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千呼萬喚出不來”的疫苗,你真的瞭解它嗎?

疫情發展到現在,所有人都無比期待新冠肺炎疫苗的問世。那麼,疫苗是什麼?它是如何抵禦疾病的?在人類與傳染病的鬥爭歷程中,疫苗扮演了怎樣的角色?

“千呼萬喚出不來”的疫苗,你真的瞭解它嗎?

回顧疫苗發展史

疫苗雖是近代才出現,但在古時就已有雛形。早在公元384年,我國第一部臨床急救手冊《肘後備急方》中就有記載“乃殺所咬犬,取腦敷之,後不復發”,這種對狂犬病的療法已經顯露出主動免疫的思想。後世的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亦記載過此法,且治療頗為有效。

公元10世紀,我國開始採用接種人痘的方法來預防天花。起初,痘苗是用天花痘痂製成,危險性較大,稱為“時苗”;後來,經過不斷探索,痘苗改用接種多次的痘痂製成,稱為“熟苗”。清朝醫學著作《種痘心法》中記載“其苗傳種愈久,則藥力之提拔愈精,人工之選練愈熟,火毒汰盡,精氣獨存,所萬全而無患也”,這種選育方法基本符合現代疫苗選育的科學原理。

1688年,俄國的醫生來中國學習人痘法,並將其帶回俄國。隨後,俄土戰爭的爆發又使人痘法傳入當時的奧斯曼帝國。1714年,英國駐奧斯曼帝國大使夫人瑪麗·沃特利·蒙塔古看到人痘法預防天花的效果十分顯著,於是,曾被天花毀容的她決心將這種方法帶到英國。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人痘法得到廣泛應用,傳遍了歐洲大陸。


免疫學之父愛德華·琴納對這種方法加以探索,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種有效的疫苗——牛痘疫苗,同時也開闢了免疫學這門全新的學科。至此,在這個星球上肆虐了幾千年、奪走了無數人生命的死亡之“花”,在疫苗的作用下終於開始凋零。

細說疫苗種類

經過漫長的發展,疫苗早已不同於古時的狂犬腦、人痘痂。疫苗製作技術愈發成熟,種類也愈發繁多。現代疫苗是指利用各種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物,經過一系列複雜工藝如減毒、滅活、基因工程等方法制成的生物製品,其中用細菌或螺旋體制成的疫苗又稱菌苗。按照性質可以將疫苗劃分為滅活疫苗、減毒活疫苗、亞單位疫苗、重組疫苗和DNA疫苗等。

在生活中,我們接觸較多的是滅活疫苗和減毒活疫苗。滅活疫苗是失去活性、沒有毒力、無法繁殖卻保留免疫原性的疫苗,這種疫苗穩定性高、易保存、安全性高,但因其無法在機體內繁殖,通常需要多次注射才能獲得高水平抗體和穩固免疫力。百日咳菌苗就屬於滅活疫苗,按照國家規定的計劃免疫程序,接種者總共需要注射四次。

減毒活疫苗是將病原體的毒力減弱,保留其繁殖能力和免疫原性,可以模擬真正的病原體入侵引起機體免疫反應,一次注射即可使機體獲得穩固免疫力,比如用於預防結核病的卡介苗。滅活疫苗和減毒活疫苗並無絕對的高低優劣之分,在實際應用中,要根據不同人群的特質和需求進行選擇。

亞單位疫苗是從病原體的特殊蛋白結構中篩選出具有免疫原性的片段,再製造而成。這種製造方法可以避免無關抗原誘發抗體,從而減少疫苗的副反應。重組疫苗是依據遺傳學重組機制生產出的疫苗,比如重組酵母乙肝疫苗,具有產量大、安全性強、效應高等特點。DNA疫苗是一種新型技術,具有上述多種疫苗共有的優點,其應用前景十分廣闊,極具發展潛力。這三種疫苗都是通過基因工程與分子生物學技術培育出的。

疫苗如何增強人體免疫力

那麼,疫苗是如何使機體產生抗體和穩固免疫力的呢?疫苗帶有病原體的信息,具有免疫原性,我們可以把它看作病原體的“偽裝者”,進入機體後可以迅速被機體的“守衛軍”T/B淋巴細胞表面的受體識別並結合,繼而經過多種免疫細胞的共同作用將抗原信息加工傳遞,活化T/B淋巴細胞,使之增殖分化,最終產生足量的能夠對抗病原體的武器——特異性抗體和致敏淋巴細胞。它們在機體中巡邏監視,一旦發現特異病原體入侵就立即展開攻擊,保護機體不受損傷。簡而言之,疫苗給機體做了一次逼真的入侵演習,使其在真正的病原體入侵之前儲備充足的彈藥,搭建起堅固的防護牆。

但是,疫苗的保護力也並非百分百。疫苗的效果取決於機體素質、免疫操作、免疫程序、疫苗質量等多方面因素。其中,疫苗質量為重中之重。在疫苗生產過程中,應嚴格把控疫苗的安全性和效價,保證其不會對機體產生損傷的同時,又有足以使機體產生保護性免疫的能力。

疫苗事業一直在發展,取得了眾多矚目的成就。2006年,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癌症疫苗——宮頸癌疫苗在美國上市;2017年,在全球僅剩下12個已知的野生脊髓灰質炎病毒病例。在與傳染病鬥爭的數百年中,疫苗的貢獻毋庸置疑。但與此同時,如何完善疫苗研發、生產、上市、使用全流程的監管體制,如何確保群眾用藥安全,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思考。不可否認的是,疫苗在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真正將疾病抵禦在身體之外的健康衛士。



本文選自《科學畫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