粗布、紅棗,從中贏利,天長日久有了積蓄,在祁縣城定居下來。清雍正年間,渠家的第十四代渠百川走西口,適逢驚蟄,其父拿出梨給他吃,並說:先祖販梨創業,歷經艱辛,定居祁縣,今日驚蟄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耀祖。之後渠百川經商成功,將開的商號取名“長源厚”。之後其他人再走西口,也紛紛效仿,在驚蟄這天吃梨,以表“離家創業,努力榮祖”之意。

“打小人”驅趕黴運 Beating "villains"

驚蟄象徵二月份的開始,會平地一聲雷,喚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蟲鼠蟻,家中的爬蟲走蟻又會應聲而起,四處覓食。所以古時驚蟄當日,人們會手持清香、艾草,燻家中四角,以香味驅趕蛇、蟲、蚊、鼠和黴味,久而久之,漸漸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黴運的習慣,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真實的恩典


網上說“驚蟄到瘟疫散,自古如此”,再過幾天就是驚蟄了,希望網事成真。

驚蟄,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了蟄伏於地下冬眠的蛇蟲鼠蟻。那麼關於驚蟄的一些小常識?下面就來一起看看吧!

驚蟄時間

2020年3月5日:農曆二月十二

驚蟄,古時候稱為“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據說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為“啟”,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意思相近的“驚”字。驚蟄的到來標誌著萬物生長,標誌著仲春時節已經開始了。此時天氣已經逐漸變暖,春雷已然響起!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很重視驚蟄這個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節令。

驚蟄三候

古時候人們是將驚蟄分為三候。

一候桃始華:“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滿園的桃花已經盛開了,朵朵嬌豔。

二候倉庚鳴:春天來了,黃鸝早已經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開始鳴叫了。

三候鷹化為鳩:“鳩”在古時候為布穀鳥,仲春時因“喙尚柔,不能捕鳥,瞪目忍飢,如痴而化”。到了秋天時,鳩再化為鷹,飛到天空中。

驚蟄詩詞

1、新春甫驚蟄,草木猶未知。——《遊景仁東園》宋代:蘇轍

譯文:剛剛到了驚蟄時節,草木還沒有察覺到春天已經來了。

2、今朝蟄戶初開,一聲雷喚蒼龍起。——《水龍吟 壽族父瑞堂是日驚蟄》元代:吳存

譯文:今年剛剛才到驚蟄時節,蟄蟲伏處的洞穴才開,一聲雷響呼喚著蒼龍醒來。

3、坤宮半夜一聲雷,蟄戶花房曉已開。——《驚蟄日雷》元代:仇遠

譯文:天上半夜突然響起一聲雷鳴,到了早晨蟲子的洞穴已經打開,花芽也探出了頭。

4、浮雲集。輕雷隱隱初驚蟄。初驚蟄。鵓鳩鳴怒,綠楊風急。 ——《秦樓月·浮雲集》宋代:范成大

譯文:雲彩聚集在一起,時屆驚蟄,雷聲隱隱。剛驚蟄時,水鵓鴣叫聲憤怒焦急,楊柳也隨狂風舞動。

5、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觀田家》唐代:韋應物

譯文:一場微細的春雨百草充滿生機,一聲隆隆的春雷驚蟄節令來臨。

驚蟄農諺

1、驚蟄前打雷,四十五天雲不開。

2、節到驚蟄,春水滿地。

3、驚蟄雷鳴,成堆穀米。

4、到了驚蟄節,耕地不能歇。

驚蟄習俗

1、祭白虎

驚蟄祭白虎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國的民間傳說白虎是口舌之神以及是非之神。白虎非常好吃,每年在驚蟄的這天白虎會出來吃人。於是,為了讓白虎在驚蟄時不再出來吃人,百姓們在這一天用紙繪製的白老虎來祭祀,用肥豬血來喂白虎,使白虎吃飽後不再出來吃人,也不能開口說是非。

2、打小人

在驚蟄的這一天,你是否會看到人們一邊用木拖鞋來拍打紙公仔,一邊口中還唸唸有詞。其實這就是打小人。驚蟄時節春雷響,所有冬眠中的鼠蟻蛇蟲都已經醒過來了,出來覓食了。所以這時候人們會用艾草來點燃燻家中的蛇蟲鼠蟻,以之驅趕。

3、吃梨

驚蟄來臨,天氣已然是漸漸變暖了,這時候稍一不注意就會感冒。所以在這時節,飲食應該是清淡的。而在驚蟄的這一天,吃梨已經成為了有些地方的風俗,梨子可以滋陰清熱,可以增強體質。

4、吃炒豆

在陝西,有一些地方在驚蟄的這一天,都要吃炒豆。人們將用鹽水浸泡過的黃豆放在鍋中來爆炒,在爆炒過程中發出的聲音象徵著蟲子在鍋中受煎熬時的聲音。

驚蟄養生

1、驚蟄時節,天氣已經漸漸回暖了,在穿衣方面要注意了,一定要注意保暖,不要受涼。

2、驚蟄時節,在飲食上要注意多吃清淡的食物,比如吃豆腐、蔬菜等。

3、驚蟄時節,晚上11點之前就要睡覺了,早上5到7點的時候就應該起床了。這樣對身體是有好處的。

4、驚蟄時節,3月份是最適合進行運動,要多動少坐。運動可以加快血液循環,可以減脂,降低冬天儲存的脂肪量。

關於驚蟄還有哪些小常識,歡迎留言討論。


我是青鳥


驚蟄節令即到,驚蟄常識知多少?

不得不說,時間真是過得好快。今天已是3月1號,再有不到4天的時間,3月5日的上午10時57分,太陽的黃經就會達到345°,北斗七星的斗柄也將指向“丁”位,從那一時刻起,2020年將正式進入一年24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驚蟄。

俗話說,“春雷響,萬物長”。時令進入驚蟄之後,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就可以漸次聽到春雷了,我國南北各地的雨水也會漸漸開始增多,春光明媚的景象將會越來越明顯。此時,西南和華南地區的日平均氣溫大多會維持10——15℃左右,城鄉之間,春意盎然。北方大部分地區的氣溫也會逐漸升至0℃以上,農民朋友忙碌的春耕農事,正是著手準備,即將開始的時候。

驚蟄是指示自然生物在受季節節律變化所影響而出現地上萬物自然萌發並開始生長的現象,每年的驚蟄之後,春雷乍動,大地復甦。蟄伏地下一個冬天的各類昆蟲,從此就該陸續甦醒、出土活動了。在農民眼裡,驚蟄節氣歷來都是被看作春耕的開始。忙春耕、忙春管,播下希望,維護念想,是農村裡農民所必不可少的農事行動。

驚蟄分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鳩”,其大概的意思就是說,自驚蟄開始,各地的桃花就要陸續綻芳吐翠了;喜愛唱歌表演的黃鸝鳥,也自然而然地開始自己求偶尋友的旅程;再過不久,翱翔天空的鷙鳥亦會化作一年一度的布穀聲聲。“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過了驚蟄節,耕作不能歇”。天地祥和,全是景色!


鄉村螢火蟲



浪裡金帆


說驚蟄

≈≈≈≈≈

今年“驚蟄”是古歷(農曆)二月十二日,公曆三月5日。“驚蟄”節令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笫三個節令。每年在公曆3月5日一一3月7日的其中一天。

“驚蟄”節令在我國農業領域裡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與意義,古往以來,它指導天下黎民百姓對農事的按排。“驚蟄”的到來,標誌著大地氣溫有一個明顯的回升,一切哲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類開始蘇醍。迎春花黃蕾綻放,桃花紅蕾綻放,杏花白蕾綻放,一切越冬農作物迅速返青,大地呈現萬物復甦景象,正謂古人云雲:“驚蟄過後就是春天了”!

驚蟄是冬季氣溫結束、春季氣溫到來的分界線,驚蟄前:蜇伏、隱藏、潛伏、自然界裡有生命的物種都處於冬眠靜態下。驚蟄了,醒動、變化、突然、所以在長江流域開始有雷聲、春雷、驚動。正謂“春雷一聲震驚天地”。蜇伏於地下昆蟲類逐漸甦醒。

驚蜇了,長江流域開始雨水增多,黃河流域農事日益繁忙。

驚蟄節令的產生與出現,是古代勞動人民聰明與智慧的象徵,是先民們在天文氣象學領域的創造與發明。是華夏五千年燦爛文化裡的又一奇葩。


風雨人生3293


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更是干支歷卯月的起始;時間點在公曆3月5-6日之間,太陽到達黃經345°時。

這時天氣轉暖,漸有春雷,動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而"驚蟄"即上天以打雷驚醒蟄居動物的日子。這時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

"春雷驚百蟲",溫暖的氣候條件利於多種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田間雜草也相繼萌發,應及時搞好病蟲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開,豬瘟來",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視了。這時,氣溫回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常年雨水、驚蟄亦可聞春雷初鳴;而華北西北部除了個別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聲

驚蟄吃梨

在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驚蟄吃梨源於何時,無跡可尋,但祁縣民間卻有這樣一則代代相傳的故事。傳說聞名海內的晉商渠家,先祖渠濟是上黨長子縣人,明代洪武初年,帶著信、義兩個兒子,用上黨的潞麻與梨倒換祁縣的粗布、紅棗,往返兩地間從中贏利,天長日久有了積蓄,在祁縣城定居下來。雍正年間,十四世渠百川走西口,正是驚蟄之日,其父拿出梨讓他吃後說,先祖販梨創業,歷經艱辛,定居祁縣,今日驚蟄你要走西口,吃梨是讓你不忘先祖,努力創業光宗耀祖。渠百川走西口經商致富,將開設的字號取名"長源厚"。後來走西口者也仿效吃梨,多有"離家創業"之意,再後來驚蟄日也吃梨,亦有"努力榮祖"之念。

關於驚蟄吃梨還有其他幾種說法:

1.是因為驚蟄這個節氣萬物復甦!驚蟄時節,乍暖還寒,除了注意防寒保暖,還因氣候比較乾燥,很容易使人口乾舌燥、外感咳嗽。所以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梨可以生食、蒸、榨汁、烤或者煮水。此時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吃梨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以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

2.古代時生物類別比較多,有些傳染病也沒有100%的特效藥,而驚蟄這一天正是萬蟲甦醒的時候,吃梨是提醒大家小心並預防。

3.蘇北及山西一帶有流傳有"驚蟄吃了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諺。也有人說"梨"諧音"離",據說,驚蟄吃梨可讓蟲害遠離莊稼,可保全年的好收成,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





老胡的麵湯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

鬥指丁,太陽到達黃經345°,於公曆3月5-6日交節。

驚蟄,為干支歷卯月的起始;卯,仲春之月,卦在震位,萬物出乎震,乃生髮之象。時至驚蟄,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

驚蟄在二十四節氣中,是反映自然生物在受節律變化影響而出現萌發生長的現象,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自然節令的反映。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驚蟄節氣在農耕上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很重視驚蟄這個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節令。

驚蟄就是春天的第一聲驚雷,所謂“春雷驚百蟲”,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一歲十二個月建,每月對應一卦,卯月(包括驚蟄和春分兩個節氣)對應的是雷天大壯一卦;大壯卦的卦象就是天上開始打雷了,雷在天上響,非常形象。

驚蟄是卯月之始,“卯”,冒也,萬物冒地而出,代表著生機;所以卯月(二月)也是能量迸發的月份,一年春耕由此開始了。

驚蟄節氣的標誌性特徵是春雷乍動、萬物生機盎然。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氣候進程看,“驚蟄始雷”僅與我國南方部分地區的自然節律相吻合。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華嚴頌


2020年的驚蟄節令是3月5日,即下週四,驚蟄節氣之名源於自然界的物候現象。至於驚蟄有哪些常識,我們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看。

一、驚蟄的關鍵詞:甦醒

從驚蟄節氣的命名我們就可以知道,驚蟄的最大物侯現象便是萬物甦醒。很多動物和昆蟲都有冬眠的習慣,比如我們常見的蛇類,蚊子,及很多的昆蟲,我們在冬天的時候都不會看見它們的身影,但是從驚蟄開始,伴隨著氣溫的回升,春雷萌動,很多冬天冬眠的動物尤其是昆蟲雷開始結束蟄藏的生活,逐漸的甦醒活躍,驚蟄一名也由此而來。

晉代詩人陶淵明有詩曰:“促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我國古人劃分驚蟄三候為:“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

伴隨著驚蟄的開啟,桃花盛開鬧新春,黃鸝開始鳴叫了,布穀飛飛勸早耕,舂鋤撲撲趁春睛,都是一派生機盎然的春天景象和氣息。

所以,驚蟄節氣的關鍵詞便是:甦醒,雖然驚蟄之前已經經歷了立春和雨水兩個節氣,但新春伊始,乍暖還寒,春季的第一個月往往還是比較寒冷,直到驚蟄,春雷萌動,才意味著春天真正開啟了,所有古人把驚蟄稱之為春的號令,萬物從驚蟄開始甦醒。

二、驚蟄的標誌物:春雷

如果說有什麼物侯現象最能代表驚蟄,毫無疑問便是春雷。

《淮南子·天文訓》:“加十五日指甲則雷驚蟄,音比林鐘。”民諺說:“驚蟄至,雷聲起。”

春雷是驚蟄的標誌物,與驚蟄有著密不可分的緣分。雷的產生需要冷暖空氣的強烈對流,只有當天氣開始轉暖,溫度開始回升,大量的暖溼氣流開始上升與冷空氣對流的時候,才會產生春雷, 春雷是驚蟄拉開春天帷幕序曲。

三、驚蟄節氣的生活

瞭解了驚蟄的物候特點,我們再來看下驚蟄節氣我們的生活常識有哪些?

1、春耕播種要及時

俗話說“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我們都知道,二十四節氣是我們農業勞作的基本依據,幾千年來一直沿用至今,而耕種最講究節氣節令,否則就會嚴重影響收成。

從驚蟄開始,正式進入春耕的季節,驚蟄後氣溫開始回升,正是春耕播種的最佳時節,驚蟄之後,江南水田裡,到處是春耕的繁忙景象。

同樣,驚蟄的春耕不僅僅適用於農業勞作,作為生活在城市的我們亦要開啟自己的“春耕”,都說一年之計在於春,驚蟄開啟,我們亦要為自己一年的工作、生活播下春天的“種子”,做好工作的規劃。

2、防護保健要重視

俗話說“春雷驚百蟲”,驚蟄至,蟄伏冬眠的昆蟲、蚊蟲乃至一些害蟲、細菌、病毒都開始甦醒,活躍起來,所以有“桃花開,豬瘟來”這樣的民間諺語口口流傳,溫暖而潮溼的環境最利於細菌蚊蟲的滋生和蔓延。

所以驚蟄過後,古人一般會非常重視驚蟄過後的病蟲害的防護,比如,驚蟄過後,人們會用石灰撒在門檻外,以防止蟲蟻入室,同時會用艾草燻家中的四角,以艾草之香味驅趕蚊蟲及室內的潮溼空氣以避免細菌病毒的滋生。

3、春季養陽正當時

春雷響,萬物長,萬物開始甦醒,當然也包括我們這些自詡為萬物之靈長的人類。驚蟄之驚,同樣也讓我們身體的細胞開始甦醒和活躍,所以春天一到,很多人都不由自主的走出家門,走向田野戶外。

春暖花開的季節是不僅僅最適合戶外踏春春遊的時節,更是人們藉由驚蟄的驚雷喚醒身體細胞生機和活力的最佳時機,所以這個時候最適合去到戶外,感受生機勃勃的春的氣息,助養自身的陽氣。



知微通元


今年3月5號是驚蟄。驚墊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

驚蟄屬於一年四季中第一個季節春天中仲春的開始。

驚蟄說明隨著立春後的陽氣不斷上升,因為空中的暖冷氣流對撞,開始出現雷鳴。同時,冬天蟄伏的蟲丶蛇之類開始結束蟄伏,出來話動。

驚蟄節氣的民間習俗是吃梨,意思是告誡人們,驚蟄之後隨氣溼不斷升高,蟲丶蛇出洞,細菌開始氾濫,但乍暖還寒,容易出現口乾口渴,弄易感冒。梨能生津止渴,治療咳嗽,吃梨可防止感冒,利於身體健康。


本昌談歷史


小睿答:2020年農曆2月12是驚蟄日,什麼是驚蟄呢?

驚蟄,古稱“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標誌著時節的開始;太陽到達黃經345°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此前,昆蟲入冬藏伏土中,不飲不食,稱為“蟄”;到了“驚蟄節”,天上的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故驚蟄時,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漸有春雷,中國大部分地區進入春耕季節。古代分驚蟄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驚蟄三候所代表的花信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薔薇。”。

驚蟄,二月節。《夏小正》曰:正月啟蟄,言發蟄也。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

桃始華【《呂氏春秋》作桃李華】。桃,果名,花色紅,是月始開。

倉庚鳴,庚亦作鶊,黃鸝也。詩所謂‘有鳴倉庚’是也。《章龜經》曰:倉,清也;庚,新也;感春陽清新之氣而初出,故名。其名最多,《詩》曰黃鳥,齊人謂之搏黍,又謂之黃袍,僧家謂之金衣公子,其色鵹黑而黃,又名鵹黃。諺曰黃慄留、黃鶯鶯兒,皆一種也。

鷹化為鳩。鷹,鷙鳥也,鷂鸇之屬。鳩,即今之布穀,《章龜經》曰:仲春之時,林木茂盛,口啄尚柔,不能捕鳥,瞪目忍飢如痴而化,故名曰鳲鳩。《王制》曰鳩化為鷹,秋時也。此言鷹化為鳩,春時也。以生育肅殺氣盛,故鷙鳥感之而變耳。孔氏曰:化者,反歸舊形之謂。故鷹化為鳩,鳩復化為鷹,如田鼠化為鴽,則鴽又化為田鼠。若腐草為螢,鴙為蜃,爵為蛤,皆不言化,是不再複本形者也。

夫理有常有變,然有變而常者,有變而變者。其在於物,雀變為蛤,鷹變為鳩,此應氣之變,變之常也。

該節氣在歷史上也曾被稱為“啟蟄”。《夏小正》曰:“正月啟蟄”。在現今的漢字文化圈中,日本仍然使用“啟蟄”這個名稱。

漢朝第六代皇帝漢景帝的諱為“啟”,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了意思相近的“驚”字。同時,孟春正月的驚蟄與仲春二月節的“雨水”的順序也被置換。同樣的,“穀雨”與“清明”的順次也被置換。

漢初以前 立春—啟蟄—雨水—春分—穀雨—清明

漢景帝代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

進入唐代以後,“啟”字的避諱已無必要,“啟蟄”的名稱又重新被使用。但由於也有不用慣的原因,大衍曆再次使用了“驚蟄”一詞,並沿用至今。日本與中國一樣,在歷代的具注歷中使用“驚蟄”。此後,日本也採用了大衍曆與宣明歷。“啟蟄”的名稱在日本的使用始於貞享改歷的時候。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豔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農家無閒。可謂左河水之“一聲霹靂醒蛇蟲,幾陣瀟瀟染紫紅。九九江南風送暖,融融翠野啟春耕。”這時,我國除、西北地區仍是銀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其他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6℃,江南地區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還達10—15℃,早已是一派融融的春光了。

“春雷驚百蟲”,溫暖的氣候條件卻利於多種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田間雜草也相繼萌發,應及時搞好病蟲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桃花開,豬瘟來”,家禽家畜的防疫也要引起重視了。這時,氣溫回升較快,長江流域大部地區已漸有春雷。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常年雨水、驚蟄亦可聞春雷初鳴;而華北西北部除了個別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聲。

驚蟄雷鳴最引人注意。如“未過驚蟄先打雷,四十九天雲不開”。驚蟄節氣正處乍寒乍暖之際,根據冷暖預測後期天氣的諺語有:“冷驚蟄,暖春分”等。驚蟄節的風也有用來作預測後期天氣的依據。如“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驚蟄吹南風,秧苗遲下種"。現代氣象科學表明,“驚蟄”前後,之所以偶有雷聲,是大地溼度漸高而促使近地面熱氣上升或北上的溼熱空氣勢力較強與活動頻繁所致。從我國各地自然物候進程看,由於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鳴的時間遲早不一。雲南南部在1月底前後即可聞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卻在4月下旬。“驚蟄始雷”的說法僅與沿長江流域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物候桃始華:桃,果名,花色紅,是月始開。

倉庚鳴:庚,亦作鶊,黃鸝也。《詩》所謂“有鳴倉庚”是也。

《章龜經》曰:“倉,清也;庚,新也。感春陽清新之氣而初出,故名。”其名最多;

《詩》曰“黃鳥”,齊人謂之“搏黍”,又謂之“黃袍”,僧家謂之“金衣公子”,其色鵹黑而黃,又名鵹黃,諺曰:“黃慄留黃鶯”,鶯兒皆一種也。

鷹化為鳩:鷹,蟄鳥也,鷂鸇之屬;鳩,即今之布穀。

《章龜經》曰:“仲春之時,林木茂盛,又喙尚柔,不能捕鳥,瞪目忍飢,如痴而化,故名曰鳲鳩。”

《王制》曰:“鳩化為鷹,秋時也。”此言鷹化為鳩,春時也。以生育肅殺氣盛,故鷙鳥感之而變耳。

孔氏曰:“化者,反歸舊形之謂。”故鷹化為鳩,鳩復化為鷹,如田鼠化為鴽,則鴽又化為田鼠;

若“腐草為螢”,“雉為蜃”,“爵為蛤”,皆不言化,是不再複本形者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