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餄餎小傳——魏獻林

前言:

講好中國故事!

"發現河南(獲嘉)之美",展示河南人風采!

餄餎小傳——魏獻林

(魅力河南網獲嘉)早就想寫一些關於餄餎的文字了,這些天總算閒下心來。其實,太過於忙碌的人,感受不到忙的樂趣;太過於清閒的人,也體會不到閒的珍貴。有忙有閒,剛剛好。今晚,就著一杯清茶,獨自坐在燈下,一個人的世界裡清清靜靜的,心裡和手頭都不再有這樣或是那樣的瑣事,寬寬鬆鬆地坐在屬於自己的時間裡,任思緒自由的行走,這也是一種福。接下來,咱就說說這小城獲嘉的餄餎吧。

餄餎小傳——魏獻林

餄餎,乍一聽稀奇古怪,不知為何等物什,但吃起來卻是香噴噴,好吃看得見。餄餎,就是獲嘉這個地方千百年來家喻戶曉的一種美味麵食。以前,我一直狹隘地認為餄餎這種麵食為獲嘉縣所獨有,後來,走過了一些地方,閱讀了一些資料,才知道並非如此。

餄餎小傳——魏獻林

其實,在中國北方的很多地方都是有餄餎這種麵食的,比如山西晉城、河南郟縣、安徽阜陽、河北元氏,只是我們不在那些地方生活過,所以感受不到當地的人們對這種麵食的喜愛罷了。《辭海》中關於“餄餎”的定義,解釋為:“北方一種用蕎麥麵軋成的食品,參見‘河漏’。而對河漏的解釋則是:“即餄餎,北方一種麵食。”如果沒有吃過或是見過餄餎,你只是看到《辭海》上這樣簡單地解釋,那恐怕只能是一頭霧水。幸虧現在有了網絡,你可以隨時在網絡上圖文並茂的查閱想要的資料。

餄餎小傳——魏獻林

關於餄餎名字的來歷,其實也是眾說紛紜,其中有兩種說法流傳最廣:其一,商紂王時期蘇妲己“活啦、活啦”說;其二,清朝康熙皇帝改“河漏”為“餄餎”說。當然,對於獲嘉縣的人來說,還是更願意相信第一種說法,因為在這個傳說中的故事就發生在當時獲嘉縣的亢村驛,後來經西晉時期劉伶在亢村開店加以推廣,“餄餎條”漸漸名噪太行南北,黃河上下,甚至傳到全國各地,成為源於獲嘉的一種名吃。儘管傳說只是傳說,也無從考證,但是又有誰不願意說自己的家鄉好呢?所以獲嘉人寧願信其有,不願信其無。

餄餎小傳——魏獻林

餄餎小傳——魏獻林

在早些年,無論是獲嘉縣城還是下面的村村鎮鎮,做餄餎全是靠一種木製的餄餎床,揉的油而筋顏色微微有些泛黃的麵糰,輕輕放進漏筒,把木塞兒往筒裡一塞,隨後一位身強力壯的師傅往那碗口粗的長長的木柄上使勁一壓,麵糰頓時就成了一根根細細的圓圓的麵條落入支在餄餎床下的滾水鍋中。那時候,管做餄餎叫“壓餄餎”,而餄餎舖裡也必定會有一位身材壯實的壓面師傅。

後來,做餄餎可就省勁兒多了。麵糰往漏筒裡一放,然後電鈕一按,機器一轉,麵條立刻就進了鍋,直待三煮兩蓋一過水,最後用尺把長的大筷子往上一挑,麵條就進了碗裡,每一挑面落在碗裡不淺不冒,每一個碗裡的麵條分量就好像專門稱過一樣均勻,這是功夫。

餄餎小傳——魏獻林

餄餎小傳——魏獻林

獲嘉人大多都愛吃餄餎,有的人甚至愛的有些極端。若是隔幾天不吃一碗餄餎,心裡就覺得空落落的,很不是滋味,沒著沒落,就好像抽菸的人突然沒了煙抽,愛酒的人突然沒了酒喝。記得有一位朋友曾說過這樣話:“久在外地的獲嘉縣人,回到獲嘉的第一件事情是下車,下車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到餄餎鋪先吃一碗熱騰騰的餄餎”。當然,也有不愛吃餄餎的人,他自己雖然不愛,但是他決不允許別人說餄餎的不好,若是有朋友自遠方來,他還會很精心的去打聽一下哪家的餄餎做的更地道,味道更正宗,在一頓豐盛的迎賓宴席之後,一定會陪自己的朋友再去街上嘗一碗餄餎面,那是必不可少的待客之舉。

餄餎小傳——魏獻林

在很多人心中,餄餎,早已成為獲嘉的名片之一。我們到北京去,即使沒能吃一頓烤鴨,最起碼得嘗一串冰糖葫蘆;到天津,不能不嚐嚐包子和大麻花;西安有西安的羊肉泡饃,鄭州有鄭州的白湯燴麵;獲嘉這個地方雖然不大,但它也有屬於自己的美食名片,那當然就是餄餎。按照當地政府的定位,獲嘉是花卉之鄉、建築之鄉、乒乓之鄉,我認為,如果再加上一個“餄餎之鄉”,也不算誇張。

獲嘉人愛餄餎,專業人士更是琢磨餄餎,研究餄餎,不知哪位能人還發明瞭電動的餄餎機,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製作效率。獲嘉人的生活中不能沒有餄餎,就像美國人不能沒有可樂韓國人不能沒有泡菜一樣。可是,獲嘉人只要一走出縣境,就休想再吃到這種命根寶貝疙瘩蛋似得餄餎面了。遠處且不說,單說離獲嘉縣較近的修武、武陟、輝縣、原陽、新鄉、焦作,任你跑遍全城,也很難找到一家餄餎鋪,獲嘉人戀家,這餄餎似乎也很戀家,這餄餎在獲嘉做出來吃著好吃,但是同樣的一班人馬,到了外地,即使用同樣的食材,做出來的餄餎味道卻是大打折扣,任你麵粉再好,放肉再多,調料再全,就是做不出獲嘉餄餎的那個獨特的味兒來,無怪乎那些在外地開了張而後又關了門的餄餎鋪老闆們無不感慨說“餄餎這東西,技藝可傳,風水難移啊”。

餄餎小傳——魏獻林

有從山西等地回來的朋友說“他們那地方也有餄餎,看人家吃的熱火朝天哩,咱就是死活咽不下去,吃不慣,所以要吃餄餎,還是來咱獲嘉......”。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走遍天涯海角,好像還是隻有自己家鄉的飯最好。其實,我們吃飯很多時候吃的不僅僅是味道,而是對家鄉的眷戀和對親人的思念。

在獲嘉,特別是夏季的晚上,大街小巷的餄餎鋪門前總會坐著不少來自周邊市縣的食客,很多人呼朋喚友驅車幾十裡地來到獲嘉,就是為了來吃一碗傳說中的獲嘉縣的餄餎面。兩年前,有位愛好音樂的達人還創作了一首獲嘉當地的方言歌曲,歌名就叫《餄餎條》,由此可見人們對餄餎的熱愛。

餄餎,其實一直都是獲嘉老百姓的大眾飯食,因為物美價廉,好吃不貴,經濟實惠,才會被大多數人所接受和喜愛,這就是它得以經久不衰的秘決。稍上點年紀的獲嘉縣人,估計都吃過八分錢一碗的餄餎,後來漲成了一毛五一碗,再後來,兩毛,五毛,一塊,兩塊,就現在的價格來說也不能算貴——有的店裡賣五塊有的店裡賣六塊,仍然是老百姓們日常生活中最實惠的飯食。人們常說“民以食為天”,其實,一種美食要想長久的興盛流傳下去又何嘗不是“食以民為天”呢?仔細想想,萬物皆然,豈獨美食哉?

餄餎小傳——魏獻林

如果你對以上文章和我們的工作有什麼好的建議,或是投稿,歡迎在下方留言。

關於我們:

講好中國故事,“發現河南之美”,展示河南人風采!

不管你是一方名仕,或是一名普通的平凡人,或是生活,工作在全國各地的河南人,只要您優秀,您就是我們我們的驕傲,您就是最美的河南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