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怎麼評價劉邦和項羽?

漠凡星


劉邦這人厲害,從平民混混幹到皇帝,是個傳奇,知人善用,手下有張良,韓信,蕭何等人才,可以說做到了知行合一,不按套路出牌,不拘泥於禮法道德,靈活多變,打秦朝,項羽跟秦軍主力對拼,劉邦趁機偷入關中,搶了功勞,後楚漢之爭,項羽要煮劉邦他爹,劉邦無恥到要分一杯羹,也不投降,可謂無恥,冷靜到了極點,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反觀項羽,出身楚國貴族,科班出身,比較有素質,自身勇猛,武藝高強,雖有亞父范增這個軍師,但項羽剛愎自用,鴻門宴讓劉邦跑了,可謂優柔寡斷,再後,垓下敗兵,不肯過江東,自盡而死,留下英名,如果是劉邦,肯定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材燒,保命要緊了。

劉邦追求實際,目標明確,志向遠大,項羽追求名譽,有小謀無大略,過於古板。以上僅個人看法


傻瓜瓜喝醋


劉邦是一個善於用人豁達大度,從諫如流的英雄。項羽是一個剛愎自用,輕信多疑的悲劇英雄。

劉邦在稱帝以後,有人曾經問他為什麼成功?他說,我之所以得天下得力於三個人——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不斷供給軍糧,吾不如蕭何;率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人皆人傑,我能用之,此我所已取天下者也。從這裡可以看出劉邦是一個非常善於用人的人。大家都知道一個有氣度的領導更容易得到下屬的擁戴,所以豁達大度的氣度是劉邦事業成功的第二大關鍵。否則蕭何張良,平等無數能人不可能聚集在他的周圍。“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劉邦一生只有一首詩,但卻千古流傳,因為這句話非常的磅礴大氣,也表明了劉邦的非凡氣度。不僅如此,劉邦也非常能聽得進別人的建議。當年劉敬勸他不要建都洛陽,要建都長安,他立刻就去長安。鴻溝劃界,項羽引兵東退的時候,他也想到長安城去休息,張良說什麼條約不條約,要進攻,他就立刻聽了張良的話向東進攻;韓信要求封假齊王,劉邦說不行,張良踢了他一腳,他立刻改口說,他媽的要封就封真齊王,何必要假的……

而項羽雖然擁有卓越的才能,可是卻輕信多疑,婦人之仁,不聽從范增的忠告,在新鴻門宴時,劉邦的幾句辯護之詞,幾句看似甜蜜的言語,項羽為之喜悅為之興奮。他原本對劉邦的怒氣似乎在這一瞬間化為烏有,範曾的那意味深長的眼神他卻置之不理,讓自己迷失在劉邦的甜言蜜語和他自己與日俱增的狂妄心上。如此的剛愎自用,從而失去一統天下的良機。

然而他又是一位悲劇式的人物,秦朝滅亡自稱霸王,忙於分封諸侯,扶持六國貴族的殘餘勢力,違背了人民要求統一的願望,造成了混亂割據的局面。他行為殘暴坑殺秦降卒20萬,入關後火燒秦宮大火三月不息,他燒殺掠奪的暴行,違背了人民的意志,是他戰敗的根本原因。“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李清照的這首詩是對項羽的真實寫照。

古語云,成者為王敗者寇。滾滾歷史長河水,不以成敗論英雄。




阿彧說


一、白話項羽和劉邦

項羽和劉邦同絕對都是胸懷大志的頂尖人物。在歷史長河中,中流擊水的英雄人物。秦始皇遊會稽、渡浙江的壯觀場面,項羽看到後說:“老子一定能取代你。”劉邦當亭長時,一次到大秦王朝首都咸陽出差,見到秦始皇出宮時的壯觀場面,羨慕地說:“我的娘呀,是爺們就該這樣活。”

公元前209年秋天的一天,陳勝、吳廣活不下去了,在今安徽省宿州(秦時叫大澤鄉)打響了反抗胡亥的第一槍,一時,天下震動,一大群人撒著腳丫子跑去湊熱鬧。項羽與劉邦也趁機各自豎起項字和劉字大旗。後,陳勝、吳廣失敗先後丟了腦袋,項羽和劉邦成為抗秦兩大首領。他們率軍向首都咸陽進軍。雖然,只有10萬兵力的劉邦先進了咸陽,但不敢以老大自居。帶著40萬大軍的項羽一來,劉邦乖乖捲起鋪蓋走人。項羽藉著兵多,自然而然的成為名副其實的老大。此時,天下都是他說了算!項羽於是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其實和發配差不多。這時,項羽要多牛就多牛,劉邦要多孫子就多孫子。但,關鍵是劉邦不願也不想當孫子,於是乎,隨著“築壇拜將”“明修棧道”“楚漢相爭”“一敗塗地”“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別姬”“江東父老”“烏江自刎”等成語不停的出現,劉邦終於獲得了個“漢高祖”的稱呼,開創了407年大漢王朝。而且,影響巨大。後來,“漢族”這個偉大的民族因此應運而生。

二、對項羽和劉邦的看法

先說項羽:項羽肯定是個悲劇性的人物,但他在推翻暴秦中是有著不可磨滅的卓越貢獻。項羽的英雄氣節為後人所讚歎。宋代李清照曾寫過一首詩:“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李清照之前,晚唐詩人杜牧曾寫過一首《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弟子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但項羽的殘暴也是令人髮指的!坑降卒,殺降王子嬰、火燒阿房宮、搗毀始皇陵。把一個錦繡繁華的“八百里秦川”弄的“滿目瘡痍”,三秦大地的子孫們無不恨的牙根都癢癢的不行不行的。

再說劉邦:劉邦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也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我們的偉大領袖毛主席讀《史記·高祖本紀》時,寫了這樣一條批語:“項王非政治家。漢王則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毛主席認為劉邦高明至少有四條:即決策對頭、用人得當、豁達大度、從諫如流。

三、項羽和劉邦的對比

項羽總是孤軍奮戰,憑藉武力攻城略地,所到之處不是燒就是殺降,使人怕也使人怨。劉邦總是注意團結不同方面的力量,把武力與政治攻勢結合起來,首選不戰而屈人之兵,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敵人的人搞得少少的。

項羽剛愎自用,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劉邦則知人善任,不僅有容人之量,而且能用人之長。在劉邦帳下,不僅有精於政務、會搞後勤的蕭何,有滿腹經綸、善出計謀的張良,有善於用兵作戰的韓信,還有陳平、周勃、酈食其、陸賈等各種人才。

項羽有的是“婦人之仁”。《史記·淮陰侯列傳》:“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劉邦有的是“豁達大度”。雍齒封侯最為典型。雍齒是劉邦的同鄉,是尿尿和泥的好友。但此人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永遠長不大的小人,項羽有一次要殺劉邦的老爸就是他出的餿主意。後來劉邦成為大漢皇帝,大封自己喜歡的人和同姓親友,一些人就開始嘀嘀咕咕了,很多人不服,張良說他封分不均。張良問他最討厭的,一生最恨的,群臣都知道的那個人是誰?劉邦說:雍齒啊。這傢伙曾多次使我難堪,使壞,俺最想殺他。 張良說:好,現在當務之急是先封雍齒,以示群臣。於是,劉邦趕快下令封雍齒為什邡侯。於是乎,嘀嘀咕咕的人立馬沒有了。

歷史的必然:最後,項羽只能流著淚,唱著“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首《垓下歌》悲壯謝幕。劉邦則仰天大笑,吟誦著:“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走上了大漢的歷史舞臺。




吳建彬626



項羽,自然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志向博大高遠。他很講信用,只因允諾了項伯善遇劉邦的進言,他不顧亞父"示之者三",在鴻門宴上放走了劉邦。當兵敗烏江時,他拒絕登上救生船,面對身後的叢林干戈,他笑對死亡,真正的勇士,是無法被震懾的。

有人說:項羽最大的失誤,就是在鴻門宴上沒有聽從范增的話,放掉劉邦,以致放虎歸山,導致最後得失敗。本人不這麼認為,他真正的失誤不是沒殺劉邦,而是失誤在自己不能客服的性格弱點上,就算他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最後也是不可能成功的。

項羽的性格弱點貫穿了一生的始終,他似乎並無意識加以改變,這對一個有著遠大抱負和理想的人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他的成長過程,只不過是一部勇猛成長史,卻忽略了對更高層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敗是必然的,這就決定了他的一生,只適合做一個叱吒風雲的將軍,卻不具備一種帝王的氣度。


再看劉邦,他天生的性格就是狡黠、油滑,愛吹牛,就像個混混。劉邦的出生非常普通,就連他的父母是誰都不知道,在這點上,當然比不了項羽的名將後裔身份。在一貫注視光環和背景的人們心中,劉邦更顯得黯淡無光,這使兩個人在各自起兵的時候,劉邦只能落個從屬的地位,但劉邦自有一套,狡黠、油滑自然不是一個領導者該有的氣質,劉邦卻善於不斷拔高自己。他自比信陵君,從而給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他從信陵君那學到了什麼?本人覺得不外乎以下幾點:

一:籠絡手段高明,善於揣摩人的心理,潤滑人際關係,有較強的凝聚力,能夠吸引他人為自己所用。

從表面看,劉邦似乎沒有什麼才能,但麾下人才濟濟,蕭何、韓信、陳平、張良都忠誠效命。以一個平民出身的混子,團結著一大批才高氣傲的謀士、將軍為自己效力,這豈是一般的手段所能達到的?

二:寬容、仁慈、有大量,與項羽相比,劉邦做事有分寸。

三:遇事冷靜,喜用智 不鬥力、堅忍刻己。

劉邦的本性也是貪財好色的,但是為了達成目標,他很能剋制自己,這與項羽形成鮮明對比。為了做成大事,劉邦能忍受相當的痛苦,做出驚人之舉。

總結起來,項羽和劉邦都懷有統一江山的大志,項羽的稟賦優於劉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遇事率性而為,毫無剋制,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劉邦在起初表現平平,但他善於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不斷以高標準來完善和要求自己,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分,劉邦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也不是靠運氣得來的。


瀟氵西—人生


說項羽是一位英雄一點也不為過,他27歲時就已經是一位銳不可擋的霸主了。在消滅秦國的戰爭中,項羽叱吒風雲,所向披靡,“攻定陶”,“拔襄陽”,“斬李由”,“殺宋義”,“諸將皆懾服”,東救齊地,西破章邯,而在鉅鹿一戰中,更是置生死不顧,破釜沉舟身先士卒,取得關鍵性勝利,“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氣概可謂雄偉英武,聲勢如日中天。《史記》中記載說,項羽“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而劉邦也確實是個混混,年輕時不太喜歡讀書,也不喜歡下地勞動,常被父親訓斥為“無賴”。

後人對項羽和劉邦的成敗分析的觀點有很多,對他們二人性格的評價也很多。很多人認為項羽目光短淺、自滿自得 足勇少智、缺乏寬宏大量的國君氣質,認為劉邦則狡黠、油滑,工於心計,善於吸引他人為己所用。項羽和劉邦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性格呢。

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自我。在項羽的心中,他一直都把自己看作英雄,他也一直以英雄的氣概來要求自己。項羽出生在楚國一個貴族家庭中,小時候一定聽了很多楚國大將們的英雄事蹟,而他本人也“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又是名將后羿,可以說項羽在很小的時候就把自己作為英雄人物的。長大後,他又取得了那麼大的戰功,有那麼多人敬畏,因此英雄的形象在他內心深處就更加根深蒂固了。他排斥才華過人的韓信,因為韓信受過胯下之辱。他欣賞敵對的樊噲,因為樊噲忠勇豪爽,他認為樊噲是個壯士。這兩個例子說明英雄在他的心中多麼重要。但他內心的英雄,只是武力上的英雄,而不是知勇雙全的英雄。

因為在項羽的內心中,他早已把自己定位成英雄,於是他不愛學習,也不喜歡總結自己,他的才華只停留在帶兵打仗的層次上。而且,他放縱自己的情感,憑自己的喜好獎罰部下,憑自己的喜好殺人。他沒有把心思放在國家的管理上,沒有把心思放在招攬人才上。

項羽的人生一直都很順,似乎沒受過什麼挫折。當他經歷人生中的挫折時,就是烏江兵敗,而他處理這次挫折的方法卻是採用了自刎。儘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一個很悲的結局,但項羽卻死得很有英雄氣概。也許在項羽的內心深處,他的英雄形象是不能受損的,他不會象韓信那樣能忍受胯下之辱,也不會象劉邦那樣鴻門宴上請罪,他認為自己的失敗,是“天之亡我”,是上天要他滅亡。

劉邦是個草根,是個混混。在他的成長經歷中,他一定經歷了太多的挫折。他在與人打道的過程中,也一定積累了很多的經驗。劉邦似乎沒有什麼經典的故事,印象深刻的有斬白蛇、鴻門宴和不拿一錢,卻以名義上的“賀萬錢”進謁呂公,並得到呂公的女兒做媳婦。從這幾個故事中,看出劉邦的魄力,看出劉邦是個心理承受力強的人,而且不感情用事。

性格決定命運,項羽和劉邦的故事更加說明了這點。



御前帶刀侍衛


劉邦和項羽的故事千年來在民間廣為流傳,是是非非爭了多少個時代。

眾所周知劉邦是勝利者,項羽是失敗者。

劉邦戴著一代梟雄的光環,得意地唱著大風歌,開創了漢民族引以為傲的光輝歷史。

項羽懷揣著未盡的夢想,悲壯地謝幕於烏江畔,傷別了美人虞姬和良駒烏騅。

項羽的失敗源於性格和見識。出身名門,英雄豪氣,勇力過人,萬夫不擋。恣意妄性,自大狹隘,有勇無謀,專斷短視。說白了,項羽可以是萬馬叢中取敵首級的飛將,確難成統御萬軍,經營謀略的雄主。憑一己之力要打出一片天下,當然是英雄主義思想作祟。

劉邦的成功始於包容和圓滑。草根出身,混跡於世,志大才疏,不拘小節。虛懷納柬,機敏取才,張弛有度,天下景仰。劉邦雖然無一是處,但懂得尊重使用有專才的人,毛主席就說泥腿子皇帝能成事,既有階級群眾基礎,又能處理複雜問題,視野開闊,目標明確,懂得反思自己,強烈渴求成功,總能勝人一步。

項羽是一個簡單的英雄,失敗是必然的。

劉邦是一個奸詐的梟雄,成功有其所長。


篤實探路


項羽和劉邦這兩個歷史人物,他們都參加了反抗秦朝起義,滅亡秦王朝的戰爭。兩個人後來為了爭奪天下,進行了四年楚漢戰爭。最後項羽兵敗自殺。開始的時候是兄弟,後來是死對頭。

一個是失敗的英雄,一個是成功的小人,一個是真正的英雄,一個是地道的無賴。或許很多人都有這種評價,但是我不是這麼認為的。

首先來看看項羽的評價

李清照詩作:“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對項羽有了極高的評價。在軍事上非常有才華的項羽在政治上卻是非常的幼稚的,為人處世全憑心情,聽不進去謀臣的勸諫,剛愎自用。(鴻門宴可以看出)

項羽是一個殘暴之人,在入關的時候竟然屠殺了20萬秦國軍隊,使秦國上下沒有人不恨他的。韓信曾經在說項羽婦人之仁,也就說項羽恭敬慈愛。

項羽功績累累,殺敵無數;英勇無畏,身先士卒;急中生智,破釜沉舟,為破秦立下了汗馬功勞。鴻門宴上,他優柔寡斷,起了婦人之仁,又念起了舊情,這恰恰被劉邦利用了。

在看看劉邦的評價

劉邦入關滅秦後,不僅對百姓秋毫無犯,而且還與民約法三章;百姓持牛羊酒食犒勞,劉邦也婉言謝絕。這些舉動,贏得了民心。項羽入關則殺死了已經投降的秦王子嬰,焚燒了王宮,將金銀財寶和美女搜刮一空。

楚漢戰爭前期,屢屢敗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納諫,能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終於反敗為勝。擊敗項羽後,統一天下。

得到天下後,害怕功臣謀反,奪了他的大漢江山,利用了各種藉口除掉了異姓功臣。有難同當,不能有福同享。

人誰無過,可以看出劉邦並不是想象中的小人,而大英雄項羽也並不是沒有缺點。






小史微課堂


非常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兩位大佬一個成了帝王,締造了一個偉大的王朝,至今我們的中國夢復興中華還要參照漢朝在當時世界的地位;一個似乎是雖敗猶榮,人們對項羽之愛到了“不以成敗論英雄”的地步。無論是街頭巷議、對弈手談,還是知識分子參照古今,兩位的鬥爭還在延續,似乎並沒有結束。

  • 劉邦擁有政治家的堅韌不拔的性格,正如曹操所說,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劉邦多了咸陽,又讓了咸陽,忍聲吞氣的接受了封地,並且燒燬棧道,可謂是臥薪嚐膽。
  • “約法三章”得以出爐顯示出劉邦具有政治家的眼光和思維,秦滅只因促成了漢長存之果,江湖有“秦做衣裳漢來穿”之喂,從此劉邦得了天下之人和。
  • 韓信評價劉邦帶兵了了,善於將將。所以劉邦手下猛將如雲、人才濟濟,也就是說他擁有集團內部之人和。
  • 項羽更像是俠客,英雄氣短,垓下一戰留下千古絕句“無顏見江東父老”,引劍自刎。就這樣快意恩仇的結束了他壯懷激烈的一生,寧折不彎。
  • 項羽單兵作戰能力太過強大,完全掩蓋了手下將士勇武的光輝。
  • 項羽沒有政治家的深謀遠慮,致使張良等賢才棄他而去,范增也怒其不爭“豎子不足與謀”。

個人淺見,歡迎斧正。


中原一條蟲


劉邦,一個亭長,相當於現在的派出所所長而已,最後成就帝業,建立漢朝。一句話評價:基層出身,瞭解民苦;知人善任,善於團結;民主集中,決策得當。

項羽,楚國貴族,出身高貴,最後霸王別姬,自刎垓下。一句話評價:貴族出身,不解民苦;孔武有餘,謀略不足;乾綱獨斷,剛愎自用。

導致劉邦和項羽最後悲喜結局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兩人的性格迥異。劉邦喜歡結交朋友,為人豪爽。據《資治通鑑》記載: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由此可知其為人性格。項羽出身貴族,不善與人好處。據《資治通鑑》記載: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由此可見,項羽為人小氣,吝嗇。

二是兩人的行事風格不同。劉邦從諫如流,對好的意見都能虛心的採納。項羽總是在凸顯自己,不善於團結人,被困垓下時,他曾說:“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潰圍,斬將,刈旗,三勝之,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看看此時的項羽還沒有從失敗中覺醒,依然把失敗歸責於天,其實這個“天意”就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

三是兩人的政治手腕不同。項王患之,乃為俎,置太公其上,告汗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羽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爾翁,幸分我一杯羹!”項王怒,欲殺之。項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為天下者不顧家,雖殺之,無益,只益禍耳!”項王從之。由此可見,項羽不懂政治,只會一味的殺伐,政治手腕遠低於劉邦。

讀史可以知興替,瞭解歷史人物可以學習為人處世,可以提高自己,減少失敗。


峰仔日記


《自由體詩》

——(劉季與項羽)

評價沒有項羽高,卻因逼死項羽驕。

小兒出身雖市井,終究登上帝王寶。

——(項羽)

失敗英雄是霸王,劉季只宜站一旁。

各種情懷悲中勁,虞姬虞姬此生傷。

——(劉季)

初本無意去當頭,奈何眾人齊肩溜。

暫且代領大哥位,幸來竟將天下收。

——)後人皆仰慕項羽,而毀謗那劉季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