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時評:為何 " 還是鍾南山 "?
近來,中國內地出了一本新書,名曰《還是鍾南山》。
為什麼 " 還是鍾南山 "?在筆者看來,偶然之中有必然。
資料圖: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其一,時勢造英雄。2003 年的 " 非典 " 一役,鍾南山聲名鵲起、家喻戶曉。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於庚子年初暴發,被中國高層視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危難之際,鍾南山再次 " 出山 "。年過八旬的他,數度奔赴武漢,不斷出席發佈會、受訪答問,在列車上仰面小憩的照片流傳甚廣。
其二,專業有所長。鍾南山出身醫學世家,一直身體力行,致力於臨床、教學和科研,系著名呼吸病學專家,目前擔任中國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其功力深厚,發言有強大的團隊和數據支撐,旨在提倡科學防控、提振社會士氣,所言讓人信服。
其三,敢言者受敬。古今中外,無數事例印證," 千夫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 "。作為中國的一個指標性人物,除了專業,鍾南山以其直率、坦誠贏得尊重。比如,一個月來,他至少兩次於受訪時落淚,近日在廣州發佈會上摘掉口罩,稱自己為不幸去世的李文亮醫生感到驕傲,有信心四月基本控制疫情,中國從不怕外界的罵聲,發源地不一定在中國等,皆體現一個 " 真 " 字,一種 " 實事求是 " 的態度。
事實上,鍾南山是人不是神。炙手可熱、甚至紅到網上的 " 鍾南山現象 ",是當今中國的一個縮影。17 年來,有進步的,也有值得檢討的。
作為一個面積逾 960 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 14 億,且有 5000 年文化底蘊的大國,中國的發展正處在爬坡過坎、轉型換擋、動靜觀瞻的關鍵期。是次疫情,造成巨大犧牲和無法量化的影響,亦危中有機,令世人體認到中國與世界的深度互動、命運與共。
海不止水,有容乃大。中國有且不缺乏鍾南山這樣有擔當的人。比如李蘭娟院士,比如張文宏醫生,比如 4 萬多名前進湖北戰 " 疫 " 前線的醫務人員,以及百行千業的平民英雄。" 萬涓成水,終究匯流成河 ",他們都是勇者,也是中國克 " 疫 " 前行的希望。
閱讀更多 瀟湘晨報網 的文章