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龐賢瑩 勇擔“三員”克“疫”前行

馬小林 人力資源報記者 徐驥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服務在瀘州市江陽區況場街道辦事處的龐賢瑩這樣說道,“我是一名三支一扶志願者,哪裡有需要,我就去哪裡。”

大年初一,春節假期的第二天,龐賢瑩本該在宜賓的家中,和父母一起聊家常、看電視的,但當疫情來襲,一切的“本該”皆為泡影。她連午飯都沒來得及吃,毅然決然選擇返回自己的工作崗位,投身到戰“疫”工作中。截至目前,已經連續上班一個多月,每天早出晚歸,從沒有一句怨言。

疫情防護的“宣傳員”

戰“役”人物故事 | 龐賢瑩 勇擔“三員”克“疫”前行

“各位父老鄉親,大家新年好!我們是江陽區況場街道辦事處的工作人員,最近新冠肝炎疫情形勢嚴峻,請各位儘量不要出門.....”自從參加疫情防控工作以來,龐賢瑩主動學習新冠肝炎病毒的傳播途徑、感染症狀、防護辦法等基本知識,掌握疑似病例報告處置流程,積極向家人、朋友、服務對象普及疫情防護常識。她穿梭在況場轄區各村(社區)的大街小巷、田間地頭,拿著小喇叭進行廣播宣傳,張貼“防疫通告”和宣傳資料,勸導群眾不要聚集、減少外出、注意預防。為真正做到摸清家底,她挨家挨戶走訪,對自己網格內的所有樓棟住戶進行全面、仔細排查,保證做到“網格不漏戶、戶不漏人”的原則。每逢況場街道“三六十”趕集日,更是凌晨就趕到農貿市場,進行宣傳和勸導。

龐賢瑩負責況場宣傳工作,日常宣傳就講究時效性,疫情期間更是爭分奪秒,她堅持當日信息不過夜原則,為了及時發佈疫情宣傳信息,她總是工作到很晚,當大家都結束工作回家時,她還在默默坐在電腦前,編輯“山水況場”微信公眾號和“江潮”江陽號,發佈況場街道疫情防控工作剪影——《況場街道戰“疫”進行時》、愛心捐贈感謝合集——《戰“疫”有您,愛心同行》和《況場街道“我的家”文藝作品徵集》鼓勵大家在家創作作品,少出門不串門,還有募捐招募令和疫情防控科普知識等多篇文章。

初春正是農產品銷售旺季,但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況場街道很多農戶的農產品銷售成了難題,蔬菜、水果等嚴重滯銷,龐賢瑩知道這一情況後,主動請示領導,希望能出一期專題報道,幫助農產品滯銷農戶。龐賢瑩得到領導肯定答覆後,立即聯繫各村(社區),收集農戶信息和農產品銷售情況進行彙總,後又親自一一給農戶聯繫,詢問他們具體存在哪些問題,需要銷售哪些農產品,是否能配送等等,並一一規範記錄,熬夜整理,通過微信公眾號發佈了《助農戰“疫”!況場街道這些農產品滯銷,幫幫他們》文章,幫助農民兄弟銷售產品,經機關職工和朋友圈廣泛轉發,許多陌生人看到文章後主動詢問購買,況場街道農產品滯銷問題迅速得到了緩解。

“趕場全部取消了!”“不要去打牌了!趕快回去哈!”“勤洗手,常通風,戴口罩!”為了使疫情防控宣傳更加通俗易懂“接地氣”,她主動學習錄製視頻和剪切視頻,並找來村上的村幹部和群眾,按照演小品方式,自編自導創作土味宣傳視頻《不趕場》《不打牌》《不扎堆》等,向群眾宣傳防疫妙招,讓大家從身邊人、身邊事中學習疫情防控知識。

疫情面前的“守門員”

戰“役”人物故事 | 龐賢瑩 勇擔“三員”克“疫”前行

“本村村民,麻煩登個記,測個體溫,非本村村民請不要到處串門,外來車輛請勿入內。”

“我女兒嫁到況場來了,我就去吃個飯,也不得行啊?”

“特殊時期就請不要聚餐吃飯了,麻煩配合一下嘛,都是為了大家安全著想。”

在龐賢瑩聯繫的村口卡點前,她總是站在前面,積極協助村幹部在主路對進出車輛人員進行測溫、消毒,嚴格卡口,檢查外來車輛和人員進出,守住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線。

從大年初一到崗以來,單位就成了她的第二個“家”。

“在與群眾做工作的過程中,接觸了各種各樣的人,有從湖北迴來的,也有間接接觸過湖北迴來的,我不怕辛苦,不怕自己生病,就怕傳染家人,而且我老家在外地,我爸爸媽媽都沒在這邊,我回去也是一個人。”她說。

為了防止疫情擴散,龐賢瑩打了無數的電話、敲開了無數的門,爬了無數的樓梯,利用小喇叭、宣傳車、海報、宣傳單等不停向群眾宣傳疫情防控知識,嗓子喊啞了,腿跑沒力氣了,但她仍然不厭其煩,一遍又一遍向群眾宣傳、講解,甚至面對不聽勸的家人,她也能“大義滅親”,堅決舉報。

“嘟嘟嘟……”

“喂,老爸,你在哪兒?”

“你在外邊打牌嗎?叫你不要出門,不要出門,你還出去打牌,快點回去,不然我馬上報警。”

……

“老媽,老爸出去打牌了,你馬上把門鎖了,今天晚上不要讓他進門,不然要傳染你。”

“12345嗎?我要舉報,有人聚集打牌,就在那個小茶館......”面對不聽勸說的父親,她選擇了向當地市長熱線舉報。

“現在疫情形勢都這麼嚴重了,我勸了無數次了,我老爸還不聽,我現在外地上班,沒法時刻照顧他們,我就只能這樣了。”龐賢瑩說道。

服務對象的“跑腿員”

戰“役”人物故事 | 龐賢瑩 勇擔“三員”克“疫”前行

“你好,我是江陽區況場街道辦事處的工作人員,請問你最近是不是從外地回的瀘州呢?”一邊打著電話,一邊記錄著對方的信息,對於外地返鄉的人員,她不僅要勸導其進行居家隔離,還要協助包保對象的生活物資調配。服務對象一個電話打過來“小龐,可以幫我買點菜嗎?”她立即聯繫村幹部,為其送上所需物資。

為了避免包保戶不外出,龐賢瑩主動添加他們的微信,詢問他們生活用品缺啥?早上7:00,龐賢瑩便到市場為他們購買大米、蔬菜、豬肉等,由於包保戶家中有八口人,物資需求較大,每次購買都是幾十斤、上百斤,她一個人拿不動,便分批次購買堆積到市場門口,等所有物資都買完再聯繫車輛給包保戶送到家中,然後告知他們,如果有需要和疑問及時告訴她。

2月3日,本來體溫一直持續穩定的包保戶,突然發消息告訴身體有些不舒服,龐賢瑩便立即聯繫了村醫生了解情況,當她知道體溫測出37.3度時,她心急如焚,但依然有條不紊地幫這位武漢回來人員協調後送醫檢查。在等待檢查結果的過程中,她甚至比自己考試還緊張,所幸最後測試結果是陰性,她鬆了一大口氣。因這位包保人員是武漢返鄉,為避免出現更多問題,龐賢瑩與醫生一起勸導包保戶留院觀察。留觀期間,她幫他協調生活必需品,核實醫保,並打電話幫忙安撫其家人。工作中,她也曾遭到服務對象的不理解,但她的態度始終如一,堅守自己的初心。“群眾不理解是我工作還沒做到位,只要我給他們講清楚了,他們一定能明白的!”

當她得知自己的貧困戶家裡還有幾百斤蔬菜在地裡,受疫情影響沒法出門賣菜時,龐賢瑩積極聯繫村幹部,通過微信群、朋友圈,線上幫貧困戶售賣蔬菜,再將收到的訂單通過EXCEL表格按購買人信息一一分類整理好,親自到貧困戶家中幫忙整理打包,充當免費配送員,將打包好的蔬菜送到每位購買者家門口,雙方通過微信交流,進行無接觸配送。

“媽,我下班了,你們吃湯圓沒嘛?元宵節快樂哦!”正月十五那天,忙完街道工作後已是晚上八點多,她一個人回到租住的房子裡,看到空蕩蕩的房間,才想起給家裡打個電話,聽到媽媽的聲音,龐賢瑩心裡感到十分酸楚,眼淚不由自主地流了下來,媽媽聽到電話裡濃濃的鼻音,立即安慰她不要擔心自己,“么女,你好好工作,家裡一切都好,等到疫情結束,我們再好好團圓!到時候你想吃什麼媽媽都給你做!”

家人的鼓勵和支持就是龐賢瑩最堅固的鎧甲。擦乾淚水,她將孤獨化為動能,繼續投入到疫情防控中去。“能參疫情防控工作,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是我的榮幸!”龐賢瑩說道,“只要我們同心協力、眾志成城,一定能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自疫情防控人民戰爭集結號吹響以來,有無數的人奮鬥在了戰“疫”一線,像龐賢瑩這樣“三支一扶”志願者還有很多,他們主動放棄與家人團聚機會,重返工作崗位,在平凡中用自己的柔弱之軀,築起最堅強的防線。

龐賢瑩們也許是醫生護士、也許是基層工作者、也許是老師,但他們都有個共同名字,叫防疫“逆行者”。龐賢瑩勇擔“三員”,克“疫”前行,給這個寒冬送來春的暖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