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第一山瑞巖墓主——潘逍遙


第一山瑞巖墓主——潘逍遙

潘閬,號逍遙子,故時人多以“潘逍遙”稱之。令人驚訝的是,在盱眙第一山公園內,古時候曾有一座“潘逍遙墓”。吾曾遊歷杭州,知道杭州有其墓,在餘杭洞霄宮附近,還發現一塊墓碑,上刻“參軍潘逍遙墓”字樣。而且,在杭州城裡還有一條叫“潘閬巷”的街道。可是,怎麼在千里之外的盱眙也有一座“潘逍遙墓”呢?為之,故作小考如下。

  一、《盱眙縣誌》有明確記載

  清光緒《盱眙縣誌稿》“卷十一·古蹟”第33頁記:

  潘逍遙墓,治西北白虎坡。《宋詩紀事》:潘閬,字逍遙,大名(府)人,嘗居錢塘。太宗召對,賜進士第。王繼恩與之善,繼恩下獄,捕閬弗得。鹹平初,來京尹收擊之。真宗釋其罪,以為滁州參軍,後卒於泗上。《直齋書錄解題》謂,閬坐盧多遜黨,追捕非也。《宋史·王繼恩傳》謂:閬賣藥京師,繼恩薦之。《輿地紀勝》謂:閬會稽方出,以信州助教召之,移泗州參軍而死。

  關於白虎坡的位置,《盱眙縣誌稿》“卷二·山川”第4頁記:

  白虎坡,治西北瑞巖側。《輿地紀勝》白虎坡在普濟院。按:普濟院,今敬一書院基也。其南曰“繡谷”,下有臥牛泉。

  即潘逍遙墓在盱眙第一山瑞巖旁邊的白虎坡。按現在第一山國家森林公園中的位置,潘逍遙墓應在杏花園中。

  二、潘逍遙卒於泗、葬於盱、遷至杭

  潘閬(?~1010年),字夢空,號逍遙子,故時多以“潘逍遙”稱之,北宋大名(今屬河北)人,一說揚州(今屬江蘇)人、錢塘(今杭州)人。宋初著名隱士、文人。性格疏狂,曾兩次坐事亡命。宋真宗趙恆釋其罪,先任滁州參軍,後轉任泗州參軍,卒於任。有詩名,風格類孟郊、賈島,亦工詞,不過多以軼失,今僅存《酒泉子》十首,其中“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溼”句,更是傳誦廣泛、盡人皆知。

  由於潘逍遙疏狂放蕩,一生頗富傳奇色彩。早年曾在汴京(今河南開封)講堂巷開了一間藥鋪,與一幫文人雅士多有交流。太平興國七年(982年),丞相盧多遜圖謀不軌,欲推翻宋太宗趙炅,另立秦王趙廷美為帝,潘逍遙參於其謀。後盧多遜和秦王事敗,潘逍遙自然受株連,而遭朝廷追捕。潘逍遙只得假扮僧人倉皇出逃,在今山西南部黃河北岸的中條山深山之中躲藏;後又一路輾轉,來到杭州、會稽一帶,靠賣藥為生。其間結識了道士馮德之,在暢遊杭州西子湖、天柱山之時,便對馮德之言道:“此處風景如畫,與我這瘋癲逍遙之人倒是般配。以後倘若我死於外地,煩請能將我的屍骨取回,葬於這青山之麓。”如此隨口之約,馮德之卻真的當成一回事了。

  到了至道元年(995年),因宦官王繼恩推薦,宋太宗召見了潘逍遙。能得以皇帝召見,潘逍遙趕緊叩頭謝恩,表達悔過自新之意。太宗賜以進士及第,授國子四門助教。出得朝堂,潘逍遙便舊病復發,又狂妄起來,自吹自擂。其過於狂妄之舉傳至太宗耳中,太宗大怒,下旨將其任職詔書追還。

  太宗駕崩之前,潘逍遙又與宦官王繼恩、參知政事李昌齡、樞密趙鎔、知制誥胡旦等人密謀,準備阻止趙恆繼位,另謀立太祖之孫趙惟吉為帝。事情敗露,宋真宗趙恆即位後,改年號鹹平,便將王繼恩等人盡行誅竄。潘逍遙再次落荒而逃,逃往舒州(今安徽安慶地區)的潛山寺,又假扮起和尚來。鹹平二年(999年),潘逍遙看風聲不大,便悄悄潛回汴京,不料被發現收系入獄。真宗過問逮捕之事,又親自旁觀審訊。潘逍遙又發悔改之誓,真宗開恩,將其寬釋,還任其為滁州(今屬安徽)參軍。潘逍遙出獄赴任滁州的途中,有感而發,寫有一首《赴滁州散參軍途中書事》詩,詩云:

  微軀不殺謝天恩,容養疏慵世未聞。

  昔日已為閒助教,今朝又作散參軍。

  高吟瘦馬衝殘雪,遠看孤鴻入斷雲。

  到任也應無別事,願將清俸買香焚。

  此時潘逍遙年歲已大,也不在乎“參軍”這一虛職,便遨遊於大江南北,放懷湖山,與寇準、錢易、王禹偁、林逋、許洞等交遊唱和,還著有《逍遙詞》一書。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又轉任泗州參軍,這便來到泗州。潘逍遙見泗州隔淮便是盱眙南山,青山綠水,甚是風光,而且還有隋朝建的“都梁宮”遺址。反正參軍之職也沒大事,便常與泗州、盱眙的一幫文朋詩友相約,過浮橋,到盱眙,遊於南山,在杏花巖、百花巖觀花看景,在瑞巖觀、普濟院焚香禱告,在會景亭、玻璃泉吟詩作對,好不快活。見瑞巖一側有山坡平地,地勢開闊,後倚青山,前觀淮水,恰是一塊風水之地。便問道:“此為何地?”答曰:“此乃白虎坡也。”潘逍遙瘋癲狂妄之氣又起,曰:“吾亦猛虎也,他日若故去,當葬此地!”

  誰知一句玩話卻弄假成真。兩年之後,即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潘逍遙卒於泗州參軍任上。文朋詩友們根據他曾經的託言,便將其葬於南山白虎坡,築墓立碑,以遂其願。

  幾年以後,潘逍遙故去的消息傳到杭州,道士馮德之聽到後,悲痛萬分,大哭一場。突然想起當年在杭州遊歷時的約定,決定前往盱眙,遷其遺骨葬於杭州,並請直集賢院的錢易為其撰墓誌銘,銘雲:

  “逍遙嘗與道士馮德之居錢塘,約歸骨於天柱山。大中祥符三年為泗州參軍,卒於官舍。德之遂囊其骨歸吳中,葬於洞霄宮之右。”

  所以,就有了一南一北兩座“潘逍遙墓”:南在杭州,葬屍骨;北在盱眙,衣冠冢。今杭州城裡還有一條“潘閬巷”,在眾安橋附近,堪稱“市廛的旖旎”,當然是熱鬧之地。明成化《杭州府志》載:“潘閬巷,因北宋名士潘閬居此而得名。”

  三、潘逍遙的幾個傳奇故事

  潘閬潘逍遙,性格豪放,交友眾多,善詩善詞,可惜,留存下來的卻很少,而且連出生年月也沒有準確的記載,其逝世之年也有1009年、1010年兩種說法。據王兆鵬先生《北宋隱士詞人潘閬生平考索》一文考證,其生年為962年,卒年為1010年,享年49歲。但從潘逍遙自己的“不恥老無成”、“發任莖莖白”詩句看,其卒年應不止49歲,倒是59歲或者更大一些為可信。

  1.犯事逃遁

  資料記載潘逍遙“後坐事,遁入中條山”。犯了什麼事呢?《宋史》上說是王繼恩獲罪,他受到牽連被通緝,只好隱名出逃。而一些野史、筆記中記載,他是因為參與了盧多遜、趙廷美的“逆謀”事件,被通緝才亡命天涯的。筆記中還說,潘閬曾在汴京開了個藥鋪,以此作為聯絡地點,為其行動打掩護,說的有鼻子有眼。更有一種說法是,趙光義(即宋太宗趙炅)晚年迷上仙丹長生之術,煉丹吃藥,而潘逍遙則為他提供秘方,後來趙光義死了,潘逍遙怕被追究,所以逃了。

  潘逍遙喬裝成僧人溜出了城,又換成箍桶匠的打扮到了一個朋友家。朋友不想收留他,便把錢放桌上就藉故出門,他則取了錢跑到了山中,真的做起和尚來了。只是他詩性不改,題了首詩在牆上,被人看到並懷疑是他,於是又遁走了。

  2.裝鬼弄鬼

  端拱年間(988~989年),柳開出知全州(今屬廣西桂林),途經揚州,他與潘逍遙是朋友,便來到潘處。柳開是文學大家,一慣尚氣自任,常被潘閬所嘲弄。二人來到驛館,見房屋門窗嚴閉,很是詭秘。小吏說:“這裡已數十年無人居住,凡宿者多不自安。”柳開一聽,便說:“我的文章可以驚鬼神,膽氣可以讋夷夏,有何畏哉?”當下命人打掃,住了進去。潘閬見狀暗笑不已,心想誰人不怕鬼神呢?於是想捉弄捉弄他。當夜,潘逍遙一番打扮“以黛塗身,衣豹紋,犢鼻吐獸牙,披髮執金錘”,由外垣而入,坐在廳屋屋脊,俯視堂廡。當時月明星朗,細微可見。柳開正持劍四處遊走,忽聞一聲巨吼,如獅如虎,不禁心驚膽寒,抬頭一看,卻見一妖怪正居廳上。正欲細看,又聞一聲巨吼,柳開嚇得心膽皆碎,惶恐萬分,只得道:“某假道赴任,暫憩此館,非意幹懺,幸賜恕之。”潘逍遙便把柳開平時幽隱不法之事一一悉數,厲聲道:“陰府以汝積戾如此,俾吾持符追攝,便須急行。”柳開急忙拜倒:“事誠有之,一是當官赴任還未到達,二是家中事情還未料理,請先寬限幾日,再赴黃泉。儻垂恩庇,誠有厚報。”說完再拜,痛哭流涕。

  潘逍遙故意老聲老氣緩緩說道:“汝可認識我也?”柳開戰戰兢兢地說:“塵土下下,不識聖者。”潘忍不住大笑,道:“哈哈哈哈,吾便是潘閬也!”

  柳開一看,原來是潘逍遙搞的惡作劇,竟然假扮惡鬼來戲弄自己,氣急敗壞,連呼閬下。潘逍遙知道柳開生性暴躁,自己的惡作劇也搞得過火了,害怕柳開報復自己,當夜便遠遠逃遁了。而柳開也感到慚愧,第二天一早便乘舟而去。這件事被記載在一本叫做《續湘山野錄》的書中。

  3.假扮僧人

  潘逍遙與參知政事盧多遜來往密切,潘便在京師講堂巷開了家藥鋪做掩護,密謀起事。他使劉少逸、鮑少卿做藥童,唐巾韋帶,氣貌爽秀,為一時所矚目。潘逍遙得知盧多遜事敗露,嘆息吟詩曰:“不信先生語,剛來帝裡遊。清宵無好夢,白日有閒愁。”哪知詩剛唸完,就聽說朝廷派人來抓自己了。

  潘逍遙慌忙跑到鄰居家,說:“我犯事了,禁兵正在追我。我死了,就我一個人。我現在在你們家,如果被抓住,你們就是窩藏罪犯,死的就不是一個,而是死全家,還要株連九族。你們看,是把我送官還是把我藏起來,你們自己選擇。”鄰居無奈,只好將他藏匿。捕者無獲,只得到別處尋找了。

  待到風聲過後,潘趕緊化妝打扮,穿了件僧袍,剃了鬚髮,手持佛磬,五更時分溜出城去,算是脫離虎口。接著又跑到中條山,到了寺廟,真的當起了僧人。

  4.狂態題詩

  潘逍遙在逃跑的途中,時不時地謅上幾句狂詩。逃到中條山的寺廟後,苦苦哀求住持收留,住持看他一路顛沛,落魄之相,有了惻隱之心,便將其收留在寺中,讓他住在鐘樓,負責每天敲鐘報時。幾天飽飯一吃,潘逍遙又舊態復發,謅起狂詩來,還把狂詩題於鐘樓牆壁之上,詩言:“散拽禪師來蹴踘,亂拖遊女上鞦韆。”被一寺僧看到,覺得這個敲鐘的人怎麼寫這種詩呢?懷疑之下,便報告了住持。住持一看,這不是諷刺皇上只知道蹴踘踢球、親近女色的嗎?這個小僧可能不是什麼善茬。一查,原來是朝廷的通緝犯,於是便把他趕出中條山寺。潘逍遙也不得不再次走上顛沛之路。

  後來,他又來到另一座寺院——孤山寺。還和上次一樣,過了不多久,就來詩癮了,所以又在寺院的牆壁上題了一首《孤山寺見從房留題》,詩云:“寶塔孤峰頂,師居積翠中。四邊湖水繞,一逕廓門通。香滴松梢雨,涼生竹簟風。閒吟與閒坐,此興與誰同。”住持見到此詩,知道寫詩人不凡,於是又把他給趕走了。

  後來,宋太宗召見了潘逍遙,不僅特赦了他,還賜以進士及第,授國子四門助教。潘閬遇赦後死不悔改,故態復燃,又得意忘形,狂妄起來,還寫了一首《掃市舞》的詞:“出砒霜,價錢可。贏得撥灰兼弄火,暢殺我。”他的狂妄之舉傳至太宗耳中,太宗大怒,下旨追還詔書。而且,他的這種狂妄放蕩的行徑也為當時世人所不齒。

  5.倒騎毛驢

  潘逍遙常常搞怪,做出一些違乎常情的舉動。有一次自華山東來,前往汴京,故意倒騎在毛驢背上,路人看了奇怪,問之:“先生何為倒騎毛驢?”潘答曰:“我愛看華山,其實不喜入京也。”還作詩云:“昂頭吟望倒騎驢。”故當時有“潘閬倒騎驢”之語。他的朋友魏野寫了一首《贈潘閬》詩:“昔年放志多狂怪,若比來今總未如。從此華山圖籍上,又添潘閬倒騎驢。”潘閬倒騎驢的形象,後來被北宋著名畫家許道寧畫入圖中。以後,竟有人移花接木,說成是八仙中的張果老倒騎毛驢了。

  當然,潘逍遙詩才不俗,也得到當時文人的讚賞。蘇州才子許洞與他一樣恃才傲物,專門寫了一首《贈潘閬》詩:“潘逍遙,平生才氣如天高。仰天大笑無所懼,天公嗔爾口呶呶。罰教臨老投補衲,歸中條。我願中條山神鎮常在,驅雷叱電依前趕出這老怪。”

  潘逍遙遊浙江時寫的《詠潮》十首一舉得名,尤其是“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溼”句更為眾人推崇,故有好事者以其詩意作畫,謂之《潘閬詠潮圖》。他自己也寫有一首《敘吟》詩,說自己“高吟見太平,不恥老無成。發任莖莖白,詩須字字清。搜疑滄海竭,得恐鬼神驚。此外非頭念,人間萬事輕。”表明了對詩歌的執著,對詩才的自負,這是值得肯定的。正是他身上的個性力量,使得他的詩風更是傾向於自然真率,閒逸疏放。

  (1)王兆鵬,《北宋隱士詞人潘閬生平考索》,《文史哲》2006年第5期

  (2)王兆鵬,《兩宋詞人叢考》,鳳凰出版社,2007年5月

  (3)沈如泉,《補正》,《文學遺產》,2012年1期

  (4)張靜,《北宋傳奇詩人潘閬》,《古典文學知識》2012年03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