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江楓漁火對愁眠”的“對”是什麼意思?

春曖花開1852


首先“江楓漁火對愁眠”這句取自中晚唐時期著名詩人張繼筆下的七絕《楓橋夜泊》,做為完全代表歷史文化的不朽優秀傳世詩篇《楓橋夜泊》,具有的文化價值重要地位,對於今天的社會來說自然不言而喻。

正因為如此《楓橋夜泊》可以說幾乎沒有不熟之的,就在這首《楓橋夜泊》之間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不知喚起了多少後來為之連綿的悵愁和那些遐想,這就是文化的魅力。顯然如要回答問題“江楓漁火對愁眠”其中對字在這裡的意思,就不能僅看這一句,要不然真就成了揣摩,對於詩詞的真諦想要釋義肯定不能進行揣摩。

因為揣摩首先就是不要根據、沒有根據,只是憑著一些習慣認知以為的。特別對於來自優秀歷史文化具體代表的,應該看待其釋義的價值如同本身價值一般重要,不然釋義如果出現根本南轅北側,那就是竟然對於自身優秀歷史文化組成部分都要淪落到無知其意搞笑的地步。

甚至更要發生除了只要這個優秀歷史文化就好,其它包括什麼釋不釋義通通都不再重要了。還能說明自身文化的進步性還有文明性能夠於世界上?但是不是因為熟悉到簡單的不能再過簡單的這首《楓橋夜泊》,就能代表能夠品味詩篇其中意識真諦。

我們知道“複雜的事情簡單化,簡單的事情具體化,具體的事情認真化”。說明看似一般簡單的,卻可能有著本身複雜的一面,和需要認真對待的簡單,以及其中細緻具體一面。當然如果依據百科百度,百科漢字的《楓橋夜泊》釋義來回答,其實本身也就失去了回答的任何必要性。

因為《百科百度》和《百科漢字》雖然代表權威,但是基本已經等於宣告毋需再去開動自己的思維邏輯,無疑因為人們一般不會認為權威公式的東西存有什麼問題,畢竟來自權威!不過、除非權威可以代表所有釋義絕對準確性!如果不能,那就說明權威的釋義不見得一定就是絕對準確性。

顯然權威不可能保證所有釋義絕對準確性,特別是在文科方面,我們說不能絕對性,被質疑也就不奇怪了,《楓橋夜泊》最早被收錄的原本詩名叫做《夜泊松江》,顯然《楓橋夜泊》屬於後來改動的,而《夜泊松江》再到《楓橋夜泊》以後,很明顯最讓容易引起人們誤讀的地方就在“楓橋”。

其實詩人張繼筆下這首詩篇裡面的表達本身意識確實與楓橋沒任何關係,我們通過尾句“夜半鐘聲到客船”來打開這句心情場景進行比較,首先這是否詩人隨著寒山寺的鐘聲響起而強調到來的客船頭頂上就是那個沒有寫進去的楓橋?

還是呈現出詩人獨立夜風之中、江面星星漁火遠近而晃動焦慮連連,隨著耳邊傳響寒山寺的鐘聲那刻,詩人這時的焦慮連連頓然化作激盪而又忐忑不安起來,終於迎著望眼欲穿等候久違的客船到來已是不禁喜悅激動的詩人了?

無疑詩人筆下就是後面心情場景。那麼“月落烏啼霜滿天”的“霜”,表達了當時這種恰如其分此刻渲染詩人心緒低落的環境相同感觸而自我之中的悲失遠至遭遇,直與對句此地“江楓漁火對愁眠”的“愁”更加明顯疊起交織漣漪。“愁”一般表現為:愁思和愁緒或許愁慮與愁焦。

愁思和愁緒往往就在“牽掛”!“牽掛”直接對應著感情或心思,不是人就是事。顯然詩人筆下“對愁”所要牽掛的是人而不是事,也就是情感不是心思。再到本句“江楓漁火對愁眠”這個“對”在這裡已經就很明確的在指:對岸!對岸是也!對岸牽掛的人!對岸有著詩人牽掛的人。

對愁眠”的“眠”,我們知道“眠”一般性就是指已經休息和熟睡的時候,但這裡的“眠”並不是指已經休息和熟睡的時候,而是應該首先指:晚上和夜裡,再看“對愁”說明在這裡的愁”同時還包含有愁慮意識的焦急。

“江楓漁火”這個“對愁眠”可以解釋:詩人的心情同時已是焦急,又快到了對岸牽掛的人夜裡休息的時候,這裡“對愁眠”的“對”除了對岸意識,“對”還有雙向含義,對岸那個讓詩人無比焦慮而不安牽掛的人、同樣也正在思念牽掛著詩人何時的歸來,伊人是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